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
- 格式:pdf
- 大小:33.29 KB
- 文档页数:2
人类视网膜细胞对光的感知机制人类的视觉是一种复杂的对光的感知机制。
视网膜细胞是人眼中最核心的细胞之一,具有感知光线的能力,因而对人类视觉至关重要。
视网膜细胞可以分为视锥和视杆两种类型。
视锥细胞主要负责对明亮的光线进行感知,而视杆细胞则主要负责对暗光下的感知。
这两种类型的视网膜细胞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和结构。
视锥细胞是一种比较小的细胞,通常只有5毫米左右。
它们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位,被称为“黄斑区”。
黄斑区是人眼视盘的一部分,也是人类视觉最为敏锐的区域。
视锥细胞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红、绿、蓝三种不同波长的光线。
它们通过对光线进一步分解,使视觉信号可被大脑识别为不同的颜色。
视杆细胞是比视锥细胞更大一些的细胞。
它们分布在视网膜的周缘区域,对于暗光下的感知十分敏感。
视杆细胞中含有一种叫做“罗丹汀”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产生视觉信号。
视杆细胞的功能是使人眼能够在较暗的环境下依然保持视觉能力。
视网膜细胞对光的感知机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光敏捕获和信号传递。
在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视网膜中的色素会被激发,期间能量会从光线中释放出来并被视锥和视杆细胞所接收。
接收后的能量会将细胞中的一些分子激活,进而产生电信号。
这个电信号从视锥和视杆细胞中传递到神经元,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视觉信号,然后进一步传递到大脑皮层中。
总的来说,人眼对光的感知机制涉及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光线的波长、亮度、方向和运动。
视网膜细胞作为人类视觉的基础,对于光的感知和处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对它的研究,不仅能进一步解密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也能对眼科医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帮助。
眼睛中的光感受器与视觉传递视觉是我们最为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而我们的视觉感受主要来源于眼睛中的光感受器和视觉传递。
了解这些过程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视觉现象。
1.光感受器与视网膜在我们的眼睛中,有两种光感受器,分别是锥细胞和杆细胞。
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类型的视觉感受。
锥细胞主要负责颜色感知和细节识别,而杆细胞则负责在低光下提供类似黑白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可以担当高光度条件下的视觉感受。
这些光感受器分布在眼睛的覆盖着感光细胞的视网膜上。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层包括了外层的锥细胞和杆细胞,这些细胞能够将光能转化为神经信号。
感光细胞层后面,还有许多神经元,传递着这些信号,最终到达大脑的视觉中心。
2.视觉传递通路感光细胞在将光能转化为神经信号后,这些信号会顺次地传递到后继视网膜神经元、视交叉体、外侧膝状体、旋转体、丘脑、视觉皮层等多个层次。
整个传递通路也分为两个主要的视觉通路:背道和腹道。
背道的主要任务是对视觉信息的定向处理和细节提取,同时也负责我们对于立体、色彩、方向和运动等特性的感知。
该通路的末梢终止于大脑的顶后区,所以也被称为“背侧通路”。
腹道的主要任务是对视觉信息的整合处理和认知、情感的加工。
它主要位于大脑的颞叶顶极区域,所以也被称为“颞下通路”。
我们的眼睛中光感受器的感知和这些视觉传递通路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感知出周围的世界。
除此之外,我们的眼睛和这些神经途径还有许多细节上的联系,例如对震动光线的适应,对亮度和对比度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光点后继发射的反应等等现象。
3.视网膜与弧状纤维视网膜也有一些非常神奇的结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构就是视网膜的血管,也称为弧状纤维。
这些血管呈现一种独特的圆形形状,完全围着视网膜一周。
这种结构起到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学功能,包括供给视网膜所需的氧气和营养成分,以及帮助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弧状纤维的分布方式和其他部位的动脉血管完全不同。
眼睛中的弧状纤维起到的功能比我们经常认为的更为重要,而它对视觉及眼球本身的保护和功能的影响,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视网膜的作用视网膜是位于眼球内部的一层薄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承担着将外界光线传递给大脑的任务,是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关键。
视网膜里具有各种光感受器,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它们对光的强度、颜色和形状有着非常敏感的感知能力。
当光线通过眼球的透明介质(角膜、晶状体)折射后,会到达视网膜。
视杆细胞主要负责感知和分辨光线的强度,尤其在昏暗的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使我们能够看清黑暗中的物体。
视锥细胞则负责感知和分辨光线的颜色和形状,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视网膜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光信号进行加工和处理。
它不仅能将光线传递给大脑,还能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复杂网络将光信号转化为视觉信号。
具体来说,当光线刺激到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时,这些光感受器会释放化学物质,导致神经元兴奋。
然后,这些兴奋的神经元会通过神经纤维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和解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所看到的图像。
此外,视网膜还能够感知和调节光线的明暗变化。
当光线强度突然改变时,视网膜会自动调整光线感受器的灵敏度,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
这种自动调节的能力使我们在从明亮到昏暗的环境中能够顺利地适应,避免眩光和视觉疲劳。
此外,视网膜还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当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受到损伤时,它们可以自行恢复并重新建立光感受器细胞的连接。
这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使得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视力,免受光线损伤的影响。
总的来说,视网膜是我们感知外界光线、看到事物的关键。
它通过光感受器的感知和加工,将光信号转化为视觉信号,并将其传递给大脑进行进一步处理和解码。
视网膜的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使我们能够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视力。
因此,保护好视网膜、预防光线损伤是非常重要的。
眼睛中光感受器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官之一,也是人们在外部世界中接收视觉信息的重要器官。
眼睛中有一种细胞,名为“光感受器细胞”,它们在人们接触外部光线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本文中,将会详细介绍光感受器细胞的组成、功能和分子机制。
一、光感受器细胞的组成眼睛中光感受器细胞主要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构成。
其中,视杆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外沿区域,主要负责接收低强度的光线,促进人们在夜间看到物体。
视锥细胞则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区域,主要负责接收较高强度的光线,促进人们在白天辨认颜色和形状。
光感受器细胞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即视锥细胞只能接收特定波长的光线,而视杆细胞则能接受更广泛的波长范围。
二、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简单地说,光感受器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转换光信号为神经信号,从而传递到大脑中进行视觉感知的处理。
光线通过视网膜中的色素分子激活视觉色素,并引发神经传递过程。
这个过程的关键点是光感受器细胞和视觉色素的相互作用,后文将会更详细地介绍。
此外,光感受器细胞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光适应”,即眼睛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自动调整的能力。
在弱光环境中,光感受器细胞会放大视网膜上的细节部分以增加光线接收的面积;而在强光环境中,光感受器细胞会自动收缩以保护视网膜不受光线伤害,从而使人们对亮度的适应得以平衡。
三、光感受器细胞的分子机制光感受器细胞在感受光线时,主要通过一种名为视觉色素的蛋白质来实现。
视觉色素分为紫红质和锥状色素两种,它们分别由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中的一种称为“视觉色素蛋白”所组成。
在弱光条件下,视觉色素蛋白分子会吸收从外界进入的光子,产生一个反应,从而释放出大量的钠离子和钾离子。
这种反应会刺激光感受器细胞向神经元释放信息,使视觉信号的处理过程开始。
但在强光条件下,光感受器细胞会自动释放出一种名为“脉冲抑制的逆转(IRP)”的分子,从而阻止视觉色素蛋白分子反应。
这个过程使得光感受器细胞能够适应不同的光照环境,并保护视网膜免受过强光线伤害。
眼睛中的视网膜感光与色彩识别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而眼睛的视网膜是我们感知视觉的关键组成部分。
视网膜位于眼球内部,是由许多光敏细胞组成的,它们对光线的刺激能够转化成神经信号,然后传送到大脑中进行处理和解读。
眼睛中视网膜的感光和色彩识别机制,是视觉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详细介绍。
一、视网膜感光机制视网膜中的光敏细胞主要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负责黑白视觉、感光性强,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外周区域,对光线的强弱非常敏感。
它们在暗环境下发挥重要作用,使我们能够在夜间或弱光下产生较为清晰的视觉。
而视锥细胞则负责彩色视觉,对光线的感受范围较窄,需要较强的光线刺激。
视锥细胞主要分为三类,分别对应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其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区域,被称为黄斑区。
这些视锥细胞的活跃程度不仅决定了我们对颜色的敏感度,还使我们能够分辨和辨认不同的色彩。
当光线射入眼睛并照射到视网膜上时,被光敏细胞所激活,光敏细胞内的色素分子发生结构变化,从而引起神经信号的产生。
这些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解读,我们才能真正地感知到视觉世界。
二、色彩识别机制色彩识别是一种对光线不同波长的感知和辨别的能力。
通过视锥细胞在光线刺激下产生的神经信号,我们能够感知到不同的色彩,并对其进行识别和辨认。
视网膜内的视锥细胞具有不同的色感受范围,分别对应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
当光线照射到视锥细胞上时,根据激活的视锥细胞类型和程度,我们就能感知到相应的颜色。
此外,我们的大脑还会对来自视觉皮层的神经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对色彩进行更精细的识别和分辨。
这一过程涉及到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包括颜色感知区、颜色关联区等,通过这些区域的相互协作,我们才能够准确地辨别和识别各种不同的色彩。
三、视网膜感光与色彩识别的意义视网膜的感光和色彩识别机制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视网膜的感光机制,我们能够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产生清晰的视觉,使我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视网膜光感传导和感受器功能的分子解析视觉是人类感官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而人眼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视网膜。
视网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膜状结构,是视觉信息感受和转换的关键部位。
视网膜中的光感传导和感觉功能是由复杂的分子机制控制。
本文将从分子层面入手,介绍视网膜的光感传导和感觉机制。
1. 视网膜的组成和结构视网膜是一个多层细胞结构,包含光感受器、中间神经元和神经元轴突。
光感受器有两种,一种是感光细胞杆状体,主要负责黑白视觉,另一种是锥状体,主要负责彩色视觉。
中间神经元包括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和星形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在感光细胞和其他神经元之间进行信号转换和处理,使得光信息可以被大脑正确地识别和理解。
神经元轴突则将视网膜接收到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输至大脑。
2. 光感受器与视网膜光感传导的分子机制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的最内层,是感受光信号的细胞。
在人眼中,杆状体和锥状体的数量分别为120 million和6 million,其中锥状体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颜色敏感性。
光感受器中含有光敏色素,即视蛋白。
视蛋白包含一个特殊的色素分子,可以吸收光能并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发出信号。
当视蛋白吸收的光子能量足够大时,色素分子会发生形态学变化,从而变成激活态的视蛋白。
这个视蛋白的激活态会与一个蛋白质结合,导致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进而激活下游的蛋白酶,触发光信号的扩散。
细胞内的钙离子是视网膜光感传导途径中极其重要的物质。
视蛋白和钙离子在细胞膜内交互作用,使得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启,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并被传播至神经元,光信号最终被传递到大脑。
此外,视蛋白还会被过量激活,导致视觉疲劳和眼疲劳,进而不再对光子作出反应。
3. 中间神经元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中间神经元既不直接感知光信号,又不将信号传输至大脑。
它们承担了视网膜光感传导的核心部分,即信号传递的加工和整合。
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接优化了光信号的处理,使得人眼的视觉感知更加精确和快速。
视网膜细胞在外网状层,双极细胞的树突接受来自光感受器的突触输入,同时接受来自水平细胞和网间细胞的突触输入。
在内网状层,双极细胞在通过其轴突终末将信号传递给神经节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的同时,接受来自无长突细胞和网间细胞的输入。
此外,有证据显示,双极细胞的轴突上,也存在抑制性的突触输入。
在形态上,视网膜有2~4种水平细胞和网间细胞,30种左右的无长突细胞。
----------------视觉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vision)。
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
光感受器的进化在进化过程中光感受器的形成,对于动物精确定向具有重要意义。
最简单的感光器官是单细胞原生动物眼虫的眼点,使眼虫可以定向地作趋光运动。
涡鞭毛虫眼点的结构更为完善,借助这种眼点对光的感受可以捕食。
多细胞动物的感光器官逐渐复杂多样。
如水母的视网膜只是一种由色素构成的板状结构,这种结构可给动物提供光线强弱和方向的信息。
随着动物的进化,出现了杯状或是囊状光感受器并具有晶状体,可使光线聚焦。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以及节肢动物常有钮扣状的眼或是凸出的视网膜。
这类光感受器由许多叫做个眼的结构排列在体表隆起之上构成,仍位于小囊之内。
小眼中的光感受细胞为色素所包围,光线只能由一个方向进入小眼,故而能感受光的方向。
这种视觉器宫在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种类的动物表现为特定的型式,如昆虫的复眼。
脊椎动物的视觉系统通常包括视网膜,相关的神经通路和神经中枢,以及为实现其功能所必须的各种附属系统。
这些附属系统主要包括:眼外肌,可使眼球在各方向上运动;眼的屈光系统(角膜、晶体等),保证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象。
眼和视网膜眼呈球形,由巩膜所包围。
巩膜在前方与透明的角膜相接续。
角膜之后为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是眼睛的主要屈光系统。
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双眼感知深度和距离?一、双眼视觉的原理1. 视网膜在感知深度中的作用人类的眼睛分布在头部的两侧,每只眼睛分别捕捉到不同的视角,这意味着它们能够提供双重信息给大脑处理。
当光线经过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进入眼球,它会落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是光线感受器的集合,能够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给视觉皮层。
两只眼睛的视网膜在接收到光线后,会分别传递给大脑,大脑会比较两只眼睛接收到的光线信息,从而确定物体的位置。
2. 眼球运动对深度感知的影响除了双眼视觉,眼球的运动对于感知深度和距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眼球的运动,人们可以追踪物体的移动,并根据物体在视野中的位置变化来感知到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比如,当一个物体靠近时,眼球会自动进行快速的跟踪运动,以确保我们能够持续地将焦点保持在物体上,从而感知到物体的移动和远近变化。
二、视差现象与双眼视觉1. 视差现象的定义视差是指当我们通过双眼观察远处的物体时,在视觉中产生的物体位置变化的现象。
当物体远离我们时,它在两只眼睛中的位置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视差。
通过比较两只眼睛看到的物体位置的差异,我们能够感知到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2. 视差与距离的关系视差现象与物体的距离成正比。
当物体离眼睛更近时,视差效应更加明显;当物体离眼睛更远时,视差效应减弱。
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视差的大小,判断物体的远近程度,从而感知到深度和距离。
三、双眼视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驾驶与防止碰撞双眼视觉对于驾驶是至关重要的。
它使得司机能够正确地判断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和位置,从而使驾驶更安全。
通过双眼视觉,司机能够及时采取避免碰撞的措施,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2. 运动与空间定位双眼视觉也对于体育运动和空间定位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篮球运动员需要通过双眼视觉来判断自己和对手的位置,从而更好地进行防守或进攻。
而当我们在陌生环境中行走时,双眼视觉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方向和距离,避免迷路或发生意外。
人类视觉的感光机制和神经信息处理人类视觉是一种神奇的感知现象,是人类在感知世界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视觉感知的基础是感光机制和神经信息处理。
感光机制指的是视觉系统中的光感受器,即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其中又以杆细胞和锥细胞最为重要。
神经信息处理包括了来自眼睛的视网膜神经信号如何被传到大脑的视觉皮层,并在此被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1. 感光机制在视觉中,光线经过各种物体和介质的反射、折射、散射等过程后,进入人类眼睛,被感知并转化成神经信号,最终到达大脑,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感光机制是这个过程中的第一步。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包括杆细胞和锥细胞。
其中,杆细胞专门负责低亮度下的黑白视觉,而锥细胞则更适用于光线充足的彩色视觉。
感光细胞中包含着感光色素,它们是能够吸收特定频谱光线的化合物,并会因此发生构象变化,引起感光细胞内的电活动。
在较弱亮度的情况下,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比锥细胞更加敏感。
感光色素的构象变化引起感光细胞内一系列电生理反应,最终形成导致神经元兴奋的电位变化,传递到神经系统,并进入我们的意识。
人眼中的感光细胞仅能感知可见光谱中的一小部分(约400nm~700nm),而其他波长的辐射无法被人眼感知。
这是因为,不同波长的光子会被不同的色素吸收,而人眼的感光细胞缺乏针对无可见光波长的色素分子。
2. 神经信息处理眼睛中的光信号被传送至视觉皮层。
视觉皮层是大脑负责视觉信息的处理和理解区域。
对于人类的兴趣所在,它们通常放置于大脑皮层的后半段。
在视觉皮层中,光信号被加工和变换,集成成一种抽象的视觉表征。
根据视神经束进入大脑的位置,神经元可分为M型神经元和P型神经元。
M型神经元具有高对比度敏感性,能够准确地感知运动和方向等感知信息。
P型神经元则更适合将感知信息转化为更高级别的视觉信息,比如色彩和形状。
视觉信息的处理和理解需要使用不同的抽象级别,这样才能产生比较复杂的视觉表征。
在初始的处理阶段,神经元仅对局部的视觉信息产生反应,比如边缘和角度等;而到了更高级别的处理阶段,神经元开始对更抽象的视觉信息形式作出反应,比如运动和识别复杂的物体。
视觉原理介绍范文视觉原理是指人类感知和理解视觉信息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它涉及到视觉感知的生理、心理和认知过程,对于设计、艺术、广告、心理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从生理、心理和认知三个方面对视觉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理视觉原理1.光线透过眼睛进入视网膜:当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等透明介质进入眼球后,最终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图像。
2.视网膜光感受器的特性:视网膜中有两种光感受器,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负责颜色的感知,而视杆细胞负责亮度的感知。
3.颜色感知机制:颜色的感知是通过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反应来实现的。
视锥细胞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它们的不同程度的激活产生了我们对颜色的感知。
4.神经传递:光信号经过视网膜的处理后,会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一步加工和解读。
二、心理视觉原理1.近大远小:当我们看到相同大小的物体时,离我们越近的物体会显得更大,离我们越远的物体会显得更小。
这是因为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占的视角较小。
2.连续性:我们倾向于将离得较近的元素看作是一组,而将离得较远的元素看作是分开的。
3.相似性:我们容易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元素看作是一组,而将不同特征的元素看作是分开的。
4.对比度:高对比度的元素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低对比度的元素则相对不太显眼。
5.图形整齐性:我们更喜欢看到整齐、对称或有序的图形,而对于不规则或混乱的图形则容易产生不适感。
三、认知视觉原理1.图形识别:我们对于一些特定的图形有着更高的识别能力,如人脸、字母、数字等。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形成了相应的神经回路。
2.闭合性:我们倾向于将不完整的图形补全为闭合的形状,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着完成图形的倾向。
3.顺序性:我们更容易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理解和记忆信息,如阅读文字时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综上所述,视觉原理是人类视觉感知和理解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生理视觉原理涉及到光线进入眼睛、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特性和神经传递等方面;心理视觉原理涉及到近大远小、连续性、相似性、对比度和图形整齐性等;认知视觉原理涉及到图形识别、闭合性、顺序性和共同命运等。
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
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包括光生物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两类反应。
两者均发生在两类光感受细胞,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之中。
1.光生物化学反应
视网膜光生物化学反应,包括光分解反应和光生化效应的放大反应两个过程。
(l) 光分解反应。
每个视杆细胞内大约含1千万个视紫红质分子,分布在细胞外段由细胞膜折叠而成的1千个膜盘上。
每个视紫红质分子都由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缩合而成。
光照射时,折叠的11-顺视黄醛分子链伸直变为全反视黄醛,并与视蛋白分离,造成视紫红质的漂白,这一过程称为光分解反应。
(2)光化学效应放大反应。
每个视紫红质分子的光分解反应,可以直接激活几个分子的三磷酸鸟苷(GTP)与G蛋白相结合的反应,使光化学效应放大了数倍,称为一级放大过程。
GTP 与G蛋白的结合又激活了磷酸二酯酶(DPE),造成数以万计的第二信使分子(cGMP)的失活,形成光化学效应的二级放大。
通过上述两级光生化效应的放大过程,将光分解反应的生化效应放大5万倍左右。
所以,视网膜的光生化反应非常灵敏,即使是十分微弱或细腻的光化学变化,也会引起显著的光化学效应,导致光感受细胞膜电位的生物物理学变化。
2.光生物物理学反应
视网膜光感受细胞与神经纤维不同,在暗处的静息条件下,细胞膜静息电位仅为-20毫伏,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是-70毫伏。
两者静息电位差说明,在安静状态下,光感受细胞膜的钠离子通道是开放的;光作用时,钠离子通道关闭,膜超级化电位可达-40毫伏。
这是光感受细胞产生兴奋的生物物理学基础,显然与神经纤维细胞膜去极化过程不同。
所以,感受细胞兴奋过程的膜电位变化也不同于神经纤维的“全或无”定律。
光感受器电位变化是一种级量反应,随光强度增加,感受器电位幅值增大。
光感受器电位与光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比例。
光感受器电位与光的相对强度有关,而不是对绝对光强度发生级量反应。
此外,只有中等强度范围内光刺激引起的感受器电位变化才符合这一公式。
而人眼光感受细胞对相差1百万倍的最弱光和最强光均能发生反应。
感受细胞电位对弱光刺激比较灵敏,而对强光刺激则不灵敏,强度增加很多倍而感受器电位变化较小。
感受器电位对强光和弱光反应的非线性表明,它对光刺激进行着有效的信息压缩。
3.颜色视觉信息的光生物化学基础
上述光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视杆细胞之中,是产生明暗视觉信息的基础。
颜色视觉的光生物化学基础在于视锥细胞内的视蛋白结构不同。
现巳知3种结构不同的视蛋白,分别存在于3种不同的视锥细胞中,但3者均含有与视杆细胞相似的11-顺视黄醛分子。
所以,3种视锥细胞内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与视杆细胞完全相同,其差异仅在于与11-顺视黄醛结合的3种视蛋白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性不同。
蓝紫色视锥细胞在420纳米波长光下的光生物化学
反应最灵敏;绿色视锥细胞对530纳米的光最敏感,红色视锥细胞对560纳米光最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