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 格式:pptx
- 大小:407.19 KB
- 文档页数:52
土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供给和需求是我们讨论土地资源是否充足时经常使用的专业术语。
像其他许多经济学家所使用的术语一样,这些词语在这种意义上讲有着双重用途,它们有更多的涵义。
经济学中常说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在严谨的经济学分析中,这些专门的概念(供给、需求)都有他们特定的作用。
尽管如此,1)当他们谈及一般的商品或资源数量而非特定情况下的供给和需求,2)并且所关注的供给和需求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在某一期间,其他相关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经济学家往往又恢复原状使用这些常用的术语。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谈到供给时是指它的一般含义,即可获取的资源或商品的数量;而谈到需求时,则是指人们需要且愿意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当我们谈到土地的自然供给时,我们关注的是实际存在的资源。
这一概念可以适用于特定资源,例如矿物燃料或选定地区土壤类型的自然供给。
当我们谈及私有制单位,县国家或整个世界土地资源的总量时,也可以应用单位面积的土地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供给仅仅指全部土地供给中人们想要利用中的那一部分。
在经济和技术意义上来说,一旦人们开始使用土地,将对他的使用或控制与其他相竞争,给予它一定的价格或价值,或愿意承担为其发展所需付出的成本时,土地就成了一种资源。
土地经济供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价格和需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以前仅有很少甚至没有经济价值的区域和物质材料,新的技术和需求可以给予其价值。
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任何用途的土地经济供给均可以扩展(有时缩小),而且只受全部土地供给中可供用作该用途的那部分土地供给的制约。
“需求”的概念同“供给”类似。
作为一种有形概念,需求是同对商品和服务的渴望、需要和需求联系在一起的。
资源需求一对于平均饮食、住房设施、教育或娱乐机会的适当的需求数量-代表有形需求的一个衡量手段。
资源的自然需求概念为项目的规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南,但它在经济分析中的价值有限。
地价知识点地价是指土地的价格,是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了解地价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房地产市场的运作和投资策略。
本文将按照步骤思考的方式介绍一些地价的知识点。
第一步:地价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地价是指土地的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和土地特性的综合反映。
地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地的位置、用途、面积、规划政策等。
不同地区的地价差异很大,主要由土地的稀缺性和需求强度决定。
第二步:土地供给和需求土地供给是指土地的可开发和可利用程度。
供给受到政府规划、土地开发商的投资意愿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是指市场对土地的需求量,包括住宅、商业、工业等不同用途的需求。
土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程度决定了地价的水平。
第三步:土地规划和政策土地规划和政策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土地规划和政策来控制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影响土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政府的土地规划和政策对地价的影响通常是长期的,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预期。
第四步:土地评估和交易土地评估是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包括土地位置、用途、规划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
土地交易是指土地的买卖和租赁行为,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土地交易价格。
土地评估和交易是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地价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五步:地价的影响因素除了前面提到的供求关系、土地规划和政策等因素外,地价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率、交通便利程度、周边设施配套等都会对地价产生影响。
投资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评估地价的走势和投资的可行性。
第六步:地价的投资策略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地价的知识点可以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投资策略。
例如,当地价处于相对低位时,可以考虑购买土地进行长期投资或开发。
当地价处于高位时,可以考虑出售或暂时观望。
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对地价的研究和分析来寻找潜在的投资机会。
总结:地价是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指标,了解地价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运作和投资策略。
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供需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土地资源供需平衡。
一、土地资源供给情况分析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供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扩张: 由于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大量农用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这种扩张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供给量。
2. 土地整理和开发: 针对土地利用的不规范和低效问题,政府会通过土地整理等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开发。
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土地供应质量和数量起到重要作用。
3. 城市更新: 对老旧城区进行更新改造,拆除旧建筑,重新规划建设,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来增加土地供给。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土地资源供给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求。
但是,在供给的同时,土地资源面临一些问题:1. 城市扩张带来的耕地流失: 城市扩张过程中,大量耕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压力,可能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
2. 自然资源受限: 土地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开发利用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加之自然因素如地势、气候等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导致土地资源的供给相对不足。
二、土地资源需求情况分析土地资源需求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需求。
需求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需求: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会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
2.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需求: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物流用地等方面,以满足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农业发展需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用地需求主要来自于农田、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地等方面,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需求。
4. 生态环境需求: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生态用地和公共绿地等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
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分析与评估介绍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而土地供需分析与评估是对土地利用和规划的重要工作。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全面了解土地供应和需求的状况,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分析与评估。
一、土地供应分析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土地供应的第一步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估。
这一工作通过对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和评估。
例如,可以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来获取土地的基本信息,对不同土地类型进行分类。
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分析土地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等因素,来评估土地的开发潜力。
2.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土地利用的需要和发展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
通过对城市发展规划、农村建设规划等进行研究和制定,可以确定不同用途和类型的土地需求量,并对土地供应进行预测。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以实现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二、土地需求分析1. 人口发展趋势与需求土地需求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人口发展。
通过对人口增长、迁徙、就业等因素的研究,可以预测未来土地需求的规模和结构。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对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也相应增大。
因此,在土地需求分析中,需要充分考虑人口因素。
2. 经济发展与用地需求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也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随着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办公用地和科研实验室等专用用地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因此,土地需求分析中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三、土地供需平衡评估1. 土地市场分析土地市场是土地供需平衡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土地市场的价格、交易量等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土地供需的平衡状况。
中国城市土地市场供给与需求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壮大,城市土地市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是城市土地市场的核心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土地资源的利用,还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本文旨在对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进行研究,为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二、中国城市土地市场供给状况从总量来看,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的供给数量已经越来越大。
近年来,各地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并通过土地拍卖、竞价等方式,使得土地供给量大大增加。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市土地供应面积达到了5.9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1.1%。
同时,各地政府还积极推进土地的节约利用和土地的集约利用,通过城市更新、土地整治等手段,加快土地的再利用和再开发,从而更好地满足城市土地需求。
三、中国城市土地市场需求状况从需求方面来看,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首先,人口的大量流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城市用地需求大大增加。
按照规划,预计到2030年,全国城镇化率将超过70%,城市用地面积将达到2.0亿公顷以上。
其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对土地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除了传统的住宅、商业、工业、公共设施等用地需求外,新兴产业、新型城市建设等都对土地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
四、中国城市土地市场供需矛盾的现状事实上,中国城市土地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一方面,虽然土地供给量大量增加,但土地交易价格仍处于高位,导致开发商成本过高、市场需求失衡等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一线城市,土地供给量已经逐渐饱和,土地价格更是屡创新高,给城市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城市土地市场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保持市场供需平衡,防止供过于求或者需求失衡导致的市场波动和风险。
五、中国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协调机制的建立与优化为了解决中国城市土地市场供需矛盾的现状,需要建立与优化相应的供需协调机制。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内容提要】土地供求是土地市场运行的重要机制,但土地供给和需求受自然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有其特点。
所以,认识和了解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对进一步认识土地市场以及对土地进行合理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意主要介绍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特点及其制约因素,分析土地供求关系和供求平衡的基本原理。
【重点】认识和理解土地供给的类型及制约因素,土地需求的本质,土地供求关系和供求平衡。
【难点】土地供求关系和供求平衡分析土地供求是土地市场运行的机制,直接影响土地市场的价格。
一、土地的供给(商品的卖者或生产者提供销售的商品数量)土地供给是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
分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一)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1、概念是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数量和未来利用的土地资源。
2、特性自然供给是相对稳定的,无弹性的。
3、制约因素主要在气候、土壤、水文、交通等条件。
4、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①供给总量:7000万km2,如耕地仅占17.5%,最好的耕地占7%②区域供给:在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③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
总量和类型(二)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1、什么是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2、特点①具有弹性②有效供给:自然供给变成经济供给才能被人类所利用。
③供给的表现:包括总量的增加,某种用途土地数量的增加,产出的增加。
3、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①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②针对性不同③弹性上的差异④人类的影响结果不同4、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中国城市政府)5、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①扩大土地利用面积: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②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增加产出③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④调节消费结构⑤利用新技术⑥保护土地资源二、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分两和需求,即农用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需求与供给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然而,土地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并不总是能够相互匹配,这也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来支撑。
农业需要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工业需要土地建立工厂和设施,服务业也需要土地建设写字楼和商场等。
因此,土地资源供给不足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然而,土地资源的供给并不总能够满足经济的需求。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建设住房和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实现高效率的农业生产。
然而,相比于土地资源有限的现状,这些需求是巨大的。
土地资源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不仅制约了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土地资源的短缺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
高昂的土地租金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承担,也限制了新企业的诞生和旧企业的扩张。
其次,土地资源供给不足也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高房价和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居民面临的普遍问题。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
将农村闲置土地和农田保护起来,推动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
其次,应该推动城市土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避免城市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同时,应该加强土地市场的监管,防止土地买卖中的非法行为和恶性竞争。
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的土地收入和农业效益。
除此之外,还可以探索更多的解决办法。
例如,可以发展城市集中供地和“停车换地”政策,通过充分利用城市内部空地和停车场来提高土地利用率。
同时,可以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扶持,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企业,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地供需平衡原理 ⼟地供需平衡是指⼟地经济供给与⼈们对特定⽤途⼟地的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
⼟地作为⼀种特殊商品,既受⼀般商品供求规律的制约,⼜有其与⼀般商品不同的特殊供求形式。
⼟地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由于我国⼟地稀缺,⼈⼝众多,⼈地⽭盾突出,所以导致地价总的趋势是上升的。
1、耕地供求关系研究耕地的供求关系,其基点在于⼈⼝对粮⾷的需求及满⾜程度。
由于耕地买卖频率很低,对于耕地供求关系的研究,主要从实物形态⼈⼿。
耕地供求的变化主要受到⼈均占有粮⾷数量的影响。
如果⼈均占有粮⾷数量超过其需求,则耕地的供给就有可能减少。
要让农民⾃觉珍惜耕地,尽量提⾼⼟地⽣产率,利⽤耕地多⽣产粮⾷,就必须让农民从种粮中获得平均利润,这样才能缓解我国耕地的紧张供求关系。
2、⼯业、商业和住宅⽤地的供求关系随着我国⼯业、商业和住宅⽤地制度改⾰的深化,这部分⼟地已经逐步进⼊商品的⾏列,遵循商品经济规律进⾏市场流转。
在⼀般情况下,⼟地交易也遵循⼀般商品的供求规律:地价上升,则供给增加,⽽需求下降;地价下降,则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但是⼟地作为⼀种特殊的商品,在许多⽅⾯具有特殊性:其位置固定不变,⾃然供给不变,经济供给弹性有限,买卖双⽅不能⾃⾏决定⼟地位置和⽤途,⼟地价格受社会和政治局势以及经济繁荣程度影响⼤,所以⼯业、商业和住宅⽤地有时⼜表现出供给的特殊性。
特殊的⼟地供给是由于⼟地⾃然供给总量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不管价格如何上涨,也不能再增加⼟地的供给。
特殊的⼟地需求是反映⼟地购买者把⼯业、商业和住宅⽤地作为投机对象,价格低廉的⼟地由于在短期内难以卖出好价格,所以买者很少;相反,价格⾼涨的⼟地容易卖得好价钱,尽管价格上涨幅度⼤于其他地区,只要经济稳定发展,定能获利,所以买者很多。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业、商业和住宅⽤地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但这类⼟地供给⾮常有限,最终必然导致这类⼟地在⾼价位下的供求平衡。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地经济理论重点难点⼟地的供给与需求 地租的概念、性质、形式。
⼟地⾦融与⼟地税收、内容讲解第⼆章⼟地经济理论第⼀节⼟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的供给是指在⼀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类可利⽤的各种⼟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的和未利⽤的后备资源储量的总和。
⼟地的供给按其性质可分为⾃然供给和经济供给两个⽅⾯。
例题:判断题:⼟地的供给是指在⼀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类可利⽤的各种⼟地资源的数量,不包括已利⽤的资源储量[W]。
⼟地的⾃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地的⾃然供给是指⼟地⾃然固有的可供⼈类利⽤的部分。
⼟地是⼀种⾮再⽣资源,⾃然供给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是⽆弹性的。
地球⾯积约5.1亿k㎡,其中海洋占70.8%,陆地⾯积仅占地球总⾯积的29.2%,⽬前真正能供⼈类使⽤的⼟地约7000万k㎡。
制约⼟地⾃然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适宜于⼈类⽣产⽣活及动植物⽣长的⽓候条件及地形、地貌条件;②资源条件;③交通运输条件。
⼟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地的⾃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劳动进⾏开发后,成为⼈类可直接⽤于⽣产、⽣活的⼟地的供给。
⼟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
影响⼟地经济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地的⾃然供给量。
②⼈们利⽤⼟地的知识和技术⽔平。
③交通运输条件。
④⼟地利⽤的集约化程度。
⼀般来说利⽤集约程度愈⾼的⼟地,其经济供给亦随之增加。
⑤社会需求。
⼆、⼟地的需求 ⼈类要⽣存和发展,就需要⼟地作为⽣存场所,需要⼟地提供⾷物、⾐服和住房等。
⼟地的需求,是指⼈类为了⽣存和发展,利⽤⼟地进⾏各种⽣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地需求的⼀个重要特点是,⼟地需求是⼀种引致需求,或者说是⼀种派⽣需求,是由于对⼟地产品的需求才有对⼟地的需求。
影响⼟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①⼈⼝变动。
②经济发展状况。
③⼈类利⽤⼟地的知识和科技⽔平。
三、⼟地供求关系 ⼟地供求关系是指⼟地经济供给与⼈们对某些⼟地⽤途需求之间的关系。
⼈们可以通过改变⼟地⽤途来增加某种⽤途的⼟地供给. ⼟地的供求关系与⼀般商品的供求关系⼀样,在⾃由竞争情况下,供求关系决定⼟地的价格,⼟地价格影响⼟地的供求关系。
土地的供给概念土地的供给是指,一个地区内拥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的开发程度,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土地的供给量决定其价值,因此也影响着周围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
土地的供给在不同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其意义和影响是普遍的。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土地供给的概念,以及土地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土地供给量是由各种决策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土地的自然数量和品质是其供给量的基础。
土地的自然数量在一个地区是固定的,不受人为影响。
但由于土地的质量、位置、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同一地区内的土地价值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同一个地区内的土地供给,主要受到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政策法规和地区经济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土地开发是保证土地供给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发展,土地的需求量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因此,稳定供给土地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开发包括城市化过程和农村土地利用。
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业化进程和交通枢纽建设等都需要有足够的土地作为支撑,因此,城市地区的土地供给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土地利用则是指如何合理利用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福利。
除了开发需求,土地政策法规也是影响土地供给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土地政策法规,这些政策和规范指导着土地供给和土地利用。
政策的严格程度和规范的执行都会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产生影响,因此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重要的土地供给因素。
在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土地供给产生影响。
随着城市化和人口增长,房地产开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对土地的快速需求和大规模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土地的供给,导致土地供给相对减少、价格增加。
这也导致了土地的利用方式改变,比如,一些新兴城市都倾向于进行高密度、多层次的建设,这样需要更少的土地面积,同时将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