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残余结石相关因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残留胆囊管结石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后残留胆囊管结石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出现残留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例行开腹手术,术中发现胆囊管后方汇和胆总管1例,7例发现残留胆囊管内结石。
结论: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掌握手术技巧,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切除手术腹腔镜2003年~2011年10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442例,术后出现症状并出现残留胆囊结石患者10例,现就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50~76岁,平均63岁。
急诊行开腹胆囊切除3例,其中1例因术中出现大出血而中转开腹,术中发现胆囊管后方汇入胆总管1例。
胆囊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膜炎体征及出现寒战、发热有黄疸等胆管炎症状4例。
行b超检查8例,发现残留胆囊管内结石4例,行ct检查4例发现残留胆囊管内结石3例。
结果本组7例经胆道探查术并结合胆道镜治疗,全部治愈康复出院,手术时间100~150分钟,平均110分钟。
6例随访3~6个月,b超检查未发现胆道狭窄等并发症。
讨论残留胆囊结石的原因:①胆囊炎时胆囊三角充血水肿,炎性粘连分离困难,致肝外胆管显露不清,或萎缩性胆囊炎时胆囊与肝总管紧密粘连,忽视胆囊管的解剖及处理或者患者肥胖,小网膜脂肪堆积过多或胃、肝左叶遮掩手术视野至肝外胆管显露不清,胆囊管位置或形态变化或与胆囊管周围解剖较困难有关。
②术中操作不正规,在视野不清情况下盲目电切、电凝、钳夹、止血处理胆囊管过度牵拉胆囊,致肝总管、胆总管成角。
在解剖分离、胆囊三角时,钳夹、结扎或切断前必须确认其解剖结构,切忌大块组织切断结扎。
目前,腹腔镜切除术在我国已广泛开展,由于腹腔镜下切除术是利用长杆状器械远离手术视野进行操作,缺乏开腹手术的手感,术者不能用指端去触摸要钳夹切撕的结构,不敢冒然损伤肝外胆管的危险去解剖胆囊管及肝管,至使残留胆囊管太长,残留胆囊结石;亦可因胆囊管内胆囊黏膜保留完整,成石因素仍然存在,在梗阻因素未消除的情况下,形成小胆囊继发感染上皮脱落,异物残留形成盲端结石。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病因不明,考虑是由营养代谢因素、胃肠道疾病、感染和基因等多种因素导致。
根据构成成分不同,胆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黑色胆色素结石、棕色胆色素结石。
目前胆石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营养及代谢因素调查发现,长期营养过剩、进食过多精细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食物、膳食纤维摄入少,胆固醇结石发病率高。
摄食减少可引起胆囊动力下降,导致胆泥淤积。
肥胖者体积胆固醇合成增加。
,50%重度肥胖者手术时发现患有胆石症。
体重迅速下降导致肝脏合成胆固醇增多,胆盐吸收减少、黏蛋白分泌减少,胆囊动力下降,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
胆固醇结石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也有关,高甘油三脂血症比肥胖更易引起胆固醇结石。
2.胃肠道疾病或手术回肠切除、结肠全切或次全切的患者由于胆盐的肠肝循环受损,容易形成胆结石。
胃切除术患者胆石症发病率增高。
回肠克罗恩病患者由于回肠吸收胆盐减少,结肠吸收胆红素增加,容易形成胆色素结石。
3.细菌和寄生虫细菌感染在棕色胆色素结石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亚洲国家,棕色胆色素结石与寄生虫感染如华支睾吸虫和蛔虫感染有关,常常形成肝内胆管结石。
研究发现在胆固醇结石中发现了细菌的DNA。
4.年龄、性别和雌激素胆固醇结石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升高,这可能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胆盐分泌减少有关。
到75岁时,大约20%的男性和35%的女性均患有胆固醇结石。
50~70岁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临床症状。
但是,临床上也有关于儿童患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的病例报道。
50岁以前,女性胆固醇结石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
经产妇发病率高于未产妇。
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及绝经后女性服用雌激素后胆固醇结石患病率增高。
前列腺癌患者服用雌激素后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
5.基因胆石症患者的亲属胆石症发病率增加,而且与年龄、体重及饮食有关。
载脂蛋白E的等位基因与胆结石发病率相关。
6.药物长期服用考来烯胺增加胆盐的流失,促进胆石形成。
胆结石病因及防治方法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道感染是属于常见的疾病。
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和胆管炎。
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黏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
由于结石对胆囊黏膜的慢性刺激,还可能导致胆囊癌的发生,有报告此种胆囊癌的发生率可达1%~2%。
胆囊结石与多种因素有关。
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个别地区和种族的居民、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因素都可引起胆囊结石。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胆囊不会发生结石,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成石条件后才能形成结石.1、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的人,体内胆固醇增加,容易长结石。
2、不能按时进餐的人,会使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
3、胆囊壁发炎的患者。
4、长期禁食的人,胆囊内胆汁郁滞,成了结石生长的温床。
5、还有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化患者,或是行胃大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的患者,以及妊娠亦可引起胆汁郁滞,形成结成。
防止的方法:1、定时饮食:一日三餐规律进食,有利于胆囊的收缩,使胆汁能排进肠道内,从而防止结石形成。
2、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适当进食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可使胆固醇降低。
3、治疗原发病。
胆结石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三类结石在治疗原则上不尽相同。
胆囊结石最多见,占所有胆结石的60%左右,有许多人是在常规体检中,或在检查其它疾病的时候被发现了胆囊结石,平时没有任何胆结石的症状,如何对待这种无症状的结石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胆囊是一个贮存胆汁的器官,通过胆囊管与肝外胆管相通。
胆结石是怎么形成的,应该怎样治疗徳昌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四川凉山 615500胆结石指的是发生在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该疾病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发热、黄疸、腹痛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易诱发其出现胆囊积水、胆囊积脓、胆囊穿孔、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从而会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就需要人们认清胆结石形成的原因,积极对其进行预防,且在发生胆结石后,也需尽早采取有效方案进行治疗。
下面为大家介绍胆结石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1.胆结石形成的原因1.1缺乏运动长期不运动会导致胆囊肌收缩力和胆囊功能降低,从而导致胆汁排空延迟,使胆汁滞留淤积在胆囊或胆管内,并析出胆固醇结晶,胆固醇结晶长久的沉积在胆囊中便可形成胆囊结石。
1.2肥胖相关数据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肥胖人群比正常标准体重者胆结石发病率高5倍以上,原因在于肥胖的人常有高胆固醇血症,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增高,胆固醇容易沉积在胆囊内,再加上身体过度肥胖,可导致腹壁松弛,内脏下垂,长期压迫胆管,不仅会影响胆汁正常排泄,同时还会降低胆囊肌张力,从而导致胆汁淤积、浓缩、沉积形成胆结石。
1.3饮食习惯不良和不当现代有很多人早上不吃早餐,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若长期不吃早餐,会减少胆汁酸含量和促进胆汁浓缩,且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从而为为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提供良好环境,并且为胆囊内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易形成胆囊结石。
而坚持每天吃早餐,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降低胆汁浓度,胆固醇随胆汁流入小肠,减少胆固醇在胆囊内沉积,防止结石的发生,坚持每天吃早餐,刺激胆汁的分泌,使前一夜储存的胆汁黏稠度降低,从而能降低胆结石形成几率。
其次,还有不少人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喜欢吃高脂肪食物、油腻食物等,这些食物均可导致人体血脂水平增高,从而易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高饱和状态,进而易引发其发生胆结石。
并且,长期食用甜食还会增加机体胰岛素分泌,使胆固醇沉积加速,从而使结石形成风险几率增大。
胆囊结石成因是什么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的出现,他直接影响了部分的人的身体健康,由于他和胆结石的症状相同,所以人们常常用治疗胆结石的方法治疗他,因此误诊重重,在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我们可以减少他对于人们的危害程度,让人们患病率降到最低,手术是胆囊结石最佳治疗方法,药物仅仅起到了治标的作用,而无法彻底根治,所以我们在治疗胆囊结石时,要治本,不能光治标而不治本,那么我们来看看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之一:物理化学因素。
胆固醇不溶解于水,胆液中的胆盐与卵磷脂可溶解胆固醇。
在正常情况下,胆液中胆盐、卵磷脂与胆固醇形成一定比例,则胆固醇保持在溶液状态下不致沉淀析出。
若胆盐及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增加,则胆固醇被沉淀析出聚合形成胆结石。
当肝功能有损害,胆酸分泌减少,胆囊管梗阻,胆囊中胆液内的胆盐被吸收,或胆液内胆固醇的浓度增加时,均可能产生胆固醇结石。
胆固醇在胆囊的胆液中,一般是处于过饱和状态。
若胆液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炎症渗出物、粘液块、坏死组织块、虫卵、细菌、异物等时,均可成为胆固醇沉淀的核心,形成结石。
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之二:代谢因素也是形成结石的一方面,胆囊结石多见于有多次妊娠的女性及老年的男性。
妊娠后期,血内胆固醇水平增高,但妊娠亦引起胆液排空缓慢,胆囊内胆液停滞,胆液过于浓缩等改变,均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之三:胆囊因炎症或梗阻,影响胆囊内胆液的排空,成为结石形成的基本条件。
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彼此互为因果。
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是结石阻塞了胆囊颈部或胆囊管,胆囊膨胀,充满了浓缩的胆液。
从生活习惯到遗传因素:肝内胆管结石的多重病因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复杂的胆道系统疾病,其形成涉及多种病因的交织作用。
从生活习惯到遗传因素,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结石形成的“导火索”。
本文将深入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多重病因,以期为大家提供更全面的认识。
一、生活习惯:饮食与运动的双重影响生活习惯是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饮食方面,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可能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从而促进结石的形成。
此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对胆道系统造成负担,增加结石的风险。
运动方面,缺乏体育锻炼可能导致身体代谢减慢,胆汁分泌减少,进而增加结石的风险。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
二、胆道感染与炎症:反复发作的恶性循环胆道感染与炎症是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重要诱因。
胆道感染时,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与胆汁中的成分结合,形成结石的核心。
同时,胆道炎症可能导致胆道壁损伤,使得胆汁中的成分容易沉积并结晶,最终形成结石。
胆道感染与炎症的反复发作,进一步加剧了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
三、胆道解剖异常:天生的“隐患”胆道解剖异常也是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胆道狭窄、胆道囊肿等解剖异常可能导致胆汁流动不畅,胆汁淤积,进而增加结石的风险。
此外,胆道寄生虫感染、肝硬化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胆道解剖异常,从而促进结石的形成。
四、遗传因素:家族中的“无声警告”遗传因素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家族中有肝内胆管结石病史的人患病风险较高。
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胆道解剖结构、胆汁成分等方面,增加个体对结石的易感性。
了解家族病史,对于预防肝内胆管结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从生活习惯到遗传因素,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结石形成的“导火索”。
因此,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胆道健康、积极治疗胆道感染与炎症、关注胆道解剖异常以及了解家族病史等,以全面预防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
胆囊结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很多人的健康带来了困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胆汁成分的改变是形成胆囊结石的重要原因之一。
胆汁中含有胆固醇、胆汁酸、磷脂等成分,正常情况下它们处于平衡状态。
但如果胆固醇含量过高,胆汁酸和磷脂相对减少,胆汁就会变得过于浓稠,胆固醇容易析出结晶,进而形成结石。
这种情况常常与我们的饮食结构有关。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中富含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摄入过多。
长期这样的饮食习惯,会使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升高,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
其次,胆囊收缩功能减退也可能引发胆囊结石。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并在进食后将胆汁排入肠道,以帮助消化脂肪。
如果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汁就会过度浓缩,其中的成分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年龄增长是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退的一个常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胆囊肌肉的收缩能力会逐渐下降。
此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可能会影响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胆囊的收缩,也为胆囊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再者,肥胖也是胆囊结石的一个重要诱因。
肥胖者体内脂肪含量较高,胆固醇合成增加,同时胆汁中的胆固醇排泄也相对减少,这就容易导致胆固醇在胆汁中过饱和,形成结石。
而且,肥胖者往往伴有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胆汁的成分和胆囊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生几率。
另外,遗传因素在胆囊结石的形成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有些人由于遗传因素,天生就存在胆汁成分合成和代谢的异常,或者胆囊形态和功能的缺陷,使得他们更容易患上胆囊结石。
如果家族中有胆囊结石的患者,那么其亲属患病的风险可能会相对较高。
还有,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胆汁中胆固醇的分泌增加,同时胆囊的排空能力减弱,胆汁淤积,从而增加了胆囊结石的形成风险。
长期的胃肠功能紊乱,如长期的腹泻、消化不良等,会影响胆汁的排泄和重新吸收,导致胆汁成分的改变,也容易引发胆囊结石。
胆结石的病因与病理机制深入了解胆结石的形成过程胆结石是指胆囊或胆管内的物质沉积形成的固体结晶,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胆结石的形成涉及多种病因和病理机制,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胆结石具有重要意义。
一、胆结石的病因1. 胆汁成分异常:胆固醇、胆盐和胆红素是胆汁的主要成分。
当胆固醇的饱和度过高或胆盐合成减少时,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
胆红素结石则是由于胆红素的代谢异常导致结晶沉积。
2. 胆囊运动功能异常:胆囊的正常功能是在进餐时收缩排空,当胆囊功能减退或胆囊排空受阻时,胆汁停留时间延长,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3. 胆道感染:胆道感染可以导致胆汁成分改变、胆囊运动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胆结石的形成。
4. 遗传因素:家族性胆固醇结石具有遗传倾向,胆结石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
二、胆结石的病理机制1. 胆汁饱和度增加:胆固醇的过饱和是胆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超过胆汁能容纳的限度时,就会发生结晶形成。
胆固醇结晶在胆汁中逐渐生长并聚集,最终形成结石。
2. 胆囊黏膜损伤:胆囊黏膜受到损伤会导致炎症反应和胆汁成分的改变,促进结石的形成。
黏膜损伤可以由胆道感染、胆囊梗阻或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引起。
3. 细菌感染:胆道感染会引发胆汁性胆囊炎,炎症反应会导致黏膜肿胀和胆囊收缩功能受损。
此外,细菌对胆盐的代谢也会改变胆囊内环境,进一步促进结石形成。
4. 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参与:炎症反应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同时也会改变胆囊壁的通透性,使得胆固醇和其他成分更容易进入胆囊腔内,增加了结石形成的风险。
通过深入了解胆结石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例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可以降低胆固醇结石的发生率;保持良好的胆囊运动功能,定期进行胆囊排空,可以预防结石形成;及时处理胆道感染和炎症反应,可以减少结石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而言,胆结石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胆道残余结石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讨胆道取石术后残余结石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04-2008年入院治疗的患者资料。
结论残余结石的早发现及合理治疗是治疗残余结石的关键。
对残留结石的预防可通过术前检查,术中探查等等,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残余结石;相关因素
胆管结石是胆道是常见病,但治疗却是相当困难的。
多数患者经多次手术,仍未彻底治愈。
虽然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术后胆道残余结石发生率仍较高。
现对院外二科收治的85例患者进行分析,对造成胆道残余结石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河南省许昌县人民医院收治残余胆管结石98例。
其中男47例,女51例,年龄21~85岁之间,平均53岁,病程在10年以内者49例(50%),10~20年者25例(26%),20年以上者23例(24%)。
上腹胀痛感20例,胆绞痛反复发作者37例,胆绞痛伴发胰腺炎的17例,其余患者均无症状。
1.2 残余结石的诊断残余结石应包括:①胆道手术中已发现但未能取出的结石;②术后经胆道引流管造影或胆道镜检查发现的结石;③胆道术后3个月内反复疼痛、发热、黄疸,并经胆道造影证实的胆道结石;④单纯胆囊切道造影。
残留结石的诊断依据::①手术切除胆囊和切开总胆管取石后,再次出现胆石症患者;②经T管造影或B超、CT 等检查发现结石者;③再次手术证明胆道内有结石者[1]。
对肝内胆管
结石行胆道取石术后的患者,常规于术后9~31 d进行经T管胆道造影,未发现残余结石者,根据T管拔除原则和方法拔除T管,3个月内复查B 超。
1.3 胆道残余结石多发生在下列情况胆囊结石在行胆囊切除术时结石落入胆道而没有及时发现,结石又不能进入肠道者。
患者病情复杂,不宜行广泛的探查及其他复杂的术式,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前对病情没有足够的了解等等。
在胆道结石的形成中胆道感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胆道取石术后的复发性结石中也应该重视感染的作用。
因此,结石的取出并不意味着胆道结石的痊愈。
胆道梗阻在结石的形成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残留性结石的成因
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原因较多,主要有:①急诊入院者术前不做全面检查,对术前病史了解不全面;②术前检查不完善,术中未作胆管造影,胆管镜检查,盲目取石。
③患者情况不好,营养状况差:④术中无相应的检查手段,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在术中立即解决;⑤结石所在位置特殊,使取石困难。
术者经验不足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手术探查时的漏查,只满足某处明显病灶的发现, 而忽视了进一步寻找并存其他病变,或是未严格掌握总胆管探查指征或操作不当,将结石推入左右肝管内;术式选择不当也易致残石留于总胆管下端造成反复感染。
3 预防措施
对结石残留的因素进行预防,对提高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胆道镜是目前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有效、安全和主要的方法,也是预
防残余结石的方法之一。
①应使状况差的患者要积极地作好术前准备,增强患者的体质②术前充分应用胆道造影、B超,明确结石的分布、数量及胆道病理改变,减少手术的盲目性。
③要严格掌握胆总管探查的指征,术中仔细探查结石,轻柔取石并注意结石的完整性④术中应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及时地发现残留的结石和胆道狭窄。
术中胆道镜可弥补术前检查的不足,直接发现并取出结石⑤手术解除胆管的狭窄。
术中行胆道造影,但要注意造影剂浓度不宜超过25%,徐徐注入,不可过快,并避免空气进入胆道。
⑥重视胆道感染的治疗。
⑦加强术后利胆溶石的治疗⑧对于带有T管引流的患者,在拔管前要进行常规T 管造影。
⑨加强营养,尤其应增加蛋白质和纤维素的摄入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2]。
术后胆道镜是治疗残余结石的有效手段。
经胆道镜单纯用取石网或附加溶石、激光碎石等综合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残石率。
严密观察对急诊患者病情的情况下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病情恶化,尽可能将急诊手术转变为择期手术,也可减少残石的发生[3]。
术后应用消炎利胆药物,既可增加胆汁流量,还可以解除胆道痉挛,控制感染。
4 讨论
胆道残留结石并不是都要再手术,只有经保守治疗无效时有黄疸者,才应手术治疗。
对置T 管引流者,术后应注意观察胆汁引流量及性质,出现小结石排出或间断引流不畅,提示残留结石可能。
拔除T 管前,应再行T 管造影检查,一旦发现残留结石,可经T 管窦道取石。
对行手术者,术前应首先作好准备,采用B超、CT、PTC、ERCP检查,尽
可能多地了解肝内情况、胆管解剖变异`胆管狭窄、梗阻部位和结石大小、数量。
应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注意心肝肾功能,控制感染,以增强患者耐受力。
选择好手术时机,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
术中取尽结石,术后保证胆道和胆肠引流的通畅[4]。
残余结石梗阻致发生急性重症胆管炎,因此对胆管残余结石患者,术中应尽量采用B超、胆道镜等方法,或肝部分切除术等,争取取尽结石,防止残留或复发。
综上所述,胆道残余结石的治疗,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只要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才可提高胆道残余结石的治愈率[5]。
参考文献
[1]梁浩晖,王成友,张敏杰,等.57例胆道残余结石的诊断和治疗.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 ,24(1): 24.
[2]马玉刚,武林枫,代文杰,等.胆道结石术后复发与残留的成因及预防.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3(20):147-149.
[3]李立春,朱红,李晓,等.胆道残余结石的综合治疗.肝胆外科杂志,1997,5(3):155-156.
[4]计启顺.胆道残留结石再手术91例临床分析.华中医学杂志,2000,(24)3:165.
[5]刘凤恩,王小农,董大磻.胆道残余结石53例临床分析. 赣南医学院学报,1994,2(6):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