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教学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 知觉的特性;教学重难点: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教学过程: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相关概念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人。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后面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第二节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当作知觉对象的事物或现象,常常是在现实生活中所要对待的刺激,并将它们从知觉背景中优先清楚地反映出来。
作为知觉背景的各种刺激常常未被知觉或被模糊地知觉。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物理演示实验时,课堂上存在多种刺激,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讲述、演示的实验清晰地反映出来,而把黑板、墙壁、讲台、教室内其他声音等作为知觉的背景。
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
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
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调换。
如当教师在做物理演示实验时,突然有一学生将自己的文具盒掉到地面发出一个较响的声音时,声音就变成了学生知觉的对象,而教师的讲述及演示实验就成为了知觉的背景。
知觉选择性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心理学:感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5、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人脑对这些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错觉: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8、社会知觉: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的知觉。
9、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1: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二、填空题1、(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
2、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应。
4、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包括( 声音听觉 )和(言语听觉 )。
5、感知觉是人的感性认识,而思维则属于_理性认识认识,是人类认识的_高级形式_6、感受性即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7、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_、理解性、恒常性)等特性8、(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知觉)也是一种较简单的认识过程9、小王取看电影,进入电影院后眼前一片漆黑,过了一会,他才觉电影厅渐渐明亮。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暗适应)。
三、判断题1、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标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利用感知的差异律和对比律。
(对)2、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对)3、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主要心理学派:1.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XXX;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XXX主要观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②将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人的行为的一切工具;③强调心理学研究要采用客观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2.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XXX主要观点:①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叫做前意识。
②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3.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XXX、XXX主要观点:①着重研究人的价值与人的发展②关心人的本性、潜能、尊严与价值③人的本质是好的④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4.熟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XXX,XXX等主要观点:①把人看作一个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②从信息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
③强调计算机模拟心理过程。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状态】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二、注意的基本特征:①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特定对象上,对其进行深入加工三、注意的种类:(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含义: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情所发生的注意。
如上课时,教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突然站在门口,大家都不由自主的转头去看那个人。
(不随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表现,人和动物都具有不随意注意。
)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和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比较等都市影响不随意注意。
2.个体自身的状态。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 第四章-知觉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四章-知觉一.名词解释知觉知觉链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双眼视差两耳距离差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似动知觉错觉二、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A.知觉的意义性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持久性 D.知觉的完整性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 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 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 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 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 D.两者相辅相成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A.创造想象 B.幻觉C.知觉的理解性 D.错觉轮廓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B.双眼辐合 C.单眼线索 D.双眼视差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
A.看到深度和距离 B.看到单一的物体 C.双像D.无法判断距离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意义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三、多项选择题:11-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感知觉部分]一、名词解释1.感觉、知觉、超感知觉、错觉、幻觉感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指把感觉得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加以解释的过程。
超感知觉是一种以特殊方式感知世界的能力。
错觉是对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是指客观环境中没有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
2.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是指相应于绝对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能力是指相应于差别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使人觉察出差异的刺激量。
3.适应、后像、结构优势效应、知觉的理解性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后像是指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在头脑中暂时保留片刻,这种现象即后象。
结构优势效应:在模式识别中,刺激模式的整体结构优于部分,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起有利作用,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赋予其某种意义,并用语词把它标识出来。
4.双眼视差人的两眼相距约65mm,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角度看这一物体,物体投射在左、右两个眼底上的视像不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双眼视差。
二、填空1.外部感觉有触肤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五种。
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三种。
2.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而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
3.感觉的基本规律有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联觉。
4.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通常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错觉三种。
5.直观教学的三种直观形式是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三种。
6.色觉有三种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听觉的基本特性有频率、振幅和波形。
7.1860年,德国的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进一步研究了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E=k lgI+C 公式。
第四章感知觉知识点汇总1)感性阶段:是指将客观刺激转换成心理印象的初级阶段。
2)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和动物发展起更复杂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
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信息是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Hebb)的“感觉剥夺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知觉: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4)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感觉发生在知觉之前,为知觉收集和提供原料,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也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一般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个体很难体验到从感觉再到知觉的过程,故心理学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5)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肤觉包括:温觉、冷觉、痛觉。
6)知觉的种类:按照内容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分为: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7)错觉:即错误的知觉,指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本身属性的知觉。
8)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指不同人对同样的刺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能力。
9)感觉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也叫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它是在“感觉到”和“感觉不到”之间的一个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越低(甲能看到微光,乙不能,则甲的绝对感觉阈限低于乙),绝对感受性就越高。
(所以甲的绝对感受性高于乙的)。
10)差别阈限:也叫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差异量。
11)感官的感受性会随着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锻炼与补偿-感觉的相互作用。
12)感觉对比:当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适宜刺激的作用时,感官对其中某些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样的。
感觉和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象。
今天,中公教育为大家整理总结了有关心理学上的感觉和知觉的内容,来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
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通过感觉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
感觉除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还反映机体内部状况,例如,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反映有关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以及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等种种感觉信息。
二、知觉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了事物整体,即在以感觉的形式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同时也反映了事物的整体。
譬如,儿童面前有一朵花,他们并非孤立地反映它的红色、香味、多刺的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一朵玫瑰花。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教学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 知觉的特性;教学重难点: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教学过程: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分析:(1 )“直接作用”。
(2 )“整体”。
( 整体不是个别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多种个别属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1 、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 、依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1)物体知觉①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
②时间知觉: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2)社会知觉①个人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3.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分为(补充内容):(1)正确的知觉(2)错误的知觉(错觉)概念:~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①对物的错觉(如视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形重错觉)②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错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完全是无益的,如果利用得法,我们是可以利用人们的错觉来达到一定的特殊效果的。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1 、反映的对象相同: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2 、依赖的物质基础相同:感觉和知觉过程视人脑的活动,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二)感觉和知觉差异:1 、产生的来源不同:(1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
(2 )知觉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过程。
2 、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1 )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2 )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知觉则比感觉复杂。
3 、生理机制不同:(1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2 )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三)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反映,两者很难分割( 所以它们有时又合称为“感知觉”) 。
五、感觉和知觉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一) 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人们是通过认识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的,人们的认识活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的认识活动就是感觉和知觉,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感知觉为复杂的认识活动提供素材。
( 二) 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1 、没有感知就没有心理。
认识过程是其它心理过程的基础,心理过程又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2 、人的感觉被剥夺或感知觉缺损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异常,甚至难以生存。
※小结:感知觉虽然低级,但很重要。
【研究实例】没有痛觉的孩子。
”【心理点评】痛觉,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是身体内部地警报系统,它可以防止机体继续受损害,以确保机体地健康。
没有痛觉,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回避性反应就会减少和降低。
由此可见,痛觉具有何等重要的生理意义第二节感知觉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复习提问、引入。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什么是感受性1 、定义:~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
(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2 、感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1 )不同刺激物作用(2 )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因素(3 )年龄(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什么是感觉阈限1 、定义:~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变化的程度,或者是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2 、种类: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1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A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B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
教学中强调:a 、不同感觉器官的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是不同的。
b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大(强)小(弱)c 、绝对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
( 2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A 、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感觉能力。
B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教学中要强调:a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大(小)小(高)b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随着个体的年龄和生活实践的丰富而发展变化的,不同人之间的感受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每个人的感受性有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三、感觉的规律(一)感觉适应1 、概念:~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持续作用”( 2 )变化规律:强刺激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弱刺激引起感受性的提高。
2 、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举例说明:亮处进入暗处—暗适应(弱光刺激引起感受性的提高)暗处进入亮处—明适应(强光刺激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强调:(1 )日常生活中还有触觉、温觉、嗅觉的适应现象。
(2 )除了痛觉之外,感觉适应对于有机体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感觉对比( 强刺激引起)1 、概念:~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A 、例子:同样的灯光,在很吵的地方觉得灯光特别昏暗,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觉得灯光特别亮。
……B 、变化规律: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2 、种类:(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 例子:“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2)相继性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子:喝过药后觉得糖特别甜)(三)感受性与训练引入:感觉的适应、感觉对比等现象中感受性的变化都是暂时的,一旦条件消失,人的感受性有会恢复,然而通过训练,可以使人的感受性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包括:A 、长期的社会实践导致某方面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B 、感觉的代偿。
( 多见于残疾人,如盲人的听觉特别灵敏……)C 、专门训练。
启示: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一般人在各个方面都还有极大的发展余地,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4 、小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性,同一个人的感受性在不同情况下也会不同。
通过训练可以改变人的感受性,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感受性。
四、知觉的基本特征(规律)导入:知觉的基本特征即知觉的规律,指的是人在知觉过程中,影响人的知觉的各种因素。
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1 、含义:~是一个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过程。
( 1 )、人在知觉时在某一瞬间总是选择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的对象作为知觉的背景的特性。
( 2 )、这其实是注意参与到知觉中的表现。
因此,凡是能引起注意的对象都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 结合注意的规律谈谈知觉的选择性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2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双关图或材料,说明什么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以及两者可以互相转换。
)强调:在同一场合下,人们的知觉对象有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 、影响因素:( 1 )、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和对比关系、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形状相似、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者的客观事物、客观事物纬度变化多的刺激( 2 )、主观因素:需要与动机、愿望与要求、目的与任务、兴趣与爱好、知识经验。
4 、知觉的选择性在教学中的运用:引导全班学生形成共同的知觉对象。
(1 )、在教学中突出应让学生知觉的对象部分。
(2 )、尽量避免使用双关图。
(二)知觉的整体性1 、含义:~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刺激信息作为整体反映的过程。
人们在知觉时总是把感知到的事物的部分属性放在某个整体中去理解的特性。
( 知觉本身就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2 、同样一个部分放在不同的关系中可能会被我们知觉成不同的对象。
3 、对事物整体的把握取决于该事物的关键属性。
而对事物的关键属性的识别又和人的知识经验有关。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关键属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1 、含义:~指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
( 举例)2 、影响因素:知觉的理解性与个体的知识经验、实践经历、言语的指导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
(思考:根据知觉的理解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做?)(四)知觉的恒常性1 、含义: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2 、种类: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在:亮度、大小、形状和颜色等方面( 1 )大小恒常性(2 )亮度恒常性(3 )形状恒常性(4 )颜色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密切相关。
知觉的各种特性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往往是相互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