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感觉和知觉
- 格式:ppt
- 大小:3.73 MB
- 文档页数:68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教学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 知觉的特性;教学重难点: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教学过程: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心理学哎,说到感觉与知觉,这俩词儿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啊,就跟咱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突然闻到一阵诱人的煎饼果子味儿,嘴里立马就开始分泌口水,这就是感觉在作祟。
而当你顺着香味儿找过去,看到那个热气腾腾、金黄酥脆的大煎饼果子时,心里头那个美呀,眼睛都亮了,这就是知觉在搞事儿。
感觉嘛,就像是咱们身体的小雷达,专门负责收集外界的各种信息。
比如,你摸到冰块时那嗖嗖的凉意,听到孩子笑声时心里暖洋洋的,还有看到美食时眼睛里的光,都是感觉在给我们发信号。
它就像是个快递小哥,不管啥信息,一股脑儿地往你脑子里送,但具体这信息是啥意思,怎么整合,它就管不了了。
而知觉呢,就像是那个聪明的大脑袋,专门负责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它会把感觉送来的各种碎片,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拼起来,然后告诉你:“嘿,这是个大煎饼果子,看起来挺好吃的!”或者“哎呀,这天气真冷,得穿厚点。
”知觉就像是咱们的私人翻译官,把感觉的语言翻译成咱们能理解的大白话。
有时候,感觉和知觉还会联手玩个小把戏。
比如,你晚上一个人走夜路,感觉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回响。
这时候,知觉可能就会开始脑补一些惊悚的场景,让你心里直发毛。
但实际上,啥事儿也没有,就是你自己吓唬自己。
所以说,感觉和知觉虽然是好搭档,但有时候也会闹点小误会。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没有了感觉和知觉,咱们的生活可就乱套了。
你想啊,要是吃不出酸甜苦辣,听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五彩斑斓的世界,那得多无聊啊!所以嘛,咱们得好好珍惜这份来自身体和大脑的礼物,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总而言之,感觉就像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而知觉则是那把钥匙上的花纹,让咱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它们俩手牵手、心连心,一起陪伴咱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瞬间。
1. 感觉和知觉是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2. 感觉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直接感知,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3. 知觉是指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加工,形成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4. 感觉和知觉是我们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的重要方式,它们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范例:1. 引言感觉和知觉是人类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它们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感觉和知觉来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和行动。
本文将从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我们认识世界的影响。
2. 感觉的基本概念在认知心理学中,感觉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直接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感觉来感知世界,获取信息,做出反应和决策。
3. 知觉的作用和特点与感觉相对应的是知觉,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加工,形成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知觉是我们对外界环境的综合理解,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通过知觉,我们可以对外界环境进行认知和理解,从而做出更合理和准确的反应和决策。
4. 感觉和知觉的重要性感觉和知觉是我们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的重要方式,它们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通过感觉和知觉,我们可以获取外界信息,感知世界,做出决策和行动。
感觉和知觉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适应世界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是我们认知能力的重要基础。
5. 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感觉和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它们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通过感觉和知觉,我们可以获取外界信息,感知世界,做出决策和行动。
我们应该重视感觉和知觉的作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以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感觉和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适应世界。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则是心理学的基础部分,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就为大家进行总结。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人的心理,也包括动物的心理。
但主要还是聚焦于人的心理活动,如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
从范围来看,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也研究群体心理,如从众心理、社会助长等;还涉及到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出生到衰老的心理发展过程。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人的心理活动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不同的脑区负责不同的心理功能。
例如,额叶与决策、计划等高级认知功能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理解有关。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起着控制和调节心理活动的作用;周围神经系统则负责传递信息。
内分泌系统对心理活动也有重要影响,例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导致情绪激动,分泌过少则可能导致情绪低落。
三、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感觉具有阈值,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被感知。
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认识。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比如,我们能从一堆复杂的图形中快速识别出一个熟悉的物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在起作用。
四、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保持时间极短,但容量较大;短时记忆一般能保持 5 秒到1 分钟,容量有限;长时记忆保持时间长,容量几乎无限。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遗忘是记忆中的常见现象,其原因有多种,如消退说、干扰说等。
五、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种类繁多,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
解决问题是思维的重要应用,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问题的类型、知识经验、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等。
《心理学基础》简述题的作业第三章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答:感觉和知觉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过程,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首先,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的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其次,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如相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感觉,但却会引起不同的知觉。
再次,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生理基础,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
最后。
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感觉有无经验均能产生,经验可使感受性更加敏锐,但知觉的产生离不开经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个性特点。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第二,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第三,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合称为感知觉。
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觉从知觉中区分出来加以讨论。
2.说明感受性变化的形式。
答:(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2)感觉对比。
它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后像。
它是指当感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4)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
感觉的空间积累是指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
感觉的空间融合是指感受器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的现象。
(5)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不同感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填空题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感觉_。
2、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_歪曲_知觉。
3、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_提高_,这个过程是_暗适应_。
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_下降_,这个过程是_明适应_。
4、_视杆_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_视锥_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反比_关系。
6、习惯化是由于刺激的反复呈现所导致的反应_降低或减少_的现象。
7、知觉的一般特征主要有_知觉的选择性_、_知觉的整体性_、_知觉的理解性_、_知觉的恒常性_。
知觉产生的三个阶段是_感觉信息_、_组织信息_、_赋予意义_。
8、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韦伯定律_,这个定律主要适用于_中等强度_的刺激。
9、双眼的距离线索主要是双眼的_辐合_和_双眼视差_所提供的距离信息。
10、人们常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有_迎合_、_自我美化_、_自我表露_、_威胁_。
二、单项选择题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C )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或限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 )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3.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拷贝画面连贯起来,前一副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副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使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活动的人物、车辆等场景,这是( A )A、动景运动的作用 B.适应的作用 C.对比的作用 D.联觉的作用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C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5. 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直接来源于(D )。
A 近距刺激B 远距刺激C 物体本身D 判断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 C )。
基础心理学必背知识点大一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大一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的心理学知识点非常重要。
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必背的心理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 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人类和动物的思维、感觉、行为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的科学。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心理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神经系统与行为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等部分,负责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2. 神经冲动的传递: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息,包括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3. 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的神经和神经节。
三、感觉与知觉1. 感觉的基本特性:包括感觉的阈限、适应性、感知选择和感觉常规等。
2. 知觉的组织原则:包括近似性、连续性、闭合性、相似性和简单性等原则。
3. 感知的失真与错觉:包括空间错觉、时间错觉和形状错觉等现象。
四、学习与记忆1. 经典条件作用: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关联来形成条件反射,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
2. 操作条件作用:通过行为的操作和相应的反馈来形成学习,如斯金纳的箱子实验。
3. 记忆的过程:包括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过程。
4. 遗忘与记忆错误:包括遗忘的原因和记忆错误的类型,如健忘症和虚构回忆等。
五、思维与解决问题1. 概念与分类: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分类是将事物按照某种规则进行划分。
2. 语言与思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进行思维和沟通。
3. 问题解决与决策:包括问题的定义、策略的选择和评估等环节。
六、情绪与动机1. 情绪的分类与特征:包括基本情绪(喜、怒、哀、乐)和复合情绪等。
2. 情绪的表达与识别: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声音等方式来表达和识别情绪。
3. 动机的类型与满足:包括生理动机、心理动机和社会动机等,不同动机通过满足来推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