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感觉和知觉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57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1.感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3.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4.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2)适应现象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③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其它感觉会给予补偿(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听觉特别好)5.知觉的规律(或称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如:“人脸双关图”每个人对一幅图的解读不同,是因为知觉的选择不同)(2)知觉的整体性: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获得该事物的全面知觉(如:我们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就能在头脑中产生一辆汽车的知觉)(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如:一面红旗,在白天与晚上明度发生变化,但人们依旧会知觉旗是红色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人的评价方向)(4)知觉的理解性: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和解释(例:在知觉斑点图形时,如果有人用语言提示一下、哪怕只讲一个“狗”,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是狗的侧影图)6.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知觉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2)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3)知觉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心理学中的感觉与知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感觉和知觉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理解周围环境以及做出决策的基础。
感觉和知觉看似简单直观,但在心理学领域,它们却是复杂而深刻的研究课题。
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从外界环境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这些信息可能是光、声音、气味、味道、温度、压力等等。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朵鲜艳的花,眼睛接收到的色彩和形状的信息就是一种感觉。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听的歌曲,耳朵所捕捉到的声音的频率和节奏就是感觉。
感觉是一种生理过程,它的发生是自动的、无意识的。
不同的感觉器官对不同类型的刺激具有特定的敏感性。
眼睛对光敏感,耳朵对声波敏感,鼻子对化学物质敏感,等等。
而且,每种感觉器官都有其特定的感觉阈值,也就是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比如,我们能听到非常微弱的声音,但低于一定强度的声音我们就无法感知到。
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解释、组织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对感觉信息的简单接收,更是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整合。
当我们看到那朵花,不仅是眼睛看到了它的颜色和形状,我们的大脑还会将这些感觉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这朵花的整体知觉,比如认出这是一朵玫瑰,判断它的美丽程度,甚至联想到与花相关的情感和记忆。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点。
整体性指的是我们倾向于将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各个部分。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脸,不会只看到眼睛、鼻子和嘴巴,而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对这个人面容的整体知觉。
选择性则是我们在众多的感觉信息中,有选择地关注某些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
在一个嘈杂的房间里,我们可以专注于与某个人的对话,而忽略周围其他人的声音。
理解性是指我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所感知到的信息。
比如,对于一个医生来说,看到 X 光片时的知觉理解可能与普通人完全不同。
恒常性则让我们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仍然能够保持对事物的稳定知觉。
感觉与知觉名词解释
感觉和知觉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用于描述我们对外界刺激的不同方式以及我们对这些刺激的主观体验。
尽管感觉和知觉经常被混淆使用,但它们在意义上是不同的。
感觉是指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刺激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觉是一种生理上的过程,它们通过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红色的苹果时,我们的视觉感觉器官接收到光的波长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解码和理解。
与此相对,知觉是指我们对感觉信息的主观理解和体验。
知觉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涉及到我们对感觉信息的加工、组织和解释。
当我们看到那只红色的苹果时,我们的知觉会告诉我们它是一个水果,它是红色的,它是一个苹果。
知觉是基于我们的经验、记忆和个人信念的,所以不同的人可能对相同的感觉信息有不同的知觉体验。
在感觉和知觉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感觉提供了知觉所需的初始信息,而知觉则影响我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和理解。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黑暗中的物体时,我们的知觉可能会告诉我们它是一只猫,因为我们对猫的形状、运动和大小有一定的认知。
然而,如果我们的视觉感觉受到限制,比如在暗光环境下,我们的知觉可能会受
到影响,导致我们对物体的认知出现错误。
总之,感觉和知觉是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描述了外界刺激的接收和理解过程。
感觉是指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刺激信息,而知觉是指我们对这些感觉信息的主观理解和体验。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知。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样的。
感觉和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象。
今天,中公教育为大家整理总结了有关心理学上的感觉和知觉的内容,来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
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通过感觉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
感觉除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还反映机体内部状况,例如,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反映有关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以及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等种种感觉信息。
二、知觉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了事物整体,即在以感觉的形式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同时也反映了事物的整体。
譬如,儿童面前有一朵花,他们并非孤立地反映它的红色、香味、多刺的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一朵玫瑰花。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