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感觉与知觉
- 格式:ppt
- 大小:12.48 MB
- 文档页数:117
第六章感觉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
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
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
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第七章知觉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七章感觉与知觉〖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它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本章只着重介绍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的基本现象。
〖本章术语〗第一节感觉知觉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第二节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分数费希纳定律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第三节空间知觉双眼视差第四节时间知觉Tau效应Kappa效应第五节运动知觉似动知觉PHI现象自主运动诱导运动瀑布效应第六节错觉日月错觉第一节概述一、感觉及其神经信息加工(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香味、感受到一定的温度等等。
同时,感觉也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
我们觉察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受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舒适、疼痛、饥渴等等。
不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或是对内部刺激的反映,感觉是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通常总是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时,我们就知道“这是白纸的白颜色”、“这是红旗的红色”;当我们用手接触某个物体时,会说:“这是又硬又冷的东西”、“这是一块玻璃”。
这些回答都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除非是新生儿或在特殊的条件下)。
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也随之产生了。
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声音、颜色、软硬、重量、温度、气味、滋味等等。
【普通心理学、感知觉】一、.普通心理学(常考题型:选择题)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
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感知过的事务反应),思维(认识事物本质),想象,注意。
情感过程:认识事物伴随的情感体验。
意志过程: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心理特征(个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
二、研究方法(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观察法(参与式,如老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老师从中观察;非参与式,如从车窗户里观察)实验法(控制条件观察)调查法(问卷,书面形式;访谈,口头形式)测验法(专业的心理测验,常见的智力、人格测验)个案法,对某一个体或特定整体进行详尽细致的研究,(如对裂脑人的研究,或某一城市某一领域的研究)(区别:问卷法,非专业设计。
测验法,专业人员如心理学家专业设计的方法,如专业心理测验)三、发展历史(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萌芽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最早的心理学著作※诞生标志:关键词:冯特,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1879,科学心理学诞生流派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研究心理构造,实验内省法。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应研究人的心理机能,意识对社会的适应功能。
行为主义:华生,研究行为,实验方法,第一势力。
格式塔学派:考夫卡、科勒、韦特海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研究动机,无意识,性欲论,潜意识学说,冰山理论,解梦,分析口误,第二势力。
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阶段学说: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现代认知:皮亚杰,奈塞尔,信息加工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实现,(强调自我实现,如爱因斯坦,丘吉尔等都是实现自我的人)第三势力精神分析VS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研究不正常心理,心理的阴暗面;人本主义研究心理阳光面。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
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歪曲的知觉。
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必然产生,难以避免。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重新辨认出来的过程。
回忆:是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
记忆的敏捷性:指的是识记速度的快慢,通常以单位时间内记住内容的多少来衡量。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识记的事物保持时间的长短。
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识记的材料记得是否正确。
记忆的准备性:是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库中提取所需的信息。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幻想:是个人渴望的、指向未来的想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广阔性:指能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既注重问题整体,又注重细节;既考虑问题本身,又兼顾与问题有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