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的研究新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8.93 KB
- 文档页数:3
宫颈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汪景灏;张蓉【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750-752)【作者】汪景灏;张蓉【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奉贤医院妇产科,上海 201499;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奉贤医院妇产科,上海 2014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宫颈癌发病率居全球妇科恶性肿瘤的第2位。
宫颈癌患者中有80%来自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宫颈癌的高发国家,近20年来我国宫颈癌患者早期检出率增加,且患者趋于年轻化[1]。
肿瘤微环境是肿瘤周围的内环境,包括肿瘤周围的血管、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信号因子及细胞外基质。
一方面,肿瘤通过释放细胞外信号调控微环境;另一方面,肿瘤微环境也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对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黏附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2]。
因此,探讨肿瘤微环境与宫颈癌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可能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1.1 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外基质的重构,同时还可通过旁分泌生长因子来调控细胞的增殖、存活和死亡。
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迁移至肿瘤性部位并增殖,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同时招募炎性细胞,进一步促进了组织的异常调节[3]。
Pietras等[4]发现,在HPV16型宫颈癌小鼠模型中,与肿瘤相关的成纤维细胞的聚集先于血管形成。
研究者[5]在应用雌激素的HPV16转基因小鼠宫颈癌模型中发现,肿瘤招募巨噬细胞后诱导并维持了肿瘤血管的生成。
来源于异常宫颈和宫颈癌的成纤维细胞不能表达炎性信号,这提示有其他细胞参与肿瘤炎性反应。
1.2 炎性细胞炎性细胞浸润在肿瘤的发展与侵袭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炎性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3]。
1.2.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可通过释放趋化因子和蛋白酶以及招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来改变微环境[6]。
研究[7]发现,中性粒细胞与宫颈癌患者的分期有关。
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
传统的手术方式包括广泛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然而,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通过在腹部建立几个小孔,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可以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机器人辅助手术则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和灵活性,尤其对于复杂的手术操作具有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生育需求等因素。
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如宫颈锥切术、宫颈广泛切除术等。
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也是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
外照射主要用于治疗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旁浸润,内照射则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灶。
近年来,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放射治疗的精度和效果,同时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质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放射治疗技术,也在宫颈癌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
质子治疗能够更精准地将辐射剂量集中在肿瘤部位,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副作用。
三、化学治疗化疗在宫颈癌的治疗中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治疗,也可以作为手术和放疗的辅助治疗手段。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紫杉醇、5-氟尿嘧啶等。
新的化疗方案和药物组合不断被研究和应用。
例如,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此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四、靶向治疗随着对宫颈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治疗逐渐成为宫颈癌治疗的新方向。
宫颈癌遗传学研究进展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排名妇女恶性肿瘤第四位。
近年来,对宫颈癌的遗传学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而且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宫颈癌与遗传学有关宫颈癌的发病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遗传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宫颈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发病率在家族中的传染性高于一般人群。
因此,对宫颈癌的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发现许多与宫颈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
其中,一些基因变异可以增加人体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从而导致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并最终发展为癌症。
此外,一些基因变异还能影响细胞凋亡和DNA修复等过程,这些过程的异常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引发了对宫颈癌的基因检测的兴趣。
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中特定的基因变异来评估患某种病的风险的方法。
宫颈癌的基因检测主要是检测一个名为HPV E6、E7的基因是否存在异常,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基因变异是宫颈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HPV病毒与宫颈癌关联紧密HPV是引起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高危HPV亚型感染与高危宫颈上皮细胞转化为癌前病变以及最终发展成为宫颈癌密切相关。
HPV感染也被认为是导致其他一些妇科恶性肿瘤发生的因素之一。
HPV病毒的病原学与基因结构已被充分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是广泛的感染HPV的重要条件。
HPV病毒的基因编码能力有限,紧密依赖宿主细胞核内基因组和细胞周期调节系统来完成其生命周期和病理过程。
为了更好地防治宫颈癌,开展了许多针对HPV的预防和治疗研究。
目前广泛使用的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这一疫苗能够预防4种常见的HPV 亚型感染。
除此之外,一些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能对HPV感染和宫颈前病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宫颈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遗传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为宫颈癌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一定的盼头。
近年来,国内科学家先后对HPV感染和宫颈癌遗传的相关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癌基因和预测患宫颈癌的标记。
宫颈CIN分期临床诊治及研究新进展摘要:宫颈癌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
其具有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即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应用细胞学、阴道镜和组织学检测。
本文就宫颈CIN分期临床诊治及研究新进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宫颈CIN;诊断;治疗;进展一、前言宫颈癌是中国女性第二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13万,占世界总发病数的28%,每年约有2万中国女性死于宫颈癌。
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原因是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超过99%的宫颈癌都由高危型HPV引起,从正常宫颈发生病变继而进展到宫颈癌大概约需8-12年。
宫颈癌癌前病变即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按严重程度可分为CIN1、CIN2和CIN3,不同阶段对应的治疗策略也不同。
二、宫颈CIN的诊断1.传统宫颈CIN的三阶梯诊断子宫颈癌在出现典型症状和体征后,一般已为浸润癌,诊断多无困难,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早期子宫颈癌往往无症状,体征也不明显,确诊需进行三阶梯诊断。
(1)宫颈细胞学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即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是目前筛选和早期发现宫颈癌的主要方法。
该法简便易行,准确率可达95%。
必须在宫颈移行带区刮片检查。
传统的防癌涂片用巴氏染色,结果分为5级:Ⅰ级正常,Ⅱ级炎症,Ⅲ级可疑癌,Ⅳ级高度可疑癌,Ⅴ级为癌。
Ⅱ级又常分为Ⅱa和Ⅱb级,Ⅱa级细胞为炎症变化,Ⅱb级个别细胞有核异质,但又不支持恶性。
近年来,利用电脑系统软件对涂片进行自动分析、读片、自动筛查,最后由细胞学专职人员做出最后诊断的电脑细胞扫描(cellular computer tomography,CCT)和薄层液基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等检查,克服了直接人工读片的缺点,降低了漏诊率,提高了准确率。
其报告结果采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我国正逐步推广的TBS(The Bethesda System)分类法,核心内容是采用描述性诊断和引入对标本满意度的评估。
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和预防研究进展[摘要]: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广大女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区域、人种等差异,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
病毒感染、性行为、早产多产等因素导致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目前,预防宫颈癌的最有效措施包括HPV疫苗及早期筛查发现宫颈病变。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 avirus,HPV )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WHO建议全球实施HPV疫苗的推广。
通过开展适宜的筛查技术提高了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率,从而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率,全球各国通过不断加强完善宫颈癌前筛查三级预防体系,宫颈癌有望逐渐被人类消灭。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癌前状态;高危因素;三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 C320.3110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目前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估计有60.4万例女性诊断宫颈癌,其中约一半死于宫颈癌。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0年全国癌症中心年度工作报告》显示宫颈癌是我国女性高发癌症的第6大高发肿瘤,且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及年轻化趋势,因此对该疾病的防控至关重要[1]。
2021年WHO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和治疗指南(第2版)》[2],对宫颈癌高度重视,以指导临床工作。
宫颈癌预防筛查的社会经济效益大于治疗的效益,其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个过程,宫颈癌的预防筛查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宫颈癌的筛查预防使宫颈癌发病率下降50%。
本文拟就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及宫颈癌的预防进展做一综述。
1.宫颈癌的高危因素随着经济发展,个体性行为方式及思想的改变,导致性生活混乱、早孕、多育、遗传,口服避孕药,人口流动性增大,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使宫颈癌的危险暴露因素增加,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国家出现宫颈癌高发于经济地位低及文化程度低的妇女,另外与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与患阴茎癌及其他生殖器肿瘤或其性伴侣有宫颈病变的高危男性性接触等因素有关。
伊立替康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进展宫颈癌发病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早期(Ⅱa期以前)患者,放射治疗虽可延长部分晚期患者的生命,但放射治疗后女性内分泌功能受到损害,特别是年轻女性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人们正积极探索新的治疗宫颈癌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许多研究已证实宫颈癌对顺铂治疗是敏感的,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对晚期和复发宫颈癌有更好的疗效[1-3]。
喜树碱最早是由我国科学家从中国南方的喜树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抗癌成分。
其后我国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得到了羟喜树碱,但是由于药物毒性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伊立替康(CPT-11)是80年代初期由日本Yokokura首次合成,为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4],其与Topo-Ⅰ-DNA形成的复合物结合,稳定此复合物,从而使断裂的DNA单链不能重新接合,阻止DNA复制及抑制RNA 合成,为细胞周期S期特异性药物。
它作为一种水溶性喜树碱类前体药物,具有杀瘤活性强、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肿瘤细胞中Topo I的浓度越高,对CPT-11就越敏感。
研究发现,多种肿瘤细胞,特别是结肠癌、宫颈癌、卵巢癌等细胞内的TopoI含量大大高于正常组织。
1991年日本最早开始了盐酸伊立替康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之后国外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盐酸伊立替康是治疗晚期复发转移宫颈鳞癌的有效药物[5],而联合顺铂用于晚期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有效率可达80%以上[6],结果受到国外学者的普遍关注,随后相继有盐酸伊立替康用于治疗宫颈癌的文献报道[7,8]。
现将其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现状进行综述。
1.国外临床研究为确定CPT-11的最大耐受剂量和最合适的用药时间,各国对其进行Ⅰ期临床研究,普遍采用3种给药方法,即每3周1次、每周1次或每3周连续3天~5天。
但结果却有所不同。
在日本,CPT-11剂量从50 mg/m2开始,最高达到150 mg/m2,静脉滴注90分钟,每周1次连用3周,休息1周。
宫颈癌的研究进展宫颈癌是指发生于子宫颈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威胁妇女健康、导致妇女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宫颈癌发病率每年新增发病数超过13万[1],占世界新发病例的28. 8%[2],我国每年将有20000妇女死于宫颈癌。
此外,我国宫颈癌近年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目前研究认为,宫颈癌的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Hausen提出人乳头瘤病毒(HPV)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假说后,国内外学者就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HPV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现已证实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
目前已报道的HPV有120多种,其中约35种亚型可以感染生殖道,约20种与肿瘤有关。
约有99. 8%的宫颈癌合并HPV感染,故HPV致癌分子机制及高危型HPV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1 HPV的结构、分型和生物学特性HPV是一种无包膜的二十面体衣壳蛋白病毒,属乳多空病毒科A亚群,其基因组含有8个开放阅读框架和1个上游调节区,其中6个开放阅读框架编码的蛋白在病毒复制的早期表达,称为早期蛋白,即El、E2、E4、E5、E6和E7;2个开放阅读框架编码的蛋白在病毒复制的晚期表达,称为晚期蛋白,即L1和L2,其中E2、E6、E7为病毒癌基因。
E6、E7编码蛋白可调控病毒生长与繁殖,可能参与调节人L基因的转录;E2编码蛋白主要起转录调节作用,充当E6、E7的阻碍物。
晚期蛋白表达后形成病毒颗粒的外壳而产生完整病毒颗粒,故Ll、L2又称结构蛋白,两者的构成比约为30∶1,因此称Ll为主要结构蛋白,L2为次要结构蛋白,上游调节区又称病毒长期控制区,为非编码区,含有不同转录受体和激活因子的重叠结合区,控制早、晚转录区的转录和病毒颗粒的合成。
女性生殖道的HPV广义上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型均可引起上皮增殖性病变,低危型HPV(6、11、40、42型等)可引起表皮细胞良性增殖;高危型HPV(16、18、31、58、69型等)主要引起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浸润癌。
局部晚期宫颈癌研究进展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
在我国,大多数患者初诊时病变多为中晚期,预后很差。
近年来,肿瘤学专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普遍认为,对中晚期肿瘤的治疗应从原来的单一的以放射治疗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放疗、化疗、手术多种方式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但目前对术前辅助放疗、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为了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既能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愈率,降低其毒副反应,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
据统计2008年全球宫颈癌发病人数约为529 800例,死亡人数约为275 100例,是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第三大肿瘤,其中85%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是女性肿瘤致死的第二位原因[1-2]。
目前宫颈癌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多种治疗方式联合的综合治疗。
对于早期宫颈癌(Ⅰa~Ⅱa期),治疗可选择单纯根治性手术(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或根治性放疗,预后良好,其5年生存率达90%,对其中原发肿瘤>4 cm的Ⅰb2~Ⅱa期患者,其主要治疗手段以同步放化疗为主,其次为手术(2009年NCCN指南同步放化疗为Ⅰ类证据,手术则为ⅡB类证据);而对于中期和局部晚期宫颈癌(ⅡB、ⅢA期),其治疗手段仍以放射治疗为主,其5年生存率徘徊在50%~70%和30%~50%之间[3]。
对ⅢB-Ⅳ期则以系统的全身治疗为主,预后差,5年生存率为10%~45%[4]。
目前对于局部中晚期宫颈癌,多数以放射治疗为主,因其局部病变范围较大存在大量乏氧细胞,对放疗不敏感,局部控制较手术差,易出现肿瘤未控、复发及转移,疗效欠佳,预后不良,生存率低。
对于局部中晚期宫颈癌,妇科和肿瘤学专家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但疗效仍不理想,5年生存率徘徊在50%~70%和30%~50%之间,成为宫颈癌热点研究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