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风雨沧桑 见证历史变迁——天津港航道史回顾
- 格式:pdf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4
天津港1.2.发展历程天津港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汉代,自唐代以来形成海港。
1860年正式对外开埠,是我国最早对外通商的港口之一。
塘沽新港始建于1939年,建国后经过3年恢复性建设,于1952年10月17日重新开港通航。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港的港口生产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90年代中后期,天津港以每年1000万吨的增长速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1年,天津港吞吐量首次超过亿吨,成为我国北方的第一个亿吨大港。
此后,又以每年3000万吨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2004年突破2亿吨,成为北方唯一两亿吨大港;集装箱超过380万标箱,吞吐量进入世界港口前十名,集装箱排名第十八位。
200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箱。
2006年吞吐量达到2.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95万标准箱。
2007年港口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710万标箱。
天津港已经形成了以集装箱、原油及制品、矿石、煤炭为“四大支柱”、以钢材、粮食等为“一群重点”的货源结构。
2008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55亿吨,其中外贸1.82亿吨,内贸1.7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50万标箱。
目前(2008年),天津港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5位,国内港口第3位,北方港口第1位;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14位,国内港口第6位,北方港口第2位。
在2008年全国500强企业评选中,天津港位居第384位,港口行业第1位。
2009年天津港实现吞吐量逆势走高。
截至12月30日18时,货物吞吐量突破3.8亿吨,集装箱完成870万标准箱,两项指标分别同比增长6.7%和2.4%,货物吞吐量在北方港口中位居第一。
2010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超过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准箱。
3现状泊位情况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是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
现有水陆域面积336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31 平方公里。
目前主航道水深已达-21.0米,岸线总长3.27万米,拥有各类泊位总数15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2个,公共泊位岸线总长21.5公里,25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港,30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
读天津百年航运有感一千字【原创版】目录一、天津百年航运的历史背景二、天津百年航运的发展历程三、天津百年航运的成就与贡献四、天津百年航运的未来展望正文【一、天津百年航运的历史背景】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沿海城市,早在清朝末期就已成为中国北方的航运重镇。
1860 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涌入,使得天津航运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自此,天津航运业踏上了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国近代航运史的风雨沧桑。
【二、天津百年航运的发展历程】1.清末民初:天津航运业的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天津航运业主要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外国船只在天津港来往频繁,航运业初具规模。
2.民国时期:天津航运业的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国内航运企业逐渐崛起,与外国航运公司展开竞争。
同时,天津航运业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建立了一批船舶修造厂和航运企业。
3.建国后:天津航运业的转型与振兴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航运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实现了由沿海运输向远洋运输的转型。
此外,政府还对天津港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提升了港口的吞吐能力。
4.改革开放以来:天津航运业的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天津航运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众多国际航运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共同推动天津航运业的繁荣。
【三、天津百年航运的成就与贡献】1.经济效益:天津航运业的百年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
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航运枢纽,天津港的货物吞吐量在全国港口中名列前茅,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天津航运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从最初的沿海运输,到远洋运输,再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天津航运业始终走在时代前沿。
3.国际交流合作:天津航运业的百年历程,也是一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
众多国际航运企业进入天津,与国内企业携手共进,推动了国际贸易往来,增进了中外友谊。
【四、天津百年航运的未来展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天津航运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记录风雨沧桑见证历史变迁--天津港航道史回顾李贺;郭佳【期刊名称】《中国海事》【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6-9)【作者】李贺;郭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几经风雨,时代更迭,天津港已然从古老沧桑的内河小港蜕变成当今世界一流的国际海港,其繁荣发展的背后,却离不开航道的建设。
开拓航道是打造一把通往港口大门的“金钥匙”。
今天,我们再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跟随这百年老港的足迹,一起见证天津港航道的发展历程。
津港之“命” 在于航道之“行”纵观天津港历史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朝代港口的发展都是依托航道的畅通无阻,而天津港航道之“鼻祖”则起源于海河航道。
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海河航道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据《天津通志·港口志》记载,早在东汉末年,曹操为征讨乌桓,不断开凿河渠,使华北平原上的300多条河流相通,最终汇合于泒河尾(今海河)入海。
这些河流就像一把巨型扇子斜铺在华北大地上,形成了以海河为主的内河航运网。
随着历史的变迁,海河航道由三岔口(今天津市金钢桥以西)逐渐向东南方向延长。
唐代海河航道自三岔口至海口(今军粮城),长约60公里,到元代已延伸到大沽海口,全长99公里,河道弯曲,水深约3.7米。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各国船舶云集,年均到港船500余艘次(平均每艘船吨520吨)。
由于海河河道错综复杂,船舶航行极为不便。
光绪六年(1880年),因永定河三角淀失去散水沉积作用,大量泥沙注入海河,致使海河航道淤泥严重,水深锐减,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海河浅段水深只有0.92米,行人便可涉水而过。
1897年,天津航道局的前身海河工程局正式成立,并采取裁弯取直措施,对海河航道进行治理。
从1901年到1923年,前后共进行6次航道裁弯取直工程,其中新挖航道共12 756米,缩短海河航道共26 600米。
随着海河河水的冲刷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海河入海口逐渐形成了一条拦坝——大沽坝,大沽沙航道即由此坝演变而来的。
1.古、近代天津地区因港兴城的历史回顾从历史上看,天津是一个因港而建、由港而兴的城市。
由于天津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的历史变革,造成天津港区中心的3次历史变迁,而每一次变迁都在天津历史上引发了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天津港不仅催生了天津城,而且港区变迁拉动天津发展重心的转移。
唐《通典》将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的入海处,称为三会海口,即现今的军粮城一带。
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会海口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
由于三会海口港的兴盛,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
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从金朝开始至元、明、清的7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南北统一的盛势。
而且这几个朝代均定都北京。
由此,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项所需用品,从全国各地筹运至京都。
直沽(今三叉口至大直沽一带)骑河临海,位于南北运河交汇入海河的三叉河口,河船、海船在此处向京城转运货物较为方便,又因此处地势较高,适于兴建各种陆上建筑,遂成为漕运枢纽。
从元朝起,直沽港开始兴盛。
1316年元朝特设“海津镇”,天津步入了邻港筑城,以港兴城的起步阶段。
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因直沽是海运、河运及商船往来之要冲,令在三叉口西南侧筑城设卫,调沿海诸军士屯守,并赐名“天津”。
至清初,继承明制,战事不多,国力强盛,漕运进一步发展,当时自天津城西北角经北大关至天后宫一带,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
直沽港的兴盛,使天津成为京都附近一个大型的门户城市。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
1861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埠。
此后,英、法、美3国开始在天津紫竹林租界一带沿河筑港,紫竹林港区开始繁荣。
由于外国航运业的侵入,使天津港口的规模和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传统的漕船运输逐渐被大型轮船取代;河运为主逐渐被海运取代;单一的漕粮为主货类逐渐被多样的外贸件杂货(洋货)取代;主权港沦为殖民性港口。
天津港——奋进一甲子辉煌六十年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储运》 2013年第6期文/本刊记者李冰漪1952年10月17日,万吨巨轮“长春”号驶入天津新港,嘹亮的汽笛声宣告了天津港的新生。
时至今日,回顾60年历程,一代又一代天津港人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奋力拼搏,闯出了一条具有天津港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创造了天津港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建成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的辉煌成绩。
创业初期,筚路蓝缕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1951年,中央政务院决定修建塘沽新港,成立了以交通部长为主任委员的“塘沽建港委员会”,港口工人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圆满完成了第一期建港工程,使几乎淤死的港口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于1952年10月17日正式开港。
开港初期,没有大型机械和先进工具,天津港人靠人拉肩扛换来了当年74万吨吞吐量的骄人成绩。
1959年,国家在进行物资供应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开始天津港第二次港口扩建工程。
至1966年,全港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吞吐量一举突破500万吨,结束了天津港不能全天候接卸万吨巨轮的历史。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解决全国性的压船压港严重的局面,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天津港第三期大规模扩建工程拉开帷幕。
1974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北方大港。
改革春风,焕然一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港乘改革开放的春风,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1984年6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天津港在全国港口中率先实行“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港养港、以收抵支”的财政政策,揭开了新中国港口史上新的一页。
天津港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港口效率,提升港口现代化水平,成为我国港口对外开放的先行者。
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视察天津港时,看到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高兴地讲:“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天津港直面市场竞争,不断拓展经营空间,先后开创出沿海港口中的数个“第一”:兴建了我国第一家商业保税仓库,开创了我国港口保税贸易业务发展的新模式;合资成立了国内首家中外合营码头公司,开创了国有码头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的先河,实现了港口的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率先进行港口企业股份制改造,“津港储运”成为全国港口第一家上市公司;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港口EDI中心,加快了我国港口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天津百年航运读后感400
《天津百年航运》是一本介绍天津百年航运事业发展的图书,我
读后对天津这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天津作为一个重要的航运基地的发展历程。
从晚清时期到现代,天津一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航运中心
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了解到了天津港在国内外航运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不断完善
和发展的过程。
其次,这本书还介绍了天津港的航运运行和管理情况。
书中详细
记录了天津港的各个港区、码头、船闸等设施的发展和运作情况,让
我了解到了天津港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和高效运作模式。
同时,书中还
介绍了天津港与国内外航运公司和国际航运组织的合作关系,以及天
津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努力。
此外,这本书还记录了天津港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影响力。
例如,书中提到了天津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作用,以及
在国内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和重大改革举措。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天津港在中国乃至世界航运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之,读完《天津百年航运》这本书后,我对天津作为一个航运
重镇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的内容详实、丰富,叙述生动、传神,让我感受到了天津港作为一个历经百年沧桑的港口
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对天津百年航运事业的成就感到欣慰,并对天津
港在未来的发展展望充满期待。
介绍天津码头文化的书-回复
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其码头文化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
以下是一些介绍天津码头文化的书籍:
1.《天津港史》:该书详细记录了天津港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其中就包括了天津码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天津开埠与城市发展研究》:该书从天津开埠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了天津码头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3.《天津民俗文化》:虽然不是专门介绍码头文化的书籍,但是其中有关于天津渔民、船工等群体的生活习俗的描述,也可以从中了解天津的码头文化。
4.《中国近代海港城市——天津》:该书对天津近代以来的城市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包括了对天津码头文化的解读。
以上这些书籍都可以帮助你深入了解天津的码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