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4.53 KB
- 文档页数:2
非HPV感染相关宫颈腺癌的研究进展王遥【摘要】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浸润性宫颈癌的主要原因,与宫颈鳞癌及大多数宫颈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研究发现仍然有hrHPV检测阴性的宫颈癌存在,大约10%宫颈腺癌的发生与HPV感染无关,这些腺癌主要包括:胃型黏液性腺癌中的微偏腺癌、透明细胞癌、中肾管腺癌以及浆液性癌.这些特殊类型的宫颈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规筛查手段难以发现、病理诊断困难,常易漏诊及误诊,使大多数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预后不佳.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非HPV感染相关宫颈腺癌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infec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and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most cervical adenocarcinoma.However,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cervical cancer with negative hrHPV test results still exists,and about 10% of the carcinogenesis of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has no relationship with HPV infection. These adenocarcinoma mainly include: 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which belongs to gastric-typ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clear cell carcinoma, mesonephric adenocarcinoma and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These unusual types of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were often misdiagnosed due to lack of specific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fficulty in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so that most patients missed the best time of treatment and the prognosis was poor.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advances in the et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pro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 associated with non-HPV infection 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年(卷),期】2018(045)001【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腺癌;宫颈肿瘤;诊断;治疗;预后【作者】王遥【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目前公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最主要原因。
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2019Vol.3No.24口综述/Summary宫颈癌的病因及防治的研究进展李莉娟打罗幼珍2(1.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宫颈癌是除乳腺癌外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值得庆幸的是,宫颈癌病因较为明确,早期筛查方法较多,有独特且较长的癌前病变期,有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随着宫颈癌高危因素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深入,宫颈癌的预防可以提前到一级预防,从而大量减少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宫颈癌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综合应用。
本文将从宫颈癌的病因、预防和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宫颈癌;人类乳头瘤状病毒;病因;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19.24.0016.041宫颈癌概述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第二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2倍。
章静菲等[1]对1399例宫颈癌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最小年龄患者17岁,近年来,患者平均年龄由58.2岁降至46岁,发病人群日益年轻化,年龄小于35岁的妇女宫颈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全球宫颈癌发病率为10万人中约有13人患病,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约有7人死亡。
2018年,全球新发宫颈癌病例约为56.9万例,死亡病例约为31.1万例,其中84%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且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会增加至98%。
胡尚英等[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宫颈癌的发病率与各地医疗、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息息相关,中部发病率高,西部死亡率高,农村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城市。
发病率随教育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可能与文化程度高的女性防癌意识更强且能早期筛查和防治有关。
万方数据·62·HPVE。
、E,基因是两种病毒癌基因,转染上皮细胞后具有转化生长能力,其持续表达维持了其恶性表型。
E6、E,蛋白通过激活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
和Rb蛋白,成为肿瘤恶变多步骤进程中的始动环节。
其中E。
蛋白能与Psa蛋白结合,并通过依赖蛋白酶系统将其水解,使其对细胞生长负调节功能丧失。
E,蛋白可与Rb蛋白结合,使得正常状态下与Rb结合的转录因子E。
F一1解离出来,诱导细胞周期激活,引起细胞失控性生长。
3.2其他因素与宫颈肿瘤除HPV感染外,宫颈癌发生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继发性或先天性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因多个分子事件的参与导致了细胞的转化。
3.2.1基因改变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宫颈癌细胞中存在非随机性染色体异常,如第1、3、5、11和17号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缺失。
3.2.2激素HPVl6的uRR区包含一些激素调控元件,它允许非E。
蛋白依赖性早期基因转录,所以糖皮质激素,类固醇激素如雌、孕激素等可以增强病毒转录,但正规的激素替代疗法(HRT)并不增高宫颈癌发病率。
3.2.3免疫状态某些HLA基因型在宫颈癌患者中较正常人更为常见,说明宫颈癌易感性可能部分由调节对HPV免疫反应的先天遗传因素所决定。
在间变细胞及癌细胞中HLA一1类抗原下调,而HLA—I对于识别病毒抗原十分重要,相反正常宫颈上皮细胞不表达的HLA一Ⅱ类抗原在宫颈癌细胞表面都可发现。
病变部位的角化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相似,说明它们可能直接参与免疫监视。
吸烟者、肾移植、HIV患者易患CIN和鳞癌,可能与系统免疫能力下降或局部免疫功能缺陷有关。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清除病毒能力亦下降,导致病毒持续感染状态,从而增加了发病率。
3.2.4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实验表明,某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丫一干扰素、B一转化生长因子能抑制HPV转化细胞中E、E,表达,从而引起细胞增殖下降。
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能与HPVl6E。
【摘要】 目的 宫颈癌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多种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同时出现并形成症状群,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负担,影响生活质量。
文章总结了宫颈癌患者症状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宫颈癌患者常见的症状群种类、评估工具和管理策略,分析和总结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思路,以期为医务工作者进行宫颈癌患者症状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宫颈癌;症状群;管理;研究总结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3.02.014宫颈癌患者症状群管理的研究进展作者单位: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黄荣,刘欢, 黄辉);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曾利红)黄荣 刘欢 曾利红 黄辉宫颈癌是全球女性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发病率及病死率分别居女性恶性肿瘤第4位和生殖系统肿瘤第1位[1]。
在我国,宫颈癌位列常见肿瘤的第8位,每年新发病例约11.1万例[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防癌筛查的普及,宫颈癌患者长期生存率明显上升。
由于疾病及其治疗相关因素等的影响,宫颈癌患者常出现恶心、疲劳、焦虑、抑郁和便秘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3]。
这些症状往往同时发生,以聚类形式出现,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和身心负担。
由于症状间的协同效应,较单一症状管理而言,针对症状群进行管理更加高效和全面。
开展宫颈癌患者症状群的研究,不仅为医护人员实现症状系统评估和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还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困扰和经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文综述了宫颈癌患者症状群的表现形式、评估工具和管理策略,以期为宫颈癌症状群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1 症状群的概念症状指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患者主观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4]。
症状群是由2个及以上同时发生且稳定、相互关联的症状组成。
各症状群间相对独立,群内症状有或没有共同的发病机制,症状群具有相关性、共发性、稳定性、同源性、潜在多维性5个属性特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