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替1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2
1 简介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一片山坡上的丛林可因山崩全部毁坏,暴露出岩石面。
但又可经地衣、苔藓、草类、灌木和乔木等阶段逐步再发育出一片森林,包括重新孕育出土壤。
当一个群落的总初级生产力大于总群落呼吸量,而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动物摄食、微生物分解以及人类采伐量时,有机物质便要积累。
于是,群落便要增长直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而积累停止、生产与呼吸消耗平衡为止。
这整个过程称为演替(succession),而其最後的成熟阶段称为顶极(climax)。
顶极群落生产力并不最大,但生物量达到极值而净生态系生产量很低或甚至达到零;物种多样性可能最後又有降低,但群落结构最复杂而稳定性趋于最大。
不同于个体发育,群落没有个体那样的基因调节和神经体液的整合作用,演替道路完全决定于物种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物流、能流的平衡。
因此顶极群落的特征一方面取决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一方面依赖于所含物种。
2 一、按演替起始条件划分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即裸地类型可将植物群落演替分为初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与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1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
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
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
简单的说,原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次生演替实例:在某一林区,一片土地上的树木被砍伐后作为农田,种植作物;以后这块农田被废弃,在无外来因素干扰下,就生长出一系列植物群落,并且依次替代。
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杂草群落;然后是多年生杂草群落与禾草组成的群落;再后来是灌木群落和乔木的出现,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现象基本结束。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群落演替概念群落演替:1. 什么是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是一种对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它表现为植物群落结构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时间上的不断变化,以及群落内种类的变化,结构变化而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2. 群落演替模式群落演替常见的模式有特定模式和不特定模式两类。
特定模式指具有特定顺序的种类替代过程,比如K 伯特斯特落谷演替模式。
不特定模式指种类受到环境因子制约,并不按预定顺序变化而无定向演替的模式,比如南西太平洋群落演替模式。
3. 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气候变化、生境变化、生物因素等。
气候变化是外部环境因素中最显著的一个,它会影响到植物根系、芽、叶或花蕾的发育。
生境变化指土壤质量、酸碱度、水质等的变化,也会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植物之间和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竞争、借食、寄主关系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繁衍以及植物群落的演化过程。
4. 生态系统的重要稳定性有哪些?生态系统的重要稳定性有:(1)联系性稳定性:指各种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棘手的联系,也就是各种因素均衡发挥了重要作用;(2)反馈稳定性:植物群落在不同时期之间以及在不同空间上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反馈或调节作用,从而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3)调和稳定性:又称位移稳定性,指在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中某些物种会发生位移或调和,从而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4)缓冲稳定性:指植物群落在受环境刺激后,不受到太大影响或者拥有相对弹性,从而将受到的刺激缓冲,从而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5)多样性稳定性:植物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也是群落演替的一重要维度。
多样性不仅能够缓冲受到的环境刺激,更能在群落演替期间占据优势生存的几率。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和研究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生物及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反映群落演替的结果。
其方法是用格里高利(Gleissner)维数模型来分析植物种类、生物量、异种竞争指数、竞争比等生态指标及其变化状况,从而反映出植被群落演变过程中所受外部影响的品质性变化。
群落的演替过程
1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的是环境条件变化对森林群落构成的影响,它的演变通过植物的生
长、植物的死亡和种间竞争等过程经历着极为复杂的演化过程。
它包括一些原始
群落发生变化后相应树种出现、数量增加、减少或消失,从而形成新的群落结构
模式和构成。
群落演替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建设期、成长期、变型期和稳定期。
建设期
是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所有原初树种出现,并且形成多样的植被结构。
成长期是这
一过程的核心,原初树种的新物种出现并繁殖,群落变得越来越密集。
变型期伴随
着原初树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出现,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
稳定期是一个稳定的时
期,所有的树种都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群落不再出现明显的变化。
另外,群落演替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极端事件,这些极端事件如风暴、火灾、洪
水等都可能对树种造成严重破坏,引发群落结构的变化。
这些群落演替的过程通常持续多年,因此需要长期的监测和观察,以便及时发
现森林群落构成的变化情况,为森林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开
发提供可靠保障。
3.3生物群落的演替学案编号:15编制:王曼审核:张统省校对:秦磊【学习目标】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自学质疑】一.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1.群落演替的概念是什么?主要标志是什么?2.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是什么?原生演替的主要阶段有哪些?简述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哪些?【矫正反馈】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2.演替过程中乔木最终取代灌木而占优势的原因是( )A.乔木繁殖能力较强 B.灌木的寿命较短C.灌木不适合在湿润的土壤上生长 D.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3.草本植物在土壤中出现的阶段是( )A.地衣阶段以后 B.灌木阶段以后 C.苔藓阶段以后 D.森林阶段以前4.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B.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不同的种群形成生物群落C.种群和群落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密切关系D.群落的结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5.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没有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可以任意的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6.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7.在光滑的裸岩上长出森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裸岩阶段;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森林阶段;⑤灌木阶段;⑥草本植物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