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doc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奶牛真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
奶牛真胃变位会给奶牛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甚至危及奶牛的生命。
了解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奶牛的健康和生产非常重要。
一、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1. 过饥和过饱奶牛饲料的过饥和过饱是导致奶牛真胃变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奶牛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进食过多的饲料,这些饲料在奶牛的胃内就会积聚过多的气体和液体,增加奶牛发生真胃变位的风险。
2. 运输和饲养环境恶劣奶牛长时间在窄小的环境中或者是在长途运输中,都会增加奶牛发生真胃变位的几率。
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奶牛的饲料摄入量减少,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容易引发真胃变位。
3. 饲料质量不良饲料质量不良也是导致奶牛真胃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饲料发霉变质、含有有毒物质等,都会引发奶牛真胃变位。
4. 运动不足奶牛长期缺乏运动,静止不动的时间过长,奶牛的肠胃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奶牛真胃变位的风险增加。
5. 饲养管理不科学奶牛饲养管理不合理,例如饲料喂养不规范、水源不洁等,都容易导致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
二、奶牛真胃变位的防治措施1. 控制饲料摄入量和质量在奶牛的饲料管理中,要合理控制奶牛的饲料摄入量,避免过饥和过饱现象的发生。
要保证奶牛的饲料质量,避免饲料发霉变质带来的风险。
2. 提高运输和饲养条件在奶牛的运输和饲养环境中,要提高奶牛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避免过长时间在窄小的环境中或者长途运输,同时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
3. 定期检查饲料质量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确保饲料的新鲜和安全性,避免奶牛因为食用劣质饲料而发生真胃变位。
4. 定期进行运动为奶牛定期安排适当的运动量,增加奶牛的体力和免疫力,促进奶牛的肠胃功能,减少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
5. 合理饲养管理在奶牛的饲养管理中,要保证奶牛的饮水和饲料的卫生安全,定期清洁饲养场所,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避免引发奶牛真胃变位。
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奶牛真胃变位是奶牛饲养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就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了解并防范这一疾病。
一、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1. 饲料问题奶牛饲料的质量和搭配会直接影响到奶牛的消化系统健康。
过于粗糙的饲料或者过于松软细碎的饲料都会增加奶牛发生真胃变位的风险。
饲料搭配不当也会导致奶牛的真胃功能紊乱,使真胃易发生变位。
2. 饲养方式不良的饲养方式也是导致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之一。
饲养环境脏乱、拥挤或者缺少营养的饲料都会使奶牛处于紧张和压力的状态,增加真胃变位的风险。
3. 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不当也会导致奶牛真胃变位。
过度饮水、骤增饲料摄食量、喂食不给力、饲料粉碎不细等均会导致真胃变位。
1. 合理饲料搭配养殖户在饲料搭配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各种饲料,尽量保证饲料的质量和搭配。
在饲料的配制上,要根据奶牛的消化特点,合理搭配粗饲料和精饲料,保证奶牛的正常消化吸收。
2. 定期体检养殖户在日常管理中应定期对奶牛进行体检,包括观察其食欲、体温、粪便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特别要重视奶牛的进食状况,减少不正常单次进食量。
3.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饲养户应提高对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干净,避免饲料沾染过多的污垢,在饲养环境中要保持干净整洁,减少奶牛压力,保证奶牛的正常进食和休息。
4. 饲料加工对于粗饲料,可以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使其更容易消化吸收。
通过切碎或打碎,可以减少奶牛进食时的过度进食速度,降低发生真胃变位的风险。
5. 规范饲养养殖户在对奶牛进行饲养管理时,要规范操作,提高饲养员的专业水平,避免操作不当导致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
6. 合理饮水给予奶牛充足清洁的饮用水,避免给予过多的冷水,以免影响真胃的正常功能。
7. 预防药物定期为奶牛进行消化系统的预防药物使用,可有效减少真胃变位的发生。
8.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奶牛出现消化系统异常的迹象,应立即对奶牛进行治疗,尽早恢复其消化系统的健康状态。
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摘要】奶牛真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的疾病,主要原因包括饲养管理不当和饮食不合理。
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应注意牛群的饲养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和卫生,避免粗饲料过多。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药物干预或进行手术治疗。
为预防奶牛真胃变位,有必要加强饮食管理,定期检查牛的健康状况,避免饲料过多或过少,确保饲料的质量。
奶牛真胃变位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疾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保证牛群的健康和生产。
【关键词】奶牛真胃变位、原因、防治措施、饲养管理、药物治疗、手术干预、预防措施、饮食管理、常见疾病、预防、治疗。
1. 引言1.1 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奶牛真胃变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主要原因包括饲养管理不当、饲料刺激性过强、牛只饲养过度肥胖、运输途中发生紧急情况等。
为了有效防止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饲养管理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措施:1. 饲养管理方面的防治措施:- 合理设计饲养环境,保持牛舍通风良好、干净整洁- 合理安排饲料和喂食时间,避免过度喂食或喂食不均匀- 定期检查和清理饲料槽,确保饲料质量和新鲜度- 规律定时进行运动和放牧,减轻牛的胃肠道负担2. 药物治疗及手术干预:- 如果奶牛发生真胃变位,应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和药物治疗-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将胃重新定位并固定3.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疾病- 避免突然改变饲料配方或喂食量- 控制牛只体重,避免肥胖4. 饮食管理建议:- 提供高质量、易消化的饲料- 分段喂食,避免一次性过量喂食- 注重饲料的平衡营养,避免单一饲料造成胃部负担为了预防和治疗奶牛真胃变位,饲养管理需要注意合理设计和细致管理,同时在发生疾病时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以避免疾病的严重后果。
2. 正文2.1 真胃变位的原因奶牛真胃变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生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饲料质量不良:奶牛长期饲用质量不佳的饲料,容易引起胃肠道问题,从而增加真胃变位的发生风险。
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诊断与治疗技术真胃左方变位是真胃通过瘤胃底部从腹腔右侧移至左侧,置于瘤胃和左侧腹壁之间,引起的消化机能障碍疾病。
本病较多发生于高产母牛,大多数发生在分娩之后,少数发生在产前3个月至分娩之间。
一、诊断要点【临床特征】大多数病例病程长久,食欲减少,粪便量减少、呈糊状、深绿色,往往呈现腹泻,或腹泻与便秘的交替。
瘦弱,腹围缩小,但左侧腹部局限性膨大。
通常瘤胃蠕动音减弱,或完全听不到。
在左侧中部第11肋间听诊,能发现与瘤胃蠕动时间不一致的皱胃音。
在左侧倒数第2-3肋间处,肘头至髋结节连线上叩诊,同时在左侧腹部听诊,若昕到叩诊音为典型钢管音,可诊断为皱胃左侧变位。
对体形较小的牛,直肠检查时能在瘤胃左方摸到皱胃。
大多数病牛,若无并发症,体温、呼吸、脉搏基本上正常。
病牛颈部皮肤、乳汁或呼吸气息,可发现酮体气味。
有些病例可发现存在脱水现象。
产乳量减少1/3-1/2。
【临床病理学】若胃液呈酸性反应(ph值1-4)、棕褐色、缺乏纤毛虫等,证明为皱胃变位。
尿中酮体显著阳性反应。
【鉴别诊断】与原发性酮病和创伤性网胃炎区别。
原发性酮病有其饲料原因,对葡萄糖的治疗能立即见到良好反应。
创伤性网胃炎在站立或运动时可表现特殊姿势,胸壁疼痛和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检查有诊断意义。
【病史调查】应考虑与分娩有无联系。
二、防治要点【治疗原则】皱胃复位,即滚转法和手术疗法。
【治疗措施】治疗采取滚转法和手术疗法。
(1)滚转法:滚转法前者疗效不确实,运用巧妙时可以痊愈。
先使母牛呈左侧横卧姿势,后再转成仰卧式(背部着地,四蹄朝天)。
随后以背部为轴心,先向左滚转45度。
回到正中,再向右滚转45度,再回到正中(共90度的摆幅)。
如此来回地左右摇晃约3分钟,突然停止在右侧横卧姿势,再转成俯卧式(胸部着地),最后使之站立,检查复位情况。
如尚未复位,可重复进行。
滚转前使病牛饥饿数日并限制饮水,因为瘤胃变得越小,成功率越高。
经过90度摆幅的反复摇晃,使瘤胃内容物逐渐向背部下沉,并逐渐再移向左侧腹壁,同时皱胃由于含有大量气体,也伴同摇晃,上升到仰卧中的腹底上方,最后逐渐移向右侧面而复位。
奶牛皱胃左方变位的诊断与治疗奶牛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源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奶牛的健康问题也时常出现,其中奶牛皱胃左方变位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本文将对奶牛皱胃左方变位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了解并处理这一疾病。
一、奶牛皱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奶牛的胃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瘤胃、网胃、网赘和真胃。
而奶牛皱胃左方变位是指瘤胃发生移位,导致食物在胃部积聚,影响牛的日常生活和消化功能。
造成奶牛皱胃左方变位的病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问题:如果奶牛饮食过快或者食物颗粒太大,容易引发皱胃左方变位。
2. 运输和搬运问题:奶牛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受到惊吓或者剧烈运动,都有可能导致皱胃左方变位。
3. 环境因素:奶牛所处的环境如果过于拥挤或者环境过度嘈杂,也会导致奶牛产生压力,从而引发皱胃左方变位。
以上这些病因都有可能导致奶牛皱胃左方变位的发生,因此养殖户在日常养殖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这些环境因素,以减少皱胃左方变位的发生概率。
奶牛皱胃左方变位的症状相对比较明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改变:奶牛出现食欲下降,或者明显改变饮食习惯,食量减少。
2. 发出异常的声音:奶牛在患病时可能出现哼哼声或者其他异常声音。
3. 腹部膨胀:奶牛患病时腹部可能出现膨胀的情况,体态变得异常。
4. 消化问题:奶牛可能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消化问题。
如果奶牛出现这些症状,养殖户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并给予治疗,以免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
在诊断奶牛皱胃左方变位时,养殖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确认:1. 仔细观察奶牛的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体态、呼吸等方面的表现。
2. 足肢检查:检查奶牛的足肢情况,看是否有跛行或者其他异常。
3. 腹部观察:仔细观察奶牛的腹部情况,看是否有腹部膨胀的现象。
4. 体温测量:检查奶牛的体温,看是否有发烧的情况。
5. 其他检查:可以进行X光检查或者超声波检查,以确认皱胃左方变位的具体情况。
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奶牛真胃变位,又称为奶牛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以下是关于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
一、原因:1. 饲养管理不良:如饲喂时间不固定、喂养过多的浓缩饲料、饲喂不合理的饲料配方等,会导致奶牛的消化功能异常,增加真胃变位的风险。
2. 过度运动:过度运动会使奶牛胃内的食物向前或向后移动,增加胃变位的风险。
特别是大型奶牛在运动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真胃变位。
3. 饮水不足:奶牛饮水不足会导致胃内粘液分泌减少,胃内产生的气体无法正常排出,增加真胃变位的风险。
4. 环境压力:奶牛在受到环境压力的情况下,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奶牛的消化功能异常,引发真胃变位。
5. 其他疾病:奶牛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也会增加发生真胃变位的风险。
二、防治措施:1. 饲养管理:合理饲喂奶牛,定时定量喂养,并保证饲料配方的合理性。
尽量减少饲喂垃圾食品或过多的浓缩饲料。
定期对奶牛进行运动锻炼,但切勿过度运动。
保持奶牛的环境稳定,避免环境压力对奶牛的影响。
2. 增加饮水量:保证奶牛饮水量充足,每天饮水量应在20-30升之间。
可以通过增加水源的数量和种类,如设置多个饮水设备,并提供清洁的饮水,来促进奶牛的饮水量。
合理安排奶牛的饮水时间,避免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下饮水。
3. 定期检查:定期对奶牛进行体检,观察奶牛的排便情况、食欲情况和体重变化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疫苗接种:及时为奶牛接种疫苗,提高奶牛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的风险。
5. 快速处理:如果发现奶牛出现真胃变位的症状,应尽快采取处理措施。
如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修复,恢复奶牛胃部的正常状态。
奶牛真胃变位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合理饲养管理、增加饮水量、定期检查、疫苗接种和快速处理。
通过全面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率,保证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奶牛真胃左方移位的鉴别诊断与手术改进措施奶牛真胃左方移位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紊乱,主要表现为胃的位置发生变动,影响食物消化和吸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牛只的死亡。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正确的鉴别诊断和手术改进措施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提高治疗效果和牛只的生产性能。
首先,为了进行正确的鉴别诊断,我们需要了解奶牛真胃左方移位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病症的区别。
奶牛真胃左方移位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奶量减少、腹部胀气以及粪便异常等症状。
此外,通过体检牛只腹部可以触及膨胀的胃,而通过听诊则可以听到移动胃发出的特征性声音。
与其他类似病症(如胃扭转、胃痉挛等)相比,奶牛真胃左方移位的症状和体征较为特殊,这有助于进行准确的鉴别。
一旦诊断出奶牛真胃左方移位,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纠正胃的位置,并尽快恢复食物消化和吸收功能。
手术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和准备:在手术过程中,麻醉是非常重要的。
牛只需要被固定好,清理胃内的食物残渣,并进行静脉输液来保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2.手术切口选择:手术切口的选择应该考虑尽可能减少伤害和并发症的发生。
胸腔穿刺和剖腹术是两种常用的手术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纠正胃的位置:手术过程中,需要将移位的胃正确地放置回原位置。
这可以通过手术人员在胃的周围使用绳子或手术扣来固定胃并保持其正确的位置。
4.恢复胃功能:手术完成后,需要给予牛只适宜的抗生素、消炎药、抗生素等药物来预防继发感染和减轻术后不适。
此外,还需注意恢复牛只的饮食和水分摄入,特别是要慢慢地逐渐恢复奶牛的饲料摄入量,以避免胃肠道再次紊乱。
总之,奶牛真胃左方移位的鉴别诊断和手术改进措施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牛只的生产性能至关重要。
在诊断过程中,了解病症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病症的区别可以帮助进行准确的鉴别。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麻醉和准备、手术切口选择、纠正胃的位置以及恢复胃功能都是需要重视的方面。
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手术改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奶牛真胃左方移位的治疗效果和牛只的生产能力。
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奶牛是农民们的财富,因此对于它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视。
真胃变位是一种奶牛较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对奶牛的生命造成威胁。
本文将讨论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1.原因奶牛的胃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其中真胃包括瘤胃和网胃。
当奶牛过度进食或者造成肠胃堵塞时,胃内的气体逐渐增多,从而导致真胃位移。
真胃变位也可能是由于其他消化问题引起的,例如消化不良或食物中带有过多硬物。
2.症状奶牛真胃变位通常表现为以下症状:- 消化问题:奶牛可能食欲减退,出现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问题。
- 腹部肿胀:由于真胃致密地堆积在胃内,导致腹部疼痛或不适的奶牛出现肿胀。
- 呼吸问题:由于真胃挤压膈肌,导致呼吸困难的奶牛。
- 萎靡不振:由于疼痛和消化问题,奶牛可能显得疲倦或缺乏精神。
3.防治措施当发现奶牛出现真胃变位的症状时,应该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及时就医:奶农应立即联系兽医,让他们对奶牛进行全面诊断。
- 保持奶牛安静:移动奶牛会加重其胃部疼痛,因此应保持其安静,并防止其过度运动或惊吓。
- 暂停饲喂和饮水:一旦奶牛被诊断为真胃变位,在进行治疗之前应停止饲喂和饮水。
- 进行药物治疗:兽医会给奶牛注射药物来缓解奶牛胃部的疼痛,以及帮助将胃部挤回到正常的位置。
- 进行手术治疗:在一些情况下,靠药物无法解决真胃变位问题,兽医可能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以确保真胃能够重新回到正常位置。
总的来说,奶牛真胃变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将会对奶牛的生命产生威胁。
奶农应该密切关注奶牛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行动,保证奶牛的安全和健康。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奶牛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围,而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的急性内科疾病。
在临床上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
前者是真胃通过瘤胃底部从腹腔的右侧移至左侧,置于瘤胃与左侧腹壁之间,也称真胃移位;后者是真胃在右侧腹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转,逆时针的称为前方变位,顺时针的称为后方变位,人们习惯于把右方变位称为真胃扭转。
关于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记载已有百年历史(Carougean和Prestat,1898),自1950年由Begg氏和Ford氏描述和确认以来,近50年内,该病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死亡率也较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成为威胁奶牛健康发展的一种严重疾病。
其中,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发病率最高。
要预防真胃变位的发生,就需要研究和探索真胃变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预防、控制该疾病的发生。
真胃变位的发病因素较多、较为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一致性结论,但认为真胃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的病因相似。
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对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病因1.1因素.1.1饲喂大量精料引起真胃弛缓多数学者认为给奶牛长期饲喂大量精料是真胃左方变位的主要病因,如玉米、豆粕、麻饼等,并且认为由其引发的真胃弛缓是真胃变位的病理学基础。
上海市牛奶公司奶牛精料日喂量分别从1978、1979年的5.92kg、5.73kg逐年增加到1987年的8.63kg,10年中精料增加45.78%,奶产量增加14.18%,而真胃左方变位却增加了141倍。
陆惠超在上海浦东新区对161头奶牛进行调查,发现随着精料的增加,左方变位的发病率上升,日喂精料4.5~5kg时,发病率为5.59%,日喂精料增加为6.1~7kg时,发病率为19.25%,日喂精料8.1~9kg时,发病率达到高峰,为29.81%。
张国士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263例真胃变位病例统计发现,日喂精料量在10~15kg之间时有很高的发病率。
支持饲喂大量精料是主要病因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高精料日粮可导致挥发性脂肪酸量增加,其浓度过高可减少真胃蠕动性及其向十二指肠排空内容物的作用,使得真胃弛缓,为真胃移位奠定了病理学基础;高精料日粮发酵产气多,可引起气体产生增加,瘤胃蠕动由于慢性酸中毒及粗少而减弱,使瘤胃上部充气而使瘤胃上浮,使瘤胃与腹底空隙加大,使真胃很容易向左方游走,促进移位的发生。
Holtenius研究发现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和高血糖症是真胃左方变位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石川高明等试验证明左方变位奶牛真胃中挥发性脂肪酸(VFA)尤其是丁酸的浓度升高。
Boton和Senden试验证实十二指肠内的VFA和不饱和脂肪酸均可明显抑制真胃运动,导致真胃弛缓,Sack试验证明高精料可使牛的真胃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幽门后移等真胃弛缓迹象。
张素华报道过多饲喂精料时,瘤胃、网胃、真胃的收缩频率降低。
以上研究可初步说明高精料诱发真胃变位的病理过程。
高精料日粮在前胃很快发酵,产生多量的VFA和不饱和脂肪酸,使整个消化道的酸度增加,引起胃肠弛缓,特别是真胃弛缓,而且也增加了真胃的负担,使其容积增大、扩张。
许多学者包括我们认为,在真胃有较大活动空间时(理论上讲,真胃如果缺少移动的空间位置,真胃移位难以发生),弛缓、扩张的真胃则易从瘤胃右后下方越过腹底正中线移至腹腔左侧。
缺乏优质青干草时真胃弛缓优质青干草是容积性,富含粗纤维,可加速消化道的迅速排空;临床上常见的病牛的中富含精料而缺乏优质青干草,减缓了酸性内容物的及时排空,促进了真胃弛缓。
粗过短引起真胃扩张粗铡成10cm左右为宜(但群众误认为寸草三刀,无料也长膘,将粗铡的过短,常为3~6cm)。
粗铡的过短,不能在网瓣口形成一道粗屏障,因而瘤胃酸性内容物及未充分消化的饲草进入后部胃肠,导致消化道酸化、真胃扩张。
分娩有一部分学者和早期的研究认为,分娩是左方变位的真正病因。
一方面由于奶牛在怀孕后期,妊娠子宫使瘤胃从腹底被抬高,真胃可移入瘤胃下部甚至左侧,分娩后胎儿产出,子宫压力突然释去,瘤胃由于重力下沉,使真胃被压到瘤胃左方,置于左腹壁与瘤胃之间。
另一方面分娩后代谢失调,胃运动减弱,真胃不能及时收缩回位,导致该病发生。
支持该观点的证据是90%以上的病例均发生在分娩后6周内,95%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分娩后;V ogro.k通过血液生化指标监测发现,真胃变位奶牛在发病前1~2周内出现代谢性碱中毒、低氯血症、低钾血症、酮病等,从而可敏感地影响到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使真胃运动减弱。
并且这个观点认为,饲喂大量精料只是加重机体代谢失调和加速瘤胃下沉。
但分娩是左方变位的真正病因这一观点不能解释公牛和犊牛也不少发生左方变位这一事实,它也没有充分指出真胃可移入瘤胃下部甚至左侧的病因和机制。
主张高精料日粮是左方变位主要病因的学者认为分娩是促进因素。
妊娠期间,庞大的子宫将瘤胃从腹底推向上方,为真胃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弛缓的真胃被扩张的子宫推挤而移动,特别是分娩时,剧烈阵痛,呈现应激状态,造成胃肠运动机能紊乱乃至弛缓。
分娩后,子宫立即回缩,瘤胃下沉,而被移置的真胃,由于弛缓不能迅速复原,仍然遭到邻近的瘤胃压挤而移位,置于左腹壁与瘤胃之间。
此时,高精料日粮发酵产生的大量气体使真胃充满气体,导致已发生移位的真胃很难自行复位,而且也促进其继续向左腹壁上方移位。
此观点也可以解释高产奶牛真胃变位65%左右病例于分娩后8天内发生这一现象,也可以解释分娩后发病的病例占到95%。
胃内存在异物引起胃黏膜损伤日本学者对30例真胃变位牛施行手术时发现,其中11例有异物(7例为砂子、2例为金属、2例为未消化的纤维团),1例有溃疡;山田明夫对24头真胃变位病牛的研究中发现,20头有前胃损伤,且前胃病变重于真胃。
胃黏膜损伤、黏膜下神经组织破坏继发真胃弛缓,在此基础上形成奶牛真胃变位,即说明真胃变位是前胃疾病的继发病。
另外,Wensing也试验发现精料可使真胃损伤率明显提高,为真胃弛缓形成基础。
营养代谢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一些营养代谢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如酮病、低钙血症、生产瘫痪、牛妊娠毒血症、胎衣滞留、子宫炎、、胎衣不下和消化不良等,会引起胃肠弛缓,增加真胃变位的发病率。
临床上常见分娩引起的低钙血症,它可直接导致瘤胃和真胃蠕动能力减弱,引发真胃弛缓。
在分娩后,上述疾病引发的胃肠弛缓和产气可促进真胃移位。
另外,上述疾病可使病畜食欲减退,导致瘤胃体积减小、充盈度不足,为真胃留出较大的活动空间,促进真胃移位的发生。
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一些营养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在产犊或产奶过程中过多的输出,而中又未能补足时,使得机体营养平衡遭到破坏,也会导致真胃弛缓。
Liuey对15例真胃变位病例和69例其他病例的肝Cu2+含量测定表明:前者为47mg/kg,而后者为243mg/kg。
Maskusfeld报道,在65头牛的群体中,因缺乏维生素A,14头患了真胃变位,经补饲维生素A后全部痊愈,可见营养物质缺乏,也是形成该病的原因。
另外,祁生旺认为,现在由于环境污染及农药残留,再加上贩子掺假等原因,中或多或少含有有毒成分,可引起真胃慢性中毒,可使真胃神经末梢受损,破坏真胃功能,造成真胃弛缓,导致真胃移位。
齐长明等也在北京发现,用亚硫酸含量为195mg/kg(湿重)的玉米淀粉渣日平均量15kg饲喂奶牛,左方变位发病率比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还高,并认为这些因素致病和其导致慢性中毒、消化紊乱有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饲喂上述玉米淀粉渣的犊牛也发生真胃变位,减少或停饲玉米淀粉渣后,成乳牛发病率明显下降,犊牛未再发病,这些因素及其致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突然运动这里所说的突然运动主要指爬跨、突然跌倒冲撞等剧烈的突发性运动。
这些运动都可造成瘤胃体积突然缩小,均为真胃的移位提供条件,充满气体或液体的真胃很容易进入留出的空间,并且这时的瘤胃由于缺乏收缩力而无法回位,从而诱发该病的发生。
发病与缺乏适度运动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真胃变位与缺乏适度运动的关系。
陆惠超对161头真胃变位牛调查,无运动场地,终年不出牛舍运动的占发病数的90.68%(146/161),出牛舍活动的发病率为9.32%(15/161),从集体与个体养牛的角度统计,集体牧场均有运动场,发病数仅3头,占1.86%;个体养牛户无运动场地,终年舍饲,发病达98.14%。
遗传与品种现代奶牛育种一直选育后躯宽阔发达的品种,而腹腔体积扩大便增大了真胃的活动空间。
所以,有些品种的高产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较高,当然,这当中胚胎移植技术的普及也就会增加真胃变位发生的机会。
其他因素Martin调查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和胎次有关,3胎以上奶牛容易发生。
有人对51头真胃变位牛统计发现2~5胎牛的发病率最高,占62.5%。
朱志达在103例真胃变位牛中统计出发病率与奶牛胎次的关系,2~4胎牛发病81例,占78.6%。
也有人统计出2~4胎发病率占总发病数的73.2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对161头真胃变位牛调查,2~4胎发病率为75%。
统计也发现产奶量高的奶牛易发生。
在发病时间上,张国士认为11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奶牛发病率高。
另外,发病与上一泌乳期泌乳量有关,以5100~6000kg为高发期,占发病牛的86.34%。
也有人认为前胃弛缓引起胃内产气可促进发病。
还有人报道,车船运输、机械转移、横卧保定、气候骤变也会导致真胃陷入弛缓状态,这些因素及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发病机制左方变位从其病因学而言,真胃弛缓是其主要因素和病理学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学者们对左方变位的发病机制认识较为一致。
正常牛的真胃是在瘤胃和网胃的右侧,当真胃向左侧越过腹底部正中线以后,就很容易滑到左腹部,并且由于真胃内含有气体,充满气体的胃大弯部分首先向上沿着左腹壁扩张。
这样,真胃就很容易向上移到瘤胃前盲囊和网胃之间,最后夹在瘤胃背囊和左腹壁之间(有时向侧方移近脾脏或移到脾脏与瘤胃背囊之间)。
变位的真胃被瘤胃和左腹壁包围,部分地受到压迫,形成不完全阻塞,真胃内容物逐渐减少,蠕动能力逐渐减弱。
在真胃变位同时,瓣胃、网胃、十二指肠和肝脏也被牵动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扭转(连接真胃的大网膜常因被牵引而破裂),这种扭转也影响了食管沟的正常机能及食物的通过。
在真胃的不完全阻塞过程中,真胃内容物中仍然在产生相当多的气体,促进真胃向左腹腔上方移动;有一些内容物还可以进入到小肠,极少会发生严重的积食。
陷落在左腹壁与瘤胃之间的真胃并不发生血液供给障碍,而只发生消化和运动紊乱,导致消化障碍和慢性营养不良,所以最后容易引起因体质衰弱而死亡,这也是临床上强调手术治疗要抓住时机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