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真胃变位的临床调查及防治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99.94 KB
- 文档页数:2
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与防治方法1原因分析1.1分娩因素奶牛在妊娠期,胎儿在子宫内渐渐长大,子宫也随之不断扩张,会机械性地不断向前和向上抬高瘤胃,使瘤胃与腹腔慢慢形成缝隙,真胃也会被推挤,易导致真胃变位。
奶牛分娩时会产生剧烈阵痛,随之发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导致胃肠机能紊乱,子宫震缩之后,很难迅速恢复到原来位置。
再加之真胃蠕动变弱,真胃也难以实现及时收缩,进而易导致真胃变位。
1.2饲料因素奶牛日粮结构中如精饲料比例偏高,高精料日粮在消化过程中使瘤胃和真胃酸性成分和易发酵成分浓度过高,产酸和产气量增加,可降低真胃的兴奋性而抑制真胃蠕动并影响胃及十二指肠的排空,导致真胃弛缓并伴随气体扩张;同时瘤胃内因气体大量增加,使瘤胃产生向上的浮力,造成瘤胃与腹腔底部空隙加大,使弛缓充气扩张的真胃更容易移走,最终导致变位的发生。
使用阴离子盐的牧场,没有准确监控奶牛尿液pH值,致使阴离子盐的用量不准确,也会造成奶牛血液钙和骨骼钙的代谢紊乱,分娩时大量钙流失,而骨骼钙不能及时补充,子宫收缩,产道蠕动,乳腺泌乳等都受限,容易引起真胃移位。
1.3其他因素奶牛起卧、爬跨、跳跃、翻滚等造成腹内压突然改变,从而也会导致真胃变位。
干奶期、围产期奶牛的体况大于3.5分,产前食欲不振,产后体脂消耗太快,酮病发生比例高,容易继发真胃移位;许多产后疾病往往也是导致奶牛真胃变位的原因,如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低血钙、低血镁、低血氧、高血钾、胎衣滞留等。
2 预防措施实际生产中造成奶牛真胃变位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所以应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展开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经济损失。
(1)良好的接产习惯可预防真胃变位,有预产征兆的奶牛尽可能让其自然分娩;(2)加强产后护理,使用灌服包、钙剂等,对奶牛血酮、血钙、血糖等产后疾病风险指标进行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保证奶牛产后健康。
查看新产牛繁殖记录,对于空怀期长和泌乳天数长,体况评分超过3.75分奶牛,可使用灌服包连续灌服2次;(3)合理配制奶牛日粮,应该保证奶牛日常摄入干物质的质量,同时要确保采食优质的粗饲料;(4)控制干奶期和围产期奶牛体况在3.25~3.5之间;(5)使用阴离子盐的牧场,每日监控奶牛尿液pH值并控制在正常范围;(6)禁止鞭挞驱赶新产牛,产房过渡牛挤奶和静点驱赶上颈夹时,赶牛动作幅度要轻,防止奶牛左右摇摆等造成真胃变位。
奶牛真胃移位预防在奶牛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关生产管理的滞后导致真胃移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发展。
在正常情况下,奶牛的真胃位于腹腔的右侧,左侧紧邻瘤胃,真胃移位是指真胃由正常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并且超过正常的生理范围而引起的奶牛食欲废绝、消化紊乱、排便异常、瘤胃鼓气、腹部疼痛等症状及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代谢失调的一种急性内科性疾病。
临床上分为真胃左方移位和右方移位。
目前治疗的方法主要有3种,即药物疗法、滚转疗法和手术整复法。
前两种方法属保守疗法,治愈率不高,且易反复发病,后者疗效确切。
笔者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多例真胃左方移位病例,都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病因真胃移位致病因素较为复杂,根据其发生规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分娩因素分娩是真胃移位的直接原因,奶牛分娩前后,其腹腔脏器发生明显变位。
在怀孕后期,妊娠子宫使瘤胃从腹底被抬高,真胃可以移到瘤胃底部,甚至左侧造成生理性变位,分娩后子宫内压力减小,瘤胃将真胃推回右侧。
但部分牛的真胃被压在瘤胃的下部或左方造成奶牛真胃移位。
发病症状常出现于产后10-20d。
2.疾病因素某些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产后瘫痪、酮病、真胃炎及慢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均易引起真胃移位。
3.饲养管理因素由于怀孕后期超量饲喂精料,使瘤胃和真胃蠕动减慢,并很快在瘤胃中发酵,产生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引起真胃弛缓、扩张、充气,后因受压迫而造成移位致病。
同时也会因管理不当、运动不足、突然受惊吓等因素引发真胃移位。
二、临床症状发病表现食欲下降,厌食精料而对粗料如青干草仍有一定食欲,产奶量明显下降,精神沉郁、瘤胃弛缓,排粪量减少并含有较多黏液。
有时排粪迟滞或腹泻,体温、呼吸基本正常。
因瘤胃被挤于内侧,故在左腹壁出现扁平状隆起。
瘤胃蠕动减弱,蠕动次数减少乃至消失。
病牛呈渐进性衰竭,喜卧而不愿走动,常取卧地姿势。
心跳减弱,心律不齐。
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及手术治疗奶牛是重要的农业家畜之一,其健康状况对农民和牧场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奶牛皱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奶牛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生长发育。
了解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以及手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病因素1. 饲料问题:过度饮水或者过度进食易引起皱胃变位。
饮水或进食过多,奶牛的胃部会充满水或饲料,从而使皱胃膨胀,易于发生变位。
2. 运动不足:长时间静卧,缺乏运动,也是发生皱胃变位的原因之一。
3. 环境问题: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奶牛的压力增加,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增加了皱胃变位的发生。
4. 生理因素:如产后发情、发情或怀孕期等生理状态改变也会影响奶牛的消化吸收。
5. 其他因素:如奶牛的饲养管理不当、消化系统疾病、患有泌乳障碍等也会增加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生几率。
二、临床症状1. 食欲不振:奶牛皱胃变位后,由于胃内压力增大,会导致奶牛食欲下降,有时还伴有呕吐现象。
2. 腹部胀满:奶牛皱胃变位后,由于胃部膨胀,会导致腹部明显胀满。
3. 蹲卧不起:奶牛皱胃变位后,由于腹部的不适和疼痛,会导致其蹲卧不起,甚至出现呻吟等表现。
4. 心率加快:奶牛皱胃变位后,心率会明显加快,由于疼痛和不适引起的生理反应。
5. 产奶量下降:奶牛皱胃变位后,由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会导致其产奶量明显下降。
三、手术治疗1. 导胃术:对于严重的奶牛皱胃变位,需要进行导胃术。
手术前需要对奶牛进行全身麻醉,然后通过手术将皱胃位置调整到正常位置,避免继发性病变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 肠胃修复术:对于皱胃变位并伴有胃黏膜损伤或穿孔的情况,需要进行肠胃修复术。
手术时需要对皱胃进行修复,保护胃黏膜,避免继发性感染。
3.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对奶牛进行良好的护理,包括减少饲料量,保持适当的运动,定期观察奶牛的饮食和粪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四、预防措施1. 饲养管理:保证奶牛合理的饲养管理,定期清理饮水和饲料槽,保证饮水和饲料的清洁和新鲜。
奶牛真胃变位作者:李利民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7期摘要:奶牛真胃变位(displaced abomasum, DA)是一种急性内科性疾病。
其发病率、死亡率较高。
本文对真胃变位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与预防进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奶牛;真胃变位;病因;机理;防治真胃移位是真胃的生理解剖位置发生了改变,引起机体消化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导致营养失调的急性内科疾病,严重者在24h之内死亡。
在临床上可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
该病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死亡率也较高,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成为威胁奶牛健康发展的一种严重疾病。
1 真胃变位发病病因由于奶牛在围产期采食量减少,人为更换精料或者故意增加精料,使瘤胃内容物未经充分咀嚼与反刍而快速进入瓣胃和真胃,引起食物积滞,导致弛缓。
奶牛在怀孕后期,妊娠子宫使瘤胃从腹底被抬高,真胃可以移到瘤胃底部,甚至左侧,造成生理性变位,分娩后子宫内压力突然减小,瘤胃将真胃推回右侧[1]。
但部分牛的真胃被压在瘤胃的下部或左方造成奶牛真胃变位。
奶牛怀孕后期出现代谢紊乱,如代谢性碱中毒、低氯血症、低血钾、酮病等造成真胃弛缓,蠕动减慢,真胃不能及时收缩回位造成真胃变位。
酮病、生产瘫痪、妊娠毒血症、胎衣不下、重症乳房炎、瘤胃弛缓等,常继发真胃变位。
一些产后疾病,常使真胃运动性减弱,也是促发DA 的潜在因素。
如胎衣滞留不下、子宫内膜炎、低血钙症等。
2 发生机理奶牛产后早期为了泌乳,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了本身的能量摄取速度,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其特征是低血糖症、高血糖症、酮血症、高游离脂肪酸、血浓度和三酰甘油积聚增加等。
同时瘤胃食糜的快速后送,使真胃发酵加强,导致VFA浓度升高和气体剧增。
许多学者试验证实,VFA能明显抑制真胃平滑肌的运动和幽门的开放,而导致真胃弛缓,食糜淤滞。
VFA浓度的增加和pH的降低导致瘤胃渗透压增加和水的大量涌入。
水和电解质在通过瓣胃和皱胃时还没有被吸收,高浓度的VFA和嗳气的抑制使真胃中碳酸氢盐浓度的增加,碳酸氢盐与氢离子反应释放CO2,同时,高浓度的VFA和降低的pH刺激微生物产生的CH4增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鲜奶及奶制品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养殖奶牛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由于饲料和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多,本文就奶牛真胃变位的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作一综述,以便与同行交流,供养殖场户参考注意。
1病因真胃变位的主要原因有真胃弛缓和真胃机械性转移两种。
真胃弛缓除饲料,饲养和管理不当等原因外,还与胃酸过多而导致的有或无溃疡性神经末梢损伤,生产瘫痪,酮病等代谢紊乱有关,真胃弛缓造成真胃扩张和充气,容易受压迫而游走;机械性因素主要见于分娩、爬跨、起卧、翻滚、跳跃等腹内压急剧变化的情况。
其中最为常见的因素是分娩。
2症状真胃变位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
人们习惯上把左方变位称为真胃变位,而右方变位称为真胃扭转。
2.1左方变位是真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到瘤胃的左侧,位于瘤胃和左腹壁之间,少数发生于妊娠后期,常表现为渐进性的食欲减少,常采食一些粗饲料或少许的谷物,产奶量随着采食量的减少而减少,粪便量亦随之减少,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部分牛的颈部皮肤可闻到酮味,瘤胃蠕动音被真胃隔断,大多数情况下听诊听不清或似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左侧腰旁窝听诊,并在最后几个肋骨处用手轻敲,可以听到铿锵的金属音调。
病牛站立左侧观,左侧腹围增大,最后两根肋骨处尤为突出。
2.2右方变位包括前方变位和后方变位。
其中前方变位是真胃向前扭转,置于瓣胃和膈肌之间,后方变位是真胃向后扭转,置于肝脏和右腹壁之间。
右方变位由于系带处于剧烈的牵拉下,幽门位置完全改变,导致幽门阻塞,皱胃鼓气,因而患牛临床上与左方变位完全不同,患牛表现明显的腹痛,腰背下沉,蹲伏姿势,心跳加速至100次/秒以上,粪中混有血液,左右侧肋弓处作冲击式触诊,可以听到液体的震荡音。
发病一般3天后,在右侧肋弓以手指轻敲,可以听到钢管音和乒乓音。
严重的病例常因剧烈的疼痛而休克,表现脱水或代谢性碱中毒,有时因皱胃的高度扩张鼓气引起破裂而突发死亡,轻度扭转病程较长,可达10天~14天,重度扭转2天~3天死亡。
2021年第1期饲料博览奶牛真胃左侧移位的分析诊断和防治措施李玉昌(穆棱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黑龙江穆棱157599)收稿日期:2020-12-07作者简介:李玉昌(1980—),男,黑龙江穆棱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疾病诊疗工作。
奶牛真胃左侧移位是指奶牛真胃由正常的解剖学位置发生左移,是引起奶牛消化障碍的一种常见内科病,在奶牛生产实践中比较常见,多发生于产后,需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诊断。
预防措施为制订合理的奶牛全混合日粮(TMR )结构和投料顺序,在饲粮中添加阴离子盐。
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
一般采用左侧单侧切开术,推送真胃并固定于右侧正常位置,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1病因和病机近年来有些乳牛场单产提高较快,精料饲喂过多,占日粮比例过高,粗料质差量少,以致真胃移位发生率成倍增加。
将真胃弛缓作为病因是较为普遍而容易接受的。
部分胀气的真胃沿着左侧腹壁上移至瘤胃处,最初是真胃的胃底和胃大弯发生变位,然后依次是幽门和十二指肠变位。
真胃变位主要是干扰饲料的消化和通过,引起食欲下降和脱水。
真胃变位时常出现轻度的代谢性碱中毒,伴有低氯血症和低钾血症。
真胃变位常继发酮病,并发脂肪肝综合征。
当循环系统发生衰竭时,会同时发生由高乳酸血症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其严重程度可超过代谢性碱中毒。
2临床症状真胃左侧移位的典型症状是厌食,最常见的是对谷物食欲不振或对粗粮食欲降低。
患牛产奶量下降,病情迅速恶化。
发生在肋骨近尾端变位时,躯体一侧呈现“凸起”状。
除个别病程较长的病例外,真胃变位时瘤胃的水合作用和运动性常保持正常,但一般频率降低且收缩强度减弱。
粪量显著减少,且较正常牛粪便含有更多液体。
叩诊、听诊左侧腹部时,可听到砰砰声。
3诊断3.1听诊检查在左侧肩胛骨的下1/3水平延长线的第10至第12肋间听诊,可听到真胃内气体通过液面时发出的玎玲声。
听诊时间应稍长一点,否则容易遗漏;或在听诊器平板周围的皮肤上用手指弹叩,亦可听见爽朗的空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