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58 KB
- 文档页数:1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手术后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患者手术后如何有效恢复胃肠功能及营养支持。
方法:选取我院140例胃肠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为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调理的患者,对照组为手术后进行肠外营养的患者,对两组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试验组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分别提前l1h和14h,无不良反应。
试验组营养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是胃肠手术后简便、有效安全的方法,可及时改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尽快恢复,在胃肠手术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肠手术;肛门排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功能恢复不少患者逐渐下降的免疫功能与其以前做过手术相关。
手术创伤会对人的机体产生一些应激反应,例如说一些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减少等,还使这些对身体起免疫功能的细胞活性大大降低,也因此使得一些人在进行手术后引发了感染。
手术后如果护理不当甚至会出现一些术后病症,可以说手术在治疗好一种病症的同时,也会损害身体的器官功能。
由此可见,合理的调节好患者手术后的身体状态和补充营养是何等重要。
而对于胃肠手术后的营养支持更是不可缺少的,肠内营养对于患者来说可能陌生,但是现在已经受到临床的重视。
肠内营养一般是外科手术后,在前期对其进行的调理,这样可以预防一些病菌的侵入和菌群失调而引起的其他多发病症,保护了手术后肠道的功能,有利于肠道的营养补充和功能恢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胃肠道手术的患者共140例患者,本院进行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70例,其中胃溃疡44例,十二指肠溃疡24例,胃癌2例,年龄25~62岁,平均45岁。
对照组70例,其中胃溃疡32例,十二指肠溃疡34例,胃癌4例,年龄为23~70岁,平均50岁。
1.2治疗方式①试验组术前要先将鼻肠管给患者置入,在手术时要在离treitz韧带20cm的部位放置鼻肠管,也可以在离胃空肠20~40cm 的吻合处放置鼻肠管。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如何护理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腹部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由于患者受到腹部手术的创伤、刺激等,术后胃肠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的不良症状。
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是护理工作内容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断积累护理经验与医疗技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方法也越来越多。
本文主要分析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方法。
一、药物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早期补钾:腹部手术患者早期进食,钾的摄入量减少,术后通过补液能摄入大量葡萄糖液体,此时钾离子转入到细胞当中;部分患者则通过胃肠减压、胆道引流以及腹腔引流等,会加快钾离子的丢失,从而降低血钾浓度,促使胃肠功能失去收缩功能,因此出现腹胀、肠麻痹等。
对腹部手术患者术中、术后进行早期补钾能预防低钾的发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的使用对胆碱酯酶具有抑制作用,能够减少乙酰胆碱的水解,从而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对调节胃肠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在人体当中,维生素B1的含量比较少,在术前禁食以及术后进食量减少的情况下,体内维生素B1含量就会更少。
通过肌内注射维生素B1可提前肛门排气时间,从而达到恢复患者胃肠功能的作用。
开塞露:开塞露属于一种泻药,但刺激性比较轻微,对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应用开塞露可以促使肠腔内压升高,通过对直肠壁感受器产生刺激作用引起排便感;同时开塞露的应用还能对肠壁产生润滑作用,能够软化粪便,促使粪便更容易排出。
通过开塞露的应用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预防肠粘连,减轻术后腹部胀痛。
二、早期进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对于腹部手术患者来说,传统的进食标准是患者在肛门排气之后方可进食,但是在快速康复外科中,认为通过早期进食能加速患者伤口愈合,同时早期肠内营养也能对伤口愈合产生一定的作用,促进肠蠕动。
对于肝切除术患者来说,只要肠鸣音恢复正常,同时患者并没有发生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就可以适当予以流质饮食,同时予以患者肠内营养液口服。
重症患者如何进行肠内营养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加深对肠道功能的认识与了解,很多危重病人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所引发的各种危害也越来越得到临床的关注。
病人在受到严重创伤,休克或是感染等应激情况下,肠道屏障功能会受到一定损害,肠道内的细菌也会发生移位,严重情况下可能会致使多器官功能发生衰竭,进而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效果。
肠内营养不仅可以全面均衡的补充病人所需营养,同时对于肠粘膜细胞的再生功能有良好的刺激作用,进而有效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避免细菌发生移位,目前肠内营养支持是重症病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1、喂养时机的选择对于危重症病人需要选择哪种营养支持方式需要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所有重症病人都要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和危重营养风险的评分,应做到尽早实行肠内营养,如果病情发展严重,消化功能比较差时也可与肠外营养联合使用。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前要排出病人是否存在禁忌症,重症病人要在住入ICU的24小时到48小时之内就启动肠内营养支持,外科危重病人可提前在24小时以内。
如果病人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没有肠内营养支持的禁忌症,也要尽早启用肠内营养支持。
如果病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要在液体复苏完成后且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后再启动肠内营养支持。
根据病人消化道的耐受情况,不断增加肠内营养支持的使用量,同时在相应的慢慢减少肠外营养补充量,注意不要操之过急,循序渐进,直到达到目标需要的营养补充量。
对于危重病人来说,肠内营养支持的目标喂养量是每千克体重每天需要104.6-125.5千焦的热量,目标蛋白的需要量的是每千克体重每天是1.2-2.0克。
2、喂养途径的选择如果病情允许可经胃喂养推荐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
如果病人经胃喂养产生不耐受,胃排出发生梗阻,患有胃瘫或者是病人可能会发生高误吸的危险,建议次奥用幽门后喂养途径,比如鼻肠管。
对于危重病人,多建议采用盲法留置鼻管或是鼻肠管;如果病人置管失败或是很难置管的,可在内镜指引下放置;如果病人也无法耐受内镜引导置管,可在超声或是X线的引导下放置鼻管或是鼻肠管。
空肠减压、营养双管造瘘及早期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损伤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6-11-16T13:44:06.7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0期作者:龚建云汪江郑云鹏[导读] 我院对12例胰、十二指肠损伤病人常规行空肠减压、营养双管造瘘,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取得满意效果。
弥勒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云南弥勒 652399自2008年1月至今,我院对12例胰、十二指肠损伤病人常规行空肠减压、营养双管造瘘,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4~46岁;损伤原因:刀刺伤3例,撞击伤7例,坠落伤2例;损伤部位及类型:胰腺体颈损伤(Ⅱ级)2例,十二指肠损伤7例(十二指肠降部损伤5例,水平部损伤2例,其中Ⅱ级损伤4例,Ⅲ级损伤3例),胰、十二指肠复合伤(Ⅳ级)3例;合并下腔静脉损伤1例,合并肠系膜上静脉损伤2例,合并小肠破裂2例。
1.2 方法患者均在入院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十二指肠损伤予以修补,修补困难则行损伤部位与空肠吻合术,胰腺损伤行修补或胰空肠Roux-en-y吻合术,同时处理其它脏器合并伤。
术中常规行空肠减压性、营养性双管造瘘,方法:空肠减压性造瘘管放置点在空肠距Treitz韧带下方15cm(行胰空肠Roux-en-y吻合者在空肠与空肠吻合口下方10~15cm处),先作空肠浆肌层荷包,于荷包中心截孔入肠腔,向空肠近端逆行插入一根直径约3~5mm的硅胶管,胰腺损伤时插入至十二指肠降部中段,十二指肠损伤时插入至损伤修补或吻合处上方,收紧荷包缝线打结固定,在此荷包线结外0.5cm再另行荷包加固,线结松紧均以硅胶管不松动为宜,同法在距此硅胶管远侧5cm放置空肠营养性造瘘管,向空肠远端插入20cm,两空肠造瘘管分别经侧腹壁适宜位置截孔引出,各造瘘管周围空肠壁浆肌层按上、左、下、右四个方向顺时针与对应之腹膜缝合固定4针,使空肠自然紧贴侧腹壁,勿成角、扭曲。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的应用观察发布时间:2022-12-14T05:58:42.3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4期作者:胡夏荣[导读] 研究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的应用观察。
胡夏荣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西安 710068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的应用观察。
方法:选择2021 年5月—2022年5月在本院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排便时间、恢复排气时间及营养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恢复排便排气的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在营养生化指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促进患者排便排气,提高患者术后营养生化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腹部手术;护理肠内营养支持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营养支持方式,以经导管输入方式为主,能维持患者正常的生理需要[1]。
腹部手术后的患者由于疾病自身的代谢变化、手术创伤及术后无法在早期恢复经口进食,半数以上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2]。
肠内营养,特别是早期肠内营养,能恢复正常的肠道通透性,防止肠源性感染,提高免疫力,避免肠功能衰竭的发生,纠正代谢紊乱[3]。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5月—2022年5月在本院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12±10.17)岁,腹部手术类型:胃十二指肠手术(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 例)、脉门高压手术(7例)、胆道手术(9 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97±9.78)岁,腹部手术类型:胃十二指肠手术(1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脉门高压手术(7例)、胆道手术(4例)。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2022年,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的25位专家从9家医院共同制定了《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评估和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提高重症病人的预后。
早期肠内营养可以营养胃肠黏膜,增强神经内分泌功能,保留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感染率,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体住院时间,以及降低病死率。
然而,由于不同病种或病程病人胃肠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差异很大,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仍充满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们针对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如何评估、实施肠内营养,讨论并提出了18项临床最关注的问题。
首先,每位专家成员选择1~2个条目,综合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临床经验给出相关建议,形成共识初稿。
然后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将共识初稿发给25位专家,专家根据共识条目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特征综合评分。
最后,统计分析25位专家的评分,确定各条目的推荐强度,最终形成共识。
在胃肠功能障碍的基础概念与评估方面,专家们给出了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与分级。
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包括胃排空延迟、幽门括约肌紧张、肠蠕动减弱、肠道充血、肠道水肿和肠壁水肿等。
根据胃肠功能障碍的程度,专家们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胃肠功能障碍为胃肠道运动轻度减弱或肠道水肿,中度胃肠功能障碍为胃肠道运动明显减弱或肠道水肿,重度胃肠功能障碍为胃肠道运动完全停止或出现肠梗阻。
胃肠功能包括消化吸收、黏膜屏障、内分泌和免疫等功能。
消化功能主要由胃液、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胃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组成。
在危重病人中,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和胃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常见的主要障碍。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率高达60%,其临床表现包括胃食管反流、肠鸣音消失或改变、腹胀、腹痛、腹泻、便秘、胃排空延迟、肠内喂养不耐受、肠梗阻等,其中胃排空延迟与肠内喂养不耐受是最具代表性的临床表现。
【摘要】目的评估经空肠造口早期肠内营养(een)在腹部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对60例胃大部切除术和其他复杂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术中空肠造口,并通过空肠造口进行een。
结果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经空肠造口进行een,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结论腹部大手术后经空肠造口实行een是可行的,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部大手术;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外科手术创伤和术后应激期将引起机体的高分解代谢,从而加剧营养不良。
为此,如何在术后早期发现营养不良,并对进食不足患者及时给予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日益受到临床重视。
传统术后早期给予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在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增强机体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作用,意见已趋一致。
但术后早期开展肠内营养,特别是附加空肠造口的安全性尚存争议。
为评价腹部大手术后经空肠造口实施早期肠内营养(een)疗效及可行性,自2002年9月~2005年5月,我们对60例上腹部大手术后患者经空肠造口给予een支持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9月~2005年5月,60例上腹部大手术附加空肠造口术患者,男45例,女15例。
年龄25~78岁。
疾病及手术名称见表1。
表1 各种疾病及手术所占例数(略)
1.2 手术方法及操作步骤术后常规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及将肠管自然排列后,应用普通红色橡胶导尿管实施空肠造口术。
胃大部切除术采用毕ⅱ式吻合,一般选定吻合口远侧10~15cm空肠为造口点。
具体操作方法:在距吻合口远侧10~15cm处的肠系膜对侧缘做两层荷包缝线,相距0.5cm,两端夹以肠钳。
于荷包中央切开肠壁,向肠腔远端置入带侧孔的红色橡胶导尿管约10cm,结扎两层缝线并固定喂养管。
将管尾平置于近端肠壁上,管两旁以丝线做浆肌层间断缝合,使喂养管包埋3~4cm,于左上腹另戳口引出喂养管,在空肠上绕导尿管四周做腹壁吊置3~4针,丝线固定于腹壁皮肤上。
其他上腹部手术后,空肠造口点选择在距treitz韧带10~15cm处。
本组10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穿孔破裂患者手术时还加了经空肠造口逆行置管于十二指肠内减压。
操作步骤同上。
1.3 肠内营养的补给办法肠内营养液从空肠造瘘管滴入,一般手术后6~8h开始输注葡萄糖盐液500ml,24h匀速输完,如能耐受即开始输注含有膳食纤维的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产品由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提供],采用持续缓慢重力滴注,速度开始为20~40ml/h,以后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逐渐增加速度,达到每天2000ml维持。
对一些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患者则开始时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百普力[产品由荷兰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提供],等肠道适应后再改用能全力。
2 结果
本组病例有58例术后6~8h即成功应用肠内营养,2例术后48h开始接受肠内营养。
其中55例在应用葡萄糖盐液后直接应用能全力,5例在应用葡萄糖盐液后开始应用百普力,适应后改用能全力。
4例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液出现腹泻,经减慢滴速和应用易蒙停,最终可按计划完成en。
术后经营养支持,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术后体重较术前减轻<5%。
全组患者没有出现手术并发症,空肠造口管拔除后,大多数患者皮肤造口处红肿2~3天,甚至有渗液,但都能很快愈合,无需特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