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 格式:doc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1. 背景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的指南专家共识。
该共识基于2021年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简洁明了的策略,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 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危重症患者常伴有肠道功能障碍,导致肠道吸收受损。
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修复,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 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为了预防和治疗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并发症,我们提出以下简单的策略:- 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特殊需要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配方,包括高蛋白、高能量和适当的微量元素。
- 逐步推进营养支持:开始时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剂量和速度,以减少肠道不适和排异反应。
- 监测肠内营养的效果: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肠功能,并根据需要调整肠内营养支持方案。
- 预防感染: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患者隔离和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 管理并发症:对于常见的并发症,如腹胀、腹泻和呕吐,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
4. 共识的局限性和应用范围本专家共识是基于当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危重症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特定情况下的治疗策略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个体化。
此外,本共识适用于中国的危重症患者,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在应用时应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
5. 结论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防治指南专家共识(2021版)提供了简洁明了的策略,旨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医务人员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时应遵循本共识的指导,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预防控制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预防控制专家共识(2021版)一、背景与目的1.1 背景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本身及治疗手段的影响,常伴有营养不良。
肠内营养作为改善营养状况的有效手段,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肠内营养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误吸、腹胀、腹泻等,不仅影响营养支持的实施,还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1.2 目的本共识旨在结合我国重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全面的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预防控制策略,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以提高我国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共识声明2.1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重症患者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实施肠内营养:- 无法经口进食或进食量不足的患者;- 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 需要支持代谢和免疫功能的患者。
以下情况为肠内营养的禁忌证:- 严重肠梗阻;- 胃肠道出血;- 严重肠炎或感染;- 严重过敏体质;- 其他特殊情况,如严重电解质紊乱、心衰等。
2.2 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与应用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营养需求和胃肠道功能进行个体化调整。
常见的肠内营养制剂包括:-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适用于大多数重症患者;- 预消化型肠内营养剂:适用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患者;- 组件型肠内营养剂:根据患者的具体营养需求选择相应的营养素。
肠内营养的实施应遵循逐步增加的原则,从低浓度、低剂量、慢速度开始,逐步调整至目标浓度、剂量和速度。
2.3 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2.3.1 误吸- 预防措施:床头抬高30°~45°,头部稍向后仰;鼻饲管尖端应置于胃内,通过X线检查确认;避免在喂养过程中搬动患者。
- 控制措施: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对于严重误吸者,可考虑采用纤支镜吸痰或气管切开。
2.3.2 腹胀、腹泻- 预防措施:合理选择肠内营养制剂;逐步增加营养剂量,避免过快过多;观察患者肠道功能,调整营养液的温度和速度。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专家共识(2021版)该专家共识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和护士一份关于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指南。
以下是该共识的要点:背景危重病患者常常需要通过肠内营养扶持来维持营养平衡。
然而,肠内营养扶持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为了提高危重病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我们需要在肠内营养扶持过程中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
预防与处理1. 肠内营养扶持前的评估:在给予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营养状况、消化功能、肠道通透性等方面的评估。
2. 营养支持配方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配方,例如高蛋白配方、高能量配方等。
3. 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体重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4. 肠内营养管道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管道,例如胃管、空肠管等。
5.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明确肠内营养扶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6. 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腹泻、肠梗阻、肠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7. 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危重病患者的肠内营养扶持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师等。
结论该专家共识提供了关于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扶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的指南,帮助临床医生和护士提高危重病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在实施肠内营养扶持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调整。
(注:本文档内容仅为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临床情况和医疗团队的判断进行。
)。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共识制定前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急诊危重患者肠内营养(entera1nutrition,EN)治疗医护知、信、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急诊医护人员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首选EN治疗方面认识一致、接受度高,但是在知识储备、行为实践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此,在多位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质量。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急诊等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真实世界结果,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采用De1phi调查法,经所有参加共识制定的成员对每项参与表决而成,并对有争议的问题公开讨论改进,通过逐一地调整和反馈直到达成共识。
1急诊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推荐意见1]对滞留急诊>48h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1riskscreening,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NRS-2002≥3分提示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推荐意见2]对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intensivecareunitEICU)的急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风险(nutritiona1riskincritica11yi11,NUTRIC)评分行营养风险评估。
NUTRIC评分≥6分或者改良版NUTRIC评分≥5分提示存在高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急性感染/应激/损伤后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程分为:急性早期、急性晚期和急性后期。
急性早期阶段为第1~2天,表现为分解代谢突出。
急性晚期阶段为第3~7天,分解代谢伴明显的肌肉萎缩,代谢紊乱趋于缓解。
急性早、晚期均主要表现为高分解状态,氨基酸被动员消耗;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失调和菌群失衡均会加重炎症反应。
急性后期可以表现为恢复稳态或者持续性炎症-分解代谢综合征。
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控专家共识(2021版)一、背景与目的背景危重病患者因疾病本身或治疗措施常常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病情恢复及预后。
肠内营养作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在危重病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肠内营养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喂养管相关的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代谢性并发症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也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目的本共识旨在结合我国危重病患者肠内营养的实际情况,提供关于并发症防控的专家意见,以期提高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肠内营养的基本原则与适应症基本原则1. 营养评估:在开始肠内营养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营养风险的评估、营养需求的计算等。
2. 喂养途径: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途径,包括经口喂养、经鼻胃管喂养、经鼻肠管喂养等。
3. 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疾病特点及代谢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配方。
4. 喂养速度:开始时应缓慢增加喂养速度,以避免不耐受现象。
5. 监测与评估:在肠内营养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喂养耐受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症1. 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
2. 胃肠道功能尚可,但无法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
3. 需要营养支持以促进病情恢复的患者。
三、并发症的防控策略喂养管相关的并发症1. 预防喂养管脱落: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过度牵拉。
2. 预防喂养管堵塞:定期冲洗喂养管,避免喂养过程中突然停止。
3. 预防喂养管误吸:抬高床头,避免喂养时患者处于半卧位。
胃肠道并发症1. 预防呕吐、腹泻:缓慢增加喂养速度,避免过快过多喂养。
2. 预防胃潴留:定期监测胃残留量,根据残留量调整喂养速度和量。
3. 预防肠道感染:加强肠道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代谢性并发症1. 预防高血糖:控制喂养速度,避免过量喂养。
2. 预防低血糖:加强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营养配方。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背景近年来,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早期肠内营养对于重症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关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
因此,为了规范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特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共识达成。
目的本专家共识的目的是为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统一观点,明确操作方法,提高临床实践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素材和方法本专家共识的制定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医学指南,并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多名重症医学专家的意见。
在专家会议上,通过专题演讲、讨论和投票等方式,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1.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 早期肠内营养的组成和配方选择;3. 早期肠内营养的输注途径和速度;4. 早期肠内营养的监测和调整标准。
结论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多轮投票,本专家共识得出以下结论:1.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适应证包括严重创伤、严重感染、手术切除等,禁忌证包括肠梗阻、肠瘘等;2. 早期肠内营养应包括足够的热量、蛋白质、脂肪和微量营养素,具体配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3. 早期肠内营养的输注途径应优先考虑经肠道途径,如经鼻胃管或经鼻空肠管,输注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4. 早期肠内营养的监测标准应包括肠内营养的吸收情况、肠道功能状态和营养指标的变化等。
实施建议本专家共识提供以下实施建议:1.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和判断,合理选择重症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方案;2. 在制定早期肠内营养配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3. 在输注早期肠内营养时,应逐渐增加输注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并及时调整;4. 对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结束语本专家共识是根据最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经过专家充分讨论与投票形成的指导意见。
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
家共识(2021版)
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肠内营养辅助在危重病人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肠内营养辅助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为了规范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的实施,专家共同制定了本文档,旨在防治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共识内容
1.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应在严格的医疗指导下进行,由专业人员负责实施和监测。
2. 在肠内营养辅助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肠功能情况,避免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营养配方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肠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4. 肠内营养辅助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指标,如血清蛋白、电解质等,及时调整营养配方。
5. 注意肠内营养辅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并发症。
6.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应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协同提高治疗效果。
7. 在肠内营养辅助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和肠道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8.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更新肠内营养辅助的最新知
识和技术,提高操作水平。
结论
本文档为中国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的2021版,旨在规范危重病人肠内营养辅助的实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率。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共识进
行操作,并不断学习更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专业水平。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操作专家共识重症患者是指因严重疾病或伤势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各器官功能受损的患者。
由于机体代谢快速、营养需求量大,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肠内营养的应用对于重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操作,专家们制定了以下的共识。
一、早期肠内营养的适应证:1.预计进食受限超过5-7天的患者。
2.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或口腔颌面部手术等患者。
3.肠功能完整,无明显肠梗阻或剧烈腹痛的患者。
4.无严重胃肠道炎症或大量呕吐的患者。
二、早期肠内营养的原则:1.早期应用:尽早开始肠内营养,缩短禁食期,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2.安全有效:选择具有高通量、低渗透压的肠内营养制剂,以降低肠道不适的发生。
3.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和代谢需求,调整肠内营养的组成和剂量。
4.渐进增加:开始时以低容量的肠内营养滴注,逐渐增加剂量,以避免肠道反应。
5.监测与调整: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肠道反应,及时调整肠内营养的治疗方案。
三、早期肠内营养的操作步骤:1.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肠道功能,确认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2.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制剂:根据患者的代谢状况和特殊需要,选择高通量、低渗透压的制剂。
3.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营养处方:根据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计算出适当的剂量和浓度。
4.营养导管的插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经鼻胃管插入或经皮内镜下插入。
5.滴注肠内营养:开始时以低容量滴注,逐渐增加剂量,以避免肠道反应的发生。
6.监测与调整:密切监测患者的肠道功能和代谢指标,及时调整肠内营养的组成和剂量。
7.转为正常饮食:当患者的消化功能恢复时,逐渐将肠内营养停止,过渡到正常饮食。
四、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对策:1.胃肠道不适:肠道营养过早或过量滴注可能导致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逐渐增加剂量可以减少不适。
2.肠梗阻:注意患者是否存在肠梗阻的风险,如果有梗阻,则不适宜肠内营养。
3.吸收不良:需尽量减少灌注量和束注速度,以减少肠内压力,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指南共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是提高危重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营养治疗理念的更新和肠内营养技术的进步,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也不断发展。
基于最新研究证据,我们就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提出以下共识意见:
一、肠内营养适应证
危重患者出现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或无法达到营养目标时,应考虑肠内营养。
具体适应证包括:急性胰腺炎、短肠综合征、重症监护患者等。
二、肠内营养方式的选择
鼻肠饲料优先于胃肠饲料。
持续肠内营养优于间断肠内营养。
应根据病情选择最适宜的肠内营养方式。
三、肠内营养的启动、进展和转换
肠内营养的启动应严格评估患者的肠功能。
肠内营养的推进应缓慢增加至目标速度。
在肠外营养基础上逐步减少,平稳转换至肠内营养。
四、肠内营养相关感染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用终末灭菌的肠内营养制剂,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并监测患者感染指标。
五、肠内营养不耐受的评估和处理
定期监测患者胃残留量、腹泻次数等,评估肠内营养耐受性。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必要时补充谷氨酰胺等肠黏膜营养素。
六、转归评估
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发症等,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继续肠内营养或转为其他营养方式。
我们呼吁,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应遵循本共识意见,以提高临床实践的规范化水平。
我们也将根据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本共识意见。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操作专家共识
背景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是指在入院后的48-72小时内开始补充肠内营养,以促进早期康复。
此举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操作问题,需要专家共识进行指导。
目的
本文旨在制定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操作的专家共识,以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讨论,我们针对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制定相应的共识。
共识内容
1.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 肠内营养的开始时机和速度控制
3.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和调整
4. 肠内营养中监测参数的选择和评估
5.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策略
6. 肠内营养的停止时机和过渡到其他营养支持方式的指导
结论
本专家共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操作,保障病患的安全和康复。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具体病情做出独立的决策,并遵循相关指南和协议。
该文档的内容仅代表专家的意见,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和适应。
未经确认的引用和内容不应作为标准使用。
如有任何问题或疑问,请联系我们。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1:建议对所有重症患者使用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评分)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推荐强度:8.3±1.0分)
推荐意见2:建议排除EN禁忌后,对重症患者于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24-48小时内启动EN支持治疗,外科术后患者可提早至24小时内。
(推荐强度:8.1±1.0分)
推荐意见3:对于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无EN禁忌症的重症患者,应尽早启动EN。
(推荐强度:8.9±0.5分)
推荐意见4: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在液体复苏完成、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后尽早启动EN。
(推荐强度:8.4±0.9分)
推荐意见5:对于大部分重症患者,不建议早期单独使用肠外营养(PN)或补充型PN联合EN;对于基础营养不良或胃肠道大手术术前已进行PN的重症患者,建议EEN。
(推荐强度:7.6±1.3分)
推荐意见6:对于重症患者,目标喂养量为104.6~125.5kJ/kg.d(25~30Kcal/kg.d),目标蛋白需要量为1.2-2.0g/kg.d。
(推荐强度:8.3±1.0分)
推荐意见7:建议对有EEN适应症的重症患者,建议尽早建立EN通路。
(推荐强度:9.0±0.0分)
推荐意见8:建议对重症患者以低剂量起始喂养;而对于可耐受EN的重症患者,建议尽快达到目标喂养量。
(推荐强度:8.9±0.5分)
推荐意见9:对于喂养不耐受患者,可考虑滋养型喂养。
(推荐强度:8.4±1.1分)
推荐意见10:喂养过程中需注意能量监测,以避免能量摄入不足和能量相对过剩(如再喂养综合征)。
(推荐强度:8.4±1.1分)
推荐意见11:建议对重症患者,尤其是喂养相关性腹泻患者,实施EN时将营养液调节至接近体温。
(推荐强度:7.7±1.4分)
推荐意见12:建议对大多数的重症患者,建议选择标准配方EN制剂。
(推荐强度:7.7±1.7分)
指南主要推荐意见(二)
推荐意见13:建议重症患者留置鼻胃管经胃喂养;喂饲时将床头抬高30°~45°。
(推荐强度:8.4±0.9分)
推荐意见14:建议对经胃喂养不能耐受、胃排出梗阻、胃瘫或者有高误吸风险的患者,采用幽门后喂养途径,如鼻肠管等。
(推荐强度:8.6±0.8分)
推荐意见15:对于重症患者,建议盲法留置鼻胃/鼻肠管;对于置管失败或者置管困难的患者,建议在内镜引导下放置;对于无法耐受内镜引导置
管患者,可选择超声或X线引导下放置鼻胃/鼻肠管。
(推荐强度:8.4±0.9分)
推荐意见16:启动鼻胃/鼻肠管喂养时,需要首先确定鼻胃/鼻肠管远端是否在胃内/空肠。
(推荐强度:8.6±0.8分)
推荐意见17:对于接受腹部外科手术需进行EN治疗的患者,建议在术中建立EN通路。
(推荐强度:8.1±1.2分)
推荐意见18:对存在胃肠营养不耐受或高误吸风险的重症患者,建议进行胃残余量(GRV)的监测。
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B超测定GRV。
(推荐强度:8.4±0.9分)
推荐意见19:对实施经胃喂养的重症患者,建议每4h监测GRV;对于GRV >250ml的患者,建议给予幽门后喂养、促进胃肠运动及抬高床头。
(推荐强度:8.1±1.0分)
推荐意见20:对喂养相关性腹泻,建议改变营养液输注方式或配方成分。
(推荐强度:8.3±1.2分)
推荐意见21:建议对实施EN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发生呕吐返流。
(推荐强度:8.6±1.4分)
推荐意见22:对于存在腹内压(IAP)增高的患者,建议采用间接测量法监测膀胱内压力和根据IAP调整EN。
(推荐强度:8.2±1.4分)
推荐意见23:为了提高EEN的耐受性,建议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用中医药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包括中药内服、灌肠、外敷及针灸穴位等治疗。
(推荐强度:7.2±1.7分)
推荐意见24:肠内营养流程。
(推荐强度:8.4±0.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