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导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朱子语类》三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越来越需要了解和学习传统哲学思想。
朱熹是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留下深远的影响。
其著作《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本篇文章将分享三个教案,以探索如何在高二选修课程中教授《朱子语类》。
教案一:《朱子语类》入门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思想步骤:1.引入:介绍朱熹及其学术思想,如朱熹思想的来源、特点等。
2.重点讲解:将学生引导钻研《朱子语类》第一篇《杂言》。
讲解其中的主要脉络和关键思想: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
3.活动:请学生自行挑选一段《朱子语类》的内容,并针对其主题写出个人见解。
4.总结:让学生讨论和分享各自的见解,进一步理解朱子思想的实质和精神内涵。
教案二:探索《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目标: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理论框架步骤:1.引入:让学生从“物我两忘”、“格物致知”、“致良知”等关键词入手,梳理出朱子思想的总体框架。
2.重点讲解:将学生分小组研究某一篇《朱子语类》,深入探讨其中的主要思想和相关理论,如人性论、教育论等。
3.辅助材料:请学生阅读相应的论述和历史背景资料,以更好地理解《朱子语类》的整体框架。
4.总结:各小组向全班介绍其所研究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朱子语类》的理论体系及其最核心的思想。
教案三: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目标:巩固并运用《朱子语类》中的思想进行创新思考。
步骤:1.引入:让学生了解朱子学派的后继者及其对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解读和发展。
2.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朱子思想和现代社会相结合,包括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困境和挑战。
3.活动:让学生自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朱子思想进行思考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例如如何应对当今社会的道德缺失、个人主义等。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目标】1.读懂原文。
2.把握朱子思想。
3.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将这些思想举一反三。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对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1 / 7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朱子语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理解文中重要字词含义,把握文意。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情感目标辩证地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正确地认识理学。
教学重点把握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问题和在天理、人欲问题上的思想。
教学难点把握理学的基本思想,正确认识理学。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辨析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前观看2个微课视频:《朱熹简介》和文言知识句式一、导入两则读书朗读视频师:和什么有关(读书)师:你知道古今中外苦读的有关典故或者名言吗?师: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儒学大师,领悟他关于读书方法、为人处世、天理与人欲问题的一些精辟教诲。
(导入课题)师:课前给同学们看了一则关于朱熹人生介绍的微视频,要求同学们整理这位儒家大师的资料,现在我们来看反馈情况师:刚刚几位同学介绍到朱熹的思想进行了概述,特别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朱子语类》中的理气说:天理、人欲。
现在让我们品味他的几则语录二、研习第一则读1、全体朗读、学生翻译(师实时点拨重点字词,ppt放)2、音频听读思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结合具体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3、读了本则,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4、小结: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师:关于读书名言刚才大家说到了不少,大家还记得陶渊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吗?陶渊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诸葛亮“观其大略”,典出“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三国志·诸葛亮传》)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语类》三则1.连线作者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2.整体感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1.识字注音愦.愦( ) 只恁.( ) 昏塞.( ) 芜.秽( ) 战战兢.兢( ) 如履.薄冰( ) 不肖.( ) 札.定脚( ) 2.通假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3.一词多义(1)求⎩⎪⎨⎪⎧ 欲别求书看(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已⎩⎪⎨⎪⎧ 事已却悔(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著⎩⎪⎨⎪⎧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须大段著力( )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 )皆著于本( )(4)引⎩⎪⎨⎪⎧乃为人欲引去( )引毅以进(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语竟,引别东去(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壶觞以自酌(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5)遇⎩⎪⎨⎪⎧ 寻常遇事时( )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 )斯固百世之遇也( )遇汝从嫂丧来葬(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6)薄⎩⎪⎨⎪⎧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事力劳而供养薄(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日薄西山( ) (7)穷⎩⎪⎨⎪⎧穷得多少义理(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图穷而匕首见(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4.古今异义(1)也知此为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
7 《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朱子语类》的内容和意义;2.学习朱子的思想,掌握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3.形成学习经典、领悟人生的意识和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选读《朱子语类》三篇:(1)《知识解如(上)》、《知识解如(下)》主要内容:注意名实关系,善于比喻,以辞达意,宜知所养。
学习任务:① 速读全文,初步了解朱子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② 仔细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掌握文中重点词汇、成语和典故;③ 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并解释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格物致知》主要内容:格物,即从具体事物出发,通观宇宙、人生;致知,即求知识和真理。
学习任务:① 快速浏览全文,寻找文章的重点和主题;② 仔细阅读,理解朱子的格物与致知思想,分析文章中的论证过程;③ 在课堂上进行感悟交流,探讨格物致知的影响和意义。
2. 思想解读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探究朱子思想的根源和内涵。
学习任务:① 详细了解朱子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典故;② 总结朱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和思想体系;③ 对比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和朱子思想,思考现代人应该如何实践朱子思想。
3. 课外拓展1.研究《朱子语类》中的其他篇章,加深对朱子思想的理解;2.到图书馆或者线上搜索相关资料,对朱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3.听取文化名人或者专家学者对朱子思想的解读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在阅读文本和分析思想过程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拓宽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堂演讲分组设计课堂演讲,学生可以就朱子思想的某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 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朱子思想的实质,例如:出门考察,实地观察,回报家乡等。
四、学习评估1. 课堂测验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培养的文化素养进行检测。
《朱子语类》三则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时间:________第二课时第一阶段——课前热身(激发学习兴趣)阅读下面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
那么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其一:其二: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其一,景象:一块半亩见方型的小水塘,像是一面展开的镜子,平静清澈,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哲理:半亩水塘因有了活水的不断补给,才显得清澈明亮,人的智慧、知识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永远地增长。
人要心灵澄明,就得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
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其二,景象:一夜的时间里,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哲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因为积累多了,人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
读书积累是以贯通为归宿,而贯通则以积累为基础,这是人们在读书中需要把握的。
人的修养也是一样,往往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
(言之成理即可)2、这两首诗都是借景喻理诗,都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其所包含的思辨性,非常引人入胜,正是所谓的“寓物说理而不腐”。
第二阶段——课前独学(温故而知新)请认真阅读下列常识,提取关于朱熹及其理学的核心知识点。
《朱子语类》三则导纲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章内容,通过自学展示,体会文章所蕴含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拓展理解并阐述说明。
一、课文预习 , 基础知识检测。
1、解释下列实词的含义。
(1)若读之数( shù)过:( 2)略晓其义厌之。
(3)犹未得趣也:( 4)则是精神自是愦愦(kuì):(5)看得多少文字:( 6)及至前面荆棘芜秽 (wúhu ì):(7)明知合行大路:(8)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9) 战战兢兢:(10)仁以为己任:(11)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12)须大段著力:(13)直是恁地用功 :(14)都是切己说话:(15)试自睹当自家:(16)自家今且剖( pōu)判一个义利:(17)君子喻于义:(18)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19)不是教人向外( 20)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二、名句检测。
根据文章内容理解:第一则预习思考题(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你是如何来体会的?第二则预习思考题(1)此卷中“大路” 、“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2)如何在行为上去贯彻“天理” ,克制“人欲”?(3)文段最后引用的目的是什么?第三则预习思考题(1)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2)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3)读书要不要有功利目的?带着功利目的读书能走多远?三、文化常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哲学展的最高形,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即天理,人欲。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朱子语类〉三则》教案四、具体研习第一则。
《朱子语类》三则导学案
课前热身
一、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
那么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
其一:
其二:
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回答。
课文学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愦.愦着.意埽.除芜秽
..如履薄.冰恁.地
剖.判札.定脚不肖.战战兢.兢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古之学者
..精神
..为人②只提醒
③天理
..遇事时
..所在④寻常
⑤若是中人之资质
..⑥不流.于人欲
⑦须大段着力
..与他埽除打叠
..⑧极要
⑨不得苟且
..之途
..放过⑩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者异体字,并翻译其意思
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②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③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④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4.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实词
(1)穷
①穷得多少义理(《<朱子语类>三则》)
②穷则独善其身
③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④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
⑤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⑥穷乡僻壤
(2)处
①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朱子语类》)
②愚臣处不讳之朝(《求谏》)
③不见玉颜空死处(《长恨歌》)
④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
⑤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
⑥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
⑦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⑧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3)机
①此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朱子语类》)
②一日万机(《求谏》)
③机发吐丸(《张衡传》)
④不闻机杼声(《木兰辞》)
⑤睹其机兆(《先主传》)
⑥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传》)
⑦太祖少机警(《三国志》)
(4)过
①若读之数过(《朱子语类》)
②卒令不闻其过(《求谏》)
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⑤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
⑥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过犹不及
(5)克
①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朱子语类》)
②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朱子语类》)
③克己复礼(《论语》)
④围之不继,攻之不克(《烛之武退秦师》)
⑤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贞观政要》)
⑥然性俭克,少恩情(《朱脩之传》)
⑦不克蒙其泽(《祭十二郎文》)
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虚词
(1)即
①略晓其义即厌之(《朱子语类》)
②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
③即从巴峡穿巫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④即今之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⑤来即我谋(《氓》)
⑥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⑧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2)乃
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朱子语类》)
②则是不乃窃齐国……乎?(《胠篋》)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蔺列传》)
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解牛》)
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以
①必须明理以先之(《朱子语类》)
②勇猛以行之(《朱子语类》)
③何以利吾身(《孟子见梁惠王》)
④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篋》)
⑤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向脊轩志》)
⑦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
⑧夫夷以近,而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6.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解释句子
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②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③仁以为己任
④乃为人欲引去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略晓其义即厌.之夫秦何厌.之有哉
B.明知合.行大路文章合.为时而著
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文章须自出机.杼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不能喻.之于怀
B.自然存.天理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明知合.行大路合.朝交欢合家欢乐
D.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B.吾知免夫.,小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D.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便与克下,不得苟且
..
..放过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事已却悔,如何
..人知?要自为己?
..今是要求
C.仁以为
..亦是切身事
..己任,不亦重乎在学者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
..之途
..著力向外便是趋愚、不肖
5.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B.极要与他埽除打叠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C.龙洞山农叙《西厢》满场是假,矮人何辩
D.则精神自是愦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须读到爱不释手,才能见真味。
略知其义,不能得真味。
只要提神醒志,天天用心,就能够穷得义理。
B.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平常遇事时,人们也知道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但到做事时却不知“克己”。
因为天理如大路,人欲如小路。
C.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要存天理,平常遇事,一定不能轻易放过,必须先明理。
D.第三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有“为义”而读和“为利”而读之分。
为义而读书便是入圣贤之域,存天理;为利而读书,便是趋向愚、不肖之途,流于人欲。
7.下列对宋明学术思想及代表人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元晦是封建社会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儒学的集大成者。
北宋徽州人。
B.理学最初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有积极的一面。
后来成为“钦定”思想才变味。
C.李卓吾是明代杰出思想家,强烈反对偶像崇拜,其思想源出王守仁“心学”。
D.理学虽然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也融合吸收了不少释、道的思想。
三、文本分析
第一则朱子讲读书方法
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第二则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1.文中“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回答)
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
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
第三则讨论义利之辨
1.朱熹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哪种不良现象?
2.“义利”观与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有何内在联系?
3.今天,你如何看待“义与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