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十七年诗歌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第三章40年代文学(1937-1949)第一节概述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面对抗战初全民性的抗战题材创作,当时主持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的梁实秋表达了不满情绪,希望文学能够表达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和主题。
这种“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得到了沈从文的应和,他认为作家也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以从更长远的思想建设角度为名族未来服务。
左翼作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
孔罗荪批评梁实秋的言论“抹杀了今日全国文艺界的一个共同目标:抗战的文艺”;张天翼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差不多”、“八股”要反对,但目的恰恰在于更紧、更深入地把握时代和现实。
其他人的文章多数对“与抗战无关”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第二节国统区文学创作1.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不同的风格流派的许多进步诗人都以政治讽刺诗为武器进行战斗。
郭沫若的《进步赞》、臧克家的《有的人》、邹荻帆的《幽默的人》等,都是政治讽刺中的力作。
2.20世纪40年代的国统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3.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
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
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观的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第三节解放区文学创作1.根据地早期诗歌主要是朗诵诗和接头诗。
接头诗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
抗战后期在人们军对中兴起的“枪杆诗”与朗诵诗、街头诗运动一脉相承。
2.解放区早期的小说创作以丁玲为代表。
她的作品有《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等,文艺座谈会结束以后,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代表作家有赵树理,孔厥,刘白羽等也曾名重一时。
说和诗歌一、填空题1、17年革命历史题材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17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王蒙在17年的代表作是:短篇_______和长篇_______。
4、1956年的一批干预生活的作品,被称为_______,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和_____。
5、魏巍的报告文学代表作是: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1、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2、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3、《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青春万岁》4、百花文学,《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桥梁工地上》、《红豆》5、《谁是最可爱的人》和《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二、名词解释1、三红一创2、第一次文代会3、民歌体叙事诗4、“杨朔体”参考答案1、三红一创: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
“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
“一创”指柳青的《创业史》。
2、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于1949年7月2日——19日。
第一次文代会是左翼作家的会师大会,从解放区、国统区、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等各条战线上的左翼作家都汇集北平。
第一次文代会既是对过去的新文学史的一次总结,又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会议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新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以及下属的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为新中国文学的组织领导机构。
3、民歌体叙事诗: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到五、六十年代流行的一种诗体,其主要特征为以某一民族民间歌谣的格式所写的叙事性诗歌。
主要代表诗人有李季、张志民、阮章竞、闻捷等。
4、“杨朔体”:人们从杨朔散文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散文的体式,这种体式成为八十年代以前的当代散文的最理想模式。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 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 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 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 年代的诗坛。
第三章诗歌第一节“17年”主流诗歌概述一、建国时:歌唱祖国的新生,抒发自己对党和领袖的无比热爱的心情,是这一阶段诗歌反映社会,比较集中所表现的主题。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是建国后的第一篇政治抒情诗)郭沫若:《新华颂》王老九:《想起毛主席》王莘:《歌唱祖国》臧克家:《有的人》胡风:《时间开始了》《时间开始了》包括《欢乐颂》(1949年11月11日)、《光荣赞》(1949年11月26日)、《青春曲》(1949年12月一1951年4月)、《英雄谱》(1949年12月31日)、《胜利颂》(1950年1月13日)五个乐章,计4000余行。
)二、五十年代初诗人歌颂了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英雄行为和崇高品质,及时地反映了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1、反映部队生活和抗美援朝的诗作。
公刘:《西盟的早晨》《山间小路》(“一条小路在山间蜿蜒,每天我沿着它爬上山巅,而我的刺刀则是真正的山尖”。
)严辰:《战斗的旗》2、反映工业战线发展和建设的诗李季:《玉门诗抄》(石油诗人)梁上泉:《高原牧笛》力扬:《人造长虹》3、反映农村生活的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严辰:《我的马呀,快跑,快跑》蔡其矫:《大海·长虹》4、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及新边赛军旅诗: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田间:《马头琴歌集》5、歌颂世界和平与人民斗争:艾青:《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礁石》《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石方禹:《和平最强音》三、双百方针影响下的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邵燕祥:《贾桂香》蔡其矫:《雾中汉水》《川江号子》郭小川:《望星空》四、“新民歌”运动第一阶段:57年下半年,群众自发创作第二阶段:58年上半年,自上而下倡导第三阶段:58年下半年,行政强制命令创作诗歌主要保留在《红旗歌谣》中。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劳动情况与群众的心理。
(诗选)五、文艺政策调整后的诗歌创作阮章竞:《新塞外行》贺敬之:《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李瑛:《月夜潜听》张志民:《社里的人物》《擂台》严辰:《红霞赋》沙白:《大江东去》陆棨:《重返杨柳村》忆明珠:《跪石人辞》。
第十七年夏至(这首小诗歌,很想以电视散文的形式把它拍出来。
但是觉得情感很难把握,可能拍出来就是一部面目全非的作品。
但是我依然想要尝试。
毕竟、这算是我很久以前的回忆。
懵懂和疼痛,这是这么多年过后,我唯一记得的感觉。
希望能以此,纪念我曾无处安放的青春。
)午后梧桐树的身影寂寞清瘦,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望向你的窗口。
还记得,那时的我因为脸上的痘痘,在和你见面时不敢抬头。
【画面1:夏天的中午、梧桐树、透过树叶的阳光,鸣叫的蝉,晾衣绳上挂着的白色衬衣、篮球鞋(在风中轻轻摆动)、以及飘满云朵的蓝天。
(可参考by2的MV《我知道》刚开始的那段。
画面2:某男生宿舍窗口,楼下一个抱着书去上课,却不住抬头偷偷张望的女生。
此时,正在打电话的男生迎面走来。
见是自己暗恋的人,女生吓得赶紧低下头(脸上的痘痘),假装前行,手指却紧紧抠着书的边缘。
待男生走远些,女生轻轻呼出一口气,抬头,却不小心撞在对面人的胸口。
女孩痛得捂住鼻子嚷嚷,书掉在地上。
不料惊动了尚未走远的男孩,男孩回头,看见女孩的囧相,不由好笑,女孩被男孩的耀眼笑容晃到眼,只呆呆站着不动。
半饷回神,女孩捂着红烫的脸,对被撞路人甲弯腰说了句:对不起!捡起书,转身跑掉。
男生愣住,好笑地摇摇头。
】阳光下绿茵草地上的呐吼,是我十七岁时最心甘情愿的等候。
只因为你曾对我说,说你喜欢看我仰望天空时的眸。
【画面:为准备学校班级足球赛,男生所在足球队正在训练,女生拉着好友偷偷去看,见男孩进球,站在操场边的她不禁激动地喊出声,惹得队员频频侧目。
女孩大窘,正想溜走,不料男生滑倒,也没多想便冲过去扶起,男孩认出女生,再见她脸上神情,心中蓦地了然。
队友此时开始起哄,男孩也不禁红了脸。
男孩起身,对女孩说:谢谢。
女生低着头,摇摇头表示不必,便拉着好友跑远,好友被女生扯着胳膊边跑边回头嚷:喂,这傻丫头喜欢你。
男生对看热闹的队友们喊一句:继续啊!却回头去看女生跑开的背影。
】如今年华流离,决绝不肯回头,我们也在青春的年轮中行走,忘了那些曾经说起过的天长和地久。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1、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来的由各种团体所组成的文艺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2、它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为代表的延安文学方向被确立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1)第一次文代会“团结的局面”虽然很“宽广”,但也有突出的排异性。
(2)即使是在文学体制的内部,也有着相当明显的等级关系。
●《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开展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危害:1、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2、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红楼梦》事件(1954年)人物: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特点:1、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2、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
3、“彻底清算胡适流毒”,才是这场批判事件的真正目的。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危害:1.败坏了学术风气,扼杀了文学精神。
2.在这些批判中,低下的人身攻击、粗鄙的信口谩骂开始大量出现,其批判文章直如泼妇骂街。
此种话语方式此后形成风气,在“文革”中则严重影响了“红卫兵”一代。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写于1949年秋,短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的《人民文学》上。
小说共分5节,每节都有一句话的开篇语。
丈夫李克,妻子张英。
小说中“张同志”也就是“我的妻”,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作者不仅写了“根正苗红”、“苦大仇深”、负有改造城市重任的“革命者”被城市微妙地改造,而且还是以赞赏的语调写了被改造。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诗歌创作的概况,了解一些重要的诗人诗作。
【教学重点、难点】: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动,郭小川和贺敬之创作的异同对比。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概况(一)建国初期的颂歌以最真挚的感情,歌颂新的时代,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伟大领袖。
是这一阶段诗歌反映社会的比较集中要表现的主题。
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是建国后第一篇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的《新华颂》、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王莘的《歌唱祖国》、臧克家的《有的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作。
(二)五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的诗作主要是歌颂了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英雄行为和崇高品质,及时地反映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诗歌表现的内容逐渐广泛:1.反映部队生活和抗美援朝的诗作。
公刘:《西盟的早晨》、《山间小路》,严辰:《战斗的旗》。
2.反映工业战线发展和建设的诗。
李季:《玉门诗抄》、梁上泉:《高原牧笛》、力扬:《人造长虹》等。
3.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
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严辰:《我的马呀,快跑,快跑》、蔡其矫:《大海·长虹》。
4.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及新边赛军旅诗。
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田间:《马头琴歌集》。
5.歌颂世界和平与人民斗争的诗作。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等。
歌颂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潮流,诗歌形式单调,内容空泛。
叙事诗成为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形式。
由于过于强调诗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强调,产生了大量的以客观生活场景的描绘为主要内容的叙事诗,诗歌的抒情、叙事艺术都显得非常薄弱。
(三)“双百”方针提出后(50年代后期)的诗歌创作1956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诗歌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和繁荣。
1.诗歌反映生活的领域比以前开阔了;2.诗歌样式也比以前丰富了;3.诗歌在表现矛盾,加强诗歌反映生活深度上,有了新的发展,邵燕祥《雾中汉水》;4.诗歌逐渐向着人们的内心,向着诗人的内心靠近,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山中》《致大海》;5.讽刺诗、山水诗、赠答诗相继出现。
第三讲十七年时期的诗歌一、十七年诗歌队伍构成情况十七年时期中国诗人的构成主要是三类:一类是诗坛主力。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
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
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
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
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
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二、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
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3.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三、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艾青《养花人的梦》等。
《草木篇·仙人掌》: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
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
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第一篇: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诗歌创作潮流的一般性叙述1、50 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颂歌A、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建国初期,不论是在国统区获得解放的诗人,还是从解放区进人到大城市的诗人,乃至解放后刚刚登上诗坛的青年诗人.无不怀着一种成为国家主人公后的喜悦,热烈地歌颂新中国的崭新面貌和各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歌颂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
艾青的一段话可以代表解放后诗人们的心境:“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
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
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进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歌颂胜利了的人民。
”艾青的叙说,也为我们阐明了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中国诗歌的新岁月。
一种以颂歌为主的诗歌潮流占据了诗坛,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延续到新时期之初,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B、颂歌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这一时期的颂歌有着鲜明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是“五四”新诗诞生以来一次明显的变异,但在诗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表达上又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
即诗人们仍把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作为己任,为社会的巨大变革尽情放歌。
但诗人各自的情感领域则相对缩小,艺术手法也趋向单一,以更多的艺术共性代替了多彩的艺术个性。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a)、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的结合。
50 年代初期的颂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既有对党和领袖及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又有对工厂、农村、建设工地、边疆哨所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和新的生活面貌的赞歌。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又增添了不少对志愿军英雄人物和事迹赞颂的诗篇。
这些诗歌以颂赞新时代、新生活作为主旋律,对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和对社会矛盾揭示很少。
这就严格约定了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层面和事物必须是光明的,积极向上的。
这是“五四”新诗所不曾发生的一种主导创作倾向。
说到歌颂新生祖国、歌唱党和领袖的诗作,当时影响较大的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艾八、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和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等。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
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诗歌这一体裁的发展情况。
2、了解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旋律是颂歌。
3、讲解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以及文捷的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2、贺敬之,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师生探讨与具体的诗歌欣赏。
第一节诗歌创作概观
1、歌颂新中国、新生活,歌颂革命理想与人民英雄是此期诗歌的主旋律。
老诗人的新作。
2、基本的表现手法与新诗形式之探讨。
“大跃进”民歌之评价。
3、中青年诗人是诗歌界主力军。
一些重要的诗人。
青年诗人中的两大特点。
4、抒情诗、叙事诗之成就以及少数民族长篇叙事诗之发掘与整理。
第二节贺敬之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贺敬之(1924-),山东峄县人。
诗作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某种具体感受的抒情短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另一类是描绘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二、作品分析
贺敬之是一位谨慎的诗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时间里,他只有一本薄薄的《放歌集》。
谢冕称:“他总是迈着稳重的步子,扎扎实实地前进。
贺敬之很少败笔。
这是一个拿起笔来便有烈火惊雷的诗人,却也是一个轻易不拿起笔来的诗人。
当别人在那里放怀歌唱的时候,贺敬之在冷静地审视着、思索着。
他并不轻易歌唱,但总在酝酿着情感的电火雷鸣……贺敬之每写一首诗,大致上总是代表他实际水平的一首诗,而且往往地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首诗。
贺敬之相当稳定地保持了他的创造水平线……我们可以向贺敬之提出更高写作的要求,但却无法对他严肃的艺术操守加以责难。
”
1、创作目标明确。
他歌颂的对象是“用真情实感去歌颂光明事物——我的党、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
这一明确的创作目标,使他在创作心态和道路上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明显地具有稳健和自信的特点。
2、“代言人”角色。
贺敬之从来不以“个人”的身份抒情,他始终站在群体的立场上表达公共的情感。
他有强烈的“代言人”的角色认同,这一心态本身就具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政治保障。
……他确实是极少“失手”,他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在一片赞美声中走过的诗人。
3、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是一个巨大的道德精神广场,是道德语词的狂欢节,它体现着时代追求的高尚而纯真的道德。
……为了道德理想成为观念统治,诗人强调浪漫主义的创造精神。
第三节郭小川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省丰宁县人。
“马铁丁”为笔名写作《思想杂谈》。
1955-1956年,创作了以《致青年公民》为题的组诗,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1956-1965年,先后出版了九本诗集。
二、诗歌成就
与贺敬之一样,郭小川有着延安一代青年共有或特有的个人履历和精神向往,有着单一向度的理想主义情怀。
P135孟繁华,P264-267教材。
三、“突围”的欲望与矛盾的文本
但郭小川也与贺敬之不同,贺敬之的政治观念与艺术观念是合二而一的,他的内心没有矛盾和冲突,诗人的创作完全是为了体现他对现实中心话语的理解,竭尽全力地去阐释并维护它。
而在这一点上,郭小川似乎就不“那么坚定”,他一度表示出了自己的犹疑、矛盾、彷徨甚至是“写不下去”的苦恼。
尽管他称:“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
我自己,将永远不会把这一点遗忘,而且不管什么时候,如果我动起笔来,那就是由于这种信念催动了我的心血。
”但郭小川的这一表述被事实证明是存有疑问的。
就在他作了上述表达之后他接着指出: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就因为这个原故,在我写了一些那样的东西之后,这许许多多的念头常常苦恼着我,有时真理放弃这个工作,去作自己还能够作的事情。
实在的,我是越来越感到不满足了,写不下去了,非得探寻新的出路不可了。
(《向困难进军》)郭小川的这番倾诉并非姿态,就在他袒露对“新颖而独特的东西”情有独钟的时
候,他已经写出了诸如《致大海》、《山中》、《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等作品。
这些作品与他自己的《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这样高唱时代主旋律的作品相比,在情感和倾向上多少显示出了诗人的“暧昧性”。
他不仅偏离了公共性,诉说了他自己,而且在生活中充满了“诗意”的时代,他表露了他的“心将不免忧伤”等不合时宜的想法。
《致大海》P137;
《白雪的赞歌》分析见P138-141;
两年后,写出那首尽人皆知的《望星空》,P141-143孟。
郭小川现象中的独特景观:一方面他惟恐落后于时代,有辱自己的历史和时代使命,因此他必须努力在主旋律的高音区捕捉并突现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他对“作者的创见”又有深刻的觉醒,对“现成的流行的政治语言的翻版”有特别的警觉。
60、70年代,郭小川有意识地向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心话语回归。
《厦门风姿》、《林区小唱》、“新边塞诗”等。
《厦门风姿》,四易其稿,反映了他创作上的谨慎态度。
他的抒情才华在很大程度上掩饰了他的一些概念化的理性原则。
这是一首60年代最出色的抒情作品,因此也更典型地反映出了郭小川“受挫”后重返起点的心态特征。
1、诗歌形式的学习和运用
50年代采用当时流行的“楼梯式”;稍后《白雪的赞歌》等叙事诗采用了当时常见的“半自由体”,后来《将军三部曲》等又出现较大的变化,更多借鉴了传统散曲小令节奏明快的特点;60年代初《林区三唱》等,在散曲小令基础上吸收了民歌中比兴手法,开始显示出诗人独特风格的雏形。
其标志是1962年3月至6月创作的《甘蔗林—青纱帐》,是诗人艺术成熟的代表性作品。
2、“新辞赋体”或“郭小川体”:
诗人选取“甘蔗林”与“青纱帐”这两种既具有南北特征又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感物言志,将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恣意铺陈,竭力渲染,大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形式,集短句为长句,强调段与段、行与行之间的对称,使作品形成了排列上的均齐和音韵上的严整。
作品浩荡的气势与诗人热烈的诗情相适应,表现出郭小川诗歌雄浑壮美的艺术风格。
这种在“半自由体”基础上融合古典辞赋特点的诗体,正适合郭小川诗歌既长于思辩,又总是充满浓烈感情的表现特点。
第四节闻捷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县人。
短诗集《天山牧歌》,1959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二、作品分析
短诗集《天山牧歌》,初版于1956年,诗集中《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为人们最为称道的两组爱情诗。
1、作品以“牧歌”的形式来表现“颂歌”的主题。
以一个汉族诗人的眼光来发现奇彩瑰丽的边疆风情,取得了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
(音乐方面如被誉为“西部歌王”王洛滨的歌曲,“大坂城的姑娘”译误,里面的歌词“带着你的妹妹”,其实是“带着你的嫁妆”。
)
异族风情与政治观念的融合,产生了《天山牧歌》最大的特色是既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特征。
力扬在《谈闻捷的诗歌创作》(《人民文学》1956年2月号)里评说:“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爱情;是和劳动紧紧地相结合着的爱情;是服从于劳动的爱情;是以劳动为最高标准的爱情;是有着崇高道德原则的爱情。
”
《舞会结束以后》,琴师和鼓手追求失败,而阿尔西到发电厂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种瓜姑娘》,枣尔汗姑娘拒绝求爱者的理由,是“要我嫁给你吗?你衣服上少着一颗奖章”。
《金色的麦田》,巴拉汗姑娘与情人相约的婚期,是“等我成了青年团员,等你成了生产队长”。
有人认为落入庸俗社会学的窠臼,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处理为“奖章加爱情”的简单公式。
2、从艺术上看,摄取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恋爱场景,描摹情人间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
《苹果树下》,那对恋人间的朦胧情愫和心理变化,就在一种象征性的劳动生活的情景中,获得了巧妙传神的表现:小伙子从春天追到夏天,又从夏天追到秋天;在春天,“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到了秋天,姑娘开始整夜整夜睡不着,她对小伙子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苹果的成熟与爱情的发展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翻开这部诗集,一幅幅明丽动人的民俗风情画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
这里有维吾尔族的婚仪,有哈萨克青年恋爱游戏“姑娘追”,也有伊斯兰传统的“尔得节”等。
《复仇的火焰》,是“诗体小说”,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