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边塞之行及其边塞诗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1
有关边塞的古诗及赏析1.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3.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这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导语】边塞诗⼜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活和⾃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发展的黄⾦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百⾸,⽽《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学的宝贵财富,⽽且极具历史意义。
下⾯是为⼤家带来的边塞诗:王维《使⾄塞上》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使⾄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尽黄河上落⽇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使⾄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单车:⼀辆车,车辆少,这⾥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种解释:⼀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些属国。
⼆指官名,秦汉时有⼀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带。
此句⼀般注本均⾔王维路过居延。
然⽽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需经过居延。
因⽽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这⾥是指⼤雁北飞。
胡天:胡⼈的领空。
这⾥是指唐军占领的北⽅地⽅。
⼤漠:⼤沙漠,此处⼤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解:⼀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聚,虽风吹之不散”。
⼆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直上”。
据后⼈有到⽢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边塞风光(王维高适岑参描写边塞风情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边塞风光(王维高适岑参描写边塞风情的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王维、高适、岑参描写边塞风情的诗有许多啦,各举一首吧:《燕歌行》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特别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出飞瀚海,单于烈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加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铧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岑参的边塞诗.《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军旅诗词·115·王维《使至塞上》赏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Appreciation of On a Mission Towards the Frontiers by Wang Wei张亚欣/ Zhang Yaxin收稿日期:2016-9-8作者简介:张亚欣,女,山东友谊出版社人文图书项目部副主任,副编审。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我衔命出使边塞,朝廷的属国已超过了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蓬草飘飞离开中原,大雁翱翔胡地云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广袤,孤烟升腾,河水汤汤,落日浑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到萧关遇到迎接人员,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这是盛唐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前往凉州宣慰将士,这首诗就是此时所作。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唐朝时期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盛世。
多元自由、革故鼎新、国泰民安的盛景,为社会的角角落落注入了一种持久的乐观精神与自信态度。
从军出塞、尚武任侠等风气,也都在这样一种自由、蓬勃的情绪氛围中,显得清朗劲健、豪情万丈、铿锵有力。
被唐代宗誉为“天下文宗”的王维,受到这种盛世风尚的滋养,通过其兴象超远、浑然元气、骨力沉雄、昂扬阔大、爽朗不尽的诗歌,吟唱出高华绚烂的盛唐之音。
青少年时的王维就曾高唱:“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少年行》)表现出一副洒脱不羁的任侠风范。
这时的王维由于没有机会实地体验边塞生活,其边塞诗往往借咏史而寄意。
中年时期,有了出塞经历之后,王维的边塞诗在内容的丰富和艺术的造诣上更加成熟和精进,表现出大气雄浑的气势。
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
”(《送张判官赴河西》)……其中,传唱最广、最负盛名的,就是这首《使至塞上》。
王维写塞外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王维写塞外的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王维写塞外的诗《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老将行王维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描写塞外的诗称为边塞诗)二.王维的边塞诗有哪些王维的边塞诗有《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陇头吟》、《送张判官赴河西》、《凉州郊外游望》等。
一、《从军行》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早期创作的作品。
这首描述青年士子跨马离家至凯旋的过程。
诗的前四句写渡河出军,突出表现各种声响,气氛烘托极为胜利;后四句写战斗,亦从侧面描写,高度概括。
最终一句写战士成功,激情大振。
“吹角、喧喧、笳悲、争渡、日暮、战身、尽系、归来”之铺垫,通贯紧密。
“行人、人起、嘶乱、河水、漠陲、尘里、王颈、天子”之后缀,情理简明。
“言有尽,意无穷”,诗中意味,尽在摩诘笔触中。
二、《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没有正面描写战斗,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急气氛,呈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笔墨精练,节奏短促,构思精致,意蕴丰富。
三、《燕支行》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
使至塞上目的和地点的诗句王维的《使至塞上》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出使的目的和所到之地的相关描述。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去感受诗人笔下那苍茫辽阔的景象以及其背后的深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这开篇两句便点明了诗人出使的目的和行程。
“单车欲问边”,轻车简从,要去边疆慰问。
一个“欲”字,透露出诗人身负使命的坚定决心。
而“问边”则明确了此行的目的,即前往边疆视察、了解情况。
这里的“边”,指的是唐朝的边疆地区,当时边疆局势复杂,诗人此去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属国过居延”,诗人经过了居延这个地方。
居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是古代西北边塞的重要关隘。
这里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但诗人依然义无反顾地前行。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出使路途的艰辛,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
随着诗人的行程推进,我们看到了更为壮丽的景象。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征蓬”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离开汉家的边塞,又以“归雁”为喻,写自己看到大雁北归,进入胡人的天空。
这里既描绘了边塞的空旷寂寥,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漂泊之感。
然而,尽管身处荒凉之地,诗人依然心系国家,不忘使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整首诗中最为经典的写景名句。
广袤无垠的沙漠中,烽火台上的狼烟直直地升起;蜿蜒流淌的黄河之上,一轮落日显得格外浑圆。
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让我们对诗人所处的地点有了更清晰的想象。
那是一个充满苍茫与雄浑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心境或许更加复杂深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萧关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是古代关中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
而燕然则在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是古代边防的重要据点。
这里的描述让我们了解到前线的战事情况,也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出使目的和所经地点的描写,展现了唐朝边塞的风光和局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关于边塞的诗句古诗(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关于边塞的诗句古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王维的边塞诗最出名的王维的边塞诗最出名的一、文章开头王维(约701年-761年)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王维的诗文宛若篆刻,飘逸优美,以其神游异境的想象力和清新淡远的意境,获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
王维的诗歌多样性的题材和形式,以及清新脱俗的文风,被人称为“唐诗之冠”,并且在王维所创作的众多诗歌作品中,最著名的诗歌莫过于边塞诗,而在这些诗中,更是有几首诗歌成为了经典之作,广为传诵。
二、边塞诗之杂感边塞诗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诗歌中最为优秀的艺术珍品。
作为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王维的边塞诗彰显了他的才华与诗歌魅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边塞诗歌作品被全球的诗歌爱好者们广为传颂,也因此使得王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
在王维的边塞诗中,以《边策九首》为代表,歌咏的主要是边塞之上的士兵们和塞外的自然景观,它蕴含了王维独特的情感和艺术风格,更是代表了唐代文艺复兴的巅峰。
三、《边策九首》之一其中一首最为经典的边塞诗歌是《边城》,这首诗以“万里长征人未还”为开篇,道出了在戍边的士卒们遥想故乡,思念亲人的心境。
王维将自己的感慨融入到这些军士的心境中,深刻描绘了戍边的这一时代背景。
此外,这首边塞诗还描绘了大漠戈壁的开阔和民族风情的雄浑,是一首充满激情的壮丽诗篇。
四、《边策九首》之二另外一首出自《边策九首》的经典边塞诗就是《画鸡图》,这首边塞诗是一首将画意融入到诗中的佳作。
《画鸡图》的文字具有极强的对比效果,既有愁怨的感叹,也有典雅的独特意境。
最为传奇的是,据传这首边塞诗乃是王维的画作所致。
从中可以看到,王维不仅仅是一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兼具才华的画家。
五、文章结尾总之,王维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经典作品在历经了数百年的潜移默化后,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王维在其诗歌作品中的创新和深化,使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和画家,更是中国文化璀璨的代表人物之一,特别是其边塞诗歌作品,更是独具匠心,堪称诗歌中的珍品。
【导语】边塞诗⼜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活和⾃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发展的黄⾦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百⾸,⽽《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学的宝贵财富,⽽且极具历史意义。
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最丰富,艺术性的⼀部分:⼀些有切⾝边塞⽣活经历和军旅⽣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些诗⼈⽤乐府旧题来进⾏翻新的创作。
参与⼈数之多,诗作数量之⼤,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盛时期,涌现了⼤量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最丰富,艺术性的⼀部分。
以边塞军旅⽣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以及表达戍边将⼠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般出⾃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官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活和⾃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尚情操。
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王维的边塞诗合集【五⾸】,欢迎⼤家阅读。
使⾄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少年⾏四⾸ 唐代:王维 新丰美酒⽃⼗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为君饮,系马⾼楼垂柳边。
出⾝仕汉⽻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
⼀⾝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
偏坐⾦鞍调⽩⽻,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欢宴终,⾼议云台论战功。
天⼦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陇西⾏ 唐代:王维 ⼗⾥⼀⾛马,五⾥⼀扬鞭。
都护军书⾄,匈奴围酒泉。
关⼭正飞雪,烽⽕断⽆烟。
王维的边塞之行及其边塞诗王维的边塞之行及其边塞诗王辉斌(襄樊学院中文系,湖北襄樊441053 )摘要王维一生曾两次出塞赴边,第一次是因遭受朝廷的打击而被贬凉州,第二次为奉命出使偷林郡,其时间均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王维现存的40 首边塞诗,大致可分为亲历边塞诗、送别边塞诗、虚拟边塞诗三类,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独具。
王维的边塞诗对时人与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盛唐边塞诗派的形成与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时期,边塞诗的创作,以诗人之众多,名作之如林,而成为当时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诗人王维,即创作了不少边塞诗名作,如《使至塞上》、《从军行》、《陇头吟》等,令人遗憾的是,王维现存的边塞诗为整40 首,其数量虽然较高适的20余首明显为多,但却始终不曾引起边塞诗研究者或文学史家们的重视,而己行世的多种王维研究著作,对于王维边塞诗的涉笔也甚微。
在单篇论文方面,以“王维边塞诗”为题进行研究者,不仅数量极为有限,而且所言多只停留在思想内容这一层面上。
这种研究状况的存在,对于王维其人其作的全面研究,显然是不利的。
有鉴于此,本文拟就王维的边塞诗作一较为全面的观照,并兼对王维两次边塞之行的历史真实略作考辨。
一、遭受打击与奉命出使研究王维的边塞诗,首先得对王维边塞之行的历史真实进行考察,因为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于王维的边塞之行,传统的说法认为,王维一生曾两次出塞赴边,第一次的时间是在开元二十五年秋至二十六年夏间,第二次的时间为天宝四载,前者的事由为“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后者则为“受制出使”。
持此说者,有陈铁民《王维集校注》所附之《王维年谱》(以下简称“陈《谱》”)等。
对于王维的第一次边塞之行也即“赴河西节度使幕”者,研究者尚有另一种认识,即认为王维的此行,乃是受朝廷打击的结果所致。
如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即持此说:“王维出朝到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处作判官,这是他受到的另一次打击。
” 这两种说法当以何为是呢?持打击说者虽然未能对“打击”提供材料方面的依据,但核之有关史实,知其乃为事实。
众所周知,王维在开元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期间,之所以能在京师长安任职,主要是因为张九龄的荐举所致,而王维集中的《献始兴公》一诗又可证之。
是诗之末有云:“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求张九龄汲引之意甚为明显。
而王维也因了这一次的献诗于张九龄,而被“摧(?)右拾遗”。
但据《唐书·玄宗纪》、《旧唐书· 张九龄传》等材料可知,张九龄在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罢知政事”,翌年四月即被贬荆州长史,而被贬的原因,则为荐举非人。
《新唐书.张九龄传》对此载之甚详,其云:“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幼奏仙客,其语援徽书。
帝怒,杖子谅于朝堂,流壤州,死于道。
九龄坐举非人,贬荆州长史。
”张九龄既然被贬荆州,其所贬又为荐举非人,而王维之任右拾遗乃为张九龄所摆拔,且此前王维因违“禁约诸王”之令曾遭受过唐玄宗的亲自惩治。
合勘之,则王维是次的河西之行,乃因打击所致也就甚明。
即是说,王维的这次遭受打击,应主要是与张九龄因荐举非人而被贬荆州有关的。
而其集中的《寄荆州张垂相》一诗,又正好透露出了这一方面的信息。
是诗云:“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击南飞鸟,何由寄一言。
”其中的“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两句,是王维在张九龄被贬荆州后,为自己前途担忧所作的一种最坏的打算。
但朝廷并没有让王维去“艺植老丘园”,而是将他贬到远离京师整“二千里”之遥的凉州。
王维到了凉州后,陈《谱》据王维集中《凉州赛神》、(双黄鹊歌送别》二诗题下“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之所谓“自注”, 而认为王维是“先为监察御史,后兼节度判官”, 并说:“唐时节度使皆自辟佐史,然后上闻,盖维先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至幕府后,又受到希逸的聘用,兼任节度判官。
”实际上陈《谱》的这一认识乃为错误,原因是据《旧唐书· 职官志三》可知,节度使府之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参谋、随军诸职,“皆犬宝后置”。
而成书于开元二十七年的《唐六典》无“节度判官”等职之载,又可对此佐证。
由是而观,可知王维在凉州是不曾“兼任节度判官”之职的。
也就是说,《凉州赛神》、《双黄鹊歌送别》二诗题下的“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的所谓王维“自注”,乃皆系他人所作伪。
而此仅为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王维此行既然是因遭受打击所致,则其集中《出塞作》诗题下的“时为侍御史,监察塞上作”之“自注”不可相信,也就甚为清楚。
即是说,王维此次的河西(凉州)之行,是不可能以“侍御史”的身份去“监察塞上”的。
这是因为,王维当时是否任侍御史之职,乃无任何材料可以为之证实。
退一步说,即使王维当时确曾任侍御史之职,他也是不能“监察塞上”的,原因是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的侍御史并不掌“监察”之职事。
对此,杜佑《通典》卷二十四乃有专载,其于“侍御史”内云:“侍御史凡四员,掌纠察内外,受制出使,分判台事。
…… 神龙以来稍革之,其后名流慎选,体于贞观、永徽矣。
侍御史之职有四,谓推(推者,掌推举也)、弹(掌弹举)、公糜(知公廖事)、杂事(台事悉总判之)。
”这段文字写得十分清楚,侍御史只在神龙以前“掌纠察内外,受制出使”,于神龙后朝廷则对其职事进行了调整,即主要负责“推”、“弹”、“公庭”、“杂事察塞上”的,而《出塞作》题下的那条所谓“自注”非出自王维手笔,也就不言而喻。
这样看来,可知此次河西之行的王维,是既不曾任侍御史之职,又不曾“时为节度判官”与“监察塞上”的。
再看王维的第二次边塞之行。
如上所言,陈《谱》认为,天宝四载任侍御史之职的王维,因“受制出使”的缘故,曾到过榆林、新秦二郡,其集中的《榆林郡歌》、《新秦郡松树歌》二诗即写于是时。
但据上引《通典》卷二十四可知,“受制出使”与唐玄宗时期的侍御史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所以,陈《谱》认为王维在天宝四载曾出使榆林、新秦的说法,乃是不可信的。
这就是说,在王维生平的历史真实中,他压根儿就不曾于天宝四载到过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的十二连城(唐榆林郡治所)一带。
由长安至榆林,新秦乃必经之地。
《新秦郡松树歌》有云:“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
”诗题中的新秦郡,《新唐书·地理志》载云:“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十四年废,天宝元年复置。
”据此,知王维的此次边塞之行当在天宝元年以后。
但若以唐人多喜用旧地名入诗的习称度之,似其时又当在开元之际,而王维天宝年间行迹皆历历可考的事实,又可对此佐证之。
又《榆林郡歌》有云:“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
黄龙戍上游侠儿。
愁逢汉使不相识。
”其中的“汉使”之所指,即为作者本人。
这四句诗表明,王维此行不仅时令在春,而且是奉命而为。
合勘之,似王维当在开元末期的某年春天曾奉命出使榆林郡一次,即王维此次的出使榆林,乃在其河西行之后。
以王维的行迹与宦历言,其自开元二十三年为张九龄摧(?)拔为右拾遗后,于开元二十五年秋天西出河西,二十六年夏天东还长安,二十八年秋七月经蜀川“知南选”于黔州,二十九年春顺长江出峡而还京师。
即是说,在开元二十三年至开元二十九年的七年中,只有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这四年的春天,可供王维奉命出使榆林,但其具体为哪一年,则不可考。
二、王维边塞诗分类鸟瞰尽管王维奉命出使榆林郡的准确时间难以考知,但王维在天宝元年之前曾经两次到过边塞,则为事实。
这两次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左右,但其于王维的生活与创作而言,乃是甚为重要的。
因为这两次的边塞之行,不仅使王维有机会对边塞生活进行了亲身体验,扩大了其认识社会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其诗歌的创作内容,升华了其诗歌的艺术境界。
如果以此为视点,并结合文学写作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则王维现存的40 首边塞诗,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一)亲历边塞诗。
这类边塞诗又可称之为纪事边塞诗,或者写实边塞诗。
这是唐代边塞诗的主流,即其皆为诗人们写于边塞前线,且其所写又皆为诗人们所见与所闻,因此,这类边塞诗既具真实性与即时性.又不乏新闻性与形象性,如岑参现存的边塞诗,几乎全部属于此类。
王维集中的这类边塞诗,除了上面所言及的《榆林郡歌》、《新秦郡松树歌》、《出塞作》、《凉州郊外游望》、《凉州赛神》、《双黄鹊送别》诸诗外,还有《使至塞上》、《送崔三往密州觑省》、《灵云池送从弟》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