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陇西行其二翻译赏析《陇西行四首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前言】《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④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⑦断:中断联系【翻译】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的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军中的烽火联系中断了。
【鉴赏】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王维《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陇西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古诗简介《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翻译/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
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赏析/鉴赏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边塞诗——《陇西行》边塞诗——《陇西行》边塞诗——《陇西行》《陇西行》原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陇西行》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陇西行》赏析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 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
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
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
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征人张本。
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参考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参考陇西行①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鉴赏一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
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陇西行》原文及赏析陇西行朝代:唐代作者:佚名原文: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
封狐犹未剪,边将岂无羞。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
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
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2、刘德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6—137.参考资料: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4.@刘德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6—137.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王维《陇西行・十里一走马》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陇西行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④酒泉:郡名,在今甘肃省酒泉县东北。
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⑦断:中断联系。
【翻译】军事告急,军使十里一走马,扬鞭间就是五里。
保护军书送到,匈奴正包围酒泉。
接到军书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赏析】: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王维边塞军旅诗《陇西行》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及注释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⑴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⑵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⑶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⑷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王维《陇西行》诗词赏析陇西行唐代: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王维《陇西行》赏析2篇【赏析一】王维的《陇西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人生哲理著称。
这篇诗是他在游历陇西地区时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
下面我们将从两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
首先,王维通过对陇西地区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诗中的“山落秋风晚,关河冬雨霜”描绘了陇西地区秋季和冬季的自然景观,其中“山落秋风晚”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而“关河冬雨霜”则让人感到寒冷的气息。
通过对这些景色的描绘,王维传达了自然界的无常和变幻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自然美的敬仰之情。
其次,诗中融入了王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结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声。
”这里王维以回首自身经历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短暂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就像陇西的秋风冬雨,无常而短暂,因此他选择了从容离去,不再留守世俗纷扰之地。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相结合,形成了一幅既具有感伤又富有哲理的画面。
通过对《陇西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王维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给人以启迪,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反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王维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魅力。
【赏析二】王维的《陇西行》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精妙的描写而受到广泛赞赏。
这首诗以陇西地区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王维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特殊思考。
下面我们将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赏析。
首先,通过描绘陇西地区的自然景色,王维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诗中的“山落秋风晚,关河冬雨霜”生动地描绘了陇西秋季和冬季的景色,给人一种凄凉、冷峻的感觉。
这些景物的描绘不仅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更传达了王维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的无常和变幻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其次,诗中融入了王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陇西行》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首句“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军情的紧急。
十里、五里,都是很短的距离,然而军使却不停地扬鞭飞奔,形象地表现出军情的紧迫。
“一走马”“一扬鞭”,让人联想到军使一路疾驰、快马加鞭的情景,读者的注意力也被紧紧吸引住。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点明了军使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都护”是汉代设置的官职,负责管理西域地区的军事事务。
“匈奴围酒泉”,则进一步说明了形势的严峻,为下文的描写做好了铺垫。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描绘了边关的景象。
萧关陇山飘起了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覆盖了大地,给人一种寒冷、凄凉的感觉。
烽火台上的烽火也断绝了,没有了烟火的指引,更增添了边关的孤寂和神秘。
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烘托出了边关的紧张气氛,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诗人通过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现了整个战争的背景和氛围。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激烈场面,而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让读者自行想象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此外,诗歌的节奏明快,语言简洁有力,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等句子,
语言简洁明快,却又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王维的《陇西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唐代边疆战争的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也让我们对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边塞诗——《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释
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锦:这里指战士。
3、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4、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赏析
《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
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
全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
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
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王维《陇西行》赏析陇西行①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赏析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
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
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王维《陇西行》赏析】。
《陇西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汉]民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
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否。
请客北堂上,坐客毽氍毹。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谈笑未及竟,左顾勒中厨。
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
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陇西行》属汉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
《旧唐书·乐志》说:“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
”瑟调所用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筝、琵琶等七种,萧涤非先生根据瑟调等所用乐器及歌辞内容,颇疑“即出于秦声,或与秦声有关”,而周亦秦地,故瑟调很可能最初源于陕、甘一带西北地区音乐。
《汉书·艺文志》载有《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之目,结合本篇歌辞内容来看,《陇西行》应该就是当时采集的“陇西歌诗”。
而从整齐成熟的五言形式看,本篇当为东汉后期的民歌。
这首诗是歌颂一位能操持门户,应酬宾客的“健妇”。
全诗可分三个部分:开头八句写天上星宿,是拼凑窜入部分。
这八句写了“白榆”、“桂树”、“青龙”、“凤凰”等星宿,描述了它们的位置、形态,并把它们想象为有生命的动植物,写来颇觉生动。
但与下面文义不相连属,似是由其它篇中拼凑而来的。
正如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所说:“乐府歌词往往拼凑成篇,不问文义,遇到上下不连贯的地方不必勉强串讲。
本篇的起头就是《步出夏门行》的尾声,正是拼凑之一例。
”中间二十句是诗的主要部分,具体描述“好妇”应门,承宾的情况。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写好妇容颜的美丽,是人物的出场亮相;“伸腰再跪拜”等四句写迎客礼节周到,落落大方;“清白各异樽”至“慎莫使稽留”等十句写宴客彬彬有礼,酒饭齐备;“废礼送客出”等四句写送宾步则履轻盈,进退得体。
唐王维陇西行古诗赏析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注释: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翻译: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战争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战争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陇西行唐代: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
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赏析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陇西行四首其二翻译赏析《陇西行四首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
【前言】《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表现了匈奴入侵、边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
全诗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注释】①陇西行:乐府古题名之一。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②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③匈奴:这里泛指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④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⑤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⑥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以烽燧为号,白天举*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⑦断:中断联系【翻译】告急的*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的都护府的*使,他传来了加急的*书,报告匈奴的*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的痕迹,*中的烽火联系中断了。
【鉴赏】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书。
边塞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边塞诗:王维《陇西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
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
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烽戍:烽火台和守边营垒。
古代边疆告警,以烽燧为号,白天举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
戍,一本作“火”。
断:中断联系。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
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
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
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
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
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
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
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
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
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
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
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
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
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
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