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18.33 KB
- 文档页数:1
浅论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四个阶段作者:游烨宁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唐王朝的繁荣壮大,带动了文学的全面发展,唐诗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唐诗中的更是边塞诗更是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以唐朝主流的四个分期为界限,分别探讨了从初唐、盛唐、中唐到晚唐边塞诗的发展情况,主要从社会背景和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出发,系统的分析了整个唐朝边塞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唐朝;边塞诗;历史发展一、初唐阶段初唐时期的边塞诗集中在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等几位有名的诗人诗作上,他们普遍投身塞外,投笔从戎以立功封侯是他们重要的心态,所以,初唐大量的边塞诗皆出自他们的手,经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诗人对诗风的扭转和改革,边塞诗到了盛唐更加繁荣。
他们大都出自社会的中下层,对当时宫廷诗风是非常不满。
而后陈子昂真正看清了齐梁诗风留下的弊端,旗帜鲜明地要求变革,强调诗歌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而边塞诗题材成为他这种诗歌追求的最先选择。
同时,另一批台阁诗人,虽然随世沉浮,但是在诗歌形式上为新体诗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总的来讲,初唐后期的边塞诗明显地增多,有两百多首,大约是前期的四倍,这也是越来越频繁的边关战争和失意文人投笔从戎的体现。
后期的诗人多亲身戍边,对塞外生活有深刻的体会,所以边塞诗写得厚实,有自己的特色。
二、盛唐阶段到了盛唐,边塞诗形成一种客观上的诗歌流派。
盛唐边塞诗,无论在哲学上与审美上,还是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为“盛唐气象”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的出现,撑起了一片江山。
盛唐开始出现以边功授勋的制度,所以盛唐的边塞诗数量很多。
同时,唐代的新边疆主义政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也非同一般,造就了盛唐人热衷边塞诗。
因为种种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当时广袤的边塞接连上演的轰轰烈烈的战事,为广大诗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和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
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盛唐的许多文人学子希望另辟蹊径,到边陲寻求生活或仕进之途。
最重要的是盛唐诗人在漫游边塞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奇风异物,并把它们诗化为新的审美对象,极大地丰富了边塞诗的创作内容。
唐代边塞诗概况唐朝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过咸海之滨,最北曾包括西伯利亚,最东一度拥有萨哈林岛的大部分。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沿边设六大都护府。
超级大国的地位,使唐王朝一直存在着棘手的边境问题。
边关在呼唤,呼唤热血青年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身体。
试而不第,铨而不叙,很多士子开始对自己的性格才华重新估价,走上了博取身前身后名的第三条道路,来到边关。
于是在唐代诗坛上,有了一批位卑而名高的诗人,虽然他们在仕途上落拓不遇,但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却激荡着他们的诗情,使他们的创造出了大量的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的创作纵贯初、盛、中、晚唐整个过程,约计两千余首。
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每个时期的边塞诗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各个社会时期的社会情况和戍边将士的思想情感。
大唐初期,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受帝国蓬勃时代精神的激发以及边战频繁的刺激等因素,边塞生活成为初唐诗歌的重要题材。
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使这一时期的边塞诗呈现出郁勃的特点。
这种郁勃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唱然长叹。
前者在初唐四杰中表现尤为明显,“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从军行)))“须应驻白日,为待战方酣”(卢照邻《战城南)))都充满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后者在陈子昂身上体现的最为出色,“肉食谋何失,黎蕾缅纵横”(《感遇》一十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对国事的忧郁愤激之情儿可充塞宇宙。
陈了昂和四杰中的骆宾王他们都数度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
他们的边塞诗,无论是在他们自己的诗歌中还是在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主导风格是豪雄。
唐代边塞诗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描写边疆战争和边塞风光为主题。
这个流派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迈、奔放、豁达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士兵的艰辛。
唐代边塞诗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乐府诗歌,乐府诗歌以描写民间生活和战争为主题,为后来的边塞诗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由于国家的强盛和对外扩张的野心,边疆战争频繁,边塞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
这些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边疆战争的激烈和士兵的英勇,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家乡的深深思念。
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豪迈、奔放、豁达的情感为主,表现了边疆士兵的英勇和豪情。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有力,富有节奏感,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士兵在战争中的艰辛和孤独,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身的豪情和豁达。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以细腻、感性的描写为主,表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惨命运。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风雪和寒冷,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士兵的同情。
李颀是唐代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的残酷为主,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有力,富有哲理,如《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争的荒凉和士兵的疲惫,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总的来说,唐代边塞诗派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这个流派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迈、奔放、豁达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边疆士兵的艰辛。
中国古代詩歌中「边塞诗」的起源与发展1. 介绍边塞诗的背景与概念中国古代边塞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诗歌,它产生于古代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边疆地带。
因为这些地区经常遭受外族入侵和战争,所以边塞诗往往具有战争、离别、孤独等主题。
这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人们生活艰苦以及对家园的情感深厚。
2. 边塞诗的起源边塞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常早的时期,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那个时候,南朝和北朝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并且南方王朝需要招募士兵到北方作战。
许多文人士兵身临其境,在军队中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来记录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3. 边塞诗的典型主题3.1 战争与英雄主义由于处于边塞地区的特殊环境,边塞诗常常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主义的崇高。
诗人以热血沸腾、不屈不挠的战士形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3.2 孤寂与离别在边塞地区,士兵常常被远离故乡分隔,与家人或恋人分别。
因此,边塞诗也经常表达思乡之情和深切的离别感。
3.3 自然景观边塞地区既有苍茫无际的戈壁沙漠,又有峰峦叠嶂的雪山草原。
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边塞诗中重要的意象和背景。
4. 边塞诗风格与表现手法4.1 简洁而豪放的语言边塞诗通常采用简练而直接的表达方式,用精炼凝练而又富有激情的语言来描绘战争场面或真实感受。
4.2 壮丽而豪放的意境在边塞诗中,常常通过描绘劲松有力的画面和形象来表现壮丽与豪放的气氛。
这种宏大的意境给人以震撼和深刻印象。
4.3 表现感情真挚与深沉边塞诗往往通过描述士兵在战场上的伤痛和心理压力,表达了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同时也表现了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5. 边塞诗流派与代表作品一些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如王之涣、岑参、王昌龄等,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作。
其中,《登鹳雀楼》(王之涣)、《出塞》(月落乌啼霜满天)(王昌龄)等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品。
6. 边塞诗对中国古典文学及今日文化影响边塞诗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艺术,也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渴望和平稳定生活的愿望。
试论初唐边塞诗的发展作者:熊亚菲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6期摘要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诗歌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在承袭前人创作基础上的结果,它历经汉魏南北朝乐府,隋代边塞诗歌的积累而在初唐逐渐走向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摆脱了宫廷应制诗的瓶颈,初步成为了诗人手中用以表现个人胸怀抱负的突出体裁。
本文试就初唐边塞诗的发展勾画出这一重要过程。
关键词初唐边塞诗发展梳理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浴血沙场的战斗,漫漫无计的风雪征途,还是穷沙绝漠之地归期无计的思乡,都为唐代边塞诗增加了永恒的魅力,它犹如一颗璀璨之星闪烁于唐诗的银河之中,烁烁生辉,极大地丰富了唐代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任何文学样式的繁荣都不是一蹴而就,谈到唐代边塞诗,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的创作,而忽略了边塞诗在盛唐达到顶峰之前,在初唐所经历的继承与演化的过程。
本文将试图从体裁、思想内容、情感等几个方面为初唐边塞诗的发展划出大致的脉络。
1 草创期以李世民、虞世南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歌创作是初唐边塞诗的草创期。
唐代建立之初,诗坛上的主掌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身边的馆阁文臣,而诗歌创作也即以他们为中心而展开。
翻开李世民等人前期的边塞诗创作,我们可以看到,根据体裁和内容的不同,它们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以虞世南为代表,是这一阶段边塞诗创作的主流,也以虞世南所写边塞诗数量最多,这些诗歌在体裁上几乎全用的是汉魏乐府的古题,如《关山月》、《战城南》、《从军行》、《出塞》、《紫骝马》、《陇头水》等,通过对边塞题材乐府诗歌的拟写,使唐诗走上了内容充实、刚健骨鲠的道路。
“(虞世南)至如《出塞》、《从军》、《饮马》、《结客》及魏征《出关》等篇,声色稍雄,与王褒、薛道衡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
”①这些拟古乐府边塞诗的创作在格调上突破了南朝文学的羁绊,为唐代的边塞乐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的卢照邻便是沿着此路创作出了大量的古乐府诗歌。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第一篇: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古代的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唐代的边塞诗有2000余首,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
边塞诗被誉为“更能代表盛唐精神和诗风”;“这些慷慨豪迈的诗歌最能代表那个时代昂扬开展的精神”;“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李益等人共同形成了边塞诗派,这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文学史上称他们为“边塞诗派”,个人为“边塞诗人”。
笔者就古代边塞诗的发展,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先秦军歌源头。
边塞诗虽然在盛唐发展到顶峰,但它的渊源却非常久远,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在先秦集体歌唱的时代,由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诗经》、《楚辞》中保存不少征战之歌如《无衣》、《东山》、《采薇》、《伯兮》、《国殇》等,可以说,它们就是先秦时的边塞诗,或至少是边塞诗的直接源头。
这些早期的边塞诗,基本还属于集体歌唱的性质,民歌味较浓,写实性很强,显得古朴、自然,与“风人”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其雄壮豪放与悲慨苍凉的风格特征已较明显。
二、汉乐魏晋序幕。
到武帝时,国家到达空前强盛的阶段,汉武帝凭借这强盛的国力,再加上他雄才大略的本性和在位五十四年的长久时间,掀开了和匈奴决战的大幕,在长城一线上演了一幕幕最雄壮悲怆的英雄活剧,汉民族以巨大的牺牲,彻底击败了匈奴,一洗上千年中原农耕民族所蒙受的屈辱,使汉王朝一度登上了历史辉煌的顶点。
汉乐府中,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汉民族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
“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
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
魏、晋以来,有《关山月》等八曲,后世之所加。
以上十八曲中,至少有十一曲是边塞乐府,其题多为后人所沿用。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起源于北朝时期,随后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主要总结如下:
1. 起源背景:边塞诗起源于北朝时期,当时北方边界频繁发生战乱,士兵壮怀激烈,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成了一种常见的方式。
2. 唐代巅峰:在唐代,边塞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唐代边塞地区的重要战事和边境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许多著名的诗人通过边塞诗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国家忧虑。
3. 内容特点:边塞诗多以军事战争、英雄豪杰、离别别离等为主题,展现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边塞生活的苦楚。
4. 艺术特色:边塞诗以语言简练、形象鲜明为特点,常常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抒情手法,使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边塞诗还注重音韵的运用,使诗歌更有节奏感和美感。
5. 影响与传承:边塞诗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和传播,也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边塞诗的题材和表达方式都得到了积极借鉴和发展。
总之,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其内容特点和艺术特色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边塞诗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边塞地区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唐朝时期,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首,此外,还有李顾、崔颢、王之涣、王昌龄等人并存。
这些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展示了大漠及边塞的奇绝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及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作品中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及积极向上的心态,洋溢着蓬勃朝气及昂扬斗志,处处都诠释着盛唐精神,是极盛时期的体现。
从边塞诗派的发展历史来看,边塞诗派早期时的诗经征戍诗,其思恋故土的情节十分明显,有三十余篇诗作,是对战争的正面描写。
在这些作品中,就有三分之一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些作品抒情的特点有两个:第一,对季节更替及草木枯荣的敏感成为了触发乡思之情的导火索,有明显的田园文化特色,故此,战士的内心中充满了强烈的解甲归田之意。
第二,思乡之情不只是对家乡,还包括亲朋好友、妻子儿女、父母宗族、甚至还有家乡的树木、花草、农作物。
这些作品具有思恋之情宽广而具体的特点,代表作品有魏风渉古、北风击鼓等。
因为征戍诗多为军中将士所作,非文人墨客的作品,另一方面,这些诗与古代时期的农耕文明有关。
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土地和庄稼的是古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不仅与生存有关,而且古人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花朵果实,都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之中。
因此,季节更替及草木枯荣为触发点的思想之情和明显的农耕文化特色就成了汉朝到唐朝,随着个人诗作渐渐代替了集体歌唱,农耕文明浓厚的边塞思乡诗渐渐消逝,具有浓厚边关风情的夕阳、月色、霜雪、胡笛等意象取代了对季节更替及草木枯荣,成为了思乡诗中思乡之情的体现。
另一方面,思父兄、思儿女的多元思恋之情聚拢为了思恋爱人、抒发爱情的单纯之恋。
这种变化,使汉朝以后抒发思乡情的程度从征夫的小气升华为士人的大气。
乡恋的主体也由农民变为士人。
汉朝以后,边塞诗中的思乡之情,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以将士的角度为主的思乡之情,一种是诗人将自己代入将士身份的思乡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的创作以想象为主,失去了现实支撑,作者以边关月色、塞上霜雪、胡茄羌笛为触发点,抒发将士的思乡之情,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如吴迈远的诗作胡茄曲中,以上的因素全部有所体现。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
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
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
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
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
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
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中唐以来,边塞诗的数量并未下降,在思想和艺术上也不断有新的追求和创新。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其诗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耀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
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沉郁。
唐由盛转衰,对外优势逐渐丧失,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降低,诗人们开始对朝廷进行讽刺,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增加,边愁乡思成为主要写作内容。
此时,边塞诗的创作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晚唐时期,这一阶段的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呈现出低沉黯淡的氛围,其主导风格是萧飒。
晚唐,国运衰弱,战事起,边塞诗从边将报国之志,戍卒思乡之愁,征妇孤独之怨,边地沦陷百姓流离之苦等方面展现了晚唐边塞的真实图景。
惨淡凄清的自然意象与晚唐边塞诗低沉萧飒的情感基调相适应,沮丧、绝望情绪蔓延。
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唐代边塞诗是对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精彩描绘,反映了诗人们的创作才华,更反映了诗人们对国家民生的关心,远大的抱负,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