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防治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53.04 KB
- 文档页数:3
低位直肠癌双吻合器保肛术吻合口瘘原因及防治措施低位直肠癌双吻合器保肛术吻合口瘘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使用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68例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68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6例(9%),其中1例直肠阴道瘘。
结论:应用双吻合器技术使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操作简便、缩短手术时间、吻合牢固可靠。
发生吻合口瘘原因复杂,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掌握吻合器操作要领和加强术后管理是预防吻合口瘘的关键。
【关键词】直肠癌双吻合器吻合口瘘我科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期间使用双吻合器(Do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以探讨吻合口瘘防治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8例,女20例,年龄28~79岁、平均(52.0±7.4)岁。
结合术前肛门指诊和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直肠肿瘤下缘距肛门的距离均≤7 cm。
其中4.1~5.0 cm者27例,5.1~7.0 cm者41例。
均使用DST行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 LAR)手术。
病理结果:高分化腺癌17 例、中分化腺癌28 例、低分化腺癌8 例;黏液腺癌6 例;腺瘤癌变6 例;其他恶性肿瘤3 例。
临床分期(AJCC/UICC):0期2 例;Ⅰ期例;ⅡA期30 例;ⅡB期7 例;ⅢA 期8 例;ⅢB期5 例;ⅢC期4 例。
吻合后吻合环距肛缘的距离:>2 cm 22例;>5 cm 46例。
27例肿瘤位于直肠前壁,33例肿瘤位于直肠前侧壁,8例肿瘤位于直肠后壁。
1.2 手术方法:行直肠癌手术的常规术前准备,术中分离、松解乙状结肠及降结肠后,将肠系膜下动脉主干周围脂肪淋巴组织清除,分别钳切结扎直肠上动脉,使其骨骼化。
按TME手术操作原则采用电刀或剪刀,在直视下沿直肠系膜周围无血管区,即盆筋膜壁层和脏层之间的骶前间隙中锐性解剖、分离和清除髂血管旁及盆侧壁淋巴和脂肪组织,直至肿瘤下约4~5 cm,于肿瘤远端约3 cm预定吻合处清除、修整其脂肪组织。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防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进修期间所遇到的直肠癌病例及在我院收治的共18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
结果180例中有16例发生吻合口瘘,其中1例行横结肠造瘘,其余15例经骶前冲洗引流、营养支持、抗生素应用以及伴发疾病的治疗均痊愈出院。
结论行直肠癌前切除术应注意吻合口血供、张力大小、良好吻合技术、充分引流及积极的围术期处理以避免吻合口瘘发生;若发生吻合口瘘, 应及时准确判断瘘口大小,采取相应措施以达治愈目的,以保守治疗为首选。
【关键词】直肠癌;吻合口瘘;发生原因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0例,男108例,女72例,年龄45岁~78岁,平均65岁。
术后产生吻合口瘘16例:早期瘘(术后第3~5天)2例,中期瘘(术后第6~9天)13例,晚期瘘(10~12天)1例。
肿瘤下缘距肛缘6~12 cm;按Dukes分期,A期45例,B期75例,C期60例;手工吻合10例,吻合器吻合170例。
1.2 临床表现16例均发生在术后3~12 d,主要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下降后再度升高、下腹部压痛、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增高、引流管流出稀薄脓性液体或引流量减少后再次增多且由清亮转变为脓血性甚至带有粪渣,肛门部坠涨不适。
必要时行腹部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骶前有积液,考虑有吻合口瘘的可能时经骶前引流管注入造影剂(泛影葡胺),可发现造影剂进入吻合口内。
瘘口明显者经直肠指检可了解瘘口大小及吻合口的完整程度。
1.3 治疗1例早期瘘有明显中毒症状、下腹部压痛、肌紧张、感染有扩散征象,即所谓扩散瘘[1]。
行横结肠造瘘术粪便转流外,其余15例采用非手术治疗。
措施为通畅引流,持续冲洗,营养支持,抗生素应用,均痊愈。
2 结果16例瘘口均愈合,时间18~45 d,平均24 d。
随访3个月~2年,1例横结肠造瘘术瘘口愈合后3个月行关瘘术,1例术后并发吻合口狭窄,予以定期扩肛。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保守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4-05-07T08:46:13.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3期供稿作者:倪进斌贾兴胜(通讯作者)谢芳钱金权单宏杰[导读]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一旦处理不当,会增加医疗费用和患者的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倪进斌贾兴胜(通讯作者)谢芳钱金权单宏杰梅天明包召玉(安徽医科大学宿州临床学院/宿州市立医院肿瘤外科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保守治疗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3年6月共15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病例,漏口直径0.3cm~1.0cm,采用自制双套管冲洗、引流,全身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应用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术后第7天进食高蛋白无渣饮食,对引流液采用“闻、看、算”的方法观察吻合口的愈合情况。
结果 15例吻合口漏患者均痊愈,无死亡病例;漏口平均愈合时间7.6天;平均住院天数18.9天;术后7天和14天复查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与术前持平7例,稍增加8例。
结论对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漏口小于1cm的病例,采用自制双套管冲洗、引流,全身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应用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直肠癌吻合口漏双套管冲洗生长抑素【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010-02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一旦处理不当,会增加医疗费用和患者的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我们自2003年1月~2013年6月共行直肠癌手术168例,发生吻合口漏15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03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直肠癌患者168例,发生术后吻合口漏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72.1岁。
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患者的治疗体会29例吻合口瘘是低位直肠癌术后最早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了解吻合口瘘的原因、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2000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29例,现在将诊疗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9例,男26例,女3例;年龄45~82岁。
以上患者均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原则。
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时间为3~12天。
吻合口瘘诊断:本组病例25例经引流管引出肠内容物证实,3例经直肠腔注入美兰液证实,1例术后12天阴道流出肠内容物证实吻合口瘘。
吻合口瘘的原因:①全身营养状况:本组吻合口瘘>60岁(24/29)82.3%,考虑与全身的营养状况及组织愈合能力有关。
②肠道准备:本组有2例为急诊手术(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保肛),术前肠道准备不佳,良好的肠道准备对于减少腹腔污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至关重要。
③吻合口血供及张力:一方面术者为了达到根治的目的,扩大了对直肠的剥离,忽视了直肠的远端血供;另一方面吻合器吻合后再手工包埋,缝线过密影响吻合口的血供。
本组1例出现吻合口处肠管坏死。
直肠癌患者往往伴有肠管的水肿,水肿消退后出现张力。
④局部引流不畅,吻合口往往处于腹膜外骶前腔处,位置较深,渗液或渗血易于积聚,若引流不畅,则导致吻合口浸泡在积液中,引流不畅是导致吻合口瘘的重要原因,本组有9例患者术后4~6天行盆腔超声时发现积液。
⑤性别:本组男26例(89.6%),可能由于男性骨盆相对女性狭小,手术视野暴露困难,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导致吻合不确切,致使患者早期便出现吻合口瘘。
⑥疾病影响:糖尿病、贫血及低白蛋白血症是吻合口瘘发生的又一因素。
⑦肠道功能的恢复:直肠癌术后,患者往往伴有肠道功能的紊乱。
本组1例术后第8天确定吻合口瘘,考虑与患者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无通气通便有关。
⑧吻合的选择:对于合并肠管扩张及肠管水肿的患者慎用吻合器。
预防及护理:①本组资料显示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可能性大,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肿瘤生长消耗大量营养同时释放肿瘤坏死因子致使组织愈合不良,加之手术刺激,更增加了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几率。
直肠癌前切术吻合口瘘的防治体会
直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防止肿瘤的恶变至关重要。
对于直肠癌的治疗,手术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在直肠癌手术后,可能会发生术后吻合口瘘的现象,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是极其重要的。
术后吻合口瘘是直肠癌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危险都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但仍有患者会发生此并发症,因此,预防措施必不可少。
首先要注意的是手术操作,任何一次手术都需要手术医生的高度技巧和熟练手术经验,而直肠癌手术更是如此。
手术中,医生应该充分注意手术操作的细节,特别是对于吻合口的位置和大小要充分考虑,在吻合口尽可能的保持切口的正常大小、位置和方向,减少因吻合口过大或过小导致瘘的发生。
其次,在手术后的恢复期间,患者需要有良好的营养和充足的休息,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创口的愈合和恢复。
在术后的康复期间,要注意饮食和坚持适当的锻炼,这样才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促进术后的恢复。
最后,要及时监测和处理患者的术后状况。
如果发现患者术后出现病变,如吻合口感染和手术创口开裂等情况,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医疗措施,避免恶化。
总的来说,预防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需要注意手术操作的细节、患者的康复和监测等方面。
尽管目前医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需不断的进步和创新,才能更好的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使患者能更好地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155例,分析术后加强放置盆腔引流护理及其它适当护理对预防吻合口瘘的作用;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2例(7.74%),直肠癌保肛术后加强护理措施,保持盆腔引流畅通,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有一定价值。
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在盆腔放置双管引流,并加强引流护理,可预防及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盆腔引流:吻合口瘘;临床护理手术切除是低位直肠癌主要治疗方法,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切割闭合器及吻合器等器械的应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迅速发展,但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低位直肠癌吻合口瘘在国外发生率5.0%~15.0%[1],在国内报道发生率为3.3%~10%[2]。
我院自2008年0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155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2例现对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155例,其中行盆腔单管引流86例,行盆腔双管引流69例。
术后出现吻合口瘘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5.6±5.5)岁。
均为低位直肠癌(距肛门10 cm以下)。
所有病例均经术前肠镜下活检病理确诊。
大体形态分型:隆起型6 例,溃疡型4例,浸润型2例;Dukes分期:A期2例,B期3例,C期3例,D期4例。
所有患者均在开腹下完成手术,手术时吻合方式:吻合器吻合3例,手工缝合吻合9例;并发吻合口瘘的时间为5~12 d,平均8.5 d。
合并基础病情况:糖尿病2例,高血压1例,营养不良2例。
术后盆腔引流管放置情况:放置盆腔单管引流8例,放置盆腔双管引流4例。
1.2病情观察吻合口瘘的发生一般都有先兆症状,如患者术后体温正常5 d左右出现低热,体温在升37.3℃~38.5℃左右,并伴有下腹闷胀不适、肛门有坠胀感等,有的患者伴有脓血便和腹膜刺激症等先兆症状,应考虑有吻合口瘘可能;这时如引流管观察到浑浊粪样物排出,基本可断定出现吻合瘘。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防治吻合口瘘是结直肠术后主要而可怕的并发症,不仅增加术后患病率与病死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花费,而且可能增加肿瘤局部复发率,缩短患者生存期。
环形吻合器、双吻合技术的出现,腹腔镜手术的推广,使直肠低位(距肛缘7cm 以下)、超低位(距肛缘3cm以下)吻合变得可行,提高了保肛率。
但根据不同文献报道,吻合口瘘发生率可高达24%[1]。
如何有效地防治吻合口瘘至关重要,本文对吻合口瘘的防治措施作相关综述。
1 吻合口瘘的定义与分级吻合口瘘的表现多样,轻者无症状体征,重者出现腹膜炎危及生命。
为了规范文献对吻合口瘘的报道,2010年直肠癌国际研究小组对吻合口瘘进行定义与分级[2]。
吻合口瘘为在结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部位肠壁完整性的缺陷,这导致管腔内外相通。
吻合口周围的盆腔脓肿也被认为是瘘。
根据患者症状及临床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A级:不需要积极治疗干预。
患者无临床症状,引流物可为混浊或粪汁样物质,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瘘口可被数字X线对比灌肠发现。
B 级:需要积极的治疗干预,但不需再次剖腹手术。
常需应用抗生素,影像学指引下行盆腔或经肛管引流。
患者感到轻中度痛苦,腹痛,腹胀,引流混浊、脓性、粪汁样液体,白细胞、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升高,通常需行X 线对比灌肠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C级为需要再剖腹手术处理。
患者病情严重,出现腹膜炎体征,引流脓性、粪汁性物质,白细胞、CRP明显升高,CT可见吻合口周围积液。
2 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吻合口瘘的发生受局部血供、张力、感染等影响,其危险因素存在于术前、术中、术后整个过程,文献报告过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营养状况、心衰、术前放化疗、病理缓解情况、肿瘤位置、麻醉评分、肠道准备、激素、腹部手术史;术中: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钉夹长度、淋巴转移、手术方式、造瘘、吻合方式、吻合位置、击发吻合次数、环形吻合器直径、纤维蛋白胶应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盆腔引流;术后:水电解质紊乱、淋巴管密度、围手术期72h内静脉补液量大于8L、术后第3d低胃肠肌电图、肿瘤分期、血管加压药等等[3,14,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