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案

(人教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教案)

托县民族小学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第72例3、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问题思路和方法,并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建立相差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自主和探究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经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转化成“求几比几多几(少几)”的过程,学生能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热爱,体验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

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结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课件、黑色纸板。学生:学具盒中的圆形和三角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班中4个学生并排站照,并有身高标注如:

A B C D

要求:比比我们谁高谁低,用*比*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出课题:本结课我们来一起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同学们愿意吗?

二、探索新知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部分知识,我们用我们的小助手:学具盒出场。

(一):自主探索:

1、摆一摆,说一说

第一行摆8个三角形。

第二行摆圆,要求是和三角形同样多。

教师举例:就像我们有39个同学,就有39把椅子,一人一把。(一一对应)

要求:摆的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圆和三角形同样多呢?

2、看大屏幕,是这样摆的吗?你们发现圆形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怎么样呀?(圆形的个数和三角形的个数同样多)

3、再摆2个三角形,现在你发现了什么?(板书:三角形比圆形多)谁少?我们可以怎么说呢?(板书:圆形的比三角形少)也就是说三角形和圆相差2个。

4、小结:用一一对应的摆法,就能看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摆一摆的活动先进行到这里,赶快把学具盒收起来。看哪一组的同学最能干,收得最快。

(二)、教师精讲:

三角形比圆形多2

圆形的比三角形少2

说的是同一件事,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二者数量上相差2个。

(三)、训练反馈:

1、昨天老师把咱们班的几个小朋友作业得小红花的情况进行了统计。

2、汇报统计结果,并在黑板上粘贴圆形对应朵数

(1)用小圆片来记录每个人得小红花的朵数。先贴甲的(12个)贴成第一行,再贴乙的(8个)贴成第二行,边贴边问:怎么贴呢?(突出一一对应的贴。)(2)小朋友们来比一比,他们俩谁多?谁少?

(3)前面这几个是一一对应着贴的,后面的几朵有没有和它对着的?没有对着的表示什么?(多的)那是谁比谁多的?(甲比乙多的部分)板书:甲比乙多的(4)那前面一一对应着的表示什么呢?(甲和乙同样多的部分)板书:甲和乙同样多的

(5)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部分区分一下呢?(可能说到圈起来,用虚线隔开)试一试,特别整齐,很分明,你们的想法很好,看这效果,让老师感觉是在和一群小数学家在一起学习呢!

好:那呆会儿咱们不说前面的部分的了也不说后面的部分,咱们用专业的语言来说:甲和乙同样多的甲比乙多的。

3、谁会说?

三、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解决方法

1、好了数学家们,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甲比乙多几朵? 乙比甲少几朵?甲和乙一共多少朵?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好,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甲比乙多几朵呀?(4个)

4朵,你们打算这样告诉我呀,那我就在这儿写一个4你们觉得这样能算对吗?那应该怎么办呢?(列算式)对了,列算式,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展示出来,那才是真的会解决问题。

怎么列算式呢?(12-8)

确定吗?有多确定,非常有把握能做对吧,胸有成竹吧。那好,老师还没想清楚呢,你们这么明白,告诉我,凭什么非得用12-8 ,不是8+4或者12-4呢?

讨论:8表示什么?(可能会说:因为乙得了8朵,所以减8)

顺着学生的说法,演示:8表示的是乙得小红花的朵数,那12减8就是拿走乙得的8朵,好,咱们把乙得的8朵拿走,能得到甲比乙多的4朵吗?

刚才还夸大家像数学家呢,像数学家那样思考,8除了表示乙得的小红花朵数,还表示什么?(甲和乙同样多的部分)

把同样多的部分减掉,剩下的就是什么?(甲比乙多的部分)

小结:求“甲比乙多得几朵小红花?”用什么方法计算?减掉的其实是什么部分?

(就是去掉甲和乙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2、甲比乙多得4朵小红花,还能表示什么?

学生会说出“乙比甲少得4朵小红花。”

咦,这是刚才谁提的问题的答案呀?这两个问题从问法上来说,一样吗?但答案呢?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甲比乙多几朵就是乙比甲少几朵:说法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求“甲比乙多几朵?”也就是求什么?求“乙比甲少几朵?”其实也是求什么?

怎么列式?12-8=4(朵)那这里的8表示什么呢?也是甲和乙同样多的部分?

哦,求甲比乙多几和乙比甲少几,其实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减掉的部分都是哪一的部分?

太好了,今天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起搞明白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减法。

四、综合练习

1、比较其它的数据。你还能提出像刚才那样,提出谁比谁多几或少几的问题吗?(直接说出算式和得数)

2、做72页做一做:小松鼠比松果。实际是求哪个数比数哪个数多几?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吗?73页做一做:女孩说:我有34本连环画,男孩说:我有30本连环画,我比你少()本?提示:我比你少几本其实就是问哪个数比哪个数少几?

3、老师还有一问题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一杯奶茶6元,一瓶水2元,奶茶比水贵多少元?一棵大树高8米,一棵小树高3米,小树比大树矮几米,怎么列算式?妈妈重100斤,女儿重50斤,妈妈比女儿重多少斤,怎么列算式?杨树42棵,松树30棵,杨树比松树多多少棵?……生活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

五、拓展练习

最大的两位数比最小的两位数多几?最大的两位数比最小的三位数少几?

六、本课小结:

把书轻轻合上,本结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案知识分享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2011课标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21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 2、通过观察和操作,渗透“一一对应”及“比较”的思想、方法,帮助理解掌握“同样多”与“多的部分”并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4、经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黄圆片、蓝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毛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课件出示)。 谁?(聪聪、明明) 他们特别喜欢我们一(1)班的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好吃的水果(课件出示水果)。 什么?(苹果、草莓) 谁带的水果多呢?(聪聪的多)(明明的多)(同样多) 要怎样才能让人一看就知道到底谁的多?谁的少呢?(一一对应摆一摆) 就让我们来一一对应摆一摆看看到底谁的水果多。 (课件出示,师边演示边说)第一排先摆聪聪的苹果,第二排摆明明的草莓,一个苹果一个草莓,又一个苹果一个草莓,再一个苹果一个草莓……

摆完了吗?(摆完了) 你们发现了什么?(同样多)(下标大括号、同样多) 师:明明这里还藏了两个草莓(课件出示),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谁多?谁少?区分:虚线隔开)谁比谁多?多几个? 谁比谁少?少几个? 师小结:用一一对应的摆法,很容易就能看出同样多,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类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二)新授 1、知道什么 师:大家喜欢玩儿吗?(喜欢)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公园玩一玩,(出示课件) 看他们在玩什么? 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怎样解答(提问题) 师: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和你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生1:小华和小雪一共得几朵红花?(很好,请坐。) 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求一共,用加法) 师: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2: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你真棒!你能在大声的再说一遍吗?)师板书问题。 师:还有吗? 生3: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真不错!同学们一起来说一说,他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呀?)师板书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3、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谁来读问题?(指名读) 你能说说这个问题是谁跟谁比吗?(小华跟小雪比) 谁多?谁少(小华多、小雪少。) 师:为了进一步清楚地知道“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下面我们可以通过动手摆一摆,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合作:

一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一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和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问题 难点: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这类应用题. 教学方法:操作演示法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主题图、小笑脸。生每人准备三角形、圆、红花各10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开展口算比赛。将全班分成 2 大组,进行口算比赛,哪组算出得数,哪组得1 个笑脸,老师将学生得到的笑脸分别贴在黑板上。 一组 二组 看着这幅图,大家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一组得了6个笑脸,二组得了5个笑脸,请问一共得了几个笑脸? 生2:一组得了6个笑脸,二组得了5个笑脸,一组比二组多得几个笑脸? 生3:一组得了6个笑脸,二组得了5个笑脸,二组比一组少得几个笑脸? 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6+5=11(个) 第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今天我们来研究后面两个问题,

一组比二组多1个笑脸,6-5=1,一个对应一个,一组的笑脸多一个,可以将一组的笑脸分成两部分,左边是和2组同样多的,右边是比2组多的一部分。 二组比一组少1个笑脸,6-5=1 1、摆一摆 (1)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圆,第二行摆5个三角,摆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和圆同样多,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圆对着一个三角,用一对一的方法就可以看出它们同样多。 (2)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摆5个圆,第二行摆7个三角形,看着你摆的图,可以将第几行分成两部分?怎么分? 生:将第二行的三角形分成两部分,左边是和圆形同样多的一部分,右边是比圆形多的一部分。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比多几个?哪位小朋友来列式?7-5=2

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教案(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教案(新 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

师:(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2、筛选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同桌交流) 2、生独立画示意图(指名画在黑板上) 3、交流并优化出示意图 4、数线段 (1)要求:()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汇报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步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 不重复 不遗漏) 6、揭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们去过城关吗?今天老师早上就是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学反思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里的内容,它是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利用实物比较一种图形比另一种图形多几或少几,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对两种物体的个数进行比较,面对实物能判断哪种实物的个数多,哪种实物的个数少,哪种实物比哪种实物多几或少几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承前启后,做好新旧衔接 教学中我有效的使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寻合适的突破口,让新旧知识之间有效的连接,并能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认识,构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在这节课中设计比较的复习环节,目的有三个: 1、是让学生回顾一一对应进行比较的知识,先让学生摆一摆三角形和圆同样多的情况,然后再摆三角形比圆多4个的情况,为后面学生进行摆学具的操作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复习之后,让学生先从以前的摆一摆比较的方法升华到用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呼应延伸的作用,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联系,便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用所学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知识进行叙述和比较做引子。由承接前面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到变式为新授的知识巩固练习,再延伸到学生的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新知旧识串联在课堂中。 二、动手操作,促进理解 在教学中我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在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摆一摆、

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自主探索,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我有效的利用摆学具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学生有了观察、操作的感官认识,以及自己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抽象与概括,逐步获得对数学问题的实质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这一课教学重难点是学习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让学生在摆一摆之后,再指一指多出来的部分,教师特别通过课件展示,用虚线将多出的5个与前面的7个分开,并让学生也用分一分,说一说,进一步明确多出的部分。说算理固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让孩子在操作中领悟,在操作中体验,从而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和叙述。在想一想多出的5个是怎样求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摆的小棒,一边指一指,一边说一说,理解是从12个小棒中去掉同样多的7个之后,剩下的部分就是小雪比小华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手脑并用,让操作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理解算式含义的“阶梯”。教师在引导学生逐步由操作到抽象出算式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交流让学生在比较和思考中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由此得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实际就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都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课堂中的提问不够精炼。有些问题我反复问而且反复用同一种表达显得不够生动也缺少启发性。在课堂小结时问学生:本次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的比较片面,应当让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比较年龄、身高等,会比较好。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说课稿

《数图形的学问》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小学的××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板块中的《数图形的学问》。 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分析: 1、”数图形的学问“是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它不仅是学习统计概率的基础,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作用。 2、教材中创设了“鼹鼠钻洞”和“菜地旅行”两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把故事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按一定规律数图形,不重复,不遗漏,得到数图形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其次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图形找规律的过程。能够按规律数出简单图形的个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技能目标:在发现数规律的过程,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的思考习惯,提高对数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规律地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难点:在一定顺序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直接选择教材中的”鼹鼠钻洞“的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主要以学生操作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拔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找出数图形的规律。 在学法,选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画图法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巩固拓展练习,找到规律,运用规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1、创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故事情境”鼹鼠钻洞“导入,课件出示”鼹鼠钻洞”的情境,指着鼹鼠问学生”:这是什么,鼹鼠最喜欢干什么等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减法的含义和作用,能用减法运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式题. 难点:分析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投影出示图片) 师:三角形和圆形比多少,比的结果怎样?(因为1个三角形对着1个圆形,三角形没有剩下的,反过来圆形和三角形也一一对上了.所以三角形的个数和圆形的个数同样多)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1)摆学具,比多少. 师:(要求学生摆学具)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第二行摆4个圆形. 提问:

①哪一行摆得多?(第一行摆得多) ②三角形的哪部分和圆形同样多?用双手比出来.同样多的是几个?(同样多的是4个) ③哪一部分是三角形比圆形多的?用双手比出来.多几个?(三角形比圆形多2个) ④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组成的?(三角形可以看成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圆形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圆形多的) 师:(要求学生摆学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摆)第一行摆10个三角形,第二行摆6个圆形. 提问: ①指出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的部分. ②指出三角形比圆形多的部分. ③三角形比圆形多几个?(三角形比圆形多4个) ④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组成的?(三角形可以看成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圆形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圆形多的) (2)看图形,比多少.(让学生做教科书p.57上的做一做)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8个蓝色的碗,5个花碗) 师:两种碗哪个多?多几个? 引导学生在脑子里把两种碗1个对1个配对.然后做一做: ①指出蓝色碗和花碗同样多的部分. ②指出蓝色碗比花碗多的部分. ③蓝色碗比花碗多()个.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1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 2、通过观察和操作,渗透“ 一一对应”及“比较”的思想、方法,帮助理解掌握“同样多”与“多的部分” 并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4、经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红圆、蓝圆、正方形、三角形。 【小组评比】将全班分成4组(标准为:A、积极主动参与活动。B、乐意与同伴交流。C、思维富有创新意识。) 【时间】导入:2分钟。新授:20分钟。习题:15分钟。总结:3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一、复习(2分) 师:同学们,因为有很多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很爱动脑筋思考,所以今天老师们都来看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你们可一定不要让老师们失望啊!现在我们就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师生鼓掌) 1、师:小朋友们掌声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拍3下)。小朋友们也学着 老师的样子拍一拍。(生3下)

师:你发现了什么?我们拍的次数同样多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教案 {(课件)师:红圆同学:绿圆第一行摆师:红圆。第二行摆生:绿圆}师:(摆绿圆)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摆?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绿圆和红圆同样多呢?(生交流) 师:谁来试着摆一摆?(生板演)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摆吗?(因为1个三角形对着1个正方形,三角形 (画线:—对应、下标:同样多) 2、师:再摆2个绿圆,现在你发现了什么?(谁多?谁少?区分:虚线隔开) 谁比谁的多?多几个? 谁比谁的少?少几个? 师小结:用一一对应的摆法,很容易就能同样多,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指一指:(生黑板指) ①指出三角形和正方形同样多的部分。 ②指出三角形比正方形多的部分。 ③三角形比正方形多几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少几个? 二、新课环节(20 )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类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新授 1、知道什么 师:老师带来一幅情境图(出示课件),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板书:小华套中了12个小雪套中了7个 2、怎样解答(提问题) 师: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和你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水平。教学过程: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教学例6。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能够怎么解决?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8个,小华套中12个。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的个数。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提问:哪一行摆得多?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 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准确,再指定一、二个学生摆给大家看一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个。 4.教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4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4个。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又是什么? 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 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5.请学生列式:12-7=4(朵)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4个。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1页的“做一做”。 2.方民家收了8棵大白菜,15棵圆白菜。圆白菜比大白菜多多少棵?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应用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应用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法.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

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你想当冠军吗?下面我们就做个夹豆比赛的游戏好不好?同桌的两个人一组,看谁能够获胜. 2.老师记时,学生比赛.(看谁在1分钟内夹的豆多) 3.比赛结束后,各组汇报比赛结果,老师在表中记录. 4.教师出示成绩表,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数据,哪组数据不分胜负?为什么?(他们夹的个数同样多,所以不分胜负.) 哪组数据可以分出胜负?为什么?(他们夹的个数不同,数量多的获胜)5.要知道比赛的结果,就要把每组的两个数据进行比较.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较两个数大小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演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第1步】 学生看图摆学具: 问:△的个数和○的个数相比,谁多?(△多) △中的哪一部分和○同样多?请你用小棒把△分成两部分.(学生摆小棒)继续演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中和○同样多的部分有几个?(6个) 继续演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哪部分是△比○多的?(同桌互相指一指,然后找学生到前面来指) 继续演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学生在自己摆的学具上加手势边说边比△和○的个数. (△和○比,△多,我们可以把△看成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多的)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个专题。主要是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数图形不是“数”而是图形的计数问题,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亲自数一数的活动,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图形计数方法的过程,体验到数图形的不同方法:随意数、按一定顺序数、分类数、利用总结的方法计算等策略,从中感受按照一定方法计数图形的优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和学会归纳总结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玩结合,把握主线。 “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教材编排相对简单,仅限于这种单一的线段的计数。文中采用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两种方法进行有序的数,很少有同学能够想到第三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只注重学生会数而且数的不重复,不遗漏即可。但是我们知道在三年级学过握手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 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注重图形的计数与方法的归纳,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求和的方法上。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方法和教规律,我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而将重点放在了计数图形方法的探究如何列式解决图形个数的问题上。先借助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工具,让学生从无序中玩,渗透到有序玩。 二、在游戏中抽象数学模型,在模型中学习数学知识原理。 关于如何数线段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也懂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但是方法有些单一,不懂得拓展,变换下背景有些同学就不懂得去迁移,尤其是对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方法的探寻。整节课围绕不同的背景材料,从中抽象出同一个数学模型吧,并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围绕“你是怎样数的?”和“你是怎么算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背景材料一: 提取方法一:从A出发数,从B出发数,从C出发数。提取方法二:一格一格数,两格两格数,三格三格数。 背景材料二: 通过另一个背景材料,让学生懂得知识迁移,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五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1.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备课人:王玉娟教学内容: 教材第56和57页例题和练一练。 课标要求: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分析、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2.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道理,能解决简单问题。 3.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难点: 解决简单的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PPT和学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请观察情境图(出示课件),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拔了15个红萝卜、8个胡萝卜和7个白萝卜。 生一边说师一边板书,或者张贴萝卜图片。 2.师: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1:红萝卜和胡萝卜一共拔了几个?(很好,请坐。) 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求一共,用加法)生2:红萝卜比胡萝卜多几个?(你真棒!你能大声的再说一遍吗?) 师板书问题。 生3:红萝卜比白萝卜多几个?(真不错!同学们一起来说一说,他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呀?)师板书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红萝卜比胡萝卜多几个?”指名读问题。 你能说说这个问题是谁跟谁比吗?(红萝卜跟胡萝卜比) 谁多?谁少(红萝卜多、胡萝卜少。) 师:为了进一步清楚地知道“红萝卜比胡萝卜多几个?”下面我们可以通过动手摆一摆,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摆一摆 师:听清楚具体操作要求再动手摆。(第一行:红萝卜,第二行:胡萝卜)注意:一一对应。评比的是速度,看看哪一组摆得又快又好!摆好后用坐姿告诉老师,明白摆的要求了吗?开始动手摆一摆吧!

《数图形的学问》优质教案.doc

《数图形的学问》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课件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师:课件(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2、筛选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课件)(同桌交流) 2、生独立画示意图(指名画在黑板上) 3、交流并优化出示意图 4、数线段 (1)要求:(课件)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汇报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步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5、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6、揭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们去过城关吗?今天老师早上就是从城关出发,经过达埔、玉斗、坑口,来到了下洋。如果我们做公共汽车你是售票员,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问题一:5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1、获取信息,理解题目。 5个车站可用字母什么代表?单程是什么意思?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数图形的学问 磨课心得 学生在三年级已学过《搭配中的学问》,本册第二单元又认识了线段,学生对有序的思考,线段图等已有初步的认知。数线段时,部分学生能得出结果,但无法做到有序,有的会套用公式列算式,但不知其所以然。 基于此起点,本课在认知目标方面,不要求学生解决复杂的数图形问题,也不要求归纳概括出数图形的计算通用公式,而是重在引领学生经历有序数图形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落实数学思考,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积累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 为此,我们教学设计的主线是:生活问题——画图描述——数学问题——借图分析——有序思考——总结规律——迁移应用。 课始,通过“小鼹鼠钻洞”让学生经历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横向的数学化;课中,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录数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互动,经历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为了促成学生尽快建构数线段规律的最近发展区,对教材进行改动,把“小鼹鼠钻洞”的情境进行问题延伸,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感悟,发现数线段的规律,培养有序思考习惯和类比推理能力;课末,引导进行回顾反思,“沟通单程车票问题和路线问题的联系”,它们都可转化为“数线段条数的问题”,即: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又把数线段的方法类比迁移到数其他的图形,完成知识的建构,实现纵向的数学化。 上述过程重视引导学生亲历数学化活动,渗透有序思考、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类比迁移等多种思想方法,积累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用分类数或者根据图形的规律进行数数,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陈志胜 《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个专题。主要是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数图形不是“数”而是图形的计数问题,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 “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教材编排相对简单,仅限于这种单一的线段的计数。文中采用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两种方法进行有序的数,很少有同学能够想到第三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只注重学生会数而且数的不重复,不遗漏即可。但是我们知道在三年级学过握手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注重图形的计数与方法的归纳,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求和的方法上。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方法和教规律,我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而将重点放在了计数图形方法的探究如何列式解决图形个数的问题上。 关于如何数线段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也懂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但是方法有些单一,不懂得拓展,变换下背景有些同学就不懂得去迁移,尤其是对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方法的探寻。背景材料一: 提取方法一:从a出发数,从b出发数,从c出发数。 通过另一个背景材料,让学生懂得知识迁移,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数图形中确实有很多学问,在教学中注意方法和规律,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在教学数组合线段时,先计算出一层的线段,再数多层的线段,教学中紧紧围绕规律,逐层深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了个规律,同时数线段的知识得到了深化;再根据简单的图形提炼出计算这类图形个数的方法,并借助一个过渡练习,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方法,最后同学掌握了方法后,进行沟通整合,拓展迁移练习。 3+2+1=6 4+3+2+1=10 5+4+3+2+1=15 6+5+4+3+2+1=21 四、适度拓展,开拓视野 拓展题:数线段你会数了,那更难的图形你会吗?在一个大角里加一条射线,你能快速地数出这个图形中共有多少个角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就喜欢老师的课堂。上课老师很强的亲和力,自然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六、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我安排的内容有点浅,在教学中忽视了两种方法的有效巩固,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本节课的梯度方面设计不够好,此外在拓展方面进行了一些不必要甚至说对现阶段的学生来时是毫无意义的,当然整节课在时间把握上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理解求“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量关系,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结合护绿行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计算方法,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谈话: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我们学校开展了绿色回收活动,看(课件出示回收车、老师和同学),一年级的同学捡了一些塑料瓶和易拉罐,他们数了数,老师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课件触发老师图片出示统计表),仔细观察,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课件触发表中数据在信息图右侧出示信息)。 提问:看到这些数学信息,这个小朋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件闪烁图中小朋友图片后出示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谈话:谁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1)一班比二班少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2)一班比二班多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3)二班比一班少捡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4)三班捡的易拉罐比矿泉水瓶少多少个?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动画的形式创设学生熟悉的绿色回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环保教育。以情境窗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直接提出比多少的问题,不但会使学生很快进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思考阶段,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 二、你说我讲 (一)操作,建立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问题的直观模型。 (1)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想一想,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是谁和谁比呀?需要用到哪两个数学信息啊?(课件触发表中数据再次闪烁信息,再触发第二条信息出示问题) 学生依次回答。 提问: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学生独立解决可能拿不准。 谈话:如果有困难,咱们可以请小方块和小棒来帮着我们比一比好吗?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掌握信息。 (2)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谈话: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已经有了结果,把研究的结果和过程与同位交流一下,好吗?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交流情况。 (3)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谈话: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研究的结果和过程? 学生借助小方块展示研究过程: 学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着摆. 教师引导:你认为这种摆法怎么样?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多出的是5个?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一一对应着摆: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种方法(课件显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可能问:为什么要一个对着一个摆?(课件随机在对应的绿色小方块和红色小方块之间画虚线)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图形的学问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数图形的学问 一、内容概述 数线段在教材中出现在第七册,认识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教材在二年级(第三册)思考题中曾出现过两个分点的数线段。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第五册)中认识角时曾经有过数角的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线段计数的方法,并能清楚的表达出计数的过程。侧重在能运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前测: 1、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设计之前,我对四年级学生作了一个测试,作为教学前的前测。

共有()条线段 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画的结果,发现学生在数线段时,已经有了数线段的基本方法,能通过以一点为起点有顺序地、不遗不漏的数出线段,已有以先数出基本线段,在再数组合线段的方法,证明学生有分类计数的思想。所以本节课将对计数线段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锻炼学生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计数方法和计数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 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把线段计数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老师和你初次见面,表示友好可以握一次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出来:(板书:●——●) 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称为线段的端点。线段是可以度量的,每两个点就可以固定一条线段的。(板书:两点之间)。 我们已经有过数线段的经验,我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清楚的表达出你计数线段的方法和过程。

设计意图:老师和同学握一次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远及近,好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当两手相握时形成两点一线,给学生解决本课中的握手问题做下伏笔。板书主要是强调线段的概念:两点决定一条线段。 (二)总结方法、发现规律 例 1 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要想使数出的每一个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观察、分类去数.这样才会不遗不漏。 我们可以按照两种顺序去数.(教师引导、演示两种方法的计数,)第一种方法: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如上图中,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AE四条; 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BE三条, 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CE一条。 以D为端点的线段有DE一条。 所以上图中共有线段4+3+2+1=10条. 第二种方法: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所谓基本线段是指一条大线段中若有n个分点,则这条大线段就被这n个分点分成n+1条小线段,这每条小线段称为基本线段.如上图中,首先有AB、BC、CD、DE四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二条基本线段的是:AC、BD、CE三条,然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是AD、BE这样二条.最后是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能准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准确选择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你想当冠军吗?下面我们就做个夹豆比赛的游戏好不好?同桌的两个人一组,看谁能够获胜. 2.老师记时,学生比赛.(看谁在1分钟内夹的豆多) 3.比赛结束后,各组汇报比赛结果,老师在表中记录. 4.教师出示成绩表,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数据,哪组数据不分胜负?为什么?(他们夹的个数同样多,所以不分胜负.) 哪组数据能够分出胜负?为什么?(他们夹的个数不同,数量多的获胜) 5.要知道比赛的结果,就要把每组的两个数据实行比较.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较两个数大小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第1步】

学生看图摆学具: 问:△的个数和○的个数相比,谁多?(△多) △中的哪一部分和○同样多?请你用小棒把△分成两部分.(学生摆小棒) 继续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中和○同样多的部分有几个?(6个) 继续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哪部分是△比○多的?(同桌互相指一指,然后找学生到前面来指)继续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学生在自己摆的学具上加手势边说边比△和○的个数. (△和○比,△多,我们能够把△看成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多的) 问:△比○多几个?(4个)请你把结果填在书上. 2、做一做【继续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哪种碗的数量多?我们能够把蓝碗看成是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自己看图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继续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蓝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花碗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花碗多的) 问:蓝碗比花碗多几个?(3个)请你把结果填在书上. 师:刚才我们是看着图比较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那么怎样用计算的方法算出这个结果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3、教学例3 (1)了解题意 板书: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学生自己读题,然后指定一名同学读. 请一位同学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随着贴出12只白兔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教学设计 临江市外国语李雨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观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的结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师:老师比同学高,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生:同学比老师矮。 师:老师年龄比同学大。 生:同学年龄比老师小。 师:在这间教室里,老师比同学少。

生:在这间教室里,同学比老师多。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做抓花片的游戏。 师:老师这个学具袋里有许多花片,请一名同学上来抓一把,老师再来抓一把,比一比谁抓得多。 (指名一生和老师一起示范。) 师:怎样才能让大家能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一一对应) 师:我抓了9个。 生:我抓了12个。 师:我抓得比你少3个。 生:我抓得比你多3个。 师:你们想做这个游戏吗? (学生活动,边比边说;学生汇报。) 师:游戏到这里,赶快把学具收起来。看哪一组收得最快。 2、自主探索。 (1)师:小华和小雪看到大家这么积极,它也想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请同学们看(课件演示套圈游戏),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小华套中12个,小雪套中7个。求什么?板书: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师:怎样才能知道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齐读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解决问题 德胜小学周岳静【教学分析】 本课教学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1页例6。例6用套圈情境图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解决这类问题。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套圈的情境图,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套圈的情况,根据各自套圈的不同个数,自然引出“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的问题。提出问题以后,教材呈现了两种解决的方法:一是用减法直接算出得数,而是用摆学具的方式摆出12个比7个多5个。 “想一想”是让学生从上面的问题中演化出“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和分析思考的时间。教学对于学生点滴的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想法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促进大家动脑筋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此类问题。 2.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 3.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 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结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比较多少。

1.比较同桌之间铅笔枝数的多少。 拿出文具盒中的铅笔,同桌之间比一比,说一说。“我有x枝铅笔,你有x枝铅笔,我的多,你的少。” 2.比较同桌之间文具盒中其他物品的数量。 > 师:用刚才的句式说一说。 3.揭示课题。 今天咱们来继续学习这种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二)转化思想,学习“比多”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昨天体育课上,老师带一年级小朋友进行了套圈游戏,你看,这是3小朋友的套圈成绩。(出示图文结合的套圈游戏:小雪7个;小华12个;小蕾11个。)(1)学生看图说说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 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多少个(或者小雪比小华少套多少个)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 (1)学生自己说说怎么做。 生:用减法做,12-7=5(个) (2)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拿出学具摆一摆,并和同桌说一说。 (3)反馈。 学生可能回答是:①用学具摆,一一对应,多的5个就是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5个。 ②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多少个,小华多,小雪少,多的减去少的,所以是 12-7=5(个) (4)教师引导:“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多少个”,就是“求12比7多几”,所以用减法做。 3.教师小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我们可以想“几比几多几”,用减法来做。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