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眼内感染风险规避王文革,许 岩关键词:白内障;眼内感染;风险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6.048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2C-3426-02 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罹患眼内炎,是一种对病人视力极具破坏性的严重并发症。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消毒灭菌技术的日臻完善,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已由20世纪的10%下降到目前的0.015%~0.360%[1,2]。
刘玉华等[3]报道7 998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发生眼内炎17例(0.21%)。
虽然眼内炎的发生为小概率事件,然而一旦出现依然是临床医生的难题,特别是近年来眼内炎群体暴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再次敲响了警钟。
探究案例、分析成因、评估围术期危险因素、强化风险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课题。
1 术前风险因素1.1 病人因素 局部伴有结膜炎、睑缘炎、泪囊炎、泪道阻塞、佩戴角膜接触镜、严重倒睫、二期人工晶体植入[4]等眼部病变。
全身伴有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接受放化疗机体免疫力下降都可能成为高危易感因素。
1.2 医务人员因素 筛选病人时偏重于关注晶体混浊程度是否符合白内障超乳手术适应证,而忽视病人的全身状况。
另外,部分医务人员认为眼内感染为极偶发事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手术操之过急,术前准备时间短,检查项目不全,准备不够充分。
2 术中风险因素2.1 手术设备供应不足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具有时间短、频次快、连台多、器械周转需求量大的特点,而眼科显微器械和手术使用的超声、注吸手柄(以下称I/V手柄)价格十分昂贵,因此临床上往往配备和供应不足,这样使得连台间的清洁灭菌处理得不到时间上的有效保障。
2.2 清洗流程不规范 由于器械与手柄数量不足,难以实现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手术室内清洗设备设施不全、清洗流程不规范、清洗预留时间短暂且一般无专业清洗人员,因此不能严格按照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和标准清洗器械,清洗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接受白内障超乳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原因,根据并发眼内炎的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策略。
结果: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主要原因包括病区、手术室、供应室、患者围手术期和高危人群的管理等。
结论: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能让眼内炎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从而让手术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标签: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护理干预眼内炎是一种会对患者视力造成比较严重损害的手术并发症,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置入术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几率非常小,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的查阅可知,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发生率大约为0.042%-0.2%。
在处理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时比较麻烦,所以加强预防感染就显得尤为关键。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眼科从2005年以来共进行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置入术2000多例,在这段时间中,共发生了8例白内障术后确诊为眼内炎的患者,8例患者中2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64-82岁,平均年龄(74.2±3.8)岁。
1.2 方法当患者出现感染后,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排查,从而避免患者出现再次感染。
现在将全面排查的情况进行回顾总结,从而来分析其中原因,吸取教训,避免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让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为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提供可靠的依据。
2 结果具体的排查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资料分析可知,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高危因素就是手术中无菌要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加强术前的评估分析,能让高危人群的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表1 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分析情况3 讨论通过相关的资料查阅可知,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高危因素是因为手术器械没有全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要对手术室的人员流动进行有效控制,让手术室的空气净化得到有效保证。
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应该要在更衣室内将手术衣物换好,戴好口罩和帽子;患者要穿好病员服后才能进入手术室;如果医务工作人员患有感冒或者其他传染病,那么这些医务工作人员将不能进入手术室。
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临床分析及防控【关键词】白内障术后;眼内炎;临床分析;防控【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84—02眼内炎是指葡萄膜、视网膜、玻璃体、房水均受炎症波及的眼内炎性疾病。
实际是一种全葡萄膜炎,是一类严重的具有极高致病率的感染性疾病,是眼科手术中破坏性最大的并发症。
感染源较为复杂,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其中以外源性眼内炎多见。
有报道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052%,巩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为0.049%,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为0.043%,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为0.203%,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后0.3—0.4%。
如果联合青光眼手术或角膜植入术后发病率还会进一步上升至5%[1]。
1 资料与治疗方法1.1 资料来源:我科于2012年5月23日行1例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第一天查视力4.9,内眼无明显异常。
术后第二天患者突然出现视力下降、眼痛不适,查视力:光感,并伴有结膜充血、角膜水肿、房水浑浊、虹膜纹理欠清、瞳孔区及前房可见黄白色渗出、内眼窥不进,伤口无裂开、前房深度正常,眼压:t+1、不排除眼内炎,即给球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球旁注射庆大霉素1万单位+地塞米松2mg,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第三天患者症状无改善,渗出物继续增多,眼痛明显,即刻在球后阻滞麻醉下行人工晶体取出及玻璃体切除术并注硅油术,术后给万古霉素0.5g或头孢他啶2.0g静脉滴注、妥布霉素20mg+地塞米松2.5mg球后注射、局部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及左氧氟沙星眼水、阿托品眼用凝胶、普拉洛芬滴眼液交替点眼。
术后一周观察病人无眼痛及其他不适、视力为光感/10cm,光定位存在,眼压正常,即出院随访。
此患者术后结膜囊细菌培养为粪肠球菌,肠球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一般栖居在各种温血和冷血动物的腔肠,甚至昆虫体内,也是健康人体的上呼吸道、口腔或肠道的常居菌。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预防
马扣洋
【期刊名称】《实用防盲技术》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最可怕、破坏性最大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虽然较低,但后果非常严重。
轻则可保留部分视力,重则可致视力丧失,甚至眼球摘除。
因此,减少其发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3页(P136-138)
【作者】马扣洋
【作者单位】224700 江苏省建湖县建阳眼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J], 邓慧
2.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J], 邓慧
3.护理干预对白内障术后患者感染性眼内炎的预防效果分析 [J], 包凌雪;杭盖;文泉;陈博
4.保留或取出人工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术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中的疗效分析[J], 周恩亮; 柯根杰; 顾永昊; 董凯
5.白内障术后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围术期护理的预防效果研究[J], 孙英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34期V ol.4, No.34, 201952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梁少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目的 探究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情况,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
结果 导致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合并有糖尿病、手术时间与玻璃体溢出。
采取针对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实行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明显改善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应当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白内障;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34.52.01白内障作为眼科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中对于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
[1]尽管目前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极高,但是白内障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加之植入的人工晶体材质、手术医师的操作技巧、患者自身体质的特点等原因,使患者在手术后有一定概率发生各种并发症。
[2]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急骤,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可能导致患者失明。
[3]通过在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本文探究了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5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29例),一组为观察组(29例)。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以降低其感染率。
方法2012年9月—2014年5月期间在该院眼科进行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患者1 572例,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
结果该研究1 572例白内障患者术后共计10例患者感染眼内炎,感染率为0.64%,其中男性6例(60%),女性4例(40%);单因素分析:年龄≥70、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10 min、在普通手术室内进行手术及麻醉剂开启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均成为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性别、婚姻状况及住院时间与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无关;多因素分析:年龄≥70、患高血压、患糖尿病、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10 min、普通手术室及麻醉剂开启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均是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很多,除了无法控制的自身因素,还应该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手术环境等,从而降低术后眼内炎的感染率。
标签:白内障手术;眼内炎;危险因素
手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是目前临床上认可的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后眼内炎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1],随着超声乳化设备和人工晶状体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白内障手术的发展目标是安全、高效、微创[2],眼内炎的感染率降低,但还时有发生,后果非常严重,甚至会造成失明。
因此该研究分析了该院2012年9月—2014年5月间1 572例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具有实践意义。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在该院眼科进行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患者 1 572例,其中男性872例(55.47%),女性700例(44.53%);年龄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32±6.98)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医生确诊为白内障,且符合国家白内障诊断标准;对于视网膜脱落、近期发现有结膜及角膜炎症和既往眼内感染史者不纳入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①术前完善实验室相关检查,对患者进行色觉和光定位的检查及泪道清洗,采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采用超声乳化手术系统切开2~3 mm 左右的角膜或巩膜切口,混浊晶体经超声乳化后会被清除取出,然后人工晶体会被植入[2]。
②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待病情稳定、相关指标正常进行手术。
③该院收治的所有白内障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设备采用由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的U-Ⅱ超声乳化手术系统及附件,型号Universal Ⅱ,显微镜为Popcon OMS800。
1.3 研究方法
根据患者是否感染眼内炎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照组),回顾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慢性病患病情况(主要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压);治疗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炎感染率
该研究1 572例白内障患者术后共计10例患者感染眼内炎,感染率为0.64%,其中男性6例(60%),女性4例(40%)。
2.2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单因素分析——基本情况
探究白内障患者的基本情况是否为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该研究采用χ2检验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玻璃体是否溢出);结果显示,年龄≥70、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玻璃体溢出均为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及婚姻状况与术后感染眼内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单因素分析——治疗情况
探究白内障患者入院治疗情况是否为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笔者采用χ2检验分析患者入院后治疗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室及麻醉剂开启后是否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结果显示,手术时间≥10 min、在普通手术室内进行手术及麻醉剂开启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均成为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时间与术后感染眼内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笔者将白内障患者术后是否感染眼内炎作为因变量Y,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高血压、糖尿病患病
情况等9个可疑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患高血压、糖尿病、玻璃体是否溢出、手术时间、手术室及麻醉剂开启后是否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进入方程模型(P<0.05),根据OR值,进一步判定年龄≥70、患高血压、患糖尿病、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10 min、普通手术室及麻醉剂开启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均是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眼的结构非常复杂组织纤细脆弱,有相关文献报道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主要是因为病原体可通过手术切口进入眼内;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均为无血管的透明组织,给病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眼受到感染后,便会很快大规模蔓延,这时使用常规的抗菌药物极难控制[3];但是进行手术也是临床上认为目前对治疗白内障疗效较高的方法,因此分析老年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预防控制,以降低感染率。
该研究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概率较其它70岁以下的患者高,这是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及多个器官均发生衰退,同时免疫力也逐年下降,同样在受到病原菌侵入的情况下,感染眼内炎的几率就会加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几率加大,这是因为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机体内长期血糖水平较高,滋生病原菌的生长,同样受到机体免疫力下降的影响,造成伤口愈合变慢,给病原菌入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王春霞等[4]研究一致;正常情况下,完整的晶体可以有效地阻止病原菌进入玻璃体,但是由于医生在手术中的操作不当,造成后囊破裂玻璃体溢出,这无非造成了病原菌入侵的概率增加;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时间过长,病原菌落入手术区域的数量会大大增加,这类情况特别是在普通的手术室较层流手术室无菌条件较差时容易出现,因此病原菌入侵的增加是肯定的;麻醉药剂开启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会造成术后眼内炎的发病增高,可能的原因是麻醉剂开启后未能及时使用,病原菌会沿着瓶口侵入到麻醉剂内,造成污染,在使用就会使造成术后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国内也有相关的文献报道[5]。
针对该研究分析出的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该研究提出以下干预措施:①手术前氧氟沙星滴眼液给病人点眼3 d,4次~6次/d,用庆大霉素8×140 U加生理盐水250 mL冲洗泪道结膜囊3 d,1次/d,如有脓性分泌物暂时不做手术[6-8]。
②针对高龄患者,要进行心理护理,给病人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特别是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由于此类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概率加大,因此术前就要采取必要的方式安抚患者,增加信心、稳定情绪,将血糖和血压控制在较为理想的范围之内。
③尽量选取层流手术室进行手术,在一些没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必须要做到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手术器械反复进入眼内,手术所用的器械和灌注液,应保证绝对无菌,并要减少手术室人员的流动,以确保手术室空气的净化。
不要提前打开人工晶体盒,待放置人工晶体时再打开,减少晶体在空气中的污染机会[9-10]。
④术中麻醉剂开启后,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静,马惠杰,廖凯,等.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1,32(8):1028-1210.
[2] 杨敏,钱小佳.内眼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935-936.
[3] 王辉,刘艳斌,高洪燕.白内障摘除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5):3684-3686.
[4] 王春霞,于紫燕,马立威,等.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4):301-303.
[5] 张春平.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全科护理,2013,11(12):3027-3029.
[6] 姜锐光,姜扬,林凤伟.万古霉素联合头孢他啶前房冲洗及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白内障术后眼内炎[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5):15-16.
[7] 贺二女.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190-191.
[8] 万平祥,李伟,张丽丽,等.早期玻璃体切除治疗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J].临床医学,2013(6):51-53.
[9] 应文闯.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内炎的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63-355.
[10] 杨友谊,杨素清,李倩倩.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