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六、《最后一课》学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8
六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摘要:1.课文概述2.课文重点内容解析3.实用性启示和建议正文:【课文概述】六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
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启发学生们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了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紧凑,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有可读性。
【课文重点内容解析】课文中,主人公面临着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点,那就是小学毕业。
在最后一课上,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老师强调了知识的力量。
知识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无数扇大门,引领人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其次,老师讲述了学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老师告诫学生们,不要止步于小学毕业,而是要树立更高的目标,继续努力学习。
【实用性启示和建议】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启示和建议,以确保我们在学习道路上不迷失方向。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
其次,我们要勇敢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
此外,我们还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勇于追求更高的成就。
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以为自己制定以下实用性建议:1.确定学习目标,为自己设定短期和长期目标。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高效学习。
3.勇敢面对困难,不怕失败,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
4.拓展自己的视野,关注时事,了解国内外发展动态。
5.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一课原文关于语文《最后一课》课时知识点语文课时知识点之《最后一课》同学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语文知识点还记得吧,下面我们来学习哦。
最后一课小说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踱duó步赚zhuàn钱哽gěng住祈qí祷dǎo 气氛fēn2.用恰当词语填空。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2)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P47 注释① 都德,法国作家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第2-3段)、社会环境(普法战争)3.第20段:比喻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P52)4.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P53)5.人物描写方法:动作(P54 第26-27段)、外貌、神态、心理6.主题:爱国主义以上对语文最后一课课文的知识点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黄河颂》关于语文课本中《黄河颂》的内容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
《黄河颂》新诗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屏píng障哺bǔ育2.用恰当词语填空。
(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2.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深刻地展现了被侵略地区人民的悲痛和爱国情感。
以下是关于这篇小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19 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尼姆城,自幼家境贫寒。
都德的作品风格简洁、幽默,富有感情,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除了《最后一课》,他的代表作还有《小东西》《磨坊书简》等。
二、故事背景小说以 1870 年普法战争为背景。
当时,法国在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给普鲁士。
普鲁士禁止这两个地区的学校再教授法语,而改教德语。
《最后一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三、主要人物1、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热爱祖国的法语教师。
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想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们,表现出了他对法语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而令人敬佩,他的痛苦和悲愤,以及他在最后一刻表现出的坚定和勇气,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弗郎士小弗郎士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原本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但在最后一课中,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最初对上课的厌烦,到逐渐意识到法语和祖国的重要性,最终变得懂事、热爱学习。
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通过他的眼睛,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失去祖国语言的痛苦。
四、主题思想1、爱国主义小说的主题之一是爱国主义。
通过描写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表现,以及镇上人们的悲痛和愤怒,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失去祖国语言的权利,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尊严和独立是何等重要。
2、教育的意义小说也强调了教育的意义。
韩麦尔先生的教导让小弗郎士明白了知识的珍贵和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教育也是传承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教育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一课》知识点.、、* 亠,、\人八r/,、t一、文学常识1.体裁:小说。
2、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3、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二、需掌握词语。
祈祷哽咽懊悔喧闹宛转踱诧异字帖肃静郝叟三、课文内容1.线索: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2、主旨: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文章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结构。
A.四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
②第二个阶段(7—10)开端。
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③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
④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
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B.三部分:①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
②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③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4、小说主人公:小弗朗士小弗朗士在文中的作用:第一,线索,贯穿故事情节。
第二,深化文章主题。
5、人物形象小弗朗士:由一个幼稚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了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孩子<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恪尽职守的严师,也是一位深深眷恋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爱国志士。
6小说写法:以小见大四、解析与小弗朗士有关的具体问题1•“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说明了小弗郎士的不爱学习、贪玩、天真、幼稚。
3•第一部分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了小弗郎士的不爱学习、贪玩、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做了铺垫。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最后一课》语文教案(精选9篇)《最后一课》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最后一课》知识点梳理1.小说插入对镇上人物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一是营造与往常不同的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蓄势;二是结构上有一种呼应美;三是升华小说主题。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一是贯穿故事情节,二是深化小说主题。
3.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从小弗郎士的视角叙述,主要是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体现他内心的巨大悲痛、愤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说说这篇小说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5.“又出了什么事啦”“又”写出了什么?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为下文埋下伏笔。
三.课内语段阅读:(一)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1.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
2.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3.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小弗朗士的联想是他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4.“法兰西”,“阿尔萨斯”象征什么?象征法兰西祖国和阿尔萨斯永远在一起。
5.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把字帖比作小国旗,反映出小弗朗士的什么思想感情?国旗就是国家的象征,小弗朗士由字帖联想到国旗,说明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重难点讲解1、重点:本文的阅读重点:首先要熟悉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了解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这篇文章的。
情节可分为“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三个层次,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展的三个阶段。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逐渐完善。
巧妙运用多种描写方式描写人物心理,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小说非常出色地对主人公小弗朗士进行了心理描写,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孤立地对小弗朗士的心理进行描写,而是与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以及韩麦尔先生的行动描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小弗朗士所见的景物、人物都笼罩上一层感情色彩,深刻而真切地揭示小弗朗士的心理状态。
小弗朗士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是本文中心思想展开、凝聚的过程。
把握住这一点,文章的重点就容易把握了。
文章表现主题的切入点,是巧妙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冲突,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来表现。
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在表现手法上更是独具匠心,把这些内容都通过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来表达。
对这种选材角度和表现手法,初一学生很难领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找些相关题材,但表现方法不同的文章让学生作比较。
因为只有通过比较,学生才会加深认识。
2、难点:作品的难点是对主人公的确认:谁是小说的主人公──那就看谁最能体现小说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文章不难看出,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即: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
6、《最后一课》知识梳理文学常识:都德,法国小说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星期一故事集》。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二、课文理解:小弗郎士在文中的作用:①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线索) ②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1、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a.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b.“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c.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出他对祖国的必胜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上学的路上(怕骂、贪玩)----上课之前(吃惊、诧异)——知道是最后一课(难过、懊悔——宣布放学(热爱祖国)。
小弗朗士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成6、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脸色惨白?钟声、号声的含义?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
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在翻腾,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他而去;一生与之1、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2、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教育作用。
啊,那些坏家伙……对敌人的憎恨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表达小弗朗士悲愤交加的心情,对侵略者的愤恨,对不能学习法语的痛苦,内心十分“懊悔”。
可怜的人!——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
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学习要点《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代表作,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摆脱内政危机而发动的。
结果法军惨败,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
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
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
从此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
本文反映的就是国土沦丧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止开法语课时,所表现出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
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至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踱()挟()郝叟()捂()懊悔()惩罚()赚钱()钥匙()祈祷()哽()督学()膝头()2、查字典辨析多音多义字:┍┍┍帖┤强┤结┤┕┕┕二、解释词语:宛转:①(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②(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
也可写作“婉转”。
本文中的意思是②。
诧异:惊奇。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三、本文内容(一)关于课题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这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了悲怆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二)关于本文人物韩麦尔先生是故事的中心人物。
从地位看,他担任最后一课的教学工作,精心安排了语法、习字、历史等课内容,在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没有了他,这最后一课就不存在了。
从作者意图看,主要从他身上体现爱国主义的伟大感情。
作者从服装、动作、表情,特别是极富感情色彩、含意深刻的语言,多方位地刻画他。
而小弗郎士仅是个线索人物,一切都是透过他的眼看、耳听来写的。
作者主要写他的心理变化,表现他在爱国感情的感召下不断觉悟成熟。
他的变化完全是来说明最后一课的教育作用,来烘托、陪衬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
如果缺了小弗郎士,最后一课照样进行,而缺了韩麦尔先生却没有了最后一课。
(三)关于故事情节1、本文情节简单但很动人的原因是什么?主题动人。
爱国主义感情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崇高伟大的感情,极易感动人。
选材集中,角度新颖。
反对异国统治、热爱祖国是一个重大题材,而作者却不写普法战争全貌,也不写法国社会形势,只选了一个小学校里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来写,时间集中、矛盾鲜明,概括力强。
表面上是教法语还是教德语的事,实际是爱国还是投降的严肃问题。
表面上是教师、学生和沦陷前的镇长、邮递员及村民来上最后一课,实际上他们所代表的是法国各阶层人民。
因此,虽只一节课,但却精彩地反映了法国人民反抗异国统治的整个事件。
爱国感情最常见的是表现在对侵略者的仇恨上,而此文作者却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这个角度上来表现爱国感情,很新颖。
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就是浓缩的对祖国的爱。
文章的起笔和收笔都很适当,恰到好处。
写一堂课从何处下笔?作者选了小弗郎士不愿上学并迟到做起点。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一下子就提出了矛盾,他将怎样上这最后一课?结果会如何?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舍弃了接到通知后老师的心情,怎么准备这最后一课以及清早大家进教室等繁琐的过程,使文章紧凑,省笔。
结尾就在韩麦尔先生用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的高潮中结束。
用韩麦尔先生悲痛的身影及身后黑板上醒目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字组成一幅永不屈服的图画,留给人回味的余地。
2、理解下列句子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第一句是写景:一是鸟鸣林绿的美景;另一个是异国占领者肆意践踏的景象。
因此尽管风和日丽,并不给人轻快的美感,反而使人沉重压抑。
这笔景物描写使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剧气氛。
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
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
②“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
③“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
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
④“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
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
”“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⑤“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四)这篇小说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意思的?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作者通过①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天气暖和、晴朗,画眉鸟在林边宛转歌唱,普鲁士士兵在操练,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
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沉闷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美好的国土沦丧,法兰西民族遭遇不幸;②格外安静的教室,身穿礼服、神色庄严的老师,用颤抖的手翻着破旧的初级课本的镇上的人们,这一切说明人们内心极度悲愤,并说明法国人民不甘被奴役,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深挚的眷恋与热爱;③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贯穿全文始终。
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中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对课本,对老师恋恋不舍——明白了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意义——理解老师,仇恨侵略者;④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一个普普通通的祖国语言(母语)教师的职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
最后一课》在线测试一、选择题(80分)1、下列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诧异(chà)惩罚(chěng)郝叟(sǒu)B、哽咽(gěng)要挟(xié)膝头(qī)C、祈祷(qǐ)柏林(bó)踱方步(duó)D、气氛(fēn)挨打(ái)邮递员(yóu)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钥匙懊悔宛转督学B、懊悔纪念紫藤暄闹C、磨损歉钱视察糊涂D、遛冰耐心忠诚忧愁3、多音多义字按所给读音组词完全正确的是()A、杆gān旗杆栏杆铁杆笔杆B、帖tiē妥帖请帖碑帖字帖C、强qiǎng强迫勉强强求强词夺理D、塞sè堵塞阻塞要塞闭塞4、所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B、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C、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二、填空题(20分)5、《最后一课》的体裁是作者是课文中着力塑造了先生和参考答案一、1、答案:D知识点:字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掌握。
A项中“惩罚”的“惩”应读二声;B项中“膝头”的“膝”应读xī;C项中“祈祷”的“祈”应读二声。
D项正确,“气氛”的“氛”和“邮递员”的“邮”的读音需要注意。
2、答案:A知识点:字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形的掌握。
B项中“喧闹”的“喧”要和形似字“暄”区别开来,“暄”的意思是“太阳的温暖”或“松软、松散”,可组词为“寒暄”或“暄土”等;C项中“赚钱”的“赚”注意与形似字“道歉”的“歉”区别;D项中“溜冰”的“溜”要和形似字“遛鸟”的“遛”区别开来。
A项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婉转”与“宛转”通用。
3、答案:C知识点:多音多义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多义字的掌握。
A项中“铁杆”和“笔杆”的“杆”应读三声;B项中“请帖”的“帖”应读三声,“碑帖、字帖”的“帖”应读四声;D项中“要塞”的“塞”应读sài。
4、答案:C知识点:修辞方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方法的掌握。
C项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拟人,其他三项运用的修辞方法都是比喻。
二、5、答案:小说都德法韩麦尔小弗郎士知识点:掌握作家作品。
解析: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
中考解析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渊博开恳声名狼藉B、辩论悲恸穿流不息C、蹊跷和谐雍容典雅D、缄默佳肴甜言密语【考点】:字形【分析】:答案为C项。
A项中“开恳”的“恳”应写为“垦”,“开垦”是“开辟荒地”的意思,故为“土”字底。
B项中“川流不息”的含义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所以应写为“川”,“河流”的意思。
D项中“甜言密语”应写为“甜言蜜语”。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
B、《敕勒歌》和《木兰诗》都选自《乐府诗集》。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