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胸神经、腰丛、骶丛)
- 格式:ppt
- 大小:33.48 MB
- 文档页数:36
脊神经的名词解释脊神经亦称脊髓神经,由脊髓发出的成对神经。
脊神经自脊髓出发,共31对,有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上七对颈神经在相应椎骨的上方穿过椎间孔出椎管,第八对颈神经穿过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间的稚间孔出椎管。
胸、腰神经均分别按序列通过相应推骨下方的椎间孔。
上四对骶神经通过相应的骶前、后孔穿出。
第四骶神经和尾神经经骶管裂孔出骶管。
每对脊神经都是由相应节段的前、后根在椎间孔内合并而成。
脊神经的前根是运动性的,它除含有躯体运动纤维外,在第—胸节至第三腰节,以及第二至第四骶节、还分别含有交感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脊神经的后根是感觉性的、它除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外,在第一至第三胸节,以及第二至第四骶节,还含有内脏感觉纤维。
每个脊神经因由前、后根合成,都含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所以脊神经都是混合性神经。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脊膜支细小,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和脊柱。
交通支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
其中发自脊神经连至交感干的叫白交通支;而来自交感干连于每条脊神经的叫灰交通支。
后支较细,是混合性的,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向后行走(骶部的出骶后孔),都有肌支和皮支分布于项、背及腰骰部深层的肌和枕、项、背、腰、臀部的皮肤,其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
其中,第2颈神经后支的皮支粗大,称枕大神经,穿斜方肌腱至皮下,分布于杭和项部的皮肤。
腰神经后支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
内侧支细小,经横突下方向后,分布于腰椎棘突附近的短肌与长肌。
在腰椎骨质增生病人,可因横突附近软组织骨化,压迫此支而引起腰痛。
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较粗大,分布于臀上区的皮肤,称臀上皮神经。
第l~3骶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于臀中区的皮肤称臀中皮神经。
前支粗大,是混合性的,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和皮肤。
在人类,胸神经前支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其余的前支分别交织成丛,由丛再分支分布于相应的区域。
脊神经胸神经前支腰丛骶丛脊神经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胸神经前支、腰丛和骶丛在支配身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胸神经前支共有12 对,它们分布于胸部的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
这些神经前支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相邻的神经前支在分布区域上存在重叠,这有助于确保身体某个区域的神经支配不会因为单一神经的损伤而完全丧失功能。
腰丛由第 12 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 1 3 腰神经前支和第 4 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腰丛发出的分支众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股神经、闭孔神经等。
股神经是腰丛中最大的分支,它主要支配大腿前群肌肉的运动,以及大腿前面、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的皮肤感觉。
当股神经受损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大腿前群肌肉无力、行走困难,以及相应区域的感觉障碍。
闭孔神经则主要支配大腿内侧群肌肉的运动和大腿内侧的皮肤感觉。
如果闭孔神经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大腿内侧的肌肉功能和感觉。
骶丛由第 4 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 5 腰神经前支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
骶丛发出的分支包括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等。
臀上神经主要支配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这些肌肉对于维持髋关节的稳定和运动非常重要。
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臀大肌在人体行走、站立和跑步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阴部神经则主要分布于会阴部的肌肉和皮肤,对于控制生殖器官和肛门的感觉和运动起着关键作用。
了解脊神经胸神经前支、腰丛和骶丛的分布和功能对于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会压迫腰丛或骶丛的神经,导致患者出现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
医生通过对患者症状的仔细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能够判断受压的神经以及病变的部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如弯腰驼背、久坐不动等,可能会增加脊神经受压的风险。
此外,外伤、感染、肿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脊神经损伤。
为了保护脊神经的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胸神经腰丛骶丛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妙无比的机器,其中神经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胸神经、腰丛和骶丛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如同分布在身体中的“信息高速公路”,将大脑的指令传递到各个部位,同时也将身体的感觉反馈给大脑。
先来说说胸神经。
胸神经共有 12 对,它们从胸椎椎间孔发出后,分布于胸壁、腹壁的肌肉和皮肤。
这些神经主要负责控制胸部和腹部的肌肉运动,比如呼吸时胸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腹部肌肉在维持身体姿势和进行某些动作时的协同作用。
同时,胸神经也传递着胸部和腹部皮肤的感觉信息,比如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等。
腰丛则是由第 12 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 1 3 腰神经前支和第 4 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发出的分支分布于腹股沟区、大腿前部和内侧部的肌肉和皮肤。
其中,股神经是腰丛中最大的分支,它负责控制大腿前侧肌肉的运动,比如伸膝和屈髋。
闭孔神经则支配大腿内侧肌肉的运动。
骶丛由腰骶干(第 4 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和第 5 腰神经前支)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
骶丛位于盆腔内,在骶骨和梨状肌前面,发出分支分布于臀部、会阴、下肢等部位。
比如坐骨神经,它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起始于骶丛,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臀大肌深面向下行,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坐骨神经主要支配大腿后侧、小腿和足部的肌肉运动以及相应部位的皮肤感觉。
胸神经、腰丛和骶丛的损伤或病变可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症状。
比如,如果胸神经受损,可能会影响呼吸功能,导致呼吸困难或胸部感觉异常。
腰丛损伤可能会引起下肢无力、麻木、疼痛等症状,影响行走和站立。
骶丛损伤则可能导致臀部、会阴和下肢的运动和感觉障碍,比如大小便失禁、下肢瘫痪等。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方法来判断是否存在胸神经、腰丛或骶丛的损伤,并确定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治疗方法则取决于损伤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脊神经脊神经有由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而成。
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所以脊神经属混合性。
后根在椎间孔附近的椭圆形膨大,称脊神经节,此节由假单级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脊神经有31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支和后支。
前支:粗大,为混合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除胸神经外,先交织成丛(颈丛、臂丛、腰丛、骶丛)再分支分布。
后支:较细,为混合性,分布于项、背、腰骶部深层肌和皮肤。
一、颈丛(一)组成: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二)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
(三)主要分支枕小神经:分布于枕及耳后部皮肤1.皮支: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耳大神经:分布于耳廓及附近皮肤颈横神经:分布于颈部皮肤锁骨上神经:分布于颈侧区、胸上部和肩部的皮肤2.膈神经(1)组成:由第3~5颈神经前支组成(2)行程:由颈丛发出后→前斜角肌前面→于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肺根前方→纵隔胸膜和心包之间→膈(3)分布: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尚分布于肝、胆囊二、臂丛(一)组成: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二)位置:穿斜角肌间隙→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腋窝,包绕腋动脉形成三束(三)主要分支见下表神经分布范围 损伤症状 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前臂外侧皮神经 正中神经 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肌前群及附近关节;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1、2蚓状肌;手掌桡侧2/3、桡侧三个半指掌面皮肤及中、远节指背皮肤 “猿手”尺神经 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拇收肌、第3、4蚓状肌、骨间肌;手掌尺侧1/3、尺侧一个半指掌面皮肤,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背皮肤 “爪形手”桡神经 肱三头肌、肱桡肌、前臂肌后群;手背桡侧半及桡侧2个半指近节指背皮肤“垂腕”腋神经 三角肌和小圆肌;肩部、臂外侧区上部皮肤 “方肩”三、胸神经前支:12对肋间神经:11对,在第1~11肋间隙内沿肋沟前行肋下神经:1对,沿第12肋的下方行走分布:分布于肋间肌、腹肌前外侧群;胸、腹壁皮肤及胸、腹膜壁层节段性分布: T 2 → 胸骨角平面T 4 → 乳头平面T 6 → 剑突平面T 8 → 肋弓平面T 10 → 脐平面T 12 → 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四、腰丛(一) 组成: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二) 位置: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三) 分支及分布范围1. 髂腹下神经:分布于腹壁肌、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2. 髂腹股沟神经:分布于腹壁肌、腹股沟部、阴囊或大阴唇皮肤3. 股外侧皮神经:分布于股外侧部皮肤生殖支: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或大阴唇)4. 生殖股神经股支:股三角皮肤5. 闭孔神经:分布于大腿肌内侧群、大腿内侧面皮肤肌支: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6.股神经皮支:大腿及膝关节前面皮肤,隐神经伴大隐静脉,分布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皮肤五、骶丛(一)组成:腰骶干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二)位置:位于盆腔内,骶骨及梨状肌前面(三)主要分支1.臀上神经;分布于臀中、小肌及阔筋膜张肌2.臀下神经:分布于臀大肌3.股后皮神经:分布于臀区、股后区和腘窝的皮肤肛神经4.阴部神经会阴神经阴茎(蒂)神经5.坐骨神经(1)行程:经梨状肌下孔→于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股后区,股二头肌深面→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腓总神经(2)分布:大腿肌后群及髋关节(3)分支1)胫神经行于小腿后群浅、深肌层之间,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
神经系统概述——脊神经(1)脊神经都是从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
由前根发出的运动根与后根发出的感觉根合并以后称为脊神经。
后根发出后有一个膨大,叫“脊神经节”;是假单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一级换元站。
脊神经发出后分成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而由前支组成的颈丛、臂丛、腰丛、骶丛和胸神经是我们做运动康复的朋友们主要学习的部分。
脊髓阶段有31个,神经根也有31对:颈部脊神经(C1~C8);胸部脊神经(T1~T12);腰部脊神经(L1~L5);骶骨阶段脊神经(S1~S5)和一对尾神经(Co1)。
脊神经含有的四种纤维是躯体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
其中,C5~T1神经根支配上肢;T12~S4支配下肢。
脊髓和神经根的病变,常引起相应阶段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上根据不同阶段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的临床表现,可确定神经损伤平面。
无论脊髓损伤或神经根损伤,均可出现相应阶段的肌力、感觉和反射异常。
无论脊髓损伤还是神经根损伤,均可出现相应阶段的肌力、感觉和反射异常。
全面系统的进行神经损伤评估要掌握神经支配的皮节区和肌节区。
由单一脊髓节段支配的皮肤感觉区域称为“皮节区”;由单一脊髓节段支配的肌群称为“肌节区”。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了解什么是肌力的参考评估以及牵张反射的概念。
肌力是肌肉在主动收缩时候的力量。
神经根压迫可能导致肌力减退,其程度可根据美国国家小儿麻痹基金会(the National Foundation of Infantile Paralysts,Inc.)制定的肌力分级标准进行参考评估。
牵张反射是指肌肉受到牵拉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同一块肌肉的收缩,进行自我保护的这一过程被称为“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是对刺激的非随意反应,取决于反应性神经回路,即反射弧。
反射弧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包含:感受器(如骨骼肌的肌梭)、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接收信息,产生反应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