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采后生理与采后处理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水果采后处理的科学方法与技巧水果是我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味美爽口,而且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营养物质。
然而,水果采摘下来后,会经历一系列的采后处理程序,以保持其新鲜度和延长保质期。
本文将介绍水果采后处理的科学方法与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处理水果,提高水果的品质和食用体验。
一、采后处理的基本原则1.及时处理:水果采摘后,应尽快进行采后处理,以避免细菌和真菌的感染,同时减少水果的呼吸和水分蒸发。
2.温度控制:水果的处理和储存都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不同种类的水果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大部分水果喜欢在10℃-15℃的温度下保存。
3.湿度调控:适宜的湿度可以帮助水果保持水分,防止皮肤干裂,但湿度过高会导致水果腐烂,因此需要根据水果的品种和特性来调节湿度。
4.气体管理:水果采后会继续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乙烯气体,而过量的乙烯气体会促使水果的成熟和腐烂,因此需要及时排除水果周围的有害气体。
二、水果采后处理的具体方法1.清洗:将采摘下来的水果放入清水中轻轻洗净,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杂质。
对于脆皮水果如葡萄和草莓,在清洗时应轻柔处理,避免损伤果皮。
2.除皮:对于果皮较厚或有残留农药的水果,可以使用削皮器或刀具去除外皮。
注意操作要轻柔,避免切伤果肉。
3.去核:某些水果如樱桃和杏子有核,我们可以使用果核挖取器或刀具将核去除,方便食用。
4.切片或切块:根据个人喜好和使用需求,可以将水果切成薄片或小块,方便储存或制作果盘。
5.防氧化处理:某些水果容易氧化变色,如苹果和香蕉,可以将它们切开后涂抹少量柠檬汁,柠檬汁中的维生素C有助于防止氧化。
6.分装储存:将处理好的水果装入干净的容器中,尽量选择密封性好的容器,避免外界细菌和空气进入。
7.降温保存:将水果置于适宜的温度下保存,一般来说,常温摆放的水果可以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而需要冷藏的水果则应放入冰箱中保存。
8.及时食用:为了保障水果的新鲜度和口感,尽量在采后处理后的短时间内食用,避免长时间存储。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进展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对于提高果蔬的贮藏寿命、保持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果蔬生产大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我国在果蔬采后生理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的研究现状、热点、困境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目前,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果蔬采后生理生化机制:研究果蔬在采后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成熟与衰老等过程。
果蔬采后病害控制:针对果蔬采后常见的病害问题,研究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化学保鲜剂、生物保鲜剂等的应用。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热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以下领域成为研究热点:基因组学在果蔬采后生理学中的应用:通过基因组学手段研究果蔬在采后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果蔬的衰老机制,为贮藏保鲜提供理论支持。
代谢组学在果蔬采后生理学中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是生物体受环境刺激或基因改变引起的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将其应用于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有助于揭示果蔬贮藏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和营养价值的衰减过程。
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困境与挑战尽管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基础研究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果蔬采后生理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这限制了我们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手段缺乏:虽然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新技术为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我国在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与科教结合不紧密:在农业生产和科教方面,我国果蔬产区和科教单位之间的不够紧密,导致部分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
总体来看,我国果蔬采后生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火龙果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浅析摘要:火龙果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性水果,其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本文重点阐述了近年来火龙果采后贮藏保鲜技术及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火龙果;贮藏保鲜技术;加工技术火龙果别名红龙果、仙蜜果、玉龙果等,是仙人掌科三角柱属的一种热带、亚热带水果。
火龙果原产中美洲并于20世纪90年代引种到我国,在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有大面积种植。
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火龙果在北方地区也有小面积的栽培。
目前,在我国栽培的主要品种是红皮白肉和红皮红肉两种。
1火龙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火龙果鲜果含水量大,呼吸强度大,采摘后不易贮藏。
如果将采摘新鲜的火龙果放在常温下贮藏,7天后便会大面积的腐烂,给果农和商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火龙果采收后的贮藏保鲜成为限制其产业发展的瓶颈。
下面从不同类别的贮藏保鲜技术介绍火龙果贮藏保鲜方面的研究进展。
1.1物理方法处理贮藏保鲜技术1.1.1 低温贮藏技术低温贮藏保鲜技术是果蔬贮藏保鲜的主要技术措施。
因此,火龙果的贮藏保鲜技术中,低温贮藏保鲜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一项技术。
不同品种火龙果适宜的低温贮藏温度不同,合适的低温贮藏温度为3~5 ℃。
低温贮藏保鲜可以使火龙果的贮藏时间达到40d,大幅度提升其货架期。
当贮藏温度过低时(一般低于3 ℃),火龙果容易遭受低温冷害。
目前,低温贮藏技术是火龙果贮藏保鲜技术中最有效、最理想的技术。
1.1.2气调包装技术气调包装贮藏保鲜技术方便快捷,应用成本比较低。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PE袋包装保鲜,PE袋包装保鲜可显著降低火龙果水分、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损失。
研究表明,PE包装袋厚度对火龙果保鲜效果有显著影响[1]。
另外,不同包装方式和包装结构(高氧气调包装、保鲜盒等)均可提高火龙果的贮藏保鲜时间。
1.1.3热处理和辐射保鲜技术研究表明,热处理可以延迟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降低火龙果的呼吸强度,从而降低腐烂率、失重率和相对电导率;有效抑制品质指标的下降,从而达到延迟火龙果货架期的目的[2]。
【保鲜知识】火龙果的采后生理特性火龙果的采后生理特性火龙果是近年兴起的一种热带亚热带水果,因其果形优美、颜色鲜亮、风味细腻爽口、香气独特、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
目前市场销售的火龙果有三种类型:白火龙果,紫红皮白肉,有细小黑色种子分布其中,鲜食品质一般;红火龙果,红皮红肉,鲜食品质较好;黄火龙果(麒麟果),黄皮白肉,鲜食品质最佳。
火龙果的采收及生理特性采收期的判断火龙果采摘后不会继续后熟,一般在接近完全成熟阶段采摘。
果实成熟常用判断指标为开花后天数和果皮转红或黄的程度。
根据品种和产地不同,开花后最少27-33天可采收;果皮开始转红后7-10天,果顶盖口出现皱缩或轻微裂口时开始采收。
另外还可通过测定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判断采收成度。
采后生理特性火龙果属于不耐贮藏水果,果实含水量高,采后常温下呼吸作用强烈,极易失水皱缩或腐烂而失去商品价值。
根据品种和产地的不同,果实采后适宜存放的温度是5-6℃或8-10℃,低于5℃会发生冷害。
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
采后保鲜时间为14天或21天,产地不同,耐贮性也不同。
自发气调贮藏研究显示,低温(10℃)下,应用自发气调包装袋贮藏火龙果可以减少果实失水、萎蔫,更好地保持果实的鲜度。
火龙果的生理失调1、冷害症状:火龙果出现冷害后,首先表皮色泽暗红,果叶暗绿;严重时,果皮出现斑点;出库转到室温下会快速腐烂。
果肉呈现晦暗色,严重时中心出现水浸状,风味也出现变化。
冷害的发生:根据果实品种、采收成熟度和产地等的不同,火龙果在5-6℃会发生冷害。
有些品种的火龙果,在7℃下5-7天也会发生冷害。
过早采摘会增加果实对冷害的敏感性。
2、种子发芽在很多水果中,都可能出现种子发芽的情况,这在生理学上称为“胎萌现象”。
正常情况下种子受植物内源激素的控制在果实内处于休眠状态(不发芽),由于外界环境或内在条件变化,使原有控制种子休眠的激素平衡被打破,当果实在适宜种子发芽的温度下就会出现果实内部发芽现象。
第九章果蔬采后病害及其防治果蔬采收以后在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病害称为采后病害。
果蔬采后病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果蔬本身的生理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病害,称为生理性病害。
为了系统阐述果蔬采后因生理紊乱造成的危害性,本书将冻害、气体伤害等外界不良环境引起的胁迫伤害也一并阐述。
另一类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一、生理性病害及防治生理性病害的症状因病害种类而异,大多是在果蔬表面或内部出现凹陷、褐变、异味、不能正常成熟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成长条件及果实采收后贮运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体环境条件不良而引起。
(一)果蔬缺素症营养物质亏损也会引起果蔬的生理失调。
因为营养元素直接参与细胞的结构和组织的功能,如钙是细胞壁和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钙要导致生理失调、褐变和组织崩溃。
苹果苦痘病、番茄花后腐烂和莴苣叶尖灼伤等都与缺钙有关;甜菜缺硼要产生黑心,番茄果实缺钾不能正常后熟。
因此,加强田间管理,做到合理施肥,灌水,采前喷营养元素对防治营养失调非常重要。
同时,采后浸钙对防治苹果的苦痘病也非常有效。
表9-1为部分水果常见生理病害。
表9-1 水果常见生理病害及症状产品生理病害症状苹果梨葡萄柑桔桃李子红玉斑点病褐果病(果心发红)水心病(蜜病)果心崩溃颈腐病,维管束腐烂果皮褐斑贮藏斑褐心病贮藏褐斑贮藏褐斑毛绒病(Woolliness)冷藏伤害以皮孔为中心的表皮斑点在贮藏温度较高时发生果心处褐变果肉出现半透明区域,在贮藏过程中变为褐色贮藏过期的果实果心变褐、变软连接果柄与果心的维管束颜色由褐变黑果皮上的灰色斑转为黑色,贮藏早期发生贮藏期过长果实上的褐色斑果肉中有明显的褐色区域,可发展为空洞白葡萄果皮上出现果皮上褐色凹陷状斑赤褐色,果肉干枯果皮和果肉出现褐色凝胶(二)冷害冷害是指低于细胞组织冰点的温度条件下,农产品因对低温不适产生的生理代谢失调。
冷害不同于冻害,冷害在贮藏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而且经常发生。
火龙果采后病害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火龙果,又名仙人掌果,是一种独特的热带水果,因其外形与传说中的火龙而得名,味道鲜美,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口感。
随着火龙果产业的快速发展,火龙果采后病害成为了制约火龙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采后病害的出现导致了火龙果的品质下降,降低了消费者的信心,给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研究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防控技术,对于保障火龙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火龙果采后病害的种类和特点火龙果采后病害主要包括贮藏病、传染病和机械损伤等。
贮藏病是指在火龙果采摘后,由于贮藏条件不当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果实发生病变。
常见的贮藏病包括灰霉病、青霉病、炭疽病等。
传染病是指在火龙果采摘和贮藏过程中,由于病原体的侵染,导致果实发生病变。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轮斑病、霜霉病、褐腐病等。
机械损伤是指在火龙果采摘、包装和运输过程中,由于机械碰撞和挤压等因素,导致果实表面受损,并容易感染病原体。
火龙果采后病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火龙果果皮薄软、多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病原体容易侵入果实内部导致病变;火龙果果实表面容易受到机械损伤,一旦受伤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染;火龙果果肉细腻,水分丰富,是很好的繁殖基质,对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
针对火龙果采后病害的种类和特点,科研人员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各种防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1. 贮藏条件的优化贮藏条件是影响火龙果采后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研人员通过优化温湿度、通风条件、包装材料等贮藏条件,有效地控制了火龙果采后病害的发生。
控制贮藏温度在10~15℃,相对湿度在80%~90%,通风量适当,采用透气性好的包装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火龙果贮藏病的发生率。
2. 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针对不同的火龙果采后病害,科研人员采用了不同的防控技术。
对于贮藏病,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火龙果的贮藏病。
对于传染病,通过选择抗病品种、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和加强病害监测等途径,可以有效控制火龙果的传染病。
果蔬贮藏是当代园艺学的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学者正在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近年来,人们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途经来探讨果蔬贮藏问题。
一些学者研究了果蔬采后生理生化作用和微生物作用过程,试图破译果蔬采后生命活动机制密码,为果蔬长期贮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一些学者从大量的贮藏果蔬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一些经济有效、简单实用的贮藏方法。
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在果蔬贮藏生理学、生物化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
本文简要综述我国现行的采后生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果蔬成熟进程中的生化作用在整个采后期间,水果保持其活体固有性质:与周围介质之间的代谢、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组织成分的常规更新。
此外,果蔬采后期间的物质代谢还具有许多特点,因为在发育阶段贮备的有机物质是唯一的营养源,从这种源内吸入保持水果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代谢产物和能量;而气体交换则是同周围介质交换的唯一形式。
成熟果蔬的特点是果实软化,它与果胶物质、半纤维素和细胞壁其他成分性质的重大变化有关。
在成熟期内不仅发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酸酶、B-半乳糖苷酶及其他分解细胞壁的各种酶的活化作用,而且发生这些酶的生物合成。
对于呼吸跃变型果蔬,呼吸跃变即为成熟的终止,此后开始后熟过程。
为了延迟成熟过程,应尽可能较长时间推迟呼吸跃变高峰的到来,延长跃变始期与高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进而拖延过熟过程的发生。
氧化酶的活力线粒体氧化活力在成熟期间发生重大变化。
⑴脂氧合酶LOX 首次报道于1932年,是一种含非血红素铁的蛋白质,专一催化顺,顺一1,4 —戊二烯结构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加氧反应,生成过氧化氢物。
植物细胞膜的降解是组织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细胞内膜系统遭破坏,导致组织结构和细胞区隔化的丧失,最后致使细胞内部平衡失调和功能丧失。
LOX调节果实衰老的可能机理有①启动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膜透性增加,促进胞内钙的积累,激活了磷酸脂酶的活性,加速了游离脂肪酸进一步从膜脂释放,加剧了细胞膜的降解;②膜脂过氧化产物和膜脂过氧化过程产生的游离基,进而毒害细胞膜系统、蛋白质和DNA导致了细胞膜的降解和功能丧失;LOX的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物可进一步生成茉莉酸和脱落酸等衰老调节因子,并参与了乙烯的生物合成,促使组织衰老[38][39]。
火龙果采后生理与采后处理技术我场火龙果将于7月中旬陆续上市,做好火龙果采后生理研究与采后保鲜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我所目前不具备相应研究条件,通过查询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查询国内目前相应研究,现将相应材料整理如下:一、采摘果皮开始转红后7-10天,果顶盖口出现皱缩或轻微裂口时开始采收。
采收时,要求必须在上午9点前采摘完,以维持火龙果体内较低的体温,延长贮藏期。
同时采摘应由果梗部分剪下并附带部分茎肉,带有果梗的果实比较耐贮藏,同时避免碰撞挤压,以免造成机械损伤。
二、不同采收期对火龙果品质的影响贵州省果树研究所通过对未成熟期(花后21天)、可采成熟期(花后28天)、食用成熟期(花后30天)、生理成熟期(花后33天)的果实品质研究发现:火龙果的采收期是影响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采收成熟度越高,火龙果采收时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越大。
未成熟期和可采成熟期两种成熟度采收时无食用价值,放置在室内达到成熟时口感较淡,综合品质较差。
食用成熟期和生理成熟期两种成熟度的火龙果采收后适合鲜食,食用成熟期采收的火龙果适合长距离运输,生理成熟期采收的火龙果适合产地销售。
三、火龙果的贮藏特性火龙果属于非呼吸高峰型果实,采后在自然条件下极易失水和腐烂,不耐贮藏。
采收的果实,常温贮藏3天鳞片出现黄化、萎蔫现象;贮藏7天果实失重率达%,火龙果果皮出现明显皱缩现象,且鳞片萎蔫严重;贮藏12天时果实失重率达%,部分鳞片基部和果脐开始腐烂,腐烂率达%。
火龙果在常温贮藏过程中,理化品质发生一系列变化: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可滴定酸、Vc、粗纤维、粗蛋白含量下降,水分含量和ph升高。
一般情况下,8月采收的果实常温下可贮藏7天,11月采收的果实常温下能贮藏11天。
四、火龙果常温贮藏保鲜方法对于我场部分职工无法通过通过恒温冷库进行保鲜的职工,我们建议通过L1-MCP+2%Cacl2+2%壳聚糖复合保鲜剂处理或L1-MCP熏蒸、2%壳聚糖涂膜单一防护后放置在阴凉湿润的地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火龙果贮藏期。
热处理对果蔬贮藏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及
其应用
热处理是一种常用的果蔬贮藏技术,能够有效地延缓果蔬的腐败
和衰老进程,保持其品质和营养价值。
热处理的原理是通过热量作用,杀死果蔬内部的微生物,降低呼吸速率和酶活性,延缓果蔬的衰老速度。
热处理对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减少腐败,延长货架期。
热处理能够消灭或减少果蔬表面和
内部的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降低腐败速率,延长货架期。
二是减轻失重,维持水分。
果蔬进行热处理后,其呼吸速率降低,失重减少,能够维持水分,保持原有的质地和口感。
三是保持颜色和营养。
热处理可以使果蔬中的酶活性降低,减缓
对色素和维生素的降解,从而保持果蔬的色泽和营养价值。
四是增强抗病能力。
热处理不仅能够消灭细菌和真菌,还能够促
进果蔬自身的抗病能力,提高果蔬的抗病能力。
热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果蔬的贮藏和保鲜。
例如,柑橘、苹果、西瓜等果蔬进行热处理后,能够有效地延长其货架期,保持良好
的品质和口感。
此外,热处理还可以用于果蔬的加工和制品的生产,
提高果蔬制品的质量和口感。
果品采后处理及贮藏保鲜技术- 园林果品采后处理及贮藏保鲜技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水果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但水果生产却存在着较强的季节性,而且水果本身也比较容易腐烂。
据相关统计,现阶段我国新鲜水果的腐烂损耗率已达30% ,而发达国家平均损耗率不到7% 。
因此对水果采后预处理、贮藏保鲜,以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是水果生产者及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1采收及预冷果品采收的基本原则为“适时”和“无损”。
用于贮藏的果实通常在成熟度7~8 成采收,成熟度的判定可根据生长期或经验判断,还可根据硬度、固形物、糖酸比、淀粉含量等理化指标判断。
由于机械采收易造成机械伤,故用于贮藏的果品主要以人工采收为主,采收时避免手指、果梗、采收容器等压伤、刺伤果实。
预冷可以快速除去水果的田间热,最大限度保持果实原来的新鲜品质和延长果实的贮藏期。
常用的预冷方法有水预冷和空气预冷。
水预冷中冷却水的循环使用易受微生物的污染,可在冷却水中结合杀菌剂如氯腈B、氯腈 T、漂白粉、次氯酸钙等使用,预冷后要充分沥水。
冷库预冷无需特殊设备,但预冷速度较慢,强制通风预冷可明显缩短预冷时间,但这两种空气预冷方式都存在预冷过程中的果实失水问题和预冷温度的均匀性问题,可通过包装与堆叠方式的优化来尽可能避免。
2简易贮藏简易贮藏是一种利用自然低温来尽量维持贮藏适温的贮藏方式,可基本达到贮藏要求,并且简单经济。
在不同地域结合本地的气候条件发展成具体的贮藏方法,如山东的沟藏、山西的土窑洞贮藏在苹果贮藏中已大规模应用,新疆的窖藏在葡萄上也有应用等。
由于这些贮藏方式没有有效的控温设施,因此适当的入贮时间对于贮藏成功非常重要,避免气温过高引起的腐烂和过低气温引起水果的田间受冻;贮藏过程中还应做好覆盖物的调节、通风的调节,以合理利用夜间低温和做好换气。
另外在棚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风库贮藏及根据经济条件与机械制冷、自发气调等贮藏相结合的简易冷库在苹果、梨、柑橘等水果上的应用,既充分利用产地的自然条件,又符合农村的经济条件,为一种比较简易的节能贮藏技术。
果蔬产品采后生理1. 引言采后生理是指果蔬产品采摘后发生的各种生理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呼吸、蒸散、转化和成熟等过程,会直接影响果蔬产品的质量、口感和营养价值。
了解果蔬产品的采后生理过程对于农民、生产商和消费者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果蔬产品采后生理的相关知识,包括采后生理的影响因素、常见的采后生理变化以及如何延长果蔬产品的保鲜期。
2. 采后生理的影响因素果蔬产品的采后生理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温度温度是影响果蔬产品采后生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低的温度可以减缓果蔬产品的新陈代谢和呼吸速率,延缓其衰老和腐烂过程。
因此,在采摘后尽快将果蔬产品放入合适的冷藏环境中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2.2 湿度湿度也是影响果蔬产品采后生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湿度可以降低果蔬产品的蒸散速率,减少水分的流失。
同时,适度的湿度还可以减缓果蔬产品的衰老速度。
因此,在保鲜过程中,要根据果蔬产品的特点调节湿度,以延长其保鲜期。
2.3 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果蔬产品采后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较高的氧气浓度可以促进果蔬产品的呼吸和成熟过程,但过高的氧气浓度会导致果蔬产品的腐烂。
因此,在果蔬产品的采后处理中,需要控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以延缓果蔬产品的衰老速度。
3. 常见的采后生理变化果蔬产品采后会发生多种生理变化,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采后生理变化:3.1 呼吸果蔬产品采后仍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呼吸速率受温度、氧气浓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呼吸作用会导致果蔬产品的营养物质和味道的改变,同时也是果蔬产品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志。
3.2 色泽果蔬产品的色泽在采后会发生一些变化。
一些果蔬产品在成熟过程中会发生色素合成的变化,导致它们的颜色变得更加鲜艳。
然而,一些果蔬产品在采后处理过程中会失去色泽,失去光泽。
3.3 组织结构果蔬产品的组织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在采摘后,果实的细胞会继续分裂和伸长,但同时也会有细胞的老化和膨松现象。
火龙果采后生理与采后处理技术
我场火龙果将于7月中旬陆续上市,做好火龙果采后生理研究与采后保鲜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我所目前不具备相应研究
重要因素之一,采收成熟度越高,火龙果采收时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越大。
未成熟期和可采成熟期两种成熟度采收时无食用价值,放置在室内达到成熟时口感较淡,综合品质较差。
食用成熟期和生理成熟期两种成熟度的火龙果采收后适合鲜食,
食用成熟期采收的火龙果适合长距离运输,生理成熟期采收的火龙果适合产地销售。
三、火龙果的贮藏特性
火龙果属于非呼吸高峰型果实,采后在自然条件下极易失水
,
天,
润的地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火龙果贮藏期。
五、冷库贮藏保鲜技术
火龙果的采后贮藏方式对火龙果保鲜期及品质有很大影响。
到目前为止,火龙果主要贮藏方法还是冷藏。
低温贮藏可有效降
低火龙果呼吸作用、抑制相关酶活性和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王彬等研究表明,用1.0ug/L1-MCP+2%Cacl2+2%壳聚糖复合保鲜剂处理后,在(10±0.5)℃恒温冷库贮藏,显著延缓火龙果贮藏期的品质劣变。
同时王彬等研究结果表明,火龙果在温度4-8℃、
低火龙果体温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从源头延长贮藏期的目标
三、通过单一或复合保鲜剂的使用和恒温冷库的使用,进一步确保贮藏期的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