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之表现手法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掌握常见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的类型和知识。
二、掌握答题模式,提高古诗鉴赏的解题能力和水平。
*【导入学习】*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高考对此考点的考查方法也主要在这四个方面进行。
*【自主学习】*考点一修辞手法《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另外,古典诗歌常用的还有通感、互文、双关、顶真等。
高考设题时,不会侧重诗歌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求考生从句子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生答题时要结合句子内容或句子所体现的情感加以分析。
[典例1](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满分指引】第一步:明确这三句使用的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分析两种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
抓住“争先”“鏖战”“缴缠”分析比拟手法,从三句元曲整体上分析排比手法。
第三步:指出两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拟手法重在分析“生动形象”,排比手法重在分析对气氛的“渲染”。
【参考答案】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表现手法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a)有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等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借古抒情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用典顶真等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
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类别概念说明例句表达方式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手法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语言含蓄、精练,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联想想象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导学案1学习目标: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学会赏析。
规范答题模型1、古典诗歌表现手法鉴赏题文字表述基本流程:这首诗(或词或曲)采用何种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或修辞方法、或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或物象、或景象)的(什么)特征,表达了(突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古典诗歌鉴赏题基本题型解题思路点拨:简答题型:抓问号,有几问,就回答几问。
问什么,就答什么。
要什么,就给什么。
综合表述题型:若无角度,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什么感情(诗人)——什么效果”的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就按题目要求作答。
评价题型:针对题目中的评价语,首先要表明你的态度(同意与否),然后根据评论的角度,联系原文,具体阐释其原因,注意“点”和“面”的结合。
比较题型:通读给定的几段诗文,宏观把握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异同比较。
注意:①要点全②条理清③层次明。
比较异同时,可从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委婉含蓄、抑扬、正侧、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想象、典故等角度入手;亦可从叙述、描写、抒情等角度入手;还可从修辞方法角度入手。
3、古典诗歌表现手法鉴赏题文字表述例析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是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感情的。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
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并能够分析、鉴赏古诗词。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3. 具体诗词案例分析,体会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引导学生体会表现手法的运用。
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一首古诗词引出表现手法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表现手法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3. 通过具体诗词案例,讲解表现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强调其对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中表现手法的运用。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诗人或古诗词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词创作和表现手法。
2. 组织学生参观诗词创作展览,启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自己的表现手法。
3. 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展示自己的古诗词才华。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古诗表现手法鉴赏导学案表现手法分类1.衬托(正衬、反衬)2.用典3.对比4.象征5.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6.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7.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本诗主要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诗句解说),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具体表现手法+诗句内容+作用术语+表达情感课堂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步骤三)。
课堂练习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问: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以乐景写哀(或反衬)的手法(第一步)。
一二句写漫江碧波荡漾,水面白鸟翻飞;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的一团旺火。
(第二步)极言春光烂漫,更能反衬出诗人归心之殷切和乡思之深厚。
(第三步)课堂练习2小重山·端午[元]舒頔(dí)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问: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古诗词鉴赏概述1.1 了解古诗词的定义与特点1.2 掌握古诗词的分类与分期1.3 明确古诗词鉴赏的意义与方法第二章:古诗词的表现手法2.1 比喻手法2.1.1 了解比喻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1.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比喻手法2.2 拟人手法2.2.1 了解拟人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2.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拟人手法2.3 夸张手法2.3.1 了解夸张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3.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夸张手法2.4 对比手法2.4.1 了解对比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4.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2.5 象征手法2.5.1 了解象征手法的定义与作用2.5.2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象征手法第三章: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3.1 了解意象与意境的定义与关系3.2 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与特点3.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意境创造与表现第四章: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4.1 了解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的概念4.2 掌握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律的分类与特点4.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节奏与韵律运用第五章:古诗词的抒情与议论5.1 了解抒情与议论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与意义5.2 掌握古诗词中抒情与议论的手法与技巧5.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效果第六章:古诗词中的典故与象征6.1 了解典故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与作用6.2 掌握古诗词中典故的来源与类型6.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及其寓意第七章:古诗词中的视觉与听觉描绘7.1 了解视觉与听觉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7.2 掌握古诗词中视觉与听觉描绘的技巧7.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视觉与听觉描绘效果第八章: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8.1 了解情感表达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8.2 掌握古诗词中情感表达的手法与途径8.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特点第九章:古诗词中的审美观念9.1 了解古代审美观念的基本内涵9.2 掌握古诗词中审美观念的体现与影响9.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审美价值与意义第十章:古诗词鉴赏实践10.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进行鉴赏10.2 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分析古诗词的表现手法10.3 总结与评价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价值第十一章:古诗词中的结构布局11.1 了解古诗词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11.2 掌握古诗词开头、过渡、结尾等各部分的作用与技巧11.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结构布局艺术第十二章: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上)12.1 了解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定义与作用12.2 掌握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12.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及其效果第十三章: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下)13.1 了解古诗词中对比、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定义与作用13.2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13.3 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及其效果第十四章:古诗词中的风格与流派14.1 了解古诗词不同风格与流派的特点14.2 掌握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诗人与作品14.3 分析具体古诗词所属风格与流派及其艺术特色第十五章:古诗词鉴赏的综合训练15.1 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词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鉴赏15.2 培养古诗词鉴赏的能力与习惯15.3 提高自身审美水平,深入体会古诗词的艺术魅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古诗词的定义与特点、分类与分期2. 古诗词鉴赏的意义与方法3.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及其在古诗词中的应用4. 意象与意境的内涵与关系,常见意象的内涵与特点5. 节奏与韵律的概念、分类与特点,抒情与议论的手法与技巧6. 典故与象征的运用与寓意,视觉与听觉描绘的技巧7. 情感表达的手法与途径,审美观念的内涵与体现8. 结构布局的基本原则,开头、过渡、结尾等各部分的作用与技巧9. 常见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与运用技巧10.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特点、代表诗人与作品难点:1. 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与表现2. 节奏与韵律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与分析3. 典故与象征的深层寓意解读4. 情感表达的细腻区分与把握5. 结构布局的艺术性分析6. 修辞手法的多样化运用与效果分析7.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艺术特色辨识8. 古诗词鉴赏的综合能力培养。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和生活情感的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环境。
分析古代诗歌中描绘生活情景的例子,如田园诗、边塞诗等。
1.3 教学方法讲座与讨论相结合,介绍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解析来感受诗歌中的生活情感。
第二章:诗歌的形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形象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2.2 教学内容解释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分类,如自然形象、人物形象等。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形象构建和作用,如意象、象征等。
2.3 教学方法讲解诗歌形象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发现和解析诗歌中的形象。
第三章:诗歌的情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特点。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情感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类型和表达方式,如抒发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等情感。
解读具体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情感表达技巧。
3.3 教学方法讲座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介绍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体验诗歌情感。
第四章:诗歌的语言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语言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4.2 教学内容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跳跃等。
解读具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4.3 教学方法讲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创作等活动,运用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
第五章:诗歌的节奏与韵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特点和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节奏和韵律来理解和感受诗意的技巧。
5.2 教学内容解释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概念和分类,如平仄、押韵等。
分析具体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构建和作用,如韵律的和谐、节奏的起伏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
2. 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3. 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和描写。
3. 分析: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5. 总结:总结古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第二章:诗歌与自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自然背景。
2. 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3. 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古代诗歌与自然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诗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自然背景和描写。
3. 分析: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5. 总结:总结古代诗歌与自然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六章:诗歌与情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
2.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描写。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知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概念(重点)2、明确诗歌表现手法、结构技巧高考常见设问方式3、通过例题分析,提升答题技巧与规范(难点)一、导:相关知识梳理(早读完成,课堂检查)【高考真题再现】①“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采用何种表现手法?(2011江苏卷)②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2014年全国二卷)③前人认为全诗的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2009年江西卷)④这首诗首联抒情有什么特点?(2011年江西卷)【题型一:鉴赏表现手法】一、常见表现手法梳理(一)表现手法之写景手法写景手法常见的思考方向1、各种修辞(详见上节学案)2、观察的角度高低、远近的结合,俯视、仰视,按空间顺序多角度写景方法,能使所写景物层次分明,立体生动,读者可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3、各种感官的结合五觉结合是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写景,利用各种感官多角度写景,景物富于立体感,鲜明生动。
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4、色彩渲染。
如王禹偁《村行》: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5、其他常用的写景手法①动静结合,可分为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等写法。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泉水流淌的清音衬托山林的幽静。
②点面结合,“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在写景状物时点面结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马子严的《阮郎归·西湖春暮》(2014年安徽卷)中上片的“香红渐渐稀”是面的描写,下片的“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点面结合,细腻传神写出了春意阑珊的景象。
③正侧结合,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从与景物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诗歌鉴赏之鉴赏表现手法》学案
张正才
预:看一看备一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预习内容:【考点解析】一、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个大命题,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
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高考对于“鉴赏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③本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④本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⑤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常见十大表现手法释义:
1、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2、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3、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4、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5、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6、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7、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8、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9、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10、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预习建议:亲们!为了更好地做好表现手法鉴赏题,为了你能拿高分上更好的大学我建
议:1、预习内容中的考查形式、答题步骤以及表现手法释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记下来。
2、记忆时请重点记忆。
如:背记答题步骤可以只记以下内容“一、指出表现手法。
二、说明如何使用手法。
三、阐明表达效果。
”
学:学一学练一练(有知识不会运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种。
)
学习目标:1、通过诗句巩固所学表现手法有关知识。
2、掌握鉴赏是个表现手法题答题步骤。
3、探究如何用对象(意象)分析法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自主学习】
一、预习检测:请用5分钟时间依据预习内容判断出以下划线诗句运用了常见十大表现手法中的哪种表现手法。
先个人作答,不会的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发言人抢答,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如:组名,1、......(手法)2、......(手法)。
答对最多的组获胜。
1、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
2、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 )
3、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 )
4、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
5、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 )
6、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
7、白居易的《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8、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9、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10、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
二、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做题建议:可用分析对象(意象)的方法先读懂诗,然后再做题。
分析手法要从整体考虑。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
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
研:探一探议一议(两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一人一种思想,交流之后就是每人拥有两种思想。
)【自主探究交流】
探究建议:你在做题过程中,肯定有所思有所感,在小组内展示一下你是如何分析诗歌的,谈谈你的思路,然后和小组成员讨论如何运用对象(意象)分析法来鉴赏(读懂)诗歌的。
小组讨论出结果后组长或发言人展示探究结果。
你可以用以下开头组织发言:
我们xxx组的讨论结果是... ...
经过讨论我们xxx组认为... ...
我有不同见解,我认为... ...
【老师讲评】
摘要笔记:
固:检一检练一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一、课后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1)解说本诗第一、二句所象征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全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
得:
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