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做人之本 1.1 自尊自爱 第2框《知耻才能自尊自爱》习题(含解析) 粤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4.02 KB
- 文档页数:4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1.1.2《知耻才能自尊自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为“自尊自信”,而本节课1.1.2的内容为《知耻才能自尊自爱》。
在这个主题下,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知耻的重要性,明白只有知耻才能自尊自爱。
教材中涉及到了自尊与知耻的关系、知耻的表现、如何培养知耻之心等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同时也更加关注他人的评价。
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对于自尊和知耻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因此,在这个阶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知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自尊与知耻的关系,了解知耻的表现,学会如何培养知耻之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知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尊与知耻的关系,知耻的表现,如何培养知耻之心。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知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自尊和知耻的思考,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讲解自尊与知耻的关系,分析知耻的表现,教授如何培养知耻之心。
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培养知耻之心,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2《知耻才能自尊自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2《知耻才能自尊自爱》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知耻的重要性,明白只有知耻才能自尊自爱。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剖析,引导学生认识知耻的内涵,掌握知耻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品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对自尊自爱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受社会风气和网络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不知耻、不自尊自爱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知耻的内涵,明白知耻与自尊自爱的关系。
2.培养学生知耻、自尊自爱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践行知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知耻的内涵及其与自尊自爱的关系。
2.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知耻,提升自尊自爱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耻的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践行知耻的场景,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角色扮演剧本,学生进行实践演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内容包括:不知耻的行为、自尊自爱的表现等。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哪些行为是知耻的,哪些行为是自尊自爱的?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
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耻的重要性,明白只有知耻才能自尊自爱。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践行知耻的场景。
如: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不抄袭他人作业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耻的力量,培养自尊自爱的品质。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2《知耻才能自尊自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知耻才能自尊自爱》是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知耻的重要性,明白只有知耻才能做到自尊自爱。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知耻是人的一种美德,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体现。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以及如何通过知耻来实现自尊自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但是,他们还缺乏足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修养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
因此,在进行《知耻才能自尊自爱》的教学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耻的意义,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自尊自爱的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知耻的含义,明白只有知耻才能做到自尊自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修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尊自爱的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知耻的含义,以及知耻与自尊自爱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以及如何通过知耻来实现自尊自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耻的意义。
2.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引导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4.课件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知耻才能自尊自爱》。
2.案例分析: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知耻的含义和重要性。
3.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知耻才能自尊自爱》习题
1、中国古话说:“人无耻,无以立。
”这句古语告诫我们()
A. 做人不可有耻辱感
B. 不知羞耻,永远不会有自尊
C. 知耻就会失去自尊
D. 有没有羞耻无所谓
2、下列是具有知耻表现的是()
①总是会去爱自己身上美好的品德②愿意做出值得自己和他人欣赏的事情③看到自己的内心有缺陷和不足,及时改正④自己的行为犯了错误,通过反省来自我否定和修正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清代的康有为曾经说过:“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
知耻者,治家之大端”。
人有了羞耻心()
①就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感到难为情②做了错事会感到惭愧、悔恨③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④就会感到一切无所谓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有人比喻,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羽衣霓裳,知耻是最美的服装。
一个人如果能懂得知耻,就会格外珍惜自尊。
以下关于知耻与自尊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②一个知耻的人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感到难为情,并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
③不回避缺点、改正缺点,是对自己良好形象的维护,是自尊的表现
④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行己有耻”这需要我们有()
A. 善恶之心
B. 是非之心
C. 知耻之心
D. 丑恶之心
6、知耻,是青春有格的重要表现,下列关于知耻说法错误的是()
A. 一个知耻的人会对自己不合适的言行感到羞愧和难为情
B. 一个知耻的人会对自己不恰当的言行感到羞愧
C. 一个知耻的人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
D. 一个知耻的人只会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7、某学校的新校训由“求真、感恩、知耻、砺行”四个词构成。
强调把“知耻”列入校训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
A. 自立人格
B. 自信人格
C. 自尊人格
D. 自强人格
8、苏秦(战国时的人物)少年时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在外边到处碰壁,回到家里,父母骂他、嫂子不给他饭吃。
他感到屈辱,下决心刻苦读书,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这告诉我们自尊的人()
A.知道尊重他人 B.知耻并能将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C.不做有损他人的事 D.不优柔寡断
9、曾经有两名中国乘客大闹航班、用方便面泼空姐,这些不文明行为遭到了网友的强烈谴责。
网友之所以要谴责上述行为,是因为()
①人不可有羞耻感
②不知羞耻,就不会有自尊
③知耻就会失去自尊
④羞耻心是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条件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0、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很讲究“耻”,耻即行己有耻,做人做事有所不为。
下列我们应“有所不为”的是()
①帮助同学②抄袭作业③乱扔垃圾④植树造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会因为缺乏羞耻之心而做出有损公德和人格的事情。
比如:乱倒垃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
(1)请列举生活中缺乏羞耻之心的事例。
(至少两个)
(2)我们应如何培养羞耻之心?
12、根据下列话题材料,回答问题。
话题一:他从小不爱上学,上课时心不在焉,像是在做白日梦,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有一次,老师问他1+2等于多少?他回答说是3,看到老师拍桌子了,又改口说是2,同学们都说:“那家伙是呆子!”你能说他是差生吗?然而他不服输,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就是牛顿。
话题二:他高考考了三年,第一次数学考了1分,第二次数学考了19分,第三次数学才考了79分,然而,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所经营的公司于2014年9月19日在美国上市,他成为中国首富,他就是阿里巴巴的马云。
上述材料中的主人公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耻与自尊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自尊的人必定是知耻的,所以①②④观点正确;③观点错误,正确答案选D。
5.C【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我们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知耻之心,做到行己有耻,
6.D【解析】呢么题考查对知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根据所学,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一个知耻的人,会对自己不恰当的言行感到惭愧和难为情,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改过自新,所以A、B、C观点正确;D观点错误,此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所以正确答案选D。
7.C【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尊的人是知道羞耻的,所以知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其中A、B、D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C。
8.B【解析】苏秦为自己的不学无术感到屈辱,下决心苦读,才获得事业的成功,启示我们自尊的人要懂得羞耻并将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B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
其它三个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
9.C【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
材料中的乘客的行为,是对自己的行为不知耻的表现,知耻在自尊的重要表现,不知耻,就不会有自尊,其中①③观点错误,正确答案选C。
10.B【解析】本题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要求选出“有所不为”的选项,即我们应引以为戒的做法。
②中的抄袭作业是不讲诚信的做法、③中乱扔垃圾不利于保护环境,是缺乏社会公德的做法。
这两项符合题意,故应选B。
①④的做法都是道德和法律所提倡的做法,应“有所为”,但不符合题意。
11.(1)提示:可列举生活中一些不文明之举、损人利己之举。
如:乘公交车时不排队、闯红灯、缺斤少两、盗窃抢劫
(2)培养羞耻之心要按照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解析】(1)本题考查对道德的认识。
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是日常生活中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反面实例,按照设问要求列举两个即可得分。
(2)本题考查对自尊的认识。
根据教材知识,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要培养羞耻心,就是培养自尊,可以从遵守道德和法律,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回答,注意运用政治语言,看分答题即可。
12.(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知耻之心。
知耻,是自尊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知道惭愧,不感到难为情,那就是不知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
(2)这个故事告诉还我们,每个人既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
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一些信心,同时要积极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样,我们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获得尊严。
(3)面对生活中不如别人的地方,我们不要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尊,羞耻,怎样面对羞耻这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回答,牛顿和马云,一个是外国古代的事例,牛顿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差,然而,面对自己的被别人耻笑的耻辱,他不气馁,经过努力,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同时他也找到面对耻辱的方法,那就是找到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自己看得起自己。
话题二的主人公马云同样如此,解答该题,要紧扣教材知识点,知耻是自尊的表现,如何面对羞耻,感受自尊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