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47例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分析与护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原因分析与护理摘要】目的:通过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实行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和促进疾病康复,方法: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患者进行沟通交谈,总结出影响睡眠的因素,并给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问卷了我院96个住院病人中入睡困难50例,早醒31例,不能熟睡11例,睡眠时间缩短4例,失眠与精神症状、环境、心里社会因素、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等因素有关。
结论: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可稳定患者情绪,促进疾病康复,可见睡眠对精神病人尤为重要。
【关键词】精神病住院患者;失眠;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264-02失眠是精神病人的主征,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状况,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到不适、疲惫或白天困倦,失眠可以引起病人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失眠不改善,表示病情无好转,而失眠可使病人焦虑、烦躁、苦恼,且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对失眠精神病人的观察护理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失眠原因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1.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以河池市第四人民医院问卷了住院精神病人96例,符合《ICD-10 》各类精神障碍诊断,其中精神分裂症55例,情感障碍7例,抑郁症10例,躁狂症5例,酒精依赖性精神障碍3例,心因性精神障碍4例,分裂样精神病10例,其他病症2例。
1.2 方法对我院9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通过接触交谈及适当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失眠的因素,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2.影响失眠的因素2.1 精神病因素精神病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如病人兴奋、躁动、紧张、恐惧、情绪焦虑、心情不愉快,包括: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及某些人格障碍。
失眠是抑郁症常见症状,或在抑郁症状未显现前即已发生失眠。
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方法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各种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心得及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内科住院患者318例,按照护理方法分为a组(一般护理)70例,b组(薰衣草温水擦浴+引导放松疗法)108例,c组(单纯薰衣草温水擦浴)55例,d组(单纯引导放松疗法)85例,对比四组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一周后,b、c、d组患者早醒、不能熟睡、入睡困难发生率显著对比护理前降低(p005);b、c、d组护理后均与a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121 a组给予一般护理。
122 b组给予薰衣草温水擦浴+引导放松疗法护理,具体如下:①薰衣草护理法:将薰衣草干花使用纱布包裹好,放入开水中浸泡5min左右,再将其兑入到温水中,每天在患者睡觉前,给予薰衣草温水擦浴护理,患者取平卧位,每个部位均进行反复擦洗3min左右,直至皮肤有潮热感为宜,2周为1个疗程;②引导放松疗法:护理人员在患者每晚睡觉前30min,指导患者进行放松法,包括心理疏导和睡眠控制,心理疏导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方式,对患者在目前住院期间对于病区环境、病友、医护人员、治疗等方面存在的陌生感、恐惧感、焦虑感进行询问和答疑,为其消除不安情绪,尽快地适应住院环境;并及时了解患者目前内心最疑虑、矛盾等以致无法放松入睡的事情,协助患者将其解决,如:家庭环境较为困难患者,比较担忧长期住院的费用问题,应尽量为患者减免费用或尽量使用便宜的药物等;针对家庭支持情况欠佳的,可以通过进行其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家属多给予患者关怀与精神支持;尽量地使患者保持稳定、安心的心境,有利于入睡;而睡眠控制,主要是白天要尽量满足患者与病友、家属交往及娱乐等需求,晚上则对其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间进行控制,避免睡前剧烈运动、过分激动、与病友或家属等谈论聊天过度兴奋、观察刺激或情节紧张或惊悚电视剧,控制晚上睡前进食过饱、饮用兴奋性饮料,可建议晚上可听相对柔和、舒适的音乐以安神宁心。
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发布时间:2021-07-12T11:42:06.09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4期作者:潘清容[导读] 目的: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原因以及护理对策。
潘清容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原因以及护理对策。
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随机择取54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开展RCT,将其划分为实验组与预设组,分析失眠原因。
预设组普通护理,实验组接受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与预设组失眠原因主要有疾病、心理、躯体、药物和环境,两组失眠原因差异不大(P>0.05);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睡眠质量优于预设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导致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失眠症原因主要有疾病、心理、躯体、药物和环境因素,采取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原因;护理对策失眠症特指患者无法维持较好睡眠质量和入睡困难疾病,患者会出现睡眠时间减少,并且高质量睡眠次数显著下降,失眠症患者夜间机体得不到充分休息,日间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继而影响食欲、疲倦和体质下降[1]。
对于精神科患者而言,失眠让其无法达到正常的睡眠时长,睡醒后无法很难再次入睡,日间精力下降,会加重精神病病情,不利于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针对精神科失眠者需要分析失眠原因并找出护理对策,保障其睡眠质量,让其获得较好的身心康复。
本文主要分析住院精神科患者失眠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见下文: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54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参与研究。
实验组中:年龄最大69岁,年龄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37.94±6.71)岁,神经官能症5例,精神障碍6例,精神分裂症8例,情感障碍症8例;预设组中:年龄最大70岁,年龄最小21岁,平均年龄为(36.78±7.23)岁,神经官能症6例,精神障碍7例,精神分裂症8例,情感障碍症6例。
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发表时间:2015-03-06T15:37:35.0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9期供稿作者:张银霞[导读] 精神病患者常易发生睡眠障碍症状,进而易加重精神疾病的病情,并引起患者诸多不良情绪。
张银霞(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第二人民医院 226300)【摘要】目的探究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护理干预后,45例精神病患者PSQI总分为(6.8±5.4)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的(15.4±4.2)分,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精神疾病患者睡眠指导,有助于消除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以此有利于控制精神症状。
【关键词】精神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067-02 精神病患者常易发生睡眠障碍症状,进而易加重精神疾病的病情,并引起患者诸多不良情绪。
为此,本文将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4~65岁,平均(45.3±2.4)岁;均符合CCMD-3中各类精神障碍疾病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睡眠障碍,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的评分标准[3],PSQI总分为10~20分,平均(15.4±4.2)分;病程15天~18年,平均(5.3±1.2)年。
1.2方法1.2.1睡眠障碍原因分析(1)环境因素。
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老年住院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为您提供一篇关于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老年住院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的护理学毕业论文,欢迎参考!睡眠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反复的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正常的治疗和康复进程,而且可能会诱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危害极大。
有文献报道,我国人群中有45.5%存在睡眠问题,其中中老年人占56.7%。
而神经内科大多数患者是老年人,所患疾病也是慢性病,因此,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应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我院对神经内科106例老年住院睡眠障碍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5月-2011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106例,男58例,女48例,年龄59~91(67.5±3.1)岁。
全部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对失眠的诊断标准。
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癫痫12例。
1.2方法采用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住院的106例患者进行评分,PSQI有23个项目构成,划分为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照0、1、2、3分计分,累计各因子总分为PSQI总分。
PSQI分数>7分为睡眠障碍,且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对106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4周后,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PSQI评分情况。
1.3护理干预措施(1)创造良好适宜的住院环境。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器官功能衰退,入睡潜伏期较长,对环境要求较高。
有文献报道,影响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环境因素。
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老年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例如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降低周围环境的噪音,减少灯光的影响,避免在有效睡眠时间范围内实施影响患者睡眠的医疗操作和护理等;(2)积极宣传健康教育。
部分患者对睡眠的认知不正确,存在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认为睡眠质量的好坏与睡眠时间有关,长期的吸烟、酗酒、睡前爱喝浓茶、爱吃东西等。
精神病人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很多住院的精神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问题。
其是精神症状的一部分所以改善精神病人的睡眠问题对于其病情的治疗至关重要,因为睡眠障碍可直接影响病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睡眠的改善是提示病情转向好转,而频繁的失眠又往往是病情恶化的征兆[1]。
在精神科中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造成睡眠障碍的原因以及患者的症状都相对复杂,因而难以完全掌握睡眠障碍的机制。
严重的症状对于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身体健康都将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加重患者的病情,出现恶性循环[2]。
所以做好睡眠的观察和护理是精神科的重要护理工作。
1.影响睡眠的原因1.1 患者个人的精神症状兴奋、幻觉、妄想、被害或抑郁状态等。
1.2 住院的环境因素精神病院多为封闭式管理,多人居住病房中噪声干扰或对环境陌生或不良刺激。
1.3 病态所致不规律睡眠睡眠倒错,睡懒觉,就寝过迟等。
1.4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及对病情的焦虑,恐惧,以及其他精神因素等。
1.5 某些躯体不适:牙疼、心慌、头痛等。
2.护理2.1 基础护理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如保持病房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灯光柔和,安全的环境有利于睡眠。
晚间人睡前用温水洗脚或喝一杯温牛奶;无法入睡的病人在入睡前给予药物辅助入睡;病人入睡后,护理人员不得高声喧哗,护士夜间巡视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尽量不要对患者造成干扰[3]。
帮助和督促病人遵守作息时间,尽量组织病人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减少卧床时间,以利于夜间睡眠。
晚饭不宜吃得过饱,尿频者睡前不宜多饮水,睡前禁服浓茶和饮料以及进行激烈的运动。
经常巡视病房,关心病人冷暖,密切观察病人睡眠情况并做好记录。
1.2 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采取合适的护理方法对易早醒的病人,晚餐后鼓励病人参加适宜的活动,睡前忌做兴奋的游戏、看小说和无休止的聊天,并指导病人不要过饥过饱,进食要适宜,督促病人睡前用热水泡脚,保持病人整洁,减缓脑部血液循环,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原因与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9-03-21T09:54:22.5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作者:赵敏[导读] 探究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障碍相关因素以及护理对策。
方法:将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抽选出病例数40例)赵敏(重庆市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400054)【摘要】目的:探究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障碍相关因素以及护理对策。
方法:将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抽选出病例数40例),对其睡眠障碍原因进行分析,在其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
对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视为观察组(随机选择40例参与研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
结果:对照组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大于观察组,组间数据差异性较大(P<0.05)。
而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性较(P<0.05)。
结论:导致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有很多,不仅复杂多样而且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的病情,促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关键词】精神病;睡眠障碍;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R473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186-01引言睡眠质量的高低预示病情轻重好坏,受兴奋、妄想、幻觉、抑郁等精神症状影响,睡眠障碍在精神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临床上大多注重观察精神症状是否改善或恶化,对于睡眠指标往往容易忽视。
为进一步探讨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变化与睡眠障碍的关系,做好精神病患者的睡眠护理工作,本研究分析了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以期为临床强化康复护理提供指导。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共收集80例),所选时间为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期间。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及优质护理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划分为2组: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均为30例;分析两组患者睡眠障碍出现的原因,并对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经调查,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原因有很多,包括不良情绪、年龄、头痛等,占据比例最多的因素为年龄(30.00%)与情绪(35.00%)。
实验组护理后,睡眠质量得到明显好转,评分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明确其睡眠障碍原因,给予其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7-0207-02睡眠是人体生理现象,与健康有很大关系。
很多神经内科患者在住院后,存在睡眠障碍问题,这就导致患者精神高度紧张,不利于治疗效果。
为了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要明确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本文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例,分析此类患者的睡眠障碍出现的因素,并探讨其护理干预情况。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4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6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有睡眠障碍,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均为30例;实验组男(n=17),女(n=13),年龄为26~64岁,平均年龄为(44.34±1.37)岁;参照组男(n=16),女(n=14),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为(44.38±1.33)岁。
经临床对比两组资料,显示为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原因经调查了解,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因素与其年龄、情绪、病情、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情绪与年龄。
2020年8月第7卷第8期August.2020,Vol.7,No.8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1469睡眠精神病学SleepPsychopathy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卢惠阳(福建省厦门市仙岳医院,厦门,361102)摘要 目的: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同时观察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福建省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
对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出现失眠的原因,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以及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通过对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失眠原因进行分析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护理效果显著提升。
关键词 失眠;护理;效果;满意度AnalysisofInsomniaCausesofPsychiatricInpatientsandRelatedNursingCountermeasuresLUHuiyang(XianyueHospital,Xiamen,Fujian361102,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analyzethecausesofinsomniainpsychiatricinpatients,andtotaketargetednursingcountermeasures,andobservethenursingeffect Methods:Atotalof98psychiatricpatientsadmittedtotheDepartmentofPsychiatry,XianyueHos pital,Xiamencity,FujianProvincefromJanuary2017toJanuary2018wereselectedasstudysubjects 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tablemethod,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ith49patientsineachgroup Thepa tientswereobservedandthecausesofinsomniawereanalyzed 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nursing,and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targetedhigh qualitynursingintervention Thenursingeffectandnursingsatisfactionofthetwogroupswerecom pared Results:Thetotalnursingefficiencyandnursingsatisfaction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 05) Conclusion:Throughtheanalysisofthecausesofinsomniainpsychiatricinpatientstotaketargetednursingcountermeasures,nursingeffectsignificantlyimproved.Keywords Insomnia;Nursing;Theeffect;Satisfaction中图分类号:R338 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8.078 失眠包括彻夜不眠、时睡时醒、早醒、入睡困难等类型[1],失眠会导致精神病患者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急躁易怒、耳鸣、纳差、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等症状,甚至会出现许多身心性疾病,如性欲减退、焦虑症、抑郁症、消化道溃疡症、消瘦等[2]。
精神科护士睡眠障碍分析【关键词】精神科护士;睡眠障碍原因;应对措施睡眠是人体生理节律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睡眠与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1]。
睡眠不足或睡眠不稳,会导致注意力降低、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及其它心理障碍问题。
探讨精神科护士睡眠状况及相关因素,从而提高其工作能力,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1 对象与结果调查对象为我院精神科临床护士。
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对入组护士进行调查,年龄22~54岁,平均42岁。
工龄2~37年,平均21年。
结果30名(30%)有轻度睡眠问题;20名(20%)有中度睡眠问题,13名(13%)有重度睡眠问题。
睡眠质量差者以年龄偏大者居多。
睡眠质量好者其个性特征倾向于外向情绪稳定型,睡眠差者则倾向于内向情绪不稳定型。
睡眠不足、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不稳、早醒、恶梦夜惊及失眠后的心理反应如心慌、气短、乏力、效率低下等因素严重影响精神科护士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精神科患者的治疗过程。
2 睡眠障碍的原因2.1 精神科护士服务对象大多为思维、情感、行为异常的精神病患者,受症状的支配,常会出现自伤、自杀、冲动伤人行为,有时甚至伤及护理人员,人身安全感差,在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保持高度警惕,以防患者自杀、自伤、冲动伤人等意外事件,工作责任重,风险大。
长期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科护士时常面临精神病患者的人身冲击的精神应激,必然伴情绪过度疲惫。
精神患者对疾病缺乏认知能力,治疗护理依从性差,甚至拒绝接受治疗,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完成治疗护理工作,加之一些精神患者行为紊乱,生活不能自理,封闭式管理和无陪人式的精神科治疗模式使得护士在完成治疗任务的同时要做大量的生活护理,劳动强度大,易导致疲劳,影响睡眠,降低工作效率[2]。
2.2 由于精神科护士职业的特殊性,致使其心理压力较大,社会地位偏低,然而工作性质要求精神科护士素质较高,不但要掌握基础护理还要懂得心理护理,责任压力和精神压力加重了心身的疲惫。
睡眠障碍的护理[摘要]睡眠可以保护大脑免受内外各种刺激的影响并可使兴奋与抑制过程恢复平衡,调整大脑功能,促使健康的恢复。
精神患者由于大脑机能失调,生活推动政党规律,很多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由于睡眠的障碍导致疾病的恶化,因此保证患者的充分睡眠应引起一定重视。
[关键词]睡眠障碍;护理;临床表现 1 睡眠障碍在临床的表现 1.1 失眠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表现有入睡困难,亦称"起点失眠";早醒,谓之"终点失眠";"睡眠持续困难性失眠",表现睡浅多梦。
1.2 夜惊多见于儿童,发生于入睡后15 min~30 min,患儿于睡眠中突然惊起,紧张激动,两眼直视,惊叫啼哭,心率快,不能被唤醒,发作后入睡,醒后多不能回忆。
1.3 梦言和梦行梦言表现为熟睡中说话、唱歌或哭笑。
多见于神经质儿童或具有遗传素质的成人。
梦行表现为突然从床坐起,表情呆板,问之不答,可做些简单刻板动作等,有的也可有复杂运动如挑水、切菜等,但事后均自动入睡。
1.4 梦魇常在恶梦中突然惊醒,醒后伴有强烈的惊恐,多数心率及呼吸加快,有窒息濒死感,过后可再入睡。
2 护理要点 2.1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病室内清洁整齐、无异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光线柔和(以暗蓝光为宜)、环境安静、无噪声,有利患者安定情绪、容易入睡;床褥要干燥、清洁、平整、被褥的长宽、软硬、冷暖适度使患者感觉舒适;病室内有兴奋躁动患者应安置于隔离室,并及时做安眠处理,以免影响其他患者的睡眠。
工作人员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保持病室内安静;就寝时,可让患者听轻柔的催眠乐曲,有利安定情绪。
2.2 安排合理的作息制度指导患者养成按时作息的生活习惯,白天除了安排1 h~2 h午睡外,要组织患者参加适宜的工、娱、体活动,有利夜间正常睡眠。
2.3 促进患者养成有利睡眠的习惯睡前忌服引起兴奋的药物或饮料;睡前避免参加引起激动、兴奋的娱乐活动和谈心活动,不看情节紧张的小说和影视片;晚餐后不过量饮茶水,临睡前要解尿,避免中途醒后,难以入睡;睡前用暖水浸泡双脚或沐浴,以利减缓脑部血流量,促进睡眠;要取健康的睡眠姿势仰卧和侧卧,不蒙头盖面,不俯卧睡眠。
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相关护理措施【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失眠原因与相关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9月-2023年9月接收的78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
分析患者的失眠原因,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51%,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56%,(P<0.05)。
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比对照组高,( P <0. 05) 。
结论分析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失眠原因,并进行优质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原因分析;护理措施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种,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如果患者近期生活或者是工作压力比较大或者是有焦虑、抑郁等情绪,有可能会出现失眠的情况。
如果患者近期没有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也有可能是内分泌疾病导致的失眠,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失眠的症状,并伴有心跳加速、呼吸加快、口干、便秘等症状。
在患者长期熬夜加班形成习惯之后,便会出现失眠症状,因此,患者需要纠正不良的作息规律。
同时,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出现衰退,同样会导致患者失眠[1]。
本实验选择我院2022年9月-2023年9月接收的78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参与研究,探讨其临床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2年9月-2023年9月接收的78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
对照组女15例,男24例,年龄(25~70)岁,均值(48.32±1.25)岁。
观察组女17例,男22例,年龄(26~71)岁,均值(48.36±1.24)岁。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实验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失眠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精神病人睡眠障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病人睡眠障碍的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出现睡眠障碍的10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并实施积极的改善睡眠的措施。
结果: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幻觉妄想影响、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影响等,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改善环境和护理模式,82%的患者的睡眠状况得到好转。
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是消除或降低睡眠障碍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精神病人;睡眠障碍;观察;护理精神病人大多有睡眠问题,作为其精神症状的一部分,睡眠质量差往往会引起其它症状的波动,并且影响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睡眠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易惊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难于入睡以及睡眠规律倒置。
为了促进精神病人尽快康复,我院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出现睡眠障碍的10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现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出现睡眠障碍的10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在5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5±2.3)岁。
引起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幻觉妄想影响、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影响等。
幻觉妄想影响:某些精神症状常可导致失眠、幻觉、妄想、躁狂或抑郁状态等,如病人看到床上有蛇或感觉到床上有电,产生恐惧心理而不能入眠。
精神因素:对病情的焦虑,恐惧以及其他精神因素等,如失恋、亲人死亡等。
环境因素:环境陌生或不良刺激,如周围不安静、光线太强、空气污浊、蚊蝇叮咬等。
抗精神病药物影响:某些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副作用,如服用丙米嗪等。
其它因素:如病态所致不规律睡眠,或身体不适、饮食不规律影响的睡眠。
1.2睡眠障碍的护理方法1.2.1做好心理护理,设法帮助病人解除心理因素。
精神科47例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分析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65-01
【摘要】:目的:通过对精神科住院者的调查,分析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分布情况,并制定对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采用观察计数法对2010 年 5月 7 日我院病区在院的住院患者 47 例患者进行观察。
结果: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形式主要表现在早醒、睡眠过度及入睡困难三个方面。
结论:睡眠障碍精神病患者比较常见,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加强治疗与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 睡眠障碍; 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 2012年 5月 7 日我院病区在院的住院患者 47 例。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对 2012年 5月7 日我院五病区共 47 例住院患者 24 小时内的睡眠状况进行统计,资料来源于护理人员及患者的主诉。
1.2.2 将睡眠障碍划分为 5 种形式ⅰ入睡困难( 夜间卧床2 小时后才能入睡) ; ⅱ间断睡眠( 夜间入睡期间醒 3 次以上,醒后半小时才能入睡) ; ⅲ早醒( 早上 3 点以前醒后不能入睡) ; ⅳ未眠( 24 小时总睡眠不足 2 小时) ; ⅴ睡眠过度( 24小时睡眠时间大于 14 小时) 。
符合多种睡眠障碍患者重复计数。
2.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47 例住院患者中有 27 人次存在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
2.2 原因分析
2.2.1 睡眠障碍与患者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失眠的患者均为五病区新入院的几名“三无”流浪患者,他们存在明显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科阳性症状,这几例患者经过一段急性期的治疗后,睡眠状况明显好转。
2.2.2 环境的影响从调查统计中发现,对于入睡困难及早醒的患者床铺多靠近病区的走廊或灯光光线较强的地方。
同时,间断睡眠的患者醒来时间多集中在下半夜,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到,患者夜间醒来除需上厕所、喝水等生理需求外,大多是由于患者吵闹、工作人员巡视病房等原因所引起。
对于失眠的几例患者本人认为与新入院不熟悉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
2.2.3 药物的影响药物治疗是精神科一种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睡眠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 氯丙嗪、氯氮平等传统的抗精神病药有较强的镇静作用,患者服用后表现过度镇静,降低了患者参加活动的能力及质量,出现睡眠过度。
相反,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出现焦虑、坐立不安等表现,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3.护理对策
3.1 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安全是精神科病区的重中
之重,病区内应杜绝一切危险物品,工作人员应随时做好安全检查,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病区内要保持安静,要减少吵杂声音,特别是重症病房和一般病房要分开管理,并且建立患者作息、探视等制度。
创造整洁、安全、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不仅有利于患者的睡眠,也是保证良好睡眠的先决条件。
3.2 对症护理对于急性期兴奋、躁动、易激惹的患者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行保护性约束或单间隔离。
对于较合作的患者睡前禁止服用引起兴奋的药物、饮料或浓茶等,避免参加易激动、兴奋的活动,鼓励患者睡觉前温水泡脚或进行一些放松训练。
对睡眠间断、早醒的患者,鼓励参加适当的活动,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
同时,为了不影响患者的睡眠,晚夜间值班的工作人员巡视病房、执行操作等要做到“四轻”,保证病房的安静。
3.3 心理护理新入院的患者常以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为主,容易出现入睡困难,护士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帮助患者消除心理因素,使其有安全感; 恢复期的患者担心出院后由于社会偏见,被亲朋疏远,担心疾病复发,往往会产生睡眠障碍。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鼓励患者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3.4 改变护理及管理的模式为了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的需求,精神科护理工作也应该由单一的疾病护理转为疾病-心理-康复的全程护理模式,针对住院患者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做到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贯穿始终。
在护理管理上,原来封闭式的护理管理模式已经
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康复期的住院患者他们需要走出封闭的空间,半开放或全开放的模式越来越被住院患者所接受,同时,护士必须主动和患者沟通,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不歧视患者,定期为他们开展一些室内、外的工娱活动,丰富他们的住院生活,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4. 结语
总之,精神病患者出现睡眠障碍是极其常见的,要达到较好的
治疗效果,必须首先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因此,护士综合应用各种护理援助措施,给予及时恰当的护理,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但能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对于巩固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丙慧. 230例术后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5,(06)
[2]田慧. 手术复苏室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 2010,(13)
[3]文梅. 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1,(01)
[4]祁玲. 神经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 青海医药杂志, 2010,(12)
[5]庄翠菁, 杨金满.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02)
[6]郎春英, 李凤香, 张芝兰, 叶郁葱. 精神病人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 现代临床护理,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