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护理方法分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护士的技巧与建议患者的睡眠质量对于康复和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作为护士,我们承担着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的责任。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护士在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方面的技巧与建议。
1. 睡眠环境的调整患者在医院或康复中心住院期间,他们的睡眠环境可能会受到各种干扰。
作为护士,我们需要确保患者的睡眠环境舒适宜人。
以下是一些建议:- 降低噪音:尽量减少门窗的开关声、护士站的噪音以及其他患者的不必要交谈。
提供耳塞或白噪音机等辅助设备,帮助患者屏蔽外界噪音。
- 控制光线:确保患者的房间可以黑暗适宜。
关闭门窗帘、关闭不必要的照明等,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好的睡眠环境。
- 控制温度:确保房间温度适宜,既不过热也不过冷。
提供合适的被褥,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2. 睡前准备与睡前护理正确的睡前准备和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 创建睡前例行程序:鼓励患者建立一个固定的睡前时间表,例如洗漱、更换衣物、放松活动等。
这有助于告诉患者的身体和大脑,该准备入睡了。
- 限制饮食与药物摄入:建议患者避免摄入含咖啡因或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如咖啡、巧克力、烟草和酒精等。
这些物质会影响患者的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
- 提供放松技巧:教导患者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术或冥想等。
这些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压力和焦虑,进入更深层的睡眠。
3. 管理疼痛和不适疼痛和不适会显著干扰患者的睡眠质量。
作为护士,我们需要积极管理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以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
以下是一些建议:- 定期评估和记录疼痛程度:鼓励患者定期报告疼痛或不适的程度,以便我们可以调整治疗计划。
必要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给予镇痛药物。
- 提供舒适的体位:帮助患者找到舒适的体位,如使用垫子或枕头来支撑患者的身体部位,减轻或分散压力。
这有助于减少疼痛和不适,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入睡和保持睡眠。
- 使用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鼓励患者尝试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热敷、冷敷、按摩等。
住院患者睡眠的护理住院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睡眠的护理非常重要。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患者身体恢复和提高免疫力,同时也有助于减轻焦虑和痛苦感。
以下是关于住院患者睡眠的护理的一些建议:1.舒适的环境:确保患者住院的病房环境舒适,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避免噪音和光线的干扰。
提供舒适的床铺和枕头,并确保床单和被褥的清洁。
2.定时和规律:给予患者一个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并保持一致。
将患者的睡觉时间与其日常活动和治疗时间安排相结合。
避免不必要的打扰,如夜间的护理操作。
3.避免过度干扰:在晚间的时候减少医生和护士的查房次数。
尽量减少噪音和灯光的刺激,避免使用过亮的手电筒或闪光灯。
4.促进放松: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并减轻焦虑和痛苦感。
这可能包括提供舒适的音乐,提供正常的床铺,提供必要的药物和疼痛缓解措施。
5.控制疼痛和症状:适时给予患者必要的疼痛缓解药物,以减轻其症状,帮助他们入睡。
此外,确保对其他症状也进行适当的控制,如咳嗽、呼吸困难等。
6.创造安全环境:提供一定的安全措施,如床旁的扶手、床栏或床围,以防止患者在睡眠中跌落或造成其他伤害。
适当的辅助用具可以帮助患者在需要的时候转身或改变体位。
7.适当的运动和活动:在白天帮助患者参与适当的运动和活动,以增加他们的体力消耗和疲劳感,从而促进良好的睡眠。
这可能包括进行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或简单的活动。
8.定期检查伤口和导管:如果患者有伤口或导管,定期检查伤口的情况,并确保导管畅通,以免因为不适或疼痛影响睡眠。
9.维护卫生:定期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包括洗脸、刷牙等。
清洁和干净的环境有助于患者的睡眠。
10.引导合理饮食:在晚间避免大量饮食或重口味的食物,以防止胃肠不适影响睡眠。
推荐提供一杯热牛奶或其他温和的饮品,有助于放松和入睡。
最后,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了解其个人睡眠习惯和需求,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
通过以上护理建议,可以提高住院患者睡眠的质量,促进康复和恢复过程。
内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案例范文【中英文实用版】Case Exampl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in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Services案例一:Case One:在某内科病房,护理团队发现患者在夜间经常出现不适症状,如失眠、疼痛等。
经过分析,护理团队决定对病房环境进行调整,增加夜间照明,调整床铺硬度,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枕头。
同时,护理人员加强夜间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不适。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患者夜间不适症状明显减少,睡眠质量得到提升。
In one internal medicine ward, the nursing team found that patients often experienced discomfort symptoms at night, such as insomnia and pain.After analysis, the nursing team decided to adjust the ward environment by increasing nighttime lighting, adjusting bed firmness, and providing comfortable pillows for patients.Additionally, nursing staff strengthened nighttime patrols to promptly identify and address patients" discomfort.After a period of improvement, patients" nighttime discomfort symptom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ir sleep quality was improved.案例二:Case Two:另一内科病房的护理团队发现,部分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
精神科47例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分析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65-01【摘要】:目的:通过对精神科住院者的调查,分析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分布情况,并制定对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采用观察计数法对2010 年 5月 7 日我院病区在院的住院患者 47 例患者进行观察。
结果: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形式主要表现在早醒、睡眠过度及入睡困难三个方面。
结论:睡眠障碍精神病患者比较常见,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加强治疗与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 睡眠障碍; 护理对策1.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 2012年 5月 7 日我院病区在院的住院患者 47 例。
1.2 方法1.2.1 调查方法对 2012年 5月7 日我院五病区共 47 例住院患者 24 小时内的睡眠状况进行统计,资料来源于护理人员及患者的主诉。
1.2.2 将睡眠障碍划分为 5 种形式ⅰ入睡困难( 夜间卧床2 小时后才能入睡) ; ⅱ间断睡眠( 夜间入睡期间醒 3 次以上,醒后半小时才能入睡) ; ⅲ早醒( 早上 3 点以前醒后不能入睡) ; ⅳ未眠( 24 小时总睡眠不足 2 小时) ; ⅴ睡眠过度( 24小时睡眠时间大于 14 小时) 。
符合多种睡眠障碍患者重复计数。
2.结果与分析2.1 结果 47 例住院患者中有 27 人次存在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
2.2 原因分析2.2.1 睡眠障碍与患者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失眠的患者均为五病区新入院的几名“三无”流浪患者,他们存在明显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科阳性症状,这几例患者经过一段急性期的治疗后,睡眠状况明显好转。
2.2.2 环境的影响从调查统计中发现,对于入睡困难及早醒的患者床铺多靠近病区的走廊或灯光光线较强的地方。
同时,间断睡眠的患者醒来时间多集中在下半夜,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到,患者夜间醒来除需上厕所、喝水等生理需求外,大多是由于患者吵闹、工作人员巡视病房等原因所引起。
浅谈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摘要】失眠症(insomnia)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
失眠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注意力不能集中,若不及时控制将会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诱发更多的躯体和心理疾病。
西医主要以睡眠药物治疗失眠症,但睡眠药物长期服用会有药物依赖及停药反弹和记忆力下降,部分睡眠药物还有抑制呼吸和乏力的不良反应[1]。
中医认为失眠症属于“奔豚”、“郁证”、“脏躁”、“不寐”范畴,采用中医调护的方法,如养生指导、穴位按摩、贴药、针灸、饮食调护等方法,对躯体的损伤小,能够使失眠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本文从失眠患者的生活起居、心理、饮食、中医特色治疗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失眠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关键词】失眠症;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60-01失眠症在古代书籍中又称“不得眠”、“不得卧”,是以经常不得安睡为特征的一种证候[3]。
临床表现不一,有难以入寐、有寐而易醒、有彻夜不寐等表现。
西医认为失眠症则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
失眠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注意力不能集中,若不及时控制将会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诱发更多的躯体和心理疾病。
现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疗失眠症,其安全、可靠的疗效受到广大失眠患者的信赖,现总结如下。
1 失眠的原因中医认为睡眠乃系心神所主,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化结果,这种规律一旦破坏,就可导致不寐。
失眠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也往往是多种病因的复合作用,病因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外感六淫;(2)内伤七情;(3)饮食劳倦;(4)气血亏虚。
失眠的原因以及治疗的方法和措施何凌霄广西中医学院2004级市场营销 0426040摘要:分析和收集近年来失眠症的原因与临床治疗方法、措施,为失眠症的研究提供资料和依据。
关键词:失眠原因慢性治疗方法护理睡眠占据了人类生命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它与人的精神和躯体健康密切相关[1]。
从生理上看,睡眠属于保护性抑制,一方面避免神经细胞过度消耗,另一方面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利于精力和体力的恢复及能量的储存,故睡眠对保持人体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竞争的激烈,许多人经受着失眠之苦,失眠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果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可进一步发展为重性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引起失眠症的原因很多,因人而异,治疗方法也因人而不同,现在就对引起失眠症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措施作一综述。
临床上,正常睡眠分为两个期,即快波睡眠期和慢波睡眠期,每个周期历90分钟,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睡眠是由一个慢波睡眠期和一个快波睡眠期相互交替完成,人们每晚的睡眠,通常经历4~6个睡眠周期。
失眠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入睡难。
指躺在床 1:30分钟以上仍不能入睡。
(2)易醒。
指入睡后的两个小时里,觉醒次数增加,或觉醒持续时间延长。
通常,睡眠中觉醒时间持续不会超过7分钟,醒来时不能回忆其觉醒经过。
但是,频频觉醒或觉醒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次日疲倦和烦躁。
(3)早醒。
指比正常睡眠早醒1~4小时,导致睡眠时间不足。
失眠还常伴有头昏、记忆下降、疲乏乏力等,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对于失眠症,可以分为以下三类[3]:(1)暂时性失眠:只维持几天。
可能由于情绪兴奋、暂时性精神紧张或时差所引起,如重大节日、会议、聚会、考试、跨时区旅行等等。
(2)短期性失眠:持续数天到三周的时间,在人患有严重疾病或个人遭受巨大压力时常会发生。
(3)长期性失眠:可维持数年甚至更久。
长期性失眠患者已经形成一种长期性习惯性的模式,原因复杂,难以根治。
睡眠障碍治疗论文素材睡眠障碍是指人们在获取充足、高质量睡眠方面遇到的困难。
它包括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过度困倦等多种类型。
对于长期遭受睡眠障碍的患者来说,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睡眠障碍的治疗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可以用来作为睡眠障碍治疗论文的素材:1.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睡眠障碍常用的方法。
它基于以下原则: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如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睡前放松活动;避免刺激物,如咖啡因和电子设备;使用床铺进行睡眠或性活动,避免在床上进行其他活动。
行为疗法可以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和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对于睡眠障碍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失眠患者常常使用催眠药物来帮助入睡,然而长期使用会导致依赖和药物滥用。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则可以通过应用气道正压通气设备改善呼吸暂停。
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不同,因此药物治疗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处理与睡眠障碍相关的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其通过改变个体的不健康睡眠信念和行为,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其他方法如放松训练、催眠疗法和音乐疗法等也被用于辅助睡眠障碍的治疗。
4. 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行为障碍治疗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睡眠障碍,患者在REM睡眠期间缺乏肌肉麻痹,导致可能出现危险的活动性行为,如打鼾、睡眠打斗等。
RB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环境调整。
药物治疗一般使用抑制剂来降低RBD患者的活动性行为,而环境调整则包括床铺安全措施和卧室环境改善等措施。
5. 社会支持和教育对于患有睡眠障碍的个体来说,得到社会支持和专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压力,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而专业教育则有助于患者了解睡眠障碍的原因、症状和治疗选项,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睡眠问题。
6.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疗法,也可以用来辅助睡眠障碍的治疗。
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及护理睡眠质量对于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而内科住院病人在医院中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
对于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相应地提供护理是非常必要的。
睡眠质量调查:为了全面了解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我们可以结合以下方法进行调查:1. 睡眠质量自评量表:可以使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等量表,要求病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相关问题,以评估其睡眠质量。
2. 睡眠监测仪器:可以使用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对病人的睡眠状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进行监测和记录。
3. 护理记录:护士可以在每次巡视时记录病人的睡眠情况,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1. 问卷调查:编制问卷,包括常见可能影响睡眠的因素,如噪音、灯光、温度、病人自身疼痛或不适、医疗护理等,并让病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
2. 访谈: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询问他们对睡眠质量不佳的原因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3. 数据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可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针对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不佳,护士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1. 优化睡眠环境:减少噪音、控制灯光亮度、调节室温、保持空气流通等,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2. 疼痛管理:及时评估和处理病人的疼痛,减少疼痛对睡眠的影响。
3. 药物管理:根据医嘱合理使用催眠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4.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病人应对可能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缓解其影响睡眠的因素。
5. 定期巡视:在巡视病房时,尽量减少干扰病人睡眠的行为,如熄灭室内灯光、轻轻打开病房门等。
6. 教育宣教:向病人和家属提供关于良好睡眠习惯的教育,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午睡过长等。
总结:通过睡眠质量调查来了解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提供有效的睡眠质量护理提供依据。
睡眠质量护理主要包括优化睡眠环境、疼痛管理、药物管理、心理支持、定期巡视和教育宣教等措施。
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及护理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一直是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病人治疗水平的提高,病人的住院时间逐渐延长,而睡眠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许多内科病人由于疾病症状、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或不适感、不适床位等因素,导致其睡眠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其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睡眠对人体的代谢、免疫功能、神经系统功能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睡眠质量能够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关注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探讨影响因素,并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调查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评估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为提高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其康复。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以探讨如何改善病人的睡眠状态,提高其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通过深入了解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情况,有效评估其睡眠质量,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减少睡眠障碍对病人的不良影响,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内科住院病人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促进其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为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影响因素,评估睡眠质量,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并评估效果,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
从护理角度出发,为临床护士提供相关的护理注意事项和建议,提高护理质量,增强对病人的关怀和照顾,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加深对内科住院病人睡眠问题的认识,加强护理工作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为促进医院护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睡眠障碍的护理[摘要]睡眠可以保护大脑免受内外各种刺激的影响并可使兴奋与抑制过程恢复平衡,调整大脑功能,促使健康的恢复。
精神患者由于大脑机能失调,生活推动政党规律,很多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由于睡眠的障碍导致疾病的恶化,因此保证患者的充分睡眠应引起一定重视。
[关键词]睡眠障碍;护理;临床表现 1 睡眠障碍在临床的表现 1.1 失眠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表现有入睡困难,亦称"起点失眠";早醒,谓之"终点失眠";"睡眠持续困难性失眠",表现睡浅多梦。
1.2 夜惊多见于儿童,发生于入睡后15 min~30 min,患儿于睡眠中突然惊起,紧张激动,两眼直视,惊叫啼哭,心率快,不能被唤醒,发作后入睡,醒后多不能回忆。
1.3 梦言和梦行梦言表现为熟睡中说话、唱歌或哭笑。
多见于神经质儿童或具有遗传素质的成人。
梦行表现为突然从床坐起,表情呆板,问之不答,可做些简单刻板动作等,有的也可有复杂运动如挑水、切菜等,但事后均自动入睡。
1.4 梦魇常在恶梦中突然惊醒,醒后伴有强烈的惊恐,多数心率及呼吸加快,有窒息濒死感,过后可再入睡。
2 护理要点 2.1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病室内清洁整齐、无异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光线柔和(以暗蓝光为宜)、环境安静、无噪声,有利患者安定情绪、容易入睡;床褥要干燥、清洁、平整、被褥的长宽、软硬、冷暖适度使患者感觉舒适;病室内有兴奋躁动患者应安置于隔离室,并及时做安眠处理,以免影响其他患者的睡眠。
工作人员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保持病室内安静;就寝时,可让患者听轻柔的催眠乐曲,有利安定情绪。
2.2 安排合理的作息制度指导患者养成按时作息的生活习惯,白天除了安排1 h~2 h午睡外,要组织患者参加适宜的工、娱、体活动,有利夜间正常睡眠。
2.3 促进患者养成有利睡眠的习惯睡前忌服引起兴奋的药物或饮料;睡前避免参加引起激动、兴奋的娱乐活动和谈心活动,不看情节紧张的小说和影视片;晚餐后不过量饮茶水,临睡前要解尿,避免中途醒后,难以入睡;睡前用暖水浸泡双脚或沐浴,以利减缓脑部血流量,促进睡眠;要取健康的睡眠姿势仰卧和侧卧,不蒙头盖面,不俯卧睡眠。
ICU患者的睡眠障碍与调整方法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需求之一,对于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患者来说,由于疾病、环境和治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常常面临睡眠障碍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ICU患者常见的睡眠障碍原因,并介绍一些调整方法,以帮助ICU患者改善睡眠质量。
一、睡眠障碍原因:1. 疾病因素:ICU患者通常患有严重的疾病,如心脏病、呼吸衰竭、创伤等,这些疾病本身会导致患者处于疼痛、不适甚至焦虑状态,进而影响其入睡和睡眠质量。
2. 环境因素:ICU环境通常嘈杂,充斥着机械声音、警报声、护士的工作声等干扰,同时,光线的不合理调节也对患者的睡眠产生不利影响。
3. 治疗因素:ICU患者需要接受各种看护、监测和治疗措施,如频繁的血压测量、药物静脉注射以及机械通气等,这些操作会打扰患者的休息,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二、调整方法:1. 优化环境:为ICU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暗适度的睡眠环境十分重要。
护士应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噪音干扰,并通过使用遮光窗帘和眼罩等方式控制光线强度,使患者感受到更好的休息环境。
2. 合理控制药物和治疗: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合理控制药物使用和治疗措施,尽量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对患者的干扰。
例如,可以采用合适的时间间隔来进行治疗,以减少频繁的操作影响到患者的休息。
3. 心理支持:ICU患者通常处于极度焦虑和恐惧的状态,护士和医生应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通过交流和鼓励,让患者感受到安全和放松,从而有助于改善其睡眠状态。
4. 合理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对改善睡眠质量至关重要,护士和医生应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制定合适的作息计划。
例如,合理控制傍晚的活动量,逐渐减少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并尽量减少需要频繁入睡的操作,从而促进患者进入深度睡眠。
5. 非药物干预:在ICU调整患者睡眠障碍的过程中,非药物干预是首选,例如,可以使用放松技巧和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患者减少焦虑、放松肌肉,从而改善入睡和睡眠质量。
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观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60-02【摘要】:本文随机从某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抽选300名,并将其分为两小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70人和130人。
其中,干预组是在对患者实施常规心内科护理和健康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为住院失眠患者开展睡眠卫生指导,并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与相关的心理护理等系列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内科护理与开展健康知识教育。
结果发现,对于心内科睡眠质量差的住院患者是可以在合理、科学的睡眠护理干预下获得帮助,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帮助患者实现早日康复。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干预;睡眠质量睡眠是心内科患者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刚刚入院的患者。
他们由于受到疾病、周遭环境、社会以及自身心理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引发诸如高血液难以控制,心血管病反复发作,尤其是冠心病夜间频繁等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病况。
心血管疾病常用药中含有某些影响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譬如抗高血压药物、茶碱。
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直线下降,致使患者情绪不稳定、焦虑烦躁、精神匮乏,影响患者心理健康与病情的康复,甚至对生命产生威胁。
所以,对心内科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促进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进而早日康复演变成为了护理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接下来以实际案例为例,来探讨护理干预对在心内科患者的睡眠质量所产生的影响。
一、观察对象与观察手段从某院随机选择心内科住院患者300名:男150人、女150人,平均年龄在30岁到70岁之间。
然后把这300名心内科住院患者平均分为两大组:对照组与干预组,分别为170人和130人。
其中对照组实施正常的常规性护理,而干预组则是对他们开展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的时间为两个礼拜,每个礼拜都借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数量表对他们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并记录。
主要对两个小组患者的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以及觉醒次数加以评估记录。
ICU患者的睡眠管理与改善措施ICU(Intensive Care Unit)即重症监护室,是为危重病患者提供全天候监护和治疗的特殊医疗单位。
由于疾病的严重性以及接受的治疗手段,ICU患者的睡眠往往受到干扰,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而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和充足的睡眠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论述ICU患者的睡眠管理和改善措施,旨在帮助医疗人员提供更好的睡眠护理。
1. 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确保ICU患者处于一个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对于改善其睡眠至关重要。
以下几点可推荐执行:- 控制噪音:减少ICU内的噪音,例如通过减小医疗设备的噪音、合理布置管道等措施来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 提供适当的照明:避免强烈的光线刺激,可以使用遮光窗帘或调整灯光亮度,使患者在夜间能够更好地休息。
- 控制温度: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患者过于热或过于冷影响睡眠。
2. 调整护理计划和医疗操作时间表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ICU患者睡眠的干扰,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合理安排护理计划和医疗操作时间表。
例如:- 集中进行护理操作:将多个护理操作合理地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这样能够减少对患者的频繁干扰,减少其睡眠中断的次数。
- 考虑患者睡眠:在制定医疗操作时间表时,要尽量避免在患者通常睡眠的时段进行,以免干扰到患者的正常睡眠。
3. 管理疼痛和不适疼痛和不适常常成为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对于ICU患者更是如此。
因此,医疗人员需要通过以下方式来管理疼痛和不适,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通过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制定适当的疼痛管理计划,例如定时给予镇痛药物,确保患者在睡觉时能够获得充分的疼痛缓解。
- 积极管理呼吸不适: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及时进行呼吸支持,并确保通气管道通畅,减少对患者的干扰。
4. 提供心理支持ICU患者在面临疾病和治疗的同时,经常会面临着精神上的压力和焦虑,这也会影响他们的睡眠。
因此,提供心理支持和舒缓的环境对于改善ICU患者的睡眠至关重要:- 提供情感支持: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关怀来提供情感支持,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痛苦情绪。
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及护理【摘要】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一直是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调查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观察,分析了影响病人睡眠质量的因素,包括疾病症状、医院环境、护理措施等。
在护理实践中,通过调整护理方案、改善环境、提供心理支持等措施,有效改善了病人的睡眠质量。
最后通过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总结了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结论中指出了研究的临床意义,同时也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为今后完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这项研究对提高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和促进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影响因素,护理,改善,实践,评估,总结,展望,临床意义,局限性。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及护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对于恢复疲劳、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内科住院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及医疗干预等多种因素,容易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关注病人睡眠质量的研究逐渐增多。
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不佳会导致病人恢复速度减慢,免疫力下降,甚至影响治疗效果。
了解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的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睡眠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建议,以提高病人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护理实践的实施,评估其对病人的睡眠质量改善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研究局限性的总结和展望,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深入理解内科住院病人睡眠问题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住院病人失眠中医护理措施出自文献
住院病人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给病人的康复和治疗带来不利
影响。
中医护理在调节失眠和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下面是一
些关于中医护理失眠的常用措施,这些措施都有据可查并出自相关文献,
以下是详细内容:
1.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经过丰富的临床实践证明,针
灸可以有效地改善失眠症状。
一项发表在《疗法杂志》的研究表明,针灸
治疗对失眠病人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对于与情绪调节有关的失眠症状。
2.中药药膳
中药药膳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面。
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给予相应的中药药膳调理。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发表的
一篇研究发现,若干种中药药膳能够通过调整脑神经系统的功能,达到改
善失眠的效果。
3.中医按摩
中医按摩又称为推拿,它可以通过按摩人体特定穴位来刺激经络,调
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在《中国康复医学电子杂志》上
刊登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中医按摩能够有效地改善失眠,提高患者的睡眠
质量。
4.中医养生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来改善失眠。
一项发表在《中国中医急诊药物杂志》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养生习惯可以
改善失眠情况,包括定时睡觉、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过度劳累等。
总结而言,中医护理对于住院病人失眠有一定的疗效,这些措施在医
学文献中有相应的研究支持。
然而,中医护理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大样本
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并且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案优化《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案优化》一、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睡眠是恢复身体和大脑功能的重要环节,睡眠障碍是指引起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或睡眠时间不足等现象,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睡眠障碍患者数量急剧增加,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严重问题。
尽管已经有一些治疗方案被提出和使用,但很多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优化。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社会经济负担。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1. 综合评估不同类型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需求;2.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3. 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4. 提出优化治疗方案的建议,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综合评估不同类型睡眠障碍患者的治疗需求通过医学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临床观察等方法,综合考察不同类型睡眠障碍患者的症状、生活环境和心理因素等,了解其治疗需求。
2.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在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方案将考虑不同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副作用风险,行为疗法方案将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心理治疗方案将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个体化辅导,生活方式调整将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进行个性化指导。
3. 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前后对照法等方法,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在改善睡眠障碍患者的相关指标上的效果。
主要指标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入睡困难程度、白天疲劳感、焦虑和抑郁情绪等。
4. 提出优化治疗方案的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和分析,提出优化治疗方案的建议。
这些建议将包括改进药物治疗方案、优化行为疗法、完善心理治疗策略以及加强睡眠障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等。
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方法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各种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心得及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
年5月内科住院患者318例,按照护理方法分为a组(一般护理)70例,b组(薰衣草温水擦浴+引导放松疗法)108例,c组(单纯薰衣草温水擦浴)55例,d组(单纯引导放松疗法)85例,对比四组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一周后,b、c、d组患者早醒、不能熟睡、入睡困难发生率显著对比护理前降低(p005);b、c、d组护理后均与a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a组给予一般护理。
122 b组给予薰衣草温水擦浴+引导放松疗法护理,具体如下:①薰衣草护理法:将薰衣草干花使用纱布包裹好,放入开水中浸泡5min左右,再将其兑入到温水中,每天在患者睡觉前,给予薰衣草温水擦浴护理,患者取平卧位,每个部位均进行反复擦洗3min左右,直至皮肤有潮热感为宜,2周为1个疗程;②引导放松疗法:护理人员在患者每晚睡觉前30min,指导患者进行放松法,包括心理疏导和睡眠控制,心理疏导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方式,对患者在目前住院期间对于病区环境、病友、医护人员、治疗等方面存在的陌生感、恐惧感、焦虑感进行询问和答疑,为其消除不安情绪,尽快地适应住院环境;并及时了解患者目前内心最疑虑、矛盾等以致无法放松入睡的事情,协助患者将其解决,如:家庭环境较为困
难患者,比较担忧长期住院的费用问题,应尽量为患者减免费用或尽量使用便宜的药物等;针对家庭支持情况欠佳的,可以通过进行其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家属多给予患者关怀与精神支持;尽量地使患者保持稳定、安心的心境,有利于入睡;而睡眠控制,主要是白天要尽量满足患者与病友、家属交往及娱乐等需求,晚上则对其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间进行控制,避免睡前剧烈运动、过分激动、与病友或家属等谈论聊天过度兴奋、观察刺激或情节紧张或惊悚电视剧,控制晚上睡前进食过饱、饮用兴奋性饮料,可建议晚上可听相对柔和、舒适的音乐以安神宁心。
123 c组给予单纯薰衣草温水擦浴护理,同b组擦浴方法。
124 d组给予单纯引导放松疗法护理,同b组的放松疗法方法。
13 评定标准参考文献[1]进行睡眠障碍评定,早醒:对比往常早晨觉醒时间要提前超过2h;不能熟睡:夜晚有轻微声响即会受到刺激醒来,晚上醒来次数>2次;入睡困难:自有睡意要入睡到实际入睡的时间超过1h;另外,一夜的睡眠时间在5h内,认为是睡眠时间缩短。
14 统计学方法本文数据皆输入spss130软件处理,早醒、不能熟睡、入睡困难发生率数据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睡眠时间数据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p005);b、c、d组护理后均与a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中统计结果显示,采取薰衣草温水擦浴+引导放松疗法护
理后,患者的早醒、不能熟睡、入睡困难发生率显著对比单纯疗法组与一般护理组降低,且睡眠时间也对比其它三组明显延长,主要是由于联合疗法护理能够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地自我调节,逐步改善患者自身的紧张感与焦虑感,逐渐改善睡眠质量。
其中的薰衣草疗法可以起到放松、催眠与镇静的作用,引导放松疗法护理其实是精神放松疗法,协助患者自身认识到心理上的思想包袱、不安情绪来源,通过护理人员的耐心疏导,协助其疏通思想误区,从根本上放松心情;另外加以睡眠质量控制,杜绝外界各种可能引起睡前神经兴奋、思想情绪波动的因素,保证患者能够安心、顺利地入眠[2]。
因此,此护理方法是从生理上与心理上相互结合的改善睡眠质量方法,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联合疗法的护理方式对于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效果最为显著,可从各相关因素方面进行全面引导与改善,协助患者自我调节,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萍不同护理方法在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32):131-133
[2] 刘红艳,李晓林,崔莉内科住院病人睡眠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2,l1(12):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