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滑轮定滑轮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83.50 KB
- 文档页数:5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优秀3篇《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篇一六年级科学《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科学探究: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定滑轮和动滑轮构造上的特点2、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一三;科学知识:3、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4、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能有机会与同学们共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非常高兴,所以特地为同学准备了一首歌曲,请同学欣赏。
2、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
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3、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预测是()否()要改变的条件不要改变的条件实验设计(可附图)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一三的表格内。
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
11.2 滑轮—第1课时:定滑轮与动滑轮【自主学习】一、滑轮的构造滑轮由、、和钩组成。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1、轴的位置的滑轮称为。
2、轴的位置随一起运动的滑轮称为。
A是 A是B是 B是C是【合作探究】三、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1、定滑轮特点:使用定滑轮省力,但可以。
2、定滑轮的本质:定滑轮的本质是一个杠杆。
3、定滑轮的三个关系:①力的关系:若阻力来自物重:若阻力来自物体所受摩擦:②距离关系: ;③速度关系: 。
四、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1、动滑轮特点:使用动滑轮 省力, 改变施力方向。
2、只有 向上拉,动滑轮才能省 力。
动滑轮最多能省 力。
3、动滑轮的本质:动滑轮的本质是 的杠杆。
4、动滑轮的三个关系:①②距离关系: ;③速度关系: .11.2 滑轮—第1课时:定滑轮与动滑轮(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滑轮的构造滑轮由轮、轴、框和钩组成。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1、轴的位置不随滑轮而移动的滑轮称为定滑轮。
2、轴的位置随滑轮一起运动的滑轮称为动滑轮。
A是动 A是定B是定 B是定C是定【合作探究】三、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数据参照配套课件或实验实际)1、定滑轮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2、定滑轮的本质:定滑轮的本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3、定滑轮的三个关系:①力的关系:若阻力来自物重:F=f,理想若阻力来自物体所受摩擦:F>f,实际②距离关系: S=h ;③速度关系: v1=v2 。
四、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数据参照配套课件或实验实际)1、动滑轮特点:使用动滑轮 一定能 省力, 不能 改变施力方向。
2、只有 匀速竖直 向上拉,动滑轮才能省 一半 力。
动滑轮最多能省 一半 力。
3、动滑轮的本质:动滑轮的本质是 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 的杠杆。
4、动滑轮的三个关系:F=1/2G 理想F>1/2G 实际 ①F=1/2f 阻力来自物体摩擦F=1/2(G+G /) 不计绳重摩擦②距离关系: S=2h ;③速度关系: v1=2v2 .。
13-5《滑轮及其应用》学习指导(2)设计:杨泽清 时间: 年 月 日学习目标:(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知道这二种滑轮的实质与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2)知道定滑轮相当于等臂杠杆,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从而省力。
(3)知道滑轮组的作用及分析方法。
(4)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应知应会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2、 叫力臂。
3、当动力臂 阻力臂时,此杠杆为省力杠杆;当动力臂 阻力臂时,此杠杆为费力杠杆;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但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用于 。
新知新解(滑轮是一,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可以看作是能够连续转动的杠杆,杠杆平衡条件适用于它)认识定滑轮与动滑轮4、定滑轮实质是一个 杠杆; ( 填“能”与“不能” )省力,主要作用是 。
分析如下图:5.动滑轮实质是一个 杠杆; ( 填“能”与“不能” )省力,主要作用是 。
分析如下图:认识滑轮组滑轮组的作用: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
承担动滑轮的绳子的几根,F=(G物+G 动)/n 。
(n 为承担动滑轮及重物的绳子的股数)6、甲图中F= ;乙图中F= 。
7.如下图所示的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用这个滑轮组提升重为300牛的重物(忽略滑轮组和绳子重及摩擦)(奇动偶定)(1)在图甲上画出当动力F=150牛时绳子绕法;(2)在图乙上画出当动力F=100牛时绳子的绕法。
形成性测评8、定滑轮实质是一个_______杠杆,使用定滑轮时不能______,但能________。
9、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_______的_____杠杆,使用动滑轮时能省力_________,但费________。
10、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提升物体时,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装置是:11、用右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物体,以及已知物体重200牛,物体匀速上升1米,不计滑轮组重及摩擦,则:( ) A ,拉力为50牛; B , 拉力为40牛;C ,绳的自由端拉出4米;D , 绳的自由端拉出1米。
中考力学专题复习(导学案)杠杆的有关计算、滑轮【学习目标】1.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包括会计算并解决定量问题以及会分析定性问题。
2.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和动滑轮及其特点,能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3.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学习重难点】重点:1.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3.知道使用滑轮组时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难点:1.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滑轮进行理论分析。
【课前导学】知识点一:杠杆的有关计算1.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时,杠杆的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即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杠杆的动力F1就是阻力F2的几分之一。
这就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阻力×()即:F1×()=F2×()或)(()=21FF知识点二:滑轮1.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1)定滑轮:工作时,轴不随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2)动滑轮:工作时,轴与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2.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1)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 ,但可以改变拉力的 。
(2)动滑轮:使用动滑轮可以 ,但不改变 。
3. 使用滑轮的理论分析(1)定滑轮:使用定滑轮时,相当于一个 杠杆,定滑轮的轴是杠杆的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定滑轮的半径。
拉力F 与物重G 的关系是: 。
定滑轮 动滑轮(2)动滑轮:使用动滑轮时,相当于一个 杠杆,提升重物时,如果两边绳子平行,动力臂为阻力臂的 倍。
当动滑轮平衡时,拉力F 与物重G 的关系是: 。
4. 滑轮组使用定滑轮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能省力,把它们组合起来使用,就可以既省力又可改变用力的方向。
实验表明:使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绳子自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六年级《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教案及反思
六班级《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教材分析
在前面几课中,从同学身边非常熟识的生活使用工具入手争论
了杠杆、轮轴。
本课将沿用前几课由生活现象引入探究问题的原则,依据“问题——思索——假设——验证”的思路,指导同学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进一步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六班级同学,他们接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已有3年的时间。
滑轮是同学们都曾亲眼见过的比较熟识的工具,对于“滑轮”的作用他们有着肯定的生活阅历,但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由于同学头脑中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与原理存在似懂非懂的问题,所以,他们对定滑轮和动滑轮布满了探究的欲望和爱好,于是在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观看和试验活动可以使他们熟悉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与原理。
教学目标
1. 科学学问: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争论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争论方案,并依据方案步骤进行争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育乐于探究、注意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沟通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试验来熟悉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传递和转换的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滑轮组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滑轮组的工作原理,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模型、实验器材、图片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图片,如吊车、滑轮组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学生分享对滑轮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滑轮组模型,向学生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电梯等。
第十三章第五节其它简单机械导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
2.能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说明使用定滑轮不省力和使用动滑轮省力的道理。
3.能根据特点识别生活和生产中的滑轮及滑轮组。
4.会对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做出判断。
5.能按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正确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2.难点: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的实质;组装滑轮组。
一、课前预习1)、知识回顾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3.杠杆的平衡条件:⑴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处于状态。
⑵实验前应调节,使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⑶杠杆的平衡条件:。
用公式可写成:。
2)、探究新知(探究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第69页-71页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请将你的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并保证在10分钟之内独立完成。
)2、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试指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支点及力臂3)、自学检测1.滑轮在使用时,如果它的轴______,这种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能够______,但是不能 ______,它实质上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的杠杆.2.有一种滑轮,它的轴可以随物体______,这种滑轮叫动滑轮,使用动滑轮能够_____,但要_______.它的实质是 ______.3.斜面是一种______,使用斜面的好处是_____,斜面高度一定时,斜面越_____使用它就越_____.4.轮轴是由一个_____和一个_____组成的,自来水管上的阀门就是一个轮轴,当阀门上的轮拧下来后,用手直接转动它的轴会感到很费力,而转动这个轮时就不感觉费力,说明______.5.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滑轮组,使用它既可以_____,又能够 _________________.6.重200 N的物体,使用定滑轮将它提起时,不计摩擦和滑轮重,所用拉力是_____N,如果使用动滑轮将它提起,所用拉力是_____ N.7.下列实例中相当于费力、省距离杠杆的是()A.独轮推车B.定滑轮C.人的前臂D.钳子8.关于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定滑轮半径越大越省力B.动滑轮半径越大越省力C.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省距离D.是否省力与半径大小无关,使用滑轮组时吊着动滑轮的绳子股数越多越省力4)我的疑问: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前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出来。
图1 图 2 滑轮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2.能说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作用3.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与动滑轮特点4.会分析动滑轮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学习重点:知道滑轮的实质及特点。
学习难点:运用杠杆知识分析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要点1.定滑轮和动滑轮1、观察滑轮,说出它的构造。
2.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滑轮?你知道它们起到什么作用吗?3.如下图所示利用滑轮提升重物。
讨论:两图中滑轮有什么不同?2、探究定滑轮的特点利用右图所示提升重物。
对于上述实验得出的结果分析:表一中滑轮固定不动,______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________,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所以该滑轮是 滑轮。
3、探究动滑轮的特点表二中物体上移,滑轮______,______省力,不能改变力的________,所以该滑轮是 滑轮。
1.钩码G= N2.提升重物时弹簧测力计读数F=_____N ,与钩码重力(G )进行比较,F G (>、<、=)3.拉力的方向与钩码的运动的方向________(相同、不同) 4. 弹簧秤移动距离s 物体移动距离h5.以桌面为参照物图1 中的滑轮________运动。
(填“是”或“否”)1.钩码G= N2.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_____N , 与钩码重力(G )进行比较,F G (>、<、=)3.拉力的方向与钩码的运动的方向________(相同、不同)4. 弹簧秤移动距离s 物体移动距离h5.以桌面为参照物图2中的滑轮________运动。
(填“是”或“否”)4.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在下图中画出动力臂、阻力臂(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杠杆,因此拉力和重力的关系是:,所以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杠杆,图4中杠杆的支点在哪里?因此拉力和重力的关系是:。
思考:在探究动滑轮的特点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等于钩码中的一半?为什么?课堂小结1、使用定滑轮可以________,但不能________.2、使用动滑轮可以________,但不能________.3、定滑轮的实质是________,动滑轮的实质是________4 、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时,F G,S h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F G,S h使用定滑轮水平移动物体时,F f,S拉力S物使用动滑轮水平移动物体时,F f,S拉力S物例1:如图所示的滑轮处于静止状态。
9.2 滑轮导学案A先学先思1.滑轮的主要构造:圆轮,中间有孔,内有转轴,轮可绕轴转动;周边有槽,可穿绳。
2.如图A 所示为________滑轮,这种滑轮使用时轴的位置_______________,生活中见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这样的滑轮;如图B 所示为________滑轮,这种滑轮使用时轴的位置____________,我们见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这种滑轮.后教后导1.如图3中B 图所示的滑轮是________滑轮,观察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____F2___F3___F4___G ,由此可以知道使用这种滑轮可以改变_________ ,不能_______。
2.如图3是小海同学“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装置。
他按图示提起钩码时注意保持测力计匀速移动,分别测得一组数据如下表所示(1)比较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可知: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 ; (2)比较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可知: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 ; (3)把钩码升高相同的高度,比较乙和丙实验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可知:使用动滑轮 ;能力提升1、使用滑轮时,轴的位置____________的滑轮,称为定滑轮,而轴的位置_____________的滑轮,称为动滑轮。
2、使用定滑轮的特点:定滑轮可以改变_____________,而不能改变______________,且使用时动力移动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阻力移动的距离;使用动滑轮可以__________,但不能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且动力移动的距离____________阻力移动的距离。
3、如果每一个滑轮重为G 轮,所提升物体重力为G ,则使用定滑轮时,F=______________;使用动滑轮时,F=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4,使用定滑轮提升重物,当分别在A 方向、B 方向和C 方向拉重物时: ( )A.A 方向拉力最小;B.B 方向拉力最小;C.C 方向拉力最小;D.三个方向拉力都一样.5.一辆汽车不小心陷进泥潭后,司机按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安装滑轮,均可将汽车从图2图3泥潭中匀速拉出。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潘绪柱一、教学设想遵循“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实验技能和细致、认真的品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通过实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懂得科学结论的获得是需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所以教学中通过讨论及活动,使学生能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接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已有3年的时间。
滑轮是学生们都曾亲眼见过的比较熟悉的工具,对于“滑轮”的作用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由于学生头脑中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与原理存在似懂非懂的问题,所以,他们对定滑轮和动滑轮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于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与原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知道其各自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滑轮轮轴位置是否移动判断动滑轮和定滑轮。
2.过程、方法和能力通过对滑轮工作的探究和理论分析,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学会比较。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互协作和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四、教学重难点探究中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等能力。
五、教学准备图片,铁架台、定滑轮和动滑轮、钩码等的工具盒,测力计。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升旗的视频,请同学回忆我校升国旗的过程。
做一做旗手的升旗动作,就像你正在升国旗一样,留意手的拉绳的方向,和旗的运动方向。
想一想:“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2、请大家讨论——运动的过程和方向(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
动滑轮和定滑轮教案教案标题:动滑轮和定滑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滑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和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动滑轮和定滑轮、绳子、负重物、测力计、计时器等;2. 实验材料:不同重量的物体、计量杯、水;3.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滑轮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滑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探究活动:2.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套实验材料。
3. 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并进行一系列与动滑轮和定滑轮相关的实验,例如:测量不同重量物体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上的运动速度和力的变化等。
4.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总结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知识巩固:5.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起重机、滑轮组等。
6.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关于滑轮应用的小组作业,包括设计一个简单的滑轮系统并解释其原理。
拓展活动:7. 学生分组进行滑轮应用的创意设计,例如:设计一个能够减轻人体力量负担的滑轮装置。
8. 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同伴评价和讨论。
课堂总结:9.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实验中培养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10.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能够提高滑轮效率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教学反思:1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教学反思,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根据教育阶段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物理定滑轮动滑轮教案教学内容:定滑轮的概念及其作用,动滑轮的概念及其作用,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结合运用教学目标:1.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基本概念;2. 掌握利用定滑轮和动滑轮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3. 能够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和作用;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合运用。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理解;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定滑轮、动滑轮、绳子等;2. 准备相关教学素材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引出滑轮的概念,让学生简单描述滑轮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二、讲解1. 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及区别;2. 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3. 给出几个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解决问题。
三、实验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定滑轮和动滑轮,观察各种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四、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案例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解决方法,探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缺点。
五、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物理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反馈下节课开始时,教师将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价。
教学结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案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
寨河中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课题: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课时安排:二课时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设计者:马学军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学习过程:知识提要:第2节滑轮1.滑轮:(1)定义:周边有槽、绕轴心转动的圆轮叫做滑轮。
(2)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2.定滑轮:(1)定滑轮实质上就是等臂杠杆;(2)拉力大小等于重物的重力大小;(3)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施力的方向。
3.动滑轮:(1)动滑轮实质上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在这种情况下,动力是阻力的,即F= 。
(2)拉力的方向与重物的移动相同。
(3)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施力的方向。
4.滑轮组:(1)拉力的大小与吊起动滑轮的绳子段数n有关;F= ,通常F= ,有时F= 。
(2)水平拉时,水平拉力通常F= 。
5.轮轴:F1r1=F2r2 ;斜面:F l=Gh。
第一课时1.滑轮再把圆轮的外缘加工成槽状。
将等臂杠杆的中间部分加宽,使之变成一个绕中心轴转动的圆轮,(1)这种周边有槽、绕轴心转动的圆轮叫做滑轮。
(2)滑轮在使用时,根据轴的位置是否移动,又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使用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叫动滑轮。
使用时,轴固定不动,叫定滑轮。
2.定滑轮:A :支点在轴心O 处。
B :动力臂l 1等于阻力臂l 2 (1)定滑轮实际上就是等臂杠杆。
(2)拉力大小始终等于重物的重力大小。
F =G(3)拉力的方向与重物移动的方向不同。
想一想:使用定滑轮不省____,但可以改变施力的___。
F3.动滑轮:A :支点在边缘O 处。
B :动力臂l 1为阻力臂l 2的2倍。
八年级物理下册12.2《滑轮》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以及做功问题。
(重难点前置性小研究观察与思考:怎样才能连续提升重物?滑轮的本质是变形的。
1.杠杆的平衡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杠杆有哪几种分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定滑轮和动滑轮。
使用过程中,滑轮的固定不动,这样的滑轮叫滑轮;使用过程中,滑轮随物体一起运动,这样的滑轮叫滑轮。
旗杆顶端的滑轮是滑轮实验研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所受重力G。
2用定滑轮把钩码匀速提升,读出测力计示数F,中午移动的距离H,,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用箭头标出重物移动的方向、拉力的方向。
分析论证比较G、F的大小关系、移动距离h、S关系和方向改变情况,粗略总结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定滑轮,但可以改变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但改变力的方向,而且费。
用平衡力的知识研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特点如图甲,在忽略摩擦的情况下,物体受到和的作用,由于物体匀速上升,所以跟是一对平衡力,= ,可得出使用定滑轮不及可以改变的方向的结论。
图甲图乙如图乙,在忽略动滑轮重力和摩擦的情况下,物体受到和两段绳子的两个拉力F的作用,由于物体匀速上升,所以跟是一对平衡力,= ,可得出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及不改变力的方向的结论。
滑轮组如果既需要改变力的方向,又需要省更多的力,人们常常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观察教材83页图甲,乙,思考1如果忽略动滑轮自重,图甲中拉力F是物重的—图乙中拉力F是物重的—2使用滑轮组时,虽然能省力,但会费距离。
定滑轮和动滑轮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和特点。
2.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滑轮的应用场合。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实物滑轮和图示。
2.幼儿适宜的道具,如绳索、小车等。
3.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如图片等。
教学内容及步骤步骤一:引入1.引导幼儿们回忆过去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滑轮,问他们滑轮具有什么作用?2.较好回答的幼儿,可以给予积极鼓励,同时提醒其他幼儿们也可以积极回答。
步骤二:讲解1. 定滑轮1.定滑轮是呈圆盘形,中间有一个凸起称为轮缘。
2.定滑轮的特点是: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不提供力量变化。
2. 动滑轮1.动滑轮的特点是:通过轮缘的滚动,能改变力的方向,并且能够起到增大力量的作用。
2.给出生活实例:“我们在树林里玩时,当要迎着高的山爬时,可以用滑轮帮助我们把重物顺利的拉到山上。
”3. 滑轮的应用1.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更好地观察和发现滑轮的应用场合,并举出一些例子进行说明:在办公楼电梯中、悬挂衣物的滑轮、在养殖场中使用的批发绞车等。
2.此时,引导幼儿判断所处环境中哪些属于定滑轮,哪些属于动滑轮,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定义和特点。
步骤三:实践体验1.给每两位幼儿发一个绳索和一个小车,并教授幼儿如何用绳索固定小车,使它能够顺利地被拉动。
2.引导幼儿判断绳索的固定方式:是用只固定在过滑轮的一端,还是用固定在地上和小车之间以及只绕行动滑轮一圈的方式。
3.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不同固定方式,体验到使用动滑轮的效果更好,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并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
步骤四:小结1.通过今天的活动,幼儿们已经学会了什么呢?2.引导幼儿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鼓励他们自主分享今天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1.本节课让幼儿体验和探究滑轮的使用,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和特点,加深了他们对滑轮的认识。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在任务中体验、探究科学的本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10:比较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色一、实验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 二过程与方法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
经过研究,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色,培育学生研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研究物理学原理。
经过议论沟通、实验研究,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经过认识简单机械的宽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实验器械:定滑轮、动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刻度尺、铁架台、线绳三、实验过程:合作研究㈠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械。
我们能够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械来研究滑轮的作用。
㈡、指导学生明的确验目的、任务。
解说实验目的、任务:⑴、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械自己想方法组装。
⑵、察看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⑶、剖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即滑轮有几种它们有什么作用)㈢、学生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疏组实验,察看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填好实验报告单。
教师巡视指导。
㈣、指导学生研究滑轮的种类及其作用。
1、以下⑴、⑵循环进行多次。
⑴、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⑵、发问:你以为滑轮有哪几种⑶、给几种滑轮命名。
⑷、发问:各样滑轮分别有什么作用⑸、学生议论。
2、师生共同小结:⑴、滑轮的种类。
【板书: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⑵、各样滑轮的作用。
(注意三个方面:①省力;②改变方向;③滑轮越多越省力)讲堂练习:1.使用定滑轮时,沿竖直方向向下拉;跟沿斜的方向向下拉,所用拉力的大小____,这是由于它的力臂___ 。
2.动滑轮本质上是一个__ 杠杆,使用动滑轮能够__ ,但不能够___ 。
3.滑轮组是把定滑轮和动滑轮 __ 使用的装置,使用时既能够省_ ,又能够_______。
图1 图
2
滑轮(第一课时)
湖北口中学姜礼成
学习目标
1.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
2.能说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作用
3.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与动滑轮特点
4.会分析动滑轮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学习重点:知道滑轮的实质及特点。
学习难点:运用杠杆知识分析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要点1.定滑轮和动滑轮
1、观察滑轮,说出它的构造。
2.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滑轮?你知道它们起到什么作用吗?
3.如下图所示利用滑轮提升重物。
讨论:两图中滑轮有什么不同?
2、探究定滑轮的特点
利用右图所示提升重物。
对于上述实验得出的结果分析:
表一中滑轮固定不动,______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________,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
移动的距离,所以该滑轮是滑轮。
3、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表二中物体上移,
滑轮______,______省力,不能改变力的________,所以该滑轮是
滑轮。
1.钩码G= N
2.提升重物时弹簧测力计读数F=_____N,
与钩码重力(G)进行比较,
F G(>、<、=)
3.拉力的方向与钩码的运动的方向
________(相同、不同)
4. 弹簧秤移动距离s 物体移动距离h
5.以桌面为参照物图1 中的滑轮________
运动。
(填“是”或“否”)
1.钩码G= N
2.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_____N,
与钩码重力(G)进行比较,F G(>、
<、=)
3.拉力的方向与钩码的运动的方向
________(相同、不同)
4. 弹簧秤移动距离s 物体移动距离h
5.以桌面为参照物图2中的滑轮________
运动。
(填“是”或“否”)
4.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在下图中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 杠杆,因此拉力和重力的关系
是: ,所以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2
)动滑轮实质是一个
杠杆,图4
中杠杆的支点在哪里? 因此拉力和重力的关系
是: 。
思考:在探究动滑轮的特点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等于钩码中的一半?为什么? 课堂小结
1、使用定滑轮可以________,但不能________.
2、使用动滑轮可以________,但不能________.
3、定滑轮的实质是________,动滑轮的实质是________
4 、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时,F G , S h
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F G , S h
使用定滑轮水平移动物体时,F f , S 拉力 S 物
使用动滑轮水平移动物体时,F f , S 拉力 S 物
例1:如图所示的滑轮处于静止状态。
手拉弹簧测力计在在1、2、3三个不同位
置时的拉力分别是F 1、F 2、F 3,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 1 F 2 F 3。
这证明
使用定滑轮不能改变力的____,只能改变力的____。
例2:用如图所示滑轮提起重物,不计动滑轮自重和摩擦,若
物重G 为50N ,则拉力F 为 N ,若重物升高0.6m ,则
绳子的自由端(手拉着的那端)向上拉 m 。
要点2:理想状态下的滑轮
(不计绳重、绳与滑轮见的
摩擦和滑轮自重)
1、图一所示该滑轮为 滑轮,使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则拉力F=
2、图二所示该滑轮为 滑轮,使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则拉力F=
3、图三所示该滑轮为 滑轮,使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则拉力F=
4、图四所示该滑轮为 滑轮,使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则拉力F=
例3:如图所示,滑轮重力和摩擦均不计,物体重均为100 N ,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都是30 N ,作用于各绳端的拉力分别为F 1、F 2、F 3.,要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F 1=100N 、F 2=50N 、F 3=200N
B. F 1=30N 、F 2=60N 、F 3=15N
图
C. F 1=100N 、F 2=50N 、F 3=50N
D. F 1=30N 、F 2=15N 、F 3=60N
例4: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大小为10N 的力F 的作用下,重物A 沿竖直方向上升,已知重物A 上升速度为0.2m/s .不计绳重、绳与滑轮见的摩擦和滑轮自重,则物体的重力大小和滑轮上升的速度分别为( )
A 、20N 0.4m/s
B 20N 0.1m/s
C 5N 0.4m/s
D 5N 0.1m/s
达标练习
1. 如图3所示,物体 A 和 B 所受重力都为120牛,滑轮重力不计。
当分
别用力匀速提升物体A 和B 时,F A 为 牛, F B 为 牛。
2.如图4所示,小森用同样的力把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如不计摩檫和滑
轮重,则重力G 甲____G 乙(“<”、“=”、“>”)
3、工人们为了搬运一台笨重的机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
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
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4.右图是滑轮的两种用法,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是动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B .乙是动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C .甲是定滑轮,使用时可以省力
D .乙是定滑轮,使用时不能省力
5如图所示,不计动滑轮的质量及转动摩擦,当竖直向上的力F=10N 时,恰能使重物G 匀速上上升,则重物G= N ,绳固定端拉力为 N ,重物上升10cm ,力F 向上移动 cm 。
6.一辆汽车不小心陷进了泥潭中,按如图7所示的甲、乙两种
方法安装滑轮,均可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
如果汽车的重力为
10000N,汽车所受阻力为800N ,则甲图中人拉动汽车的拉力至
少为 ,乙图中人拉动汽车的拉力至少
为 ,其中比较省力的是 图。
(绳与
滑轮间的摩擦不计) 7、如图3所示,在用滑轮将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匀速移动时,拉力分别为F 甲、F 乙、F 丙、F 丁,比较它们的大小(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细绳间的摩擦),正确的是( )
A .F 甲
>F 乙
B . F 乙=F 丙
C .F 丙<F 丁
D .一样大
图
图
图
8
8、如上右图所示,某同学用重为10N 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50N 的物体.不计摩擦,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 的可能值是( )
A .20N
B .25N
C .30N
D .35N
9、小李的质量为50kg ,可以举起80kg 的杠铃;小胖的质量为70kg ,可
以举起60kg 的杠铃。
他们两人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比赛,双方都竭尽
全力,看谁能把对方拉起来。
比赛结果应是
A .小李把小胖拉起
B .小胖把小李拉起
C .两个都拉不起
D .两个都拉起
10、如图8所示的是用定滑轮匀速提起重物的三种拉法,
所用的拉力分别以F 1、F 2、F 3表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拉力F 1最小
B.拉力F 2最小
C.拉力F 3最小
D.三种拉法所用拉力一样大
11、如图是人用滑轮把货物提到高处的示意图,甲图中的滑轮是______滑轮(填
“定”或“动”),使用______图中的滑轮能够省力.
12、如图所示,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分别拉同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
动,所用拉力分别为F 1、F 2和F 3,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F 3<F 1<F 2
B 、F 1<F 2<F 3
C 、F 2<F 1<F 3
D 、F
3<F 2<F 1
13、如图2(甲)所示的滑轮中的__________相当于杠杆的动力臂,若F =25N ,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G =________N 。
如图(乙)所示的滑轮中的_________相当于杠杆的动力臂;若物体重力G =25N ,则F =_________N (不计摩擦)
14.如上图丙所示的滑轮是________滑轮,若弹簧秤示数为150N,滑轮重30N,则物体重_________N。
15.如图6所示,重50N的物体A在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向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试求拉力F的大小及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16、如图,利用定滑轮、动滑轮匀速向上提升重物。
已知物体重都是60N,则:
(1)不计动滑轮重及绳子与滑轮的摩擦,拉力F甲、F乙分别是多少?
(2)如果物体被提升了2m,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甲、S乙分别是多少?
14题第15题
第1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