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文纪念公园(福寿园)观感
- 格式:docx
- 大小:20.66 KB
- 文档页数:3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观后感作文《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一场奇妙的都市之旅》一到上海世博文化公园,那开阔的景象就像一张巨大的画布在我眼前展开。
刚入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就像柔软的绿色地毯一样。
你看,那草儿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立着,仿佛在向每一个到来的人打招呼呢。
草地上还有散散落落的小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像是给绿色地毯绣上了漂亮的图案。
我顺着小路往里走,旁边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它们像是一群高大的卫士,忠诚地守护着这片园子。
走着走着,就到了湖边。
湖水解冻不久,波光粼粼的,透着一股清新劲儿。
湖面上还游着几只鸭子,它们优哉游哉地划着水,屁股一扭一扭的,时不时把头扎进水里找吃的呢。
我看到一只鸭子,可能是没找着啥吃的,在原地扑腾了两下翅膀,那模样简直像个小丑在表演,可逗了。
再往前走,有一座白色的桥横跨在河面上。
那桥的栏杆摸起来凉丝丝的,桥身倒映在水里,就像一个巨大的等腰三角形趴在水面上。
我站在桥上往下看,能看到水里的鱼儿游动。
那些小鱼呀,色彩斑斓的,有黑的、红的、花的。
有一条小金鱼特别调皮,老是绕着水草转圈,一会儿又冲前,一会儿又退后,就像个调皮的小孩子。
在公园的一角,还有一些现代艺术雕塑。
有个雕塑是一大堆形状各异的方块堆在一起,看起来像一个没拼好的魔方。
我试图像个艺术家一样站在那研究它的意义,结果研究了半天也没搞明白,只觉得它在阳光下闪着金属的光泽还挺酷的。
我在公园里慢悠悠地晃悠了一整天,最后在夕阳的余晖下,带着一身的轻松和满满的回忆出了公园。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就像一个大宝藏,每次来都会有不同的体验。
《世博文化公园:不一样的绿色天地》走进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就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
路边的树没有一棵是规规矩矩的样子,全是歪歪扭扭,但又有种天然的美感。
我看到一棵大树,树干粗得我得张开双臂才能抱个大概。
树干上面爬满了青苔,就像给它穿上了一层绿色的毛毛衣。
树上还有个鸟巢,我好奇地往里面瞅,看到一些碎羽毛和小树枝,不知道鸟妈妈是不是就在附近瞅着我呢。
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有感第一篇: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有感思贤者,激后起――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前言:鲁迅先生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人”,是“民族魂”,“用笔杆作投枪,作匕首”,在我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一位伟人,一位完美的大师。
因此借国庆假期之际,于十月三日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扩建后的新馆。
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鲁迅纪念馆”的白底黑字的大字,是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
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呈现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宽敞的大厅,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
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鲁迅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在大厅左首是一座高2.5米的鲁迅全身铜像。
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
从大厅拾级登楼,二层是鲁迅生平展厅,展厅入口处旁的墙上题写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名句,高度概括了先生对人民强烈的爱和对敌人无比的憎,心甘情愿地做人民大众的牛的情操。
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2.6米,宽1.1米,用黑玉石雕成。
从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五个部分再现了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他曲折多姿的人生经历。
展览伊始,解说员向我们解释了鲁迅笔名的含义,原来这是先生自谦,“因鲁而迅”,意在笨鸟先飞,不断超越。
漫步在展厅内,使我对先生的经历、著作有又新的认识和收获。
展室内的形式多样,有历史照片、书报,有先生的创作手稿及其他旧物,还有模型和音像制品。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展厅进门处一幅寓意中华民众被困在牢笼里的作品,它是一张模糊的众生相照片,伴随着灯光的忽明忽暗,被罩在铁窗后面的民众脸上却看不出任何的表情。
回望二十年1994-2014(序言部分)博尔赫斯说,我们有两种看待时间大河的方式:一种是背对过去,时间不知不觉地穿过此刻的我们,流向未来;另一种比较凶猛,它迎面而来,从未来,眼睁睁看着它越过我们,消失于过去。
以这样的视角,福寿园二十年,已越过我们头顶,消逝于过去。
那是一段好时光,我们曾与它共享。
回望过去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看清未来。
一切真实地存在过,值得感谢!(图文部分)1994年福寿集团旗下第一家墓园——上海福寿园在青浦正式注册成立。
1995年上海福寿园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投资亿元的国内一流大型园林式文化陵园建成开业。
举行首批社会孤老骨灰免费安放仪式,并向社会承诺为全市四千名社会孤寡老人提供身后免费安葬服务,开行业公益先河,该项承诺一直延续至今。
1996年搜集到第一张人文“邮票”——著名演员程之纪念碑落成,首位名人入住上海福寿园。
至今福寿园集团共珍藏了800多枚珍贵的人文纪念“邮票”。
龙华古寺方丈明旸法师为福寿堂揭牌并题词“福寿康宁”。
1997年上海福寿园荣获上海市绿化委员会授予的“花园单位”称号。
建成全国首座“劳模丰碑园”,为市级以上已故劳模及其配偶免费提供骨灰安放并开设事迹陈列室。
1998年上海福寿园首次完成CIS形象设计,推出企业整体形象,传播品牌内涵和特质。
1999年全国首座“刑警之魂”纪念墙在上海福寿园落成。
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首届全国公墓主任培训班在上海福寿园举行。
至今已相继开办30期,被誉为殡葬行业的黄埔军校。
2000年上海福寿园在全国殡葬行业内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首届陵园雕塑研讨会在上海福寿园举行。
2001年上海福寿园与“网同纪念”合作共建开辟跨越时空的网上纪念平台,“福寿园网上纪念园区”正式开通。
2002年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正式开园,标志着福寿园突破区域局限向全国拓展的第一步。
全国首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海市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在上海福寿园落成。
参观豫园的感受与体会参观豫园的感受与体会作为上海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豫园以其独特的古典园林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我也有幸得以一睹这座老上海的风貌,参观豫园的经历让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首先,豫园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一进入园内,周围的喧嚣与城市的喧嚣相比成了天壤之别。
园内的古建筑、假山、池塘以及精心种植的花草树木,无不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古典气息。
在这里,我仿佛可以远离喧嚣的尘世,平静地沉浸在一种古老而美丽的环境中。
其次,豫园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
在园内,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假山,其中有的是由几块大石头堆叠而成的,有的则是山石与水池相结合形成的水景。
这些假山不仅形态各异,还都充满着诗意和哲理,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不禁沉思。
此外,园内的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有的仿古而建,有的则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这些建筑物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细节上,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再者,豫园是一座文化宝库。
在园内,我看到了许多文物古迹,比如古井、古砖墙等。
这些古物不仅有观赏价值,更具有历史意义,让人仿佛穿越到了上海的鼎盛时期。
在豫园的各个角落,还有丰富的文化展览,展示了上海的历史背景、人民生活和传统工艺等。
通过这些展览,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与文化,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最后,豫园还是一处人文景观。
参观期间,我观察到园内的文化庙宇和庙会的活动。
这里的文化庙宇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与祈福,在这里人们可以倾诉心声,祈求平安与幸福。
而庙会则是一种民俗活动,集中展示了上海的传统手工艺、特色美食和民间表演等。
在庙会上,我品尝了许多美食,欣赏了民间表演,感受到了上海人民的热情和喜庆。
总的来说,参观豫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与体会。
它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园林,更是展示中国园林艺术精髓的代表之一。
同时,它还是一座文化宝库和人文景观,通过参观我更加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与文化。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宁静、欢乐和文化的融合,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城市中的和谐共存。
作文上海烈士陵园感悟《上海烈士陵园之悟》篇一:《走进烈士陵园》到上海烈士陵园的时候,天有点阴沉沉的。
那大门庄严肃穆地立在那,就像一个严肃的卫士。
我刚踏进去,心里就咯噔一下,感觉氛围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我一进去就看到好多墓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我慢慢地走着,眼睛扫过那些墓碑上的名字。
走着走着,我看到一个墓碑前面有一小束鲜花,那花还挺新鲜的,应该是不久前有人来祭拜过。
我就想啊,这背后肯定有个很感人的故事。
然后我逛到了一个展厅。
里面陈列着各种东西,有破旧的军装,有打了补丁的干粮袋,还有歪歪扭扭的信件。
我凑近看那信件,信纸都泛黄了,字迹也有点模糊,但是能看出来写信的人很用心,一笔一划的。
我突然想到,在那个时候他们也许是在昏暗的灯光下,躲着敌人写这些信件呢,也不知道写完了能不能顺利寄出去。
有一件军装特别破,上面还有好几个窟窿,我忍不住伸手想去摸摸,但是又缩了回来,感觉那是一件特别神圣的东西,不能随便乱摸。
周围还有好多小孩在叽叽喳喳地问爸妈这问爸妈那,我就有点烦这些吵闹声,感觉在这种地方就应该安静点才对嘛。
这时候一个小姑娘在那小声嘀咕:“这个衣服怎么这么破呀。
”她妈妈就蹲下来告诉她这背后的故事,小姑娘听得很认真,那认真的小模样让我觉得又有点可爱。
篇二:《深入陵园的感动》再往里面走,我看到有一位老爷爷在给一群年轻人讲述当年的事情。
老爷爷的头发都花白了,声音有点沙哑却很有力。
他站在一尊雕像前面,那雕像刻的是一个战士拿着枪奋勇杀敌的样子。
老爷爷说:“当年啊,那些战士们可不容易啦,吃不好穿不好,还得天天和敌人打仗。
就像这尊雕像里的战士,好多人都牺牲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握着枪呢。
”原来那小小的雕像背后有这么沉重的故事。
老爷爷越讲越激动,我看到他的眼睛里都闪着光呢。
那些年轻人也都听得入神了。
我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就又继续走。
我走到一个角落里,看到墙上刻满了字,都是纪念烈士们的话。
我认真地看那些字,突然发现有一个字刻得歪歪的,我心想这是谁刻的呢,也许是哪个缅怀烈士的普通人,他也许没什么雕刻的手艺,但是他怀着满满的敬意,哪怕刻不好字也要把自己心里想的表达出来。
上海公墓悄然变为景点百姓观念需时日改变沪上有墓园“傍名人”想做参观点,你会去逛吗?清明节前,奉贤区永福园陵打造奉贤贤人文化园,多位知名人士落葬永福园陵,墓园方并增加绿化率,近几年建设的志愿军纪念广场和纪念馆,希望墓园能成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记者调查发现,青浦福寿园早在2000年就开始打造人文纪念公园,集中800多个知名人士艺术雕塑墓;奉贤的滨海古园、海湾寝园都在努力,成为人文纪念地。
法国拉雪兹、俄罗斯新圣女、美国林茵公园都被列为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必去游览地,人们能在这些特殊的景点追寻名人的足迹,思考生命。
上海的公墓能否成为下一个“新圣女”?业内人士表示,上海的公墓人文资源还差一口气,国外著名纪念公墓已经积累了500多年的名人历史,目前上海公墓只有二三十年,而最难逾越的瓶颈则是观念。
[墓园想法]“傍名人”增添人文气息奉贤的“永福园陵”近几年开始“傍名人”——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衣冠冢;渡江侦察记中的饰演情报处长的陈述;上海著名笑星于震寰;青年音乐家孔佳;影视演员程素琴等。
一座座名人的雕塑,增添着这座墓园的人文气息……奉贤永福园相关领导介绍说,通过在园内竖立一批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塑,打造成为一个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尤其是让上海当地的青少年了解上海以及奉贤的历史文化,让名人故事昭示后人。
除此以外,墓园方面也在增加绿化率,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池中莲花、假山飞瀑、广场喷泉应接不暇,让墓园看上去宛若一座公园。
清明扫墓季,很多到青浦福寿园扫墓的市民在墓园里走走会发现,乔冠华的艺术墓,豪放中尽显自信风度;阮玲玉的艺术墓,用汉白玉雕寓示清白人生;谢晋的艺术雕塑低首沉思,仿佛智慧的大脑在构思新的创作……艺术雕塑,将无声的墓碑转变为故事的表达。
从2000年开始,青浦福寿园就将墓园建成公园,4年后,被民政部命名为中国第一个“人文纪念公园”。
现在,福寿园已形成能综合体现上海近现代历史文脉的独特园区。
五年前,墓园还创建了全国首家人文纪念博物馆,入住福寿园的众多名人精英的生平资料和实物史料在这里得以展出。
乔冠华墓葬四处之谜作者:汤雄来源:《人民文摘》2011年第09期苏州城西40里地有个东山镇,镇西十多里地有个槎湾村,村前临太湖处有座湖沙山,山上有个当地政府建造的“华侨公墓”。
沿公墓山道攀登向上越27级,右侧一片绿荫森森的松柏林间,有一片占地约16平方米的砖块竖砌铺就的墓地。
这便是当年曾在我国外交舞台上咤叱风云的外交部前部长乔冠华的人生最后归宿。
令人诧异的是,除了上述墓冢,如今在江苏省长江北面的盐城市建湖县庆丰镇东乔村畔、在苏州东山镇杨湾村的华侨公墓二区里、在上海青浦区的福寿园中,也都出现了乔冠华的墓。
乔冠华之墓分为四处出现在大江南北,这是怎么回事呢?个中又都藏有什么谜呢?英魂难以归故乡1983年9月22日10时03分,乔冠华在北京医院溘然长逝,其骨灰盒仅在八宝山公墓里存放了三天,便由其夫人章含之取回,安放在她的卧室里一年多。
1984年12月7日,章含之怀着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来到乔冠华的故乡江苏盐城市建湖县,找到有关部门,希望协助解决乔冠华的最后归宿问题。
当时,章含之来到盐城市政府后,乔冠华的侄儿乔宗连在宴请章含之的同时,也邀请了盐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
可是他们一个人也没有出席,只是让已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到场尽了一下地主之谊。
章含之觉察到了盐城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后,连乔冠华安葬故乡的事情都没敢提,只在盐阜宾馆住了三四天后,就于12月10日和乔宗连一起含泪回了上海。
但是,乔冠华终究要有个归宿的,他的魂魄究竟该安息在哪里呢?一番思考后,章含之想到了苏州,想到了远在那里的丈夫早年的生死至交李颢医生。
苏州的吴县东山镇是个濒临太湖的半岛,那里山明水秀,当是乔冠华理想的归宿。
于是,1985年新春一过,章含之便来到苏州,找到时任苏州市医学院教授的李颢,把她的想法告诉了他,请他先去吴县县委投石问路。
没几天,李颢夫妇即根据章含之的要求,来到吴县县委,找到了时任吴县县委书记的管正,转达了章含之的想法。
管正完全理解章含之心中的想法,他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了章含之的要求。
上海鲁迅公园观后感
上海鲁迅公园是一处位于上海市中心的综合性公园,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故乡。
公园内有鲁迅纪念馆、鲁迅雕塑、鲁迅公园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
鲁迅公园的建设充分考虑了鲁迅文化和文学元素,以鲁迅为主题的雕塑和园林景观设计十分精美。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鲁迅的历史背景、文学作品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感受到鲁迅的思想与情感。
漫步在鲁迅公园内,可以看到古老的园林建筑和静谧的湖泊,还可以欣赏到各种风格的园林艺术作品,如中式、西式、日式等。
在公园内,还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在学习鲁迅的作品,他们积极性很高,对鲁迅的作品很热爱。
上海鲁迅公园是一个让人心灵受到启发的地方,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
上海福寿园观后感范文福寿园在国内率先以“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为企业发展定位,将传统的殡葬文化与现代经营理念相结合,运用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已成为国内外殡葬行业的一个品牌。
从首位影视名人程之先生的入住,到迎徒步壮士余纯顺回家、为一代艺人阮玲玉安家,这里已荟集了曹荻秋、沈柔坚、曹聚仁、朱物华、孙大雨、黄绍芬、金焰、张慧冲、杨振雄、万赖鸣等沪上众多杰出人物的纪念碑、艺术墓雕和名人名家的勒石墨宝。
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浓缩了上海地区近、现代历史,是一处称誉海内外的“仰社会名人,寻文化之根”的人文纪念公园。
福寿园陵区集塔、亭、楼、壁、墓、树、草坪葬于一体,传统的古典建筑、优美的庭院景色,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风格迥异的艺术碑雕,使整个陵园气势恢宏、风范典雅。
举目红花绿草、金鱼白鸽,处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成为国内独特的一座人文纪念公园。
上海之行,受益匪浅,观念转变,感觉转变。
原来,殡改工作并不是项骇人的工作,殡葬也可以如此美丽。
一、营造文化氛围,探索现代理念上海福寿园冲击传统观念,把陵园当公园打造。
该园地处上海青浦区,毗邻松江。
陵园占地八百余亩,自然景色优美,园林化建设,全然一处市民休闲公园,完全没有陵园的恐惧和阴阳两隔之感。
此园突破传统陵园概念,在人文资源、人文纪念、教育基地、雕塑艺术、文化旅游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其以人文为主题,打造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风格迥异的艺术雕塑使整个园区气势恢宏,风范典雅。
公园于隽秀中见灵气,各类景观各擅其胜。
福寿堂内晨钟暮鼓,菩提之音;观音台前跳珠倒溅,飞泻如瀑;爱晚亭旁灵石奇秀,姿态万千;孔雀园中穆穆灵雀,开屏起舞。
而在芳草萋萋、绿荫掩映之中,名人名家名雕随处可见。
漫步园中犹如走进城市温暖的记忆深处,更能领略到那古朴幽雅的人文气息,其实,这些区域均为葬式多样的墓葬区。
园内分设人文纪念馆区、先烈区、儿童区、孤老区、慈善公益区等,十分人性化、艺术化。
参观上海市烈士陵园心得体会引言上海市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做出过牺牲的英雄烈士而建立的。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上海市烈士陵园,并深受感动。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参观烈士陵园的心得体会。
历史背景上海市烈士陵园位于宝山区罗店镇,占地面积广大,是上海市最大的烈士陵园之一。
该陵园是为了纪念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立的,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战争中的烈士。
陵园的建设始于1951年,历经多次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场所。
参观经历进入烈士陵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侧排列整齐的壮丽红色大理石墙,上书“烈士陵园”四个大字,给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
接着,我走进了广场,看到了一座高大的烈士纪念碑,上面雕刻着英勇献身的烈士形象和振奋人心的诗句。
在陵园中,我看到了无数的烈士墓碑,每一块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姓名、年龄、牺牲日期等信息。
这让我感受到了每位烈士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祭奠区的花坛上插满了鲜花,人们捧着花朵缓缓走过墓碑,默默地表达对英雄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参观过程中,我还参观了烈士纪念馆。
馆内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详细记录了壮丽的革命历程和英勇的烈士事迹。
通过这些展品,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烈士们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心得体会参观上海市烈士陵园让我深受触动和教育。
通过参观,我感受到了那些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也切身领悟到了民族的独立和幸福来之不易。
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牢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铭记烈士们为之付出的宝贵生命。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勇于担当,为祖国的繁荣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无论是在研究中,还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勇往直前,不辜负烈士们的付出和期望。
上海人文纪念公园(福寿园)观感参加福寿园面试后,有幸得到了福寿园邀约参观其陵园。
次日,伴着阴雨连绵参观了福寿园。
上海福寿园创建于1994年,现园区占地一千多亩,气势恢宏,风范典雅,地处青浦城南,坐落在国家级旅游区佘山、天马山和淀山湖之间毗邻松江,山清水秀,古称三泖九峰,是六千年崧泽文化的发源地,实为“逝者欣慰,生者无憾”之宁静美好风水宝地。
地步入福寿园门庭这是余秋雨先生题词的人文纪念公园,进入陵园,首先看到的不是“排排坐”的墓碑,而是草坪、鲜花、河流、与之相协调的建筑(艺术雕塑中心、业务房)、园林小品等,耳边传来是悠扬的音乐,天上的飞鸽,水中的游鱼,消除了传统意义上陵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抑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在这种恬静雅致优美环境中心情也舒畅了。
这儿是陵园,也是花园;这儿是墓地,也是人文景观荟萃地,荟萃着上海近、现代众多杰出人物(目前已有汪道涵、章士钊、曹聚仁等600多位名人)的纪念碑、艺术墓碑雕和名人名家的勒石墨宝,并辟有分类的纪念墓区和纪念广场,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于一体,景色优美,人文景观独特,艺术雕塑风格迥异,被世界殡葬协会列入世界十大公墓,是国家民政部在全国殡葬业首家批准的“人文纪念公园”,堪称“人生后花园”。
并冠以“东方最美的墓园”之名。
风光满园,大爱满园,移步换景,情景交融。
最美墓园是对生命的致敬,而福寿园之所以被市场所接受,被人们点赞,也是因美丽而起的。
参观当日接待我们的福寿园工作人员杨经理给我们简单介绍了福寿园概况。
福寿园殡葬分:
一、人文殡葬
二十年中,福寿园以“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为理念,邀请各个领域为上海作过贡献的已故名人入园,目前已珍藏了600枚多顶级名人邮票。
同时,福寿园还搭建起了群体纪念的平台。
包括新四军广场、刑警之魂纪念墙、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劳模丰碑园、希
爱园(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成员)、童稚园(丧子家庭组织“星星港”)等各种主题性的纪念碑和纪念场所在福寿园建成。
——名人与大众,他们都是福寿园的精神财富。
二、绿色殡葬
福寿园一直致力于创新环保型的节地殡葬产品,倡导生态型的绿色殡葬理念。
从1994年的亭葬、室内葬、别墅葬开始,到1998年的植树葬、花坛葬、草坪葬,以及2006年的小型艺术葬式,上海福寿园在节地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推出的十字壁葬、花园立体葬、欧式铜板葬、生态树林葬等新型节地葬式,更是采用了更好、更新的环保材质,引入了现代和时尚的元素,充分体现出空间的生死共享。
上海福寿园2010年将进一步促进节地产品的销售,计划节地产品销售的比例可以达到60%以上。
三、公益殡葬
早在福寿园开园的初期,即1995年的冬至,福寿园就举行了首批社会孤老骨灰免费安放仪式,并向社会承诺为全市4000孤老免费提供身后骨灰永久安放服务。
15年来,福寿园自觉地承担起企业责任、社会责任、行业责任乃至历史责任。
福寿园目前为止已经成立红十字会博爱基金、癌症俱乐部希爱基金、星星港慈善关爱基金等5项基金,举办了20届全国公墓建设培训班,为社会、为行业做出了我们的努力。
四、艺术殡葬
福寿园内数百座风格迥异、匠心独具的纪念碑、纪念墙、艺术墓雕,再现了二十世纪曾经叱咤上海的名人英烈的生前风采和精神风貌。
更有许多雕塑名家的作品,如钱绍武、董祖诒、孙家钵、张得蒂、唐世储、吴慧明、严友人、唐锐鹤等。
五、科技殡葬
新的祭扫形式,与技术发展和生活特征息息相关。
从去年开始,我们和新民晚报共同征集手机短信,寄托清明时节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倡导对先烈先贤的敬仰之情,以形成当代清明的新兴习俗和纪念氛围。
今年4月5日,我们以高科技手段创立的上海第一家数字陵园正式开通,访问量和开通数正与日俱增。
微信和二维码也已陆续开通。
简单介绍福寿园情况之后我们开启参观行程,因雨势稍大顾缩短行程,缅怀了新四军广场的革命先辈、邓丽君和闻一多等一些人文和自然景观,感触颇深。
想想人的一生有长有短,从相对意义上来说,在宇宙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稍纵即逝的一瞬间。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对朋友能够发出多少光和热。
逝者能够长眠在这样美丽的地方,生者也会感到欣慰。
你能从中感受到生者对逝者的无限思念,对逝去生命的敬重和慰藉。
一座城市需要这样美丽的地方,来安慰我们先辈和亲人的亡灵,来纪念和凭吊他们。
这里是生者与逝者,当今与历史会晤的桥梁。
这地方使后人能够记得,在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周围、我们的家中,曾经有过那么欢乐的笑声、那么活跃的身影、那么善良而执著的追求。
是的他们已经离去,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还有他们对于祖国、家庭和朋友的挚爱仍留在我们心中。
每每去缅怀就会让我们触景生情。
城市需要记忆,历史需要留驻,这里成为上海市民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它时时刻刻昭示着人们不可忘记历史。
风景如画的陵园已经远离了死亡的阴影,踏青来到此地,有了“生如春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的美妙意境。
在这里,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在这里表达对先烈先贤的崇敬和纪念;在这里,民族价值观可以得到传承和发扬。
一九九四年成立的福寿园已经二十岁了,是企业精力旺盛的成长年代。
如今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国也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这对于从事的绿色殡葬和人文纪念的殡葬正好是“窗口期”,有大发展,有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