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34.00 KB
- 文档页数:11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一、国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一)伦敦湿地公园案例简介: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
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
公园占地42.5hm2,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
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
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
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宁波市杭州湾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宁波市杭州湾湿地公园是一个优秀的案例,下面将从景观设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描述。
宁波市杭州湾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非常出色。
公园借助杭州湾的自然风光,将湿地与山水景观完美结合。
公园内有大片的湿地草地、湖泊和河流,以及各种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
游客在公园中可以感受到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杭州湾湿地公园注重环境保护。
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公园设有专门的生态监测中心,定期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公园还设有严格的保护区域,禁止游客进入,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杭州湾湿地公园注重文化传承。
公园内建有一座传统风格的村落,展示了宁波地区的传统建筑和文化。
游客可以参观村落中的古老庙宇、传统民居,了解宁波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公园还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奏、民间舞蹈表演等,让游客感受到宁波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杭州湾湿地公园还注重游客体验。
公园内设有多个观景平台和步道,方便游客观赏湿地的美景。
公园还提供了多种娱乐设施,如划船、钓鱼等,让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湿地的魅力。
公园内还设有休息区和
餐饮区,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息和美食。
宁波市杭州湾湿地公园是一个以人类视角进行设计和建设的优秀案例。
公园通过精心的景观设计、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游客体验,展示了湿地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
这个案例不仅为宁波市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其他地区的湿地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借鉴。
湿地公园文旅综合体打造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为核心景观要素,结合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公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湿地公园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进一步提升湿地公园的吸引力和综合利用效益,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探索将湿地公园打造成文旅综合体。
本案例分析将以某个具体的湿地公园文旅综合体项目为例,探讨其背景、过程和结果,并总结出相关经验和启示。
2. 案例过程2.1 背景介绍本案例所涉及的湿地公园位于某省会城市郊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湿地资源,但由于管理不善和缺乏有效开发利用手段,长期以来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为了提升该湿地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决定将其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文旅综合体。
2.2 规划与设计阶段在规划与设计阶段,政府组织了专业的团队进行详细的调研和规划工作。
首先,团队对湿地公园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文化遗产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同时,还考虑了周边交通、酒店、商业配套等因素。
最终,团队制定了一个全面而可行的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 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建设湿地公园生态中心,并推行科学管理措施。
- 旅游设施建设:修建游客中心、观景台、步道等旅游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
- 文化展示与体验:利用湿地公园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打造传统手工艺展示区、民俗表演区等。
-娱乐休闲项目:引入水上运动项目、露天剧场等娱乐休闲设施。
2.3 建设与运营阶段根据规划方案,政府进行了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
建设过程中,政府与专业公司合作,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政府还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并邀请知名旅游企业参与投资和运营。
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后,政府与专业运营团队合作,开展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
运营团队负责景区门票销售、导游服务、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工作,并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主题推广活动。
明西岛沙湿地公园班级:姓名: 学号:老师:上 海 崇湿地公园案例分析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体现了“在保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保护”的生态思想,其中植物景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对湿地植物的选择也尤其重要。
上海崇明西沙湿地公园,是一个以自然保护为主的主体性公园,其保留了大部份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构建模式, 在保留层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不足,希翼通过对其优劣势的分析,对今后的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有更多的借鉴。
1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本质是在城市或者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者已退化的湿地, 通过人工总平面图恢复或者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 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份, 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湿地公园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 体现“在保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刚开始, 主要集中在湿地公园概念功能研究、生态湿地栖息地的修复、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人工湿地的水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价等,这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 如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香港湿地公园、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等。
2湿地公园的建设有两个主要的目的:其一是通过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 改善湿地生物的生长条件, 为其创造适宜的生存、繁衍空间, 从而保护和恢复已遭受破坏的湿地生态结构;其二是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为参观者提供游憩和近距离观察湿地野生生物的场所, 体现湿地文化。
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如何开辟并保护城市湿地的生态景观, 充分发挥湿地潜能, 体现湿地景观特色是整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在对湿地进行开辟设计时, 应根据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 在整个规划设计中以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为根本, 以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等先进的规划设计理论为指导, 合理利用和保护湿地的自然资源, 以蜿蜒有致、动态连接的水系及生态廊道构成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 以至少化的人为干扰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潜能,展示湿地自然的景观能动性。
一、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1. 公园概况湿地保护面积43平方公里,水域23平方公里,成为集拦洪、蓄水、调节气候、生态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观区。
域内除湖泊湿地外,大部分为荒丘沙地,有部分渔池和农田。
在低洼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现象比较突出,盐碱土地面积相对较大;在湿地边缘分布有芦苇和菖蒲等,植物种类较少,覆盖度低,生物多样性相对匮乏。
2. 区位交通星海湖湿地公园地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下沿,毗邻石嘴山市老城区东侧,距银川市84公里。
3. 景观特色整个公园由“六景一山”组成,即:鹤翔谷、百鸟鸣、白鹭洲、新月海、金西域、南沙海和中华奇石山。
其中,中华奇石山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分为世界园、西北园、东北园、民族园、西南园、华南园、石嘴山精神园等10个园区以及民族大团结雕塑园、民族之花雕塑园、世界名人雕塑园、中国著名科学雕塑园等8个雕塑园,还有三十六计擎天柱、三十六计碑。
4. 功能分区目前,已形成南域、北域、中域、东域、西域、新域6个湖面景区,总面积32Km2。
5. 项目设置游览项目:鹿儿岛水上体育运动观光看台、2万平方停靠船舶的渔人码头和南沙海码头、3000平方米供游人观光的木制码头、2000平方米的钓鱼岛餐饮服务中心、豪华游轮1艘管理项目:地管理站、湿地鸟类救护站、鸟类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站、鸟类投饲点、观测瞭望塔(台)、鸟类救护等设施。
6. 开发运营投资25亿元集中打造星海湖南域旅游景观开发项目。
2012年12月,石嘴山市与中基浩泰投资集团签订星海湖南域开发合作项目协议,该项目规划星海银河秀场、开心繁星岛、星辰欢乐广场、星海银河娱乐、星海体育休闲广场、中央地产景观、旅游度假商业区、观湖地产景观等八大功能组团,建设30个景点和景区,开启“星海银河”的新景观。
项目计划三年建成主体景观,五年建成全部景观。
编制《石嘴山市环星海湖开发景观规划》。
规划总面积68平方公里,分三级圈层开发,其中一级开发区域45平方公里,二级开发区域23平方公里,三级开发区域为周边辐射区域。
湿地公园改造优化案例咱今儿个就来说说那个超酷的湿地公园改造案例。
这个湿地公园啊,以前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有点小可怜。
一、发现问题。
1. 生态失衡。
首先呢,原来这公园里的水生植物种类越来越少。
你想啊,就像一个班级里的同学,本来热热闹闹的,结果好多同学转学了,只剩下几个,那多冷清。
比如说那些睡莲,以前大片大片的,后来因为水质有点污染,都变得病恹恹的,面积越来越小。
鱼类的数量也不对劲儿。
有些外来的鱼类不知道咋的就混进来了,把本地小鱼的食物都抢光了,本地鱼的日子可不好过,就像家里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把好吃的都吃光了。
2. 设施破旧。
公园里的步道那叫一个破,坑坑洼洼的。
就像走在月球表面一样,一不小心就会崴脚。
还有那些供游客休息的长椅,好多都缺胳膊少腿的,看着就闹心。
标识牌也不清楚,游客进去就像进了迷宫一样,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那些好玩的景点在哪。
就好比你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但是路标全是乱的,肯定会晕头转向。
3. 游客体验差。
因为生态环境不好,风景也就大打折扣。
水不清了,植物也不茂盛了,来游玩的人自然就少了。
而且公园里也没什么互动性的项目,就只能走走看看,特别无聊。
就像去参加一个派对,结果既没有音乐又没有好玩的游戏,谁还想待啊。
二、改造措施。
1. 生态修复。
针对水质污染和水生植物减少的问题,那些聪明的改造者们先对水质进行了治理。
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采用了生物净化的方法。
放了一些专门吃污染物的微生物进去,就像派了一群小清洁工。
同时呢,还重新引入了多种本地的水生植物,像菖蒲、芦苇这些,给它们打造了一个舒适的家,让它们能茁壮成长。
对于鱼类的问题,他们可是费了一番心思。
把那些外来的坏家伙们清理出去一部分,然后重新调整了鱼类的种群结构。
让本地的小鱼们有足够的食物,就像给每个孩子都分好了糖果一样公平。
2. 设施更新。
步道全部重新铺了,现在走在上面就像走在红毯上一样平坦舒服。
长椅也都换成了新的,而且还很有设计感,坐在上面休息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在度假胜地一样惬意。
东滩湿地公园案例分析1现状概述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东端,上海市区东北方向40km处。
规划面积为10km²,湿地类型属于河口滨海湿地类型中的潮间带和沙洲离岛湿地,植被类型为草本植物潮滩湿地。
耕地、林地、鱼塘为区内的主要景观。
它以其适宜的气候、良好的栖息地环境和饵料状况而成为亚太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和水禽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之一。
因此,也是一个以水鸟群落为特点的湿地生态系统。
2湿地公园的构建湿地公园是以湿地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来为人类提供浏览、休闲和欣赏大自然的场所。
根据具体条件规划设计出各种湿地生境,从而引导、培育遭到破坏的原始乡土动植物资源,最终形成丰富、多样、自然的湿地生态群落。
1.生态旅游及休闲区该区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在不破坏自然的同时欣赏、研究、洞悉自然的场所。
主要靠近入口处,设置了售票、管理、游船码头、自行车租借等各种休闲服务设施和旅游观光的设备。
2.自然湿地保护区河口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和植物特性构成了湿地特有的自然景观。
在保持对该区域干扰强度最小的情况下,保留原有大片的野生芦苇群落、莎草群落等,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地自然环境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
3.湿地展示研究中心设施齐全的研究中心,承办国内外各类有关湿地研究与保护、水禽及其栖息地保护等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外,同时通过开放式的实验室、东滩湿地生物图片展示厅、鸟蛋模型等形式成为集生产、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科学基地4.扬子鳄展示区以扬子鳄的观赏、研究为主。
室外部分提供扬子鳄生活的合理场所,室内部分展示扬子鳄的标本和相应的资料介绍等。
并布置观鳄屋、扬子鳄研究中心等设施。
5.净化功能展示区和植物园通过配置抗污水生植物或生物净化的方法,减少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引入昆虫、鸟类等,利用动物、风力、流水等自然力量带来更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湿地生态群落。
通过游线组织、景观与功能的一体化设计,生动形象地展示湿地植物对水体净化的全过程并形成品种多样的小型水生植物园。
泰州溱湖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考察分析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杭州国家西溪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目前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
环园游步道长约8公里,步行一圈需3个半小时以上。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被称为“杭州之肾”。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0.08平方公里。
现在向游客开放的一期保护工程约为3.4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1.71平方公里,生态恢复区1.54平方公里,历史遗存保护0.074平方公里,服务设施区0.136平方公里[1]。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
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
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
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
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
玉龙泉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案例分析我国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不均。
我国湿地类型丰富多样,有自然生态系统、河流、人工湿地等多种类型。
其中,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河流和人工湿地是主要的类型。
而黄河流域在国家建立了多个国家森林公园,不仅增加了生态容量,也使得黄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一、项目简介玉龙泉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保定市东平县北部山区,总面积为5406.7公顷。
湿地公园内共有河流(泉水)16条,泉域面积298.3公顷。
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黄河北流,水质清澈纯净,水质在国家地表水二级标准以下且水量充沛的水库达5座,为典型的高原山区河流湿地。
目前,湿地公园已初步形成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格局,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公园内不仅拥有独特的水资源优势及典型的高原山区河流生态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内涵丰富和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资源。
区域内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之一。
二、区域概况湿地公园位于黄河流经的玉门市境内,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面积223.7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4%,属黄淮中下游河漫滩地区的河漫滩。
其主要特点是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质构造复杂繁多,是一处天然的水资源储存库和调蓄库,其地下水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成效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科学构建湿地公园体系,加强监测保护工作。
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水质监测站、游客咨询中心等设施,配齐了相应的监测系统和设备。
目前已建成“人水和谐”生态水系系统、“健康水系”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为加强流域与城市之间的人文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并通过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当地村民对环境污染产生了强烈的抵制认识。
同时,经过湿地公园建设与治理的良好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候鸟栖息觅食与繁衍生息,成为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和体验黄河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的首选之地。
四、运营模式分析湿地公园的运营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核心区内建设以观鸟为主的观光旅游设施,以游客服务中心为核心服务配套设施。
湿地公园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还对气候调节、水源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我国,一些湿地公园管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不乏一些典型案例,展现了管理混乱的突出特点。
在此,我们将对某湿地公园管理混乱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期引起人们对湿地公园管理问题的重视,并寻求改善之道。
一、管理混乱的表现1.开发过度该湿地公园管理存在着对园区资源的过度开发现象,过分开发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违背了湿地公园的保护初衷。
2.缺乏有效监管管理方对园区内的游客、开发商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乱搭乱建、乱倒乱砍等违规行为泛滥,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
3.管理责任不明在管理体系中,各部门之间责任划分模糊、职责不清,导致管理责任不明,出现了推诿扯皮的现象,管理效率低下。
4.资金使用不透明管理方对于湿地公园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比较不透明,可能存在挪用公款等问题,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二、管理混乱形成的原因1.管理体制落后国内湿地公园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对于新形势、新问题的应对措施不够及时有效,致使管理混乱难以得到及时纠正。
2.管理理念不够先进部分管理者对于湿地公园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还停留在对园区资源的过度开发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3.监管机制不完善湿地公园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机制,监管不到位导致了一系列违规行为的出现,给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4.管理者素质不高部分湿地公园管理者素质有限,对于管理相关法规法纪掌握不够,对于较复杂的管理工作难以妥善处理。
三、管理混乱的危害1.破坏生态平衡管理混乱下,园区内的生态平衡遭受到破坏,一些稀有物种因此受到极大影响,甚至灭绝。
2.资源浪费管理混乱下,资金资源的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公共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管理。
3.环境污染管理混乱导致了园区内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也给周边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生活环境的破坏。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西沙 湿地公园 上海崇 明 岛 班级: 姓名: 学号: 老师:湿地公园案例分析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体现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生态思想,其中植物景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对湿地植物的选择也尤为重要。
上海崇明西沙湿地公园,是一个以自然保护为主的主体性公园,其保留了大部分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构建模式,在保留层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不足,希望通过对其优劣势的分析,对今后的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有更多的借鉴。
1湿地公园景观概述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总平面图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湿地公园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刚开始,主要集中在湿地公园概念功能研究、生态湿地栖息地的修复、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人工湿地的水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价等,这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香港湿地公园、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等。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目的与原则湿地公园的建设有两个主要的目的:其一是通过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改善湿地生物的生长条件,为其创造适宜的生存、繁衍空间,从而保护和恢复已遭受破坏的湿地生态结构;其二是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为参观者提供游憩和近距离观察湿地野生生物的场所,体现湿地文化。
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如何开发并保护城市湿地的生态景观,充分发挥湿地潜能,体现湿地景观特色是整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在对湿地进行开发设计时,应根据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在整个规划设计中以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为根本,以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等先进的规划设计理论为指导,合理利用和保护湿地的自然资源,以曲折有致、动态连接的水系及生态廊道构成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以最少化的人为干扰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潜能,展示湿地自然的景观能动性。
3湿地景观植物的种植设计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很多湿地由于长期的破坏和疏于管理,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已经遭受了破坏。
通过种植设计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是湿地公园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
湿地公园的种植设计应该考虑湿地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要求,特别是生态保护区域对原有湿地植物进行保护和对已遭受破坏的植物生态结构进行恢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处理措施。
在植物的种植设计时应按不同植物对水深、土壤等生态习性特征进行栽植环境的设计,做到因地制宜。
利用水生植物造景,选择的植物品种除应具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要求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栽植方法除了直接就地栽植外,还可以在水中安置高度不等的种植池,既能提供适宜植物生长的水深又可控制植物的蔓延,在无需经常性人为管理的条件下也能保持自身的景观稳定。
基于以上所述的基本原则,下面结合上海崇明西沙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
4案例分析———以上海崇明西沙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为例4. 1区位与定位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面积1 000余平方公里,是中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
西沙湿地位于崇明岛西部,总面积300公顷,属于典型的长江河口滩涂湿地,也是华东地区首家具有自然潮汐现象的原生态湿地。
因为潮汐,这里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湿地中港汊纵横,具有湖泊、泥滩、内河、芦苇丛、沼泽等不同的湿地形态。
根据规划, 2007年9 月开始,西沙湿地通过生态引鸟、植物多样性配置、水处理净化等工程,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将其定位为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湿地生态示范区。
地块由科普教育区、缓冲区和生态保育区三大功能区组成,湿地管理方为了让游客更接近大自然, 在湿地里建起一条2公里长的木栈桥,游客们可通过栈桥徜徉于芦苇和丛林之中。
4. 2植被物种调查长江口潮滩植被由陆地向海依次为芦苇植被—藨草植被—海三棱藨草植被,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其主要功能是为河口多种珍稀濒危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同时也具有缓流消浪,防潮减灾、促淤、净化水环境等功能。
4. 3植物造景西沙湿地保留了大部分的现状植物,其植物生长呈现自然形态,因此,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很多的自然群落;在区块与陆地交接带,由于公园刚刚开发,能明显看到许多人工种植痕迹,如一些速生的旱柳林带以及落羽杉苗木等,而在公园内的一些活动场所,也能看到许多植物造景的群落。
(1)入口区西沙湿地公园入口简单大方,并在入口处设有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中心为架起在泥滩上的木制房子,隐约在旱柳林后,结合木栈道以及木栅栏,形成同一种体。
整个入口给人清新明朗亲近之感。
(2)人工旱柳林区西沙湿地的植被由陆向海以人工林—灌丛—高草挺水植物—低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的群落方式过渡,因此在入口处滩涂岸边总能够看到种植良好的旱柳人工林,这样不仅将公园与外界有一定的隔离,同时也丰富景区内植物景观的竖向变化。
由于公园刚刚建成,因此苗木不大,群落也比较单一,其模式为:上层:旱柳中层:常青白蜡幼苗、芦苇下层:旱柳幼苗、马兰、苔草(图1)图1人工旱柳区植物群落示意图(3)潮沟地貌区(图2)图2潮沟地貌图西沙湿地属于典型的长江河口滩涂湿地,也是华东地区首家具有自然潮汐现象的原生态湿地。
因为潮汐,这里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因此,潮沟地貌是西沙湿地所要突出的重点。
由于部分陆地会被水淹没,因此潮沟地生长的植物多为一二年生挺水植物,被水淹过后,退潮可以继续生长。
图3潮沟地貌区植物群落示意图其植物群落模式为:上层:旱柳中层;芦苇、水烛下层:一枝黄花、马兰、野茭白荩草、旱柳幼苗西沙湿地为了方便游客观赏潮汐现象,在整个公园内架起木栈道,人们可以在栈道上欣赏潮汐形成的地貌,同时也保证了动植物的生态廊道不被阻隔。
(4)芦苇区(图4)图4芦苇区图进入芦苇区,就到了西沙湿地景观最美的区域。
芦苇区带宽500米~800米,高约115米~215米, 盖度在70%以上,是西沙湿地生物量最大的自然群落,公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现状,在芦苇中央架设了木栈道。
芦苇旺盛时期时,人们走在木栈道上,高高的芦苇起到了很好的阻隔视线的作用。
在这里,只有纯粹的美,美的自然,美的让人忘记一切烦恼,美的让人充满遐想。
芦苇区有两种群落类型,一种是木栈道两侧种满了芦苇,另一种是有宽敞的水面。
第一种植物群落模式为:上层:旱柳中层:落羽杉、常青白蜡、芦苇、香蒲、海滨木槿下层:马兰、苔草(图5)图5芦苇区植物群落示意图第二种水面的植物群落模式为:高草挺水植物:芦苇、香蒲、狭叶香蒲低草挺水植物:一枝黄花、水杨梅、茭白、稗、马兰、苔草浮水植物:睡莲(浮叶生根) 、莼菜沉水植物:狐尾藻、菹草(图6)图6水面植物群落示意图(5)趣味游戏活动区(图7)图7趣味游戏区图虽然整个公园是全部由木栈道连接,但是这并不是一条栈道到头,否则会令人们由兴奋转向乏味,作为一个以科教为主的公园,西沙湿地公园在木栈道上也作了许多文章,知识长廊、宣传栏、指示牌等等,都做的很有新意。
管理方在区块内选择两片不会被水淹到的空地,结合一些木制设施,做成了趣味游戏活动区,这里不仅是孩子们喜欢的地方,连成人们都跃跃欲试,人们参与其中,一扫游览时的乏累。
但是对于该区域的植物群落很杂乱,没有做很好的种植设计,基本上是在以保留原有物种的基础上作小的改动,其群落模式为:上层:旱柳中层:落羽杉、芦苇、香蒲下层:一枝黄花、马兰、旱柳幼苗(6)水面(图8)图8水面图木栈道最终会把人们引向一个上升的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看到宽阔的水面———长江,到这里,视线豁然开朗,人们也会从芦苇丛中的紧张而松一口气,木平台上可以远眺东风西沙岛,也可以看到真正自然的、生态的芦苇群落真面目,在平台还设有一些装置,可以将芦苇的声音放大,同样起到了教育作用。
(图9)图9听潮设施图5小结精品西沙湿地作为一个新开发的国家地质公园,其在造景手法方面已经逐渐成熟,有很多的优点可以值得借鉴。
首先,在对现有湿地进行保留中,西沙湿地充分体现了当地湿地特色,尊重生态性,总体景观上能够保持统一,整片湿地由深向不同方向的木栈道连通,这样不仅方便游客游览,同时也留出了生物通道,保证了物种的交流。
其次,西沙湿地主题突出,展现滩涂湿地文化,同时达到教育目的。
西沙湿地将滩涂区域进行保留,并由各种提示牌来向人们讲解,能够做到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
在植物物种选择方面,西沙湿地保留了大部分的当地水生植物,并把芦苇区作为主要的景区,占全园的大部分,而在公园周边地区种植人工旱柳林地,增加了湿地区的竖向变化,同时也引种落羽杉、常青白蜡、海滨木槿等乔灌木,力求丰富其竖向景观,但由于是新开发的湿地公园,一些树木是幼苗,还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设计意图。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