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91 MB
- 文档页数:46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专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主要功绩1.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1)条件:时代趋势,国力基础,重用人才,个人条件。
(2)过程:从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政治制度: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推行郡县制,颁行秦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经济文化措施:按田征税,土地私有合法化,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驰道,统一车轨,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4.开拓疆土:北击匈奴,移民实边,修筑长城,征伐岭南,修筑灵渠,设三郡,扩大疆域。
(二)功过评述1.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
3.过分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刑凤峻法、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专制暴虐,制定各种残酷的刑罚、赋敛严重,使秦朝短暂而亡。
4.总评: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者唐太宗(一)主要功绩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2)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1)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肃清吏治,化重为轻(2)经济:延用均田制,完善租庸调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3)民族关系: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等。
(4)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5)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存百姓(二)功过评述1.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初步基础2.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迈入鼎盛时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习提纲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知识结构】一、少年天子:(提出问题):阅读课文第一目,说一说少年康熙的特点和重要经历。
(学生活动)1、幼年继位,志做明君他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1661-1722),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2、康熙初年清朝面临的形势和任务: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③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中央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任务: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④满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任务:缓和满汉民族矛盾3、孝庄训教,兼学满汉;勤奋好学,学贯中西。
康熙被称为“最博学的皇帝”。
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提出问题)康熙初年,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活动)1.南方: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为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威胁清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康熙下令撤藩,亲自指挥,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
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策略:剿抚并用2.东南:统一台湾。
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是民族英雄。
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早期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
(提出问题)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比?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1683年任用施琅为将,迫使郑克塽投降,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
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以史为鉴:当前统一台湾,我们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导弹也不是原子弹,而是几千年来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号召力,也是几千年辉煌传统延续下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东北:抗击沙俄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