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土壤
- 格式:docx
- 大小:16.60 KB
- 文档页数:3
分析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它能对植物生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等。
首先,土壤的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起着关键作用。
土壤的质地、颗粒组成、结构以及通透性等都会直接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中养分的吸收。
比如,砂质土壤通透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植物缺水;而粘质土壤保水能力强,但通透性差,容易造成水涝。
此外,土壤的松散程度也会影响植物的根系伸展和空气及水分的渗透,从而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其次,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生长也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pH值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主要养分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它们的含量和比例将直接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
对于一些特定的植物,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如锌、铁、钼等也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此外,土壤的酸碱度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养分吸收和相关代谢过程,从而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土壤的生物性质也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它们与植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释放出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同时,土壤中的一些害虫和病原体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导致植物生长的减缓甚至死亡。
因此,土壤中的生物性质对植物的生长具有双重的影响。
总之,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过程。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共同作用,决定了土壤的质量与营养,直接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和代谢,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植物生长差异。
因此,合理管理土壤,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适宜度,对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充分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壤环境,才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植物与土壤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汇报材料、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植物与土壤教案7篇我们需要定期评估教案的效果并进行改进,教师可以在教案中制定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和任务,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植物与土壤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各种植被对土壤的要求
1. 乔木:乔木通常需要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它们需要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以支持其庞大的根系和生长需求。
乔木还需要土壤具有较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以维持根系的健康。
2. 灌木:灌木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仍需要一定的肥力和排水性。
它们通常能够适应多种土壤类型,包括贫瘠的土壤,但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更好。
3. 草本植物:草本植物对土壤的要求各不相同。
一些草本植物喜欢肥沃、湿润的土壤,如一些花卉和蔬菜;而一些耐旱植物则能够在贫瘠、干燥的土壤中生长。
4. 草坪草:草坪草需要排水良好、肥沃、通气性好的土壤。
它们需要土壤中含有适量的有机质和养分,以保持草坪的绿色和健康。
5.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需要水中含有足够的养分和合适的酸碱度。
一些水生植物,如荷花,需要扎根在水底的泥土中,因此需要泥土具有一定的肥力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不同的植被对土壤的要求不同,但一般都需要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排水性、通气性和保水性。
在种植植被时,应根据不同的植被类型选择合适的土壤,并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和管理,以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
(2017)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一节: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组成①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② 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2.腐殖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可以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土壤的成分和作用① 固体: 矿物质颗粒(占固体95%):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 腐殖质(有机物):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② 液体: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③ 气体: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4.土壤的形成: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但毁灭土壤却是瞬间的)5.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①物理因素:风力、流水、温度剧变、海浪等②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③生物因素:植物的根、地衣和蕨类分泌的物质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2.土壤的类型和性状: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植物的根系①直根系:有主根、侧根之分(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②须根系:没有主侧根,只有不定根(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2.影响植物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3.根的功能:①固定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4.根吸水失水的部位:根尖——根毛区——根毛细胞5.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和作用6.根毛细胞吸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7.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导管→植物体各结构8.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溶解在水中被吸收)①构建植物体:N、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N、S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②调节植物生命活动:K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P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9.三大营养素作用及缺乏时症状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1.茎的分类①按形态分: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②按组成分:木质茎、草质茎2.茎的结构注: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形成层结构,茎长成后一般不会加粗。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而植物也对土壤具有很强的改良作用。
植物通过吸收养分和水分,释放有机物质和氧气,根系固土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等方式,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质地和肥力,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能力。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首先,植物通过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过程,可以调节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水分状况,从而改善土壤的质地。
植物的根系能够深入土壤,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一方面满足植物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减少土壤中的养分蓄积,避免养分过度渗漏到地下水,起到了调节水分和养分循环的作用。
植物的根系还能分泌出黏性物质,形成微团粒,改变土壤颗粒的结构密度,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此外,植物的残留物和根系可以作为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
其次,植物能通过根系固土的方式来保护土壤不被侵蚀。
根系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稳定性,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和人为蚀损等现象。
植物的根系可以将不同树种或草本植物的根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坚实的根系网,保护土壤不被风力和水流冲刷。
根系固土还能提高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减少土壤的坍塌和裸露面积,同时还能降低土壤中的负离子浸出,对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通风和排水能力,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植物的根系可以形成日益发达的根系系统,使土壤中的微孔隙增多,促进土壤气体的交换,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有利于土壤中有氧条件的形成和微生物活动的进行。
另外,植物的根系也能穿透土壤,形成径流通道,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排水性,防止土壤水分积聚,减少地表径流和水涝的发生。
综上所述,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不可忽视。
它们能通过吸收养分和水分、释放有机物质和氧气、根系固土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等方式,改善土壤的结构、质地和肥力,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能力。
我们应该重视植物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土壤与植物教案及反思第一章:土壤的组成和特性1.1 教学目标: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成分,如岩石、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理解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质地、酸碱度、肥力等。
1.2 教学内容:介绍土壤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探讨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讲解,配合实物展示和实验操作。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土壤的特性。
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的评估,以了解学生对土壤组成和特性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2.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根系发展和植物开花结果。
理解植物的营养需求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根系发展和植物开花结果。
探讨植物的营养需求,如水分、养分和光照,并分析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和实物展示,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营养需求。
进行户外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环境。
2.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和观察报告的评估,以了解学生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土壤与植物的关系3.1 教学目标:理解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植物对土壤的依赖和土壤对植物的支持。
探讨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包括植物对土壤的吸收和利用,以及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和支撑作用。
分析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问题。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和实物展示,讲解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进行户外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对植物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和观察报告的评估,以了解学生对土壤与植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土壤保护与植物多样性4.1 教学目标:了解土壤保护和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学习土壤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以及植物多样性对土壤保护的作用。
关于土壤和植物的知识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超级有趣的土壤和植物那些事儿!
你想啊,土壤就像是植物的家。
好比我们人要有舒服的房子住,植物也
得有适合它们的土壤呀。
你知道吗,有的土壤肥沃得不得了,就像一个豪华大别墅,各种营养丰富,植物在里面那叫一个滋润,长得别提多壮实了!比如那黑黝黝的肥沃土壤里,小麦苗蹭蹭地往上长,那劲头可足啦!
而有的土壤呢,可能就比较贫瘠,像是小破屋,植物在这里就得努力挣
扎着求生存啦。
但人家也不放弃呀,照样顽强地扎根、生长。
就说那悬崖峭壁上的小草,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不也活得好好的嘛!这是不是很厉害!
植物呢,也是各有各的脾气和本事。
有的植物娇贵得很,像个小公主,
得精心呵护。
可有的植物就特别皮实,像个小强,随遇而安。
比如仙人掌,在沙漠那么恶劣的地方,还能活得好好的,多牛啊!
你再看看那大树,那根系深深地扎进土壤里,就像跟土壤紧紧拥抱一样。
它们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要是没有土壤提供养分,植物能长得好吗?反过来,要是没有植物,土壤不就孤单寂寞了嘛!
哎呀,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土壤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神奇,这么紧密。
所以啊,我们得好好珍惜它们,保护好它们。
我们要爱护每一寸土壤,让植物们有个温暖舒适的家,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更加美丽、更加生机勃勃呀!对不对!结论就是:土壤和植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都要好好呵护它们,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是地球上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
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不仅能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还能调节气候和保持生态平衡。
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精密的相互作用,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植物通过根系与土壤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首先,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为植物提供必需的生长物质。
其次,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发生。
此外,植物的残体可以分解成有机质,为土壤提供养分,促进土壤的肥沃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二、植物与气候的关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且可以调节气候。
首先,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起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
其次,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蒸气,增加大气的湿度,有助于降低气温和增加降水量。
此外,植物的森林可以阻挡风力,减少土地的风蚀和沙尘暴的发生。
三、植物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是食物链的基础,它们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不同的植物栖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源和栖息地,支持着众多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的存在。
植物的多样性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和生物工程利用的可能性。
四、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繁殖。
例如,一些植物适应干旱环境,通过减少表面蒸腾和水分流失来节约水分。
一些植物适应高寒环境,通过抗寒物质的积累和形成结构性的保护来抵御低温。
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生理和生化反应来响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分泌激素和产生酶来调节水分的利用和平衡。
综上所述,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植物通过与土壤、气候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对环境进行调节和改善。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了与土壤知识不归纳知识点就等于是白学了,下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1节土壤中有【知识点总结】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1、土壤的层次结构:一般分枯枝落叶层、上土层和下土层,其中枯枝落叶层是小动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上土层植物根系大量分布。
2、土壤环境特点:主要指的是土壤的湿度、土壤疏松程度、土壤温度、光照和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
3、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数量较多的生物称优势物种。
土壤生物最适宜阴暗、潮湿、温暖、有氧的生活环境。
4、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1) 植物: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对土壤的结构和性状改良都具有积极意义。
2) 动物:土壤动物影响着土壤的结构和性状,土壤生物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
3) 微生物:在土壤中起最大作用的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它们使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养分,促成了养分的循环。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2、土壤中有空气:在烧杯内盛一定量的水,将干燥的土壤块慢慢放入水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其作用是为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氧气的来源。
在土壤中,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 15%~35% 。
【实验一】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土壤注水)-V2(铁块注水))/V(测试体积); 3、土壤中有水: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壁上有小水珠;试管口冒出水雾;这个实验说明土壤中有水;它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其中小部分水供给植物光合作用,大部分水供给植物蒸腾作用。
【实验二】测量土壤中水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M(燃烧前)-M1(燃烧后)/p水V(测试体积); (1)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 (2)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 ;(3)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1. 土壤的生态意义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
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
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植物与土壤
教学目标
1、区分植根系和须根系。
2、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相关功能。
3、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条件。
4、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
5、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症状。
6、初步学习数据处理能力--干扰数据的辨别和删除。
7、初步学习“实验方案”的优劣性比较。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根尖的结构和功能(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教学预设
【引入】请同学用恰当的比喻说说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生长。
一、植物的根系:
1、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水分贺无机盐的。
【实验】根的观察--了解根是如何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
植物
比较项目大豆小麦
根的数目
是否有明显发达的根
还有哪些植物具有这样的根
2、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
【举例】常见的作物中,哪些是直根系,哪些是须根系?
【问题】根的功能,你知道吗?--固定和吸收。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因素有关。
【探究】植物根系(同种植物的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的高低的关系
提出问题:根系的分布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如何?
建立假设:(1)地下水位高,植物根系分布浅。
(2)地下水位低,植物根系分布浅。
(3)地下水位的高低与植物根系分布无关。
实验方案:1、野外调查
2、野外栽培
3、实验室栽培
实验方案优劣评价:
⑴组织野外观察较难,还要强调安全问题。
虽然观察条件不是任何学校所在地都能满足,但是一旦观察到,则实验成功率就较大;
⑵野外栽培,可控性增强,但实验条件也不是任何学校都能满足的;
⑶实验室栽培,虽然可控性较强,但模拟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大容易做到。
数据处理:一株植物根系的长度是根系所有根的平均长度--所有植物根的长度之和除以根的总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数据处理时,应该去掉无效数据。
实验结论:地下水位越高,根系的平均长度会越短,根系分布浅。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实验】研究根的吸水部位
实验现象:被剪去根的前端的小麦先出现萎焉现象。
结论:说明根吸水的部位在根尖。
【讨论】在农业生产中,移栽作物幼苗是时为什么要带土移栽?--免于损伤幼嫩的根尖,使根尖在适应“新环境”以前,仍旧在一段时间内可以从被夹带的土壤中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
【问题】为什么根尖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观察】了解根尖的结构:显微镜观察根尖
根尖的结构:
根冠:细胞排列不整齐。
保护后面的组织,使根在向前生长时,不被土壤颗粒檫伤。
分生区:细胞质的密度较大,没有液泡。
能不断分裂,使根生长。
伸长区:细胞的液泡较小(通过吸收水分而形成),细胞壁较薄。
细胞能迅速生长,把根尖推向土层。
根毛区:细胞有较大的液泡(由小液泡融合而成),细胞壁较厚,内有输导组织(导管)。
植物的根毛很多,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
根毛区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
有人统计:正在抽穗的一株黑麦的根系具有1381万条根和140多根亿条根毛。
【问题】植物的根是否在如何情况下,都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呢?
实例:当作物施了过多的肥料时,作物反而发生萎焉现象。
这表明作物体内的水分减
少了。
为什么?
【实验】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
实验现象:在清水中的青菜没有出现萎焉现象,在浓盐水中的植物出现了萎焉现象。
结论: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只有在高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时,植物的根才能吸水。
【思考】有无其它方法证明根毛确实必须在土壤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才能吸水?
腌制青菜时,青菜失水;海水漫入农田,作物萎焉等。
正常情况下,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若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会超过根毛细胞液内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当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
三、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1、植物的生长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还需要无机盐。
【实验】配制四种营养液,观察植物在营养液中的生长。
实验现象:在分别缺乏氮、磷和钾元素的培养液中,植物的生长状况不同,分别出现生长异常。
当分别按标准添加含氮、磷和钾的化合物后,植物的生长慢慢恢复正常。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
2、植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农林业生产也会对土壤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过多施肥会使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的结构。
(2)“水华”现象介绍
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的富营养化。
“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这种在自然界就有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
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
华”。
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阅读】植物营养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