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医派传承特色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简述孟河医派用药特点,并举例说明。
孟河医派用药特点以及举例说明
摘要:孟河医派是一种独特的中医理论,它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核心,总结运用内经内外经诊断病因,并以中药、针灸等方式治疗
疾病。
本文将简述孟河医派用药特点,并举例说明。
一、孟河医派简介
孟河医派,又称孟河学派,孟医派,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衍生学派,由王氏兄弟、毕淑敏等历朝历代的医家们继承和发展而来,主要的典
籍是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
孟河医派主要根据“内经”、“外经”的诊断病因,并以中药、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疾病。
二、孟河医派用药特点
1、穴位疗法:孟河医派根据人体穴位,通过针刺、拔罐、拔除等方法
调治病症。
穴位疗法的特点是精准、简单、快速,能迅速缓解症状,
而且效果可靠,深受患者青睐。
2、中药疗法:孟河医派特别重视中药治疗,根据诊断的病因,选择相
应的中药进行疗法,并结合温针以加强调理效果。
3、食疗疗法:孟河医派重视食疗,以正确的饮食、低热量饮食和清淡
饮食,在滋养身体的同时,也有利于调节内分泌,促进药物吸收,提
升治疗效果。
三、举例说明
比如,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孟河医派的医生可以使用穴位疗法,以
针灸内服熙麓汤加减,先调节药物体内的免疫功能,再运用食疗调理
体质,当身体不好时可以配合中药调理,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总结
此次就孟河医派用药特点以及举例说明进行了简要介绍,可以看出,孟河医派以穴位疗法、中药疗法和食疗疗法等治疗疾病,既可以缓解症状,又能根治病因,深受患者的青睐。
希望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孟河医派,并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
孟河医派与孟河医派文化孟河历史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郭重威内容提要:介绍了孟河四大名医: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在清朝末年所创建的孟河医派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形成的原因以及孟河医派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文化、商业文化和道教文化。
关键词:孟河医派、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形成发展意义文化。
清末民初,小小的孟河镇走出了一个地方医派,这个医派以它高超的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先在本地区产生影响,接着又进京城为皇上看病,把影响扩大到了全国。
后来,还通过办学和走出国门,把它的声誉带到了境外。
到民国期间,孟河医派已成为扬名海内外的一个著名医派了。
本文不准备研究这个医派的医术,而想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孟河医派形成的原因和孟河医派的文化价值。
一孟河医派的形成与发展(一) 孟河医派简介孟河医派又称四大名医,因为它是以四个家族体系为核心而形成。
那时的中医术都是以家族为基础传承的,这个家族的中如有一人行医,又稍有成就,那么他的子孙后代一定有许多人习医,形成了一个以家族为主的派系。
这四个家族的带头人,是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巢崇山(巢渭芳)(二) 孟河医派的形成孟河医派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的费宏。
费宏是武宗皇帝朱厚照执政时的宰相,受魏忠贤的迫害,一家老小流落到孟河,由于一路的风霜和沉重的思想负担,到孟河后就病倒了,在缺医少药的那个时代,他只能依他随身所带的《神农本草》,拜老药农为师,到孟河的西山上去采草药,自己为自己治病。
不久他的身体康复了,他能治病的消息也传出去了,于是他开始了“治病”生涯,成了后来费家医派第一人。
嘉靖年间,明武帝清除了奸党后,费宏虽被起用了,但他却把家安在孟河,使孟河有了孟河医派的第一个医家——费家。
此后,费家代代行医,但名声并不大,也不专职,直至明末清初,费尚有(1572,1662年)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后,才真正开始了费氏的医学事业,至今已300多年。
早于费尚有,孟河有法徵麟,法公麟两兄弟行医,善治伤寒,医术甚精。
发挥中医药优势弘扬地方流派特色——孟河医派传承的思考与实践-回复题目:发挥中医药优势弘扬地方流派特色——孟河医派传承的思考与实践引言: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地方流派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孟河医派作为其中之一,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围绕“发挥中医药优势,弘扬孟河医派特色”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以孟河医派传承的思考与实践为案例,探讨如何发扬中医药优势,传承地方流派的特色。
一、中医药的优势和地方流派的重要性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强调调理身体内外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
其次,中医药以经验治疗为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病案资料。
再次,中医药疗效确切,副作用小,适用范围广,对慢性病和病后康复具有独特的疗效。
地方流派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的地方流派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特色。
孟河医派作为中国古老的医学流派之一,不仅流传于地方,而且对中医药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孟河医派注重观察病人的细微表情、气色、声音等,从而辨析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特色药物的选用和使用方法独具匠心,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发扬中医药优势,弘扬孟河医派特色对于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孟河医派传承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缺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继承。
孟河医派的传承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悉心传授,然而这些医生人数有限,并且缺乏科学化的教育体系,导致传承受限。
2. 信息传播不畅。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信息传播迅速,但孟河医派的宝贵经验和特色却很少为人所知。
孟河医派的治疗方法和方剂等需要通过科学化手段进行保护和传播。
3. 现代化医疗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医疗技术的发展,传统医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专业知识落伍,传统治疗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
这些问题也影响着孟河医派的传承和发展。
三、弘扬孟河医派特色的思考1. 加强人才培养和继承。
探讨孟河医学思想在临床继承中的应用孟河医学的创立继承发展至今声誉海内外。
他的学术思想和精湛的医术,在中医发展史上是不可磨灭的,一颗十分耀眼的灿烂明珠。
他们活人无数,就在于“博采众家,务实求效”,崇古不泥古,崇规不泥规。
“师古人之意,而不执古人之方”。
凡能活人者,皆可用之。
“方以法立,法以方传”,辨证明诸方可收,法可所传,生之可起也;辨证不明,虽是名家名方,用之生不可起也。
用之哪有不误事之理,此之谓也。
吾早在数十年前就认真开始总结孟河医学的学术思想,并在临床上加以拓展。
在吾师徐迪华的精心传承下,以及丁甘仁门下秦伯未之高徒魏执真老师的亲自点拨,悟出孟河医术传承的基本要素有如下几点,即心到-德之也,证到-审度也,法到-立之也,方到-传之组合也,“兵”(药)到-收之也。
现加以一一说明。
1 心到乃医之首也,心到有三。
一者关爱呵护之心,二者孟医名节之心不可污,三者名利之心必须死,活人之心不可弃1.1关爱呵护之心必须拥有宽容善良之心,有了这份心就能把长者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尊重,把小者当作自己的子孙一样关爱,把同辈当作兄弟一样共有。
这样才能真正拥有仁医仁德之心,才能秉承佛陀无缘大悲,同体大悲的精神,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的慈济理念,慈怀柔肠的爱心,伸出关怀之手,去拔苦,去与乐,惜念贫困,关怀民众患病的身心,滋润病者的心灵。
吾人为医亦覆如此。
临床中不论是谁,只要药费不足,不论借与否,还与不还,吾都一一相助,就此一项,每年累计支出少则也有四五百。
就在近日5月29日一次给外地安徽芜湖病人因藏有现金万余元的钱包,在就诊一小时前被窃,就一次给母子俩人575余元药费。
其次,对行动不便者,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亲自开车送至到家或上火车,但心里确是十分的安慰。
医者有了这份心,才能认真细心,在看病时,怎样为病人着想,既要看好病,又要病人少花钱,能尽量一次看好的病,决不分二次三次,所以有传小一贴,老三贴之称。
1.2孟医名节不可污孟河医学思想的传承,除了医德之外,就在于他们精湛的医术了。
孟河医派名医堂的全部评价
孟河医派名医堂是一家备受推崇的医院,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对该医院的客观评价:
1. 专业医生团队:孟河医派名医堂拥有一支由经验丰富、资深的医生组成的专业团队。
这些医生在各自的领域拥有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2. 先进的设备:该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高精度的影像设备、先进的手术设备等。
这些设备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同时也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3. 温馨和谐的环境:孟河医派名医堂提供温馨和谐的医疗环境,给患者带来安逸和放松的感觉。
医院的工作人员始终友善、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医疗护理。
4. 细致周到的服务:该医院注重患者的体验,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从预约挂号到就诊安排,医院的工作人员都能够给予患者及时的帮助和解答。
5. 治疗效果显著:许多患者对孟河医派名医堂的治疗效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很多患者在接受该医院的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康复。
总的来说,孟河医派名医堂以其专业的医生团队、先进的设备、温馨和谐的环境、细致周到的服务以及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受到患者的普遍认可和赞赏。
这家医院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孟河医派传人王道平膏方学术特色孟河医派传人王道平(1896—1971年),江苏省武进前黄漳湟村人。
18岁师从孟河医派马培之的弟子钱厚甫,尽得真传。
抗日战争前在沪开业,抗战胜利回到武进前黄行医,名噪乡里,先后带徒70余人。
1947年10月,武进(常州)中医师公会举行第二届会员大会改选,王道平任监事。
王道平日常工作繁忙,无暇著述,仅留有喉症散、提脓拔毒散等验方和临证记录《膏滋方》一册。
王道平122首膏滋药共治疗32种病证,包括虚劳、头晕、昏厥、类中、咳嗽、吐血、便血、郁症、便溏、胸痹、月经不调、乳岩、喉痹、脱发等,种类之全,论述之精,用药之丰,实属罕见。
现摘录其医案,总结主要学术特色如下: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王道平在邓小姐昏厥案中写道:“人身一小天地,天地者,阴阳也,人身亦阴阳也,若天地之阴阳,和则雨晴时调,寒来暑往,四季一无灾害,如阴阳不和则迅雷疾风、暴雨水旱立至,人身之阴阳亦犹是也,如阴阳和则筋骨强健百骸流通,精神充足则疾病不生。
”人身与天地是相互呼应的。
根据《黄帝内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冬季阳气潜藏,万物多静少动,养精蓄锐。
人亦要顺应节令,藏精纳气,此时服用一些滋补药物,有利于肾藏精,加强来年春天新一轮生发机能,增强身体免疫力,故冬季是服用膏滋药的最佳时期。
医案1 杨太太。
年近六旬,营阴暗耗,且壮年产育过多,血分更亏,则肝火易亢,近因劳动过度,外风引动内风,陡然恶寒发热,胸闷头晕,神志模糊不清,舌强言语不利,病似类中见象,进熄风平肝顺气化痰之品,一剂病乃霍然而愈,诚幸事也。
但风性善行速变,春令风木当旺,虞恐其再蹈覆辙之虞。
际此冬令蛰藏之后,拟以大补其阴、熄风平肝、和胃顺气化痰法,煎膏缓缓图治,冀其阳平阴秘、痰化顺气、精神乃治。
处方:生熟地各四两,制首乌四两,当归身一两五钱,黄芪三两,潞党参三两,茯苓神各三两,沙苑子三两,白蒺藜三两,法半夏一两五钱,杜苏梗一两五钱,青陈皮各一两,制香附一两五钱,明天麻一两,建泽泻二两,枣仁泥一两,淮山药二两,枸杞子一两,厚杜仲一两五钱,黑料豆三两,酒桑枝四两,石决明四两,真池菊一两五钱,钩藤三两,竹二青一两,大白芍三两,红枣八两,枳实壳各一两五钱,宣木瓜一两五钱,玫瑰花三十朵,黑芝麻四两,桂圆肉八两。
吴门孟河医派皮肤科特点的初步一、独特的理论体系吴门孟河医派对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有着独特的认识。
该派别高度重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核心,注重辨证施治。
在病机方面,认为皮肤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包括内因、外因和情志等。
因此,吴门孟河医派强调“内外皆治”,既要治疗皮肤表面的病变,也要从内部调理身体,平衡气血阴阳。
二、形式多样的治疗手段吴门孟河医派的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传统的中药治疗,还包括外用药物、中西医结合、针灸、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其中,外用药物是该派别的特色之一,通过外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病灶,能够迅速起到治疗作用。
此外,针灸和艾灸也常常被吴门孟河医派用于治疗皮肤病,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和神经调节等,促进皮肤病的康复。
三、标本兼治的特点吴门孟河医派认为治疗皮肤病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即既要处理皮肤病表面的症状,也要调理机体,解决根本问题。
例如,对于一些湿疹、荨麻疹等病症,该派别注重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和湿热等,不仅治疗表面的皮肤病变,更通过内外结合的治疗方法,调理机体,避免复发。
四、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方药吴门孟河医派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并总结出一些独特的治疗方药。
例如,孟河医派中常用的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方剂有“孟河马王”,而治疗瘙痒型湿疹的方剂有“孟河王苓散”等。
这些方剂通过调理身体,缓解病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吴门孟河医派的发展对推动中医皮肤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通过独特的理论体系、多样的治疗手段、标本兼治的特点和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方药等,为中医皮肤科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促进中医皮肤科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孟河医派临方炮制特色孟河医派是发源于江苏常州、流布于全国的著名地域性医学流派。
已故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在《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中指出:“孟河医派是中国传统的一大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该医派影响深远,现代许多著名中医药专家都是孟河医派的弟子,晚清时期该医派已名扬大江南北。
”孟河医派以其传承脉络清晰,学术弘扬,弟子众多;临床脉理精细,用药轻灵,疗效显著,名医辈出而享誉海内外。
然而,对孟河医派在临方炮制上的学术思想和技艺特色学界研究不多,为此,我们将近年来挖掘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炮制方法多样不乏独门秘制之术按照炮制方法分类,孟河医派临方炮制方法有17种之多,每类不同的炮制方法达上百种。
就具体中药品种而言,每个品种的炮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少则四五种,多则20多种。
以大黄为例,炮制方法有炒大黄、大黄炭、煨大黄、酒洗大黄、酒浸大黄、酒炒大黄、酒煮大黄、九蒸九晒大黄、甘草拌炒大黄等,其中九蒸九晒大黄、甘草拌炒大黄等制法颇有孟河医派特色。
大黄经九蒸九晒炮制后,一方面其泻下作用减弱,即所谓“欲速生使,欲缓宜熟”之意;另一方面,其活血化瘀、泻火解毒之功增强,正如“生则通肠胃壅热,熟用则疗诸疮毒,泻心火”所述。
苍术,炮制方法多达12种,有泔浸焙苍术、泔浸炒苍术、泔浸炒焦苍术、泔浸苍术炭、泔浸酒浸苍术、泔浸酒浸炒苍术、泔浸盐炒苍术、泔浸晒土炒苍术炭、泔浸蒸晒苍术、泔浸麻油拌炒苍术、泔浸黑芝麻拌炒苍术、泔浸黑芝麻拌蒸苍术等制法。
其中芝麻制法为孟河医派所特有。
黑芝麻性味甘、平;具有补益肝肾,养血益精,润肠通便功能。
黑芝麻其质润性滑,能泽枯润燥。
而“苍术性燥”,与黑芝麻同制,“以制其燥者”,即能缓和苍术燥性,并增强其疗效。
陈皮有“盐制”“童便制”“姜水炒”“蛇胆陈皮”等多种炮制方法,其中“蛇胆陈皮”制法古今皆未见有记载,仅见孟河医家有应用。
陈皮苦辛温,入肺、脾、胃三经;能止嗽定呕清痰,为理气和中之妙品。
孟河医派传承特色探析
作者:陈弦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1期
摘要:孟河医派发祥于明末清初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是一大医学流派,在我国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影响。
孟河医派认为中医古籍经典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孟河医派的前辈积累的学术经验和治学精神,对我们后辈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仍有着积极的意义,影响深远。
其传承形式多样,淡化流派地域,不拘门户相互协作和学术交流严格择徒,对孟河医派的深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河医派;传承特色;振兴
孟河医派发祥于明末清初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主要代表名医为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医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灵活的诊疗方法,显著的治疗效果闻名于世,在我国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学术思想为当今中医理论的开拓创新[1]。
孟河医派传承脉络清晰,门人弟子众多,学术弘扬,薪火相传。
现就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及医案中的一些医理精华,结合对孟河医派名家及传人的采访调研,就孟河医派的传承特色进行探讨。
1孟河医派的起源和发展
孟河医家最早见于文字是在费氏第五代医家费国作(1730-1800)的相关记述。
"孟河医派"的首次提出是丁仲英在1927年其父的《喉痧症治概要》跋中提到"吾乡多医家,利济之功,亘大江南北,世称孟河医派",至嘉庆年间(1796-1821)孟河才逐步形成地方性医学学派[2]。
孟河医学繁荣于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1821-1875)。
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完善。
据历史资料记载,"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等,费氏、马氏在孟河医界继续占主导地位,费伯雄和马培之是其中的杰出医家。
2孟河医派的传承形式
孟河医派在传承形式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初期以师承教育为主,其后多采用师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形式,另外临证实习班、函授教育、专题讲座、短期讲习班等也是其中主要的传承方式。
师承教育是指师徒传授,一般经过发蒙、侍诊、试诊、行医、再学习五个阶段。
发蒙是学习中医基础知识,侍诊是了解中医如何治病,理论与临床初步结合的阶段,试诊指导临床实践
的阶段,当老师授医已毕,弟子学有所成时,可独立行医。
另外孟河医派还注重对医家的再培养和再学习的过程。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不断提高,孟河医派走进了高等学府进行传承,通过和一些大专院校想结合,使其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最早是由夏应堂、谢观等筹资办学,于1916年筹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为我国第一所由政府批准的民办中医高等教育学校。
孟河医派传承形式多样,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分别有临证实习班、短期讲习班以及专题讲座等方式[3]。
3孟河医派的传承特点
孟河医派作为近现代中医较有影响的一大地域性流派,在发展之初有着浓厚的地域特征,随着孟河名医的大量外迁,孟河的中心地位逐渐下降,非孟河籍传人的数量与影响力不断增加,孟河医派的地域特征也开始淡化。
孟河医派的地域性淡化促进了孟河医派与吴中医派等众多医学流派之间的交流,丰富了自身的学术思想,扩大了孟河医派的影响。
孟河医派主张广开门户,收徒没有家族限制,只要自愿拜师者,都会一视同仁,传授医术。
但择徒并没有降低标准,品德、悟性、勤奋三个方面是择徒的主要标准。
孟河医派在传承中特别强调了经典内容对后学者的重要意义,要求弟子熟练背诵经典著作。
在当时的传承模式下,醇正的医学理论易于后学者系统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并为之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在当今,立足经典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与掌握中医专业知识有着重要意义[4]。
4孟河医派的振兴
早在20年前常州市武进区卫生局和孟河医派弟子共同搜集编撰了《孟河四家医集》,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2005年7月"常州地区孟河医派再传弟子座谈会"在文笔山庄举行,会议共同呼吁设立"孟河医派故居陈列室"[5]。
2005年10月《孟河四家医集》再版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
《孟河四家医集》再版是弘扬孟河医派的有效途径,意义深远为孟河医派精髓的传承和弘扬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琪,曹震,周奇峰.孟河医派传承特色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0,42(12):1-4.
[2]刘遵憨,曹凡华,陶慧娟.孟河医派学术思想探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3):9-10.
[3]张琪,曹震.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7,39(4)16-18.
[4]单德成,赵小平.孟河医派的形成和发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6(5):364-366.
[5]李友白,刘跃光,郭胜伟.孟河医派传承模式研究及对中医教育的启发[J].2012,53(7):544-522.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