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与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由于脑底部或脑表面的动脉血管病变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综合症,约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死亡率为25%,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中,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两大威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和有效的护理能够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以下就是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与护理心得。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先天性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感染性脑动脉炎等。
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多发于青壮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明显诱因有剧烈运动、用力咳嗽或排便、情绪激动等,但无明显前驱症状。
患者发病时有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呕吐等体征。
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短暂意识障碍、谵妄、烦躁、幻觉等,少部分患者还会引发部分性或全面性癫痫。
老年患者疼痛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表现相较于精神症状不明显。
部分患者病发后1小时内可能出现眼底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视网膜出血或视乳头水肿。
常见并发症有再出血,尤以第二周发病率最高;约20%-3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痉挛,此症状多发生于出血后3-5天,高峰期为5-14天;约15%-20%左右的患者在出血后一周内出现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亚急性脑积水则可能发生于数周后,其症状表现为痴呆、尿失禁和步态异常。
二、观察要点(1)瞳孔:如果患者出现对侧瞳孔放大或对光反射迟钝的现象,提示发生脑疝导致其眼神经受压;(2)生命体征:如果患者时常出现呼吸急促或潮式呼吸症状,有可能是呼吸中枢受到损伤。
而患者表现有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则有可能是早期脑疝的表现。
出血后患者的发热原因有继发感染、中枢性发热及出血后吸热,患者体温升高的常见波动区间在37.5℃-38.9℃,也有体温高达39℃以上的情况。
应及时向患者做出解释,安抚其情绪并进行降温处理;(3)意识状态:如果患者在出血后很快陷入昏迷状态,很可能是由于出血量大导致的颅内压力升高,持续性昏迷则可能造成脑干受损,需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防止脑疝;(4)再出血:如果患者在病情好转的前提下,出现一次或多次的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烦躁不安、瞳孔不等大及意识加重等异常现象,则有再出血的可能,需及时检查发现并及时处理;(5)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会导致患者的病情从稳定转向恶化,出现异常精神症状,例如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锥体束征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1、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评估头痛程度,是否伴有呕吐。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4周,床头抬高15-30°,必要时头置冰袋,保持肢体功能位,病情平稳时可在床上活动,避免幅度过大。
3、保持呼吸道通畅,神志清楚的患者,鼓励主动缓慢变换体位,促使痰液引流;不能自行排痰者,及时吸痰。
4、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5、进食富有营养、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
6、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安慰,保持情绪稳定。
7、做好患者皮肤和口腔护理,预防发生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做好大小便的管理,防止泌尿系感染及失禁性皮炎。
8、根据患者病情及自理能力,评估跌倒/坠床、下肢深静脉血栓、误吸等危险因素,落实安全护理措施。
9、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的稳定,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避免体力或者脑力劳动过渡,避免忽然用力。
10、指导患者出院后戒烟酒,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严格遵医嘱用药,一旦发生头疼,呕吐、眼胀等症状,及时就诊。
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的方法和康复训练的技巧:有效翻身、桥式运动、肢体功能训练及语言和感觉功能的训练。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和护理体会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由于动脉破裂而引起的脑室系统内血液溢出至蛛网膜下腔及脑表面的一种病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增加,SAH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该疾病早期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病情发展较快,且病情危重程度高,尤其是在出血后的前24小时内最为危急。
本文将针对SAH的观察和护理体会进行探讨。
观察要点•身体状况:对入院时患者的身高、体重、常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进行基础观察。
监测神经系统状态,包括意识、症状和体征变化,定期进行神经学检查。
•头部疼痛:SAH首要症状为剧烈且突发性的头痛,这种疼痛通常被描述为“像气球爆炸一样”。
患者可能会有颈部僵硬和头部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神经症状:除了头痛,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意识混乱、精神状态改变等。
这些症状应及时观察和记录。
•气体交换: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情况,一旦发现呼吸困难或呼吸道痉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护理要点•头痛缓解治疗:在患者病情危急和头痛难以忍受的情况下,应该立即给予阿片类药物和/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缓解治疗,同时注意药物过敏和药物副作用的监控。
•神经系统保护:监测和维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注意观察神经系统明显恶化或其他异常情况,并在需要时及时调整和优化护理计划。
•营养支持:患者在病情进展后常常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等症状,为维护患者的营养状态,应该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服务,包括口服、肠内或静脉输注营养支持。
•心理支持:SAH患者通常由于病情危重和不确定性等因素,会出现恐惧、沮丧、焦虑等心理状态,为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应该进行心理支持和疏导服务。
护理体会SAH病情难以预测,治疗难度大,护理工作也十分不易。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具备出色的心理素质,并且时刻保持谦虚、独立和体贴等品质。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引言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危险且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其发生率逐年增加。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提供全面的护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恢复。
本文将重点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前期护理1. 评估在进行任何护理措施之前,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收集患者的病史、神经系统评估、血压测量、意识状态和神经体征的监测等。
评估的结果将有助于制定适当的护理计划。
2. 保持患者的安静和环境的安宁SAH患者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因此护士需要确保患者的环境安静。
降低噪音、避免频繁的人员进出和维持适宜的室温有助于促进患者的休息与康复。
3. 保持通畅的气道由于SAH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受损,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水平下降或失去意识的情况。
护士应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并常规监测氧饱和度。
必要时进行气道管理,如吸痰或拨叫夹,以保证患者的正常呼吸。
4. 监测生命体征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率和体温等。
特别是血压的监测非常重要,因为高血压是引起SAH并可能导致继续出血的常见原因。
通过持续监测,护士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急性期护理1. 患者定位SAH患者应保持头部略微抬高的平卧位,以减少颅内压和减轻脑水肿。
这种定位还有助于保持脊髓静脉回流畅通。
2. 防止诱因在急性期护理中,护士应注意避免任何可能增加颅内压的诱因。
例如,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避免咳嗽、惊厥或紧张等情况的发生。
3. 规律的神经监测护士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神经状态,包括意识水平、呼吸模式、瞳孔大小和反射等。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并纠正任何神经损伤或颅内压增高的迹象。
4. 减轻疼痛和不适SAH患者常常出现头痛和颈痛等不适症状。
护士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非处方的止痛药、肌松药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5. 液体管理SAH患者常常伴有多种生理变化,如尿崩症、血管活性药物释放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专科指导1卧位与休息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15°~30°置于头低脚高位,禁忌无枕仰卧。
告之其一切活动均在床上进行,如在床上进食、排尿排便等。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不要憋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较高的睡眠质量.减少搬动病人及必要的检查,避免各种刺激,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剧烈活动.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脑疝的发生2 意识状态:若昏迷出现快且深则提示出血量大,颅内压高;持续性昏迷则提示脑干受损,必须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以防脑疝的发生。
3 瞳孔:出现脑疝者其眼神经受压,对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4 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发热多在出血后2~3d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
但亦有高达40℃以上者,体温过高提示合并感染或出血波及下丘脑或由于血管痉挛引起丘脑下部缺血,则可发生中枢性高热。
可给予冰块物理降温,或用复方氨基比林2ml肌注,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若呼吸急促或出现潮式呼吸,表示呼吸中枢受损;若脉搏缓慢血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
4.用药指导: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与用法,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5 头痛呕吐情况:若头痛剧烈,呕吐频繁,为脑疝前驱症状,也可能为再出血。
局限性劈裂样剧痛,始于前头部表示幕上出血,经脱水治疗后多数好转。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问题:P1:疼痛:头痛与颅内压增高、血液刺激脑膜或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有关P2舒适的改变于疾病本身有关P3:恐惧与剧烈头痛有关P4排便异常:便秘与长期卧床有关P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P6:潜在并发症:再出血、脑疝P7:PC:药物的副作用与尼膜同药物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有关。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动脉瘤、血管畸形或血管硬化等原因导致蛛网膜下腔出现出血的一种疾病。
蛛网膜下腔是指脑脊液流动的空间,膜下腔出血会导致脑室扩大、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甚至死亡。
观察: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包括以下方面:1.神经系统观察: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肢体活动情况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生命体征观察: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存在发热、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降低等情况。
3.颅内压监测:对于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以行颅内压监测,及时了解颅内压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4.血液检查:定期抽取患者的血液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等,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
5.脑部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或MRI)扫描等,观察脑出血部位、大小、形状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护理: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护理措施十分重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卧床休息: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头部保持低位,避免剧烈运动或劳累,以减少颅内压的升高。
2.吸氧治疗:给予患者吸氧治疗,维持血氧饱和度的正常水平,促进脑组织的氧供。
3.神经功能保护:加强对患者神经功能的维护和护理,保持空气道通畅,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状态、瞳孔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反应。
4.血压控制: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控制血压,以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的发生。
5.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抗惊厥药物等。
6.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促进患者的康复。
7.心理护理: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治疗的信心。
8.安全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跌倒、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症的观察要点和护理对策。
方法:对我院2004年至2007年10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64例SAH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64例SAH病人中,颅内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急性脑水肿34例,脑血管痉挛25例,脑积水11例,再出血6例;颅外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高血糖症36例,肺部感染23例,压疮7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尿路感染3例。
再出血是风险最大的并发症,病死率高。
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提示致残率高。
颅外并发症高血糖状态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结论: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有利于病情的转归。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急、进展快,变化多样,致残率和病死率高。
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高。
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自发性SAH64例,现将对SAH的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男38例,24 例,年龄22~68 岁。
平均年龄45.5±16.3岁。
所有病例经头颅CT扫描或腰穿检查确诊。
1. 2治疗方式内科保守治疗34例,外科手术治疗16例,血管内治疗(介入)12例。
1.3临床分级(Hunt-Hess分级)及转归Ⅰ级6例,全部好转出院,未出现神经症状后遗症;Ⅱ级11 例,8例好转出院,3例出现轻度的神经症状后遗症;Ⅲ级19例,13例好转出院,6例出现神经症状后遗症;Ⅳ级16例,5例好转出院,9例留有偏瘫等神经症状后遗症,死亡2例;Ⅴ级10例,1例好转出院,4例伴有重度的神经症状后遗症,1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
1.4 并发症发生率颅内并发症:急性脑水肿34例,脑血管痉挛25例,脑积水11例,再出血6例。
颅外并发症:高血糖症36例,肺部感染23例,尿路感染3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压疮7例。
2观察和护理2.1颅内并发症的观察2.1.1脑水肿的观察与护理重度SAH病人,尤其是Hunt-HessⅢ级以上者可能发生程度不等的脑水肿。
出现脑水肿的时间依病情数小时致数天不等。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呕吐,意识障碍。
神志由清醒变为模糊、瞻望或昏迷。
瞳孔对光反谢迟钝或消失,甚至两侧瞳孔不等大,呼吸浅快。
严重的脑水肿可以引起急性呼吸衰竭,导致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潴留。
二氧化碳潴留由可以加重脑水肿,形成恶性循环。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报告医生,采用20%甘露醇、速尿等脱水治疗。
若患者出现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在85%以下,应立即告知医生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密切观察血压变化,血压增高往往是由于出现脑水肿后机体自身调节反应,不能轻易降压,应维持收缩压在150mmHg以上。
床头抬高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颅内压。
2.1.2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脑血管痉挛分为急性痉挛期和迟发性痉挛期。
其发生机制与血液中释放出来的血管收缩物质有关,如儿茶酚胺、5 - 羟色胺、前列腺素等,这些物质使血管平滑肌持续收缩而致血管痉挛[1]。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自发性SAH导致病残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据报道常发生在4~14天,大约有70%SAH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但只有30%的人出现症状[2]。
脑血管痉挛的典型症状是意识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系统损害,或者外周白细胞数增高,持续发热。
但早期临床症状往往没有特异性,有时与脑水肿、再出血难以甄别。
表现有烦躁,行为冲动、异常。
早期识别,及时处理有助于预防脑缺血和脑梗塞[3]。
其需要影像检查或腰穿检查以排除再出血。
较可靠的诊断方法是床边经颅多普勒(TCD)检查,TCD 检测颅内血流速度增快。
临床上常使用尼莫地平扩张血管,防治脑血管痉挛。
尼莫地平静滴时要防止过快(以7.5~15μg/kg.h为宜),以免血压骤降,引起脑缺血,诱发脑梗死。
对侧脑室引流的病人,也可以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滴入脑池,但要现用现配,不能久置。
详细记录病人每天的出入量,防止脱水,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加重脑血管痉挛。
国外报道用提高高血压、扩张血容量、血液稀释的3H方案(hypertension,hypervolemiaandhemodilution)防治脑血管痉挛[4],采用此方法必须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保持中心静脉压在10~12mmHg。
以免引起心力衰竭。
而且只能用于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术后无再出血危险的病人。
2.1.3再出血的观察与护理对于接受保守治疗的病人2周内出现再出血的几率较大,并且病死率高。
本组6例再出血的病人中死亡4例。
患者早期有鼾声呼吸,或出现颅性高热,脑室引流管反复堵塞或引流液突然变红,偏瘫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失语,癫痫反复发作,或出现Cushing氏反应(即血压升高、心率减缓、呼吸减慢)等情况,则提示可能会发生或已发生再出血[5]。
在急性期为了避免引起再次出血,要保持安静,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或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如因用力排便、咳嗽、打喷嚏情绪激动等。
配合医生应用镇静药物,以短效类如安定为宜,应用抗纤溶药物止血。
在发病2周内,护士要加强巡视病房,一旦发现剧烈头痛、烦躁不安、瞳孔大小形状异常、血压再次升高、心率呼吸减慢等再出血先兆,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做好紧急抢救的准备。
2.1.4迟发性脑缺血的观察与护理SAH病人遗留的偏瘫、失语,大多数是由于迟发性脑缺血引起的脑梗死所致,而迟发性脑缺血主要与脑血管痉挛有关。
故在早期预防主要是针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一旦出现了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一些联合治疗方法如诱导高血压、增加血容量和血管成形术未证明对病人有利[6]。
晚期的护理主要是加强功能锻炼。
2.1.5 癫痫的观察与护理SAH并的癫痫常以癫痫大发作状态和局灶性小发作为多件。
癫痫使脑血流量和颅内压增加,可能导致再出血和加重神经系统损害。
防治的措施在床旁备好牙垫或压舌板,发作时防止咬伤舌头,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内异物、吸痰,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配合医生应用短效镇静剂如安定10~20mg,静脉注射。
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气道痉挛而窒息,应为医生准备好气管插管器材,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2.2颅外并发症观察和护理2.2.1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SAH需要长期卧床,易并发肺部感染。
应及时拍背、排痰,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粘稠时给予雾化吸入(生理盐水250ml + 糜蛋白酶4200U+ 庆大霉素8U),或气管导管内滴药。
2.2.2维持稳定血糖,防治高血糖症SAH病人因应急反应大多有血糖增高。
遵医嘱用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用快速监测血糖仪监测血糖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7]。
2.2.3观察上消化道出血SAH病人由于应急性溃疡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可能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对于意识障碍的病人,应常规留置胃管,既可以进流质又可以观察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遵医嘱应用制酸药,动态观察肠鸣音的变化及血色素的变化。
2.3心理护理SAH患者多发生于青壮年,起病急、病情重、头痛剧烈,且病程长,需绝对卧床,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
故经常出现烦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
烦躁、恐惧可引起血压波动,易导致并发症的出现。
护士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安慰病人,耐心告知病人的病情,解释绝对卧床与愈后的关系,列举相同病种的病人治愈的事例,增强病人的自信心。
3讨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血液外溢至软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多发生在青壮年,85%SAH是由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引起[6],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变化多样,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
SAH病情的变化与预后除了病人的年龄、出血量、基础疾病等因素外,主要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在临床上,SAH的颅内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癫痫、脑梗塞;颅外的主要并发症是肺部感染、高血糖症、上消化道出血和电解质紊乱。
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再次出血,病死率高,另外一种并发症是脑血管痉挛,出现在数小时或数天[8]。
脑血管痉挛持续的时间越长,出现致残率也越高。
在临床上,再出血、脑水肿和脑血管痉挛很难区别。
在颅外的并发症中高血糖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高。
一过性的血糖增高可能是由于机体应急反应所致,但长时间出现高血糖状态,会增加其它并发症的风险,提示预后差。
护士应多次巡视病房,作好记录,及时将出现并发症的临床信息报告给医生,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
将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并发症告知其家属有利于医疗风险的防范。
一旦确诊为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需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者,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早手术。
因种种原因不宜行手术治疗者,应合理安排生活,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劳逸结合,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疲劳,定期复查,了解病情。
参考文献[1] 谭新洪、黄震东主编.现代内科学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925-929.[2]ScanlonA.Aneurysmalsubarachnoidhaemorrhage--Part2:Post-operativenursing managementdiagnosis,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acompositecasestudy [J].ContempNurse,2004,17(3):274-281.[3]DoerksenK,NaimarkB.Nonspecificbehaviorsasearlyindications of cerebralvasospasm [J].JNeurosciNurs,2006,38(6):409-415.[4]SarrafzadehAS,KaisersU,BoemkeW.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Sig nificance and complications [J].Anaesthesist,2007,56(9):957-966.[5] 鲜继淑、苏红、程小莉.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2,9(1):30-31.[6]vanGijnJ,RinkelGJ.Subarachnoidhaemorrhage:diagnosis,causesandmanageme nt[J].Brain,2001,124(Pt2):249-278.[7]WartenbergKE,SchmidtJM,ClaassenJ,etal.Impactofmedicalcomplicationsonoutcomeaf tersubarachnoid he morrhage[J].CritCareMed,2006,34(3):617-623.[8] vanGijnJ,KerrRS,RinkelGJ.Subarachnoidhaemorrhage[J].Lancet,2007,369(9558):30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