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9
【疾病名】蛛网膜下腔出血【英文名】subarachnoid hemorrhage【别名】蛛网膜下出血【ICD号】I60.9【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
据国外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约占SAH的85%。
值得注意的是有患者在SAH发病后第1次全脑血管造影并未发现动脉瘤,在1周或2周后复查造影时才发现动脉瘤,这提醒临床医师对造影阴性的患者不要轻易放过。
脑血管畸形是SAH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多数脑血管畸形患者在发生SAH的同时并发脑内血肿或脑室内血肿。
单就脑血管畸形来讲,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脑内血肿而不是SAH。
患者造影阴性,头部CT表现也非中脑周围出血,虽经复查造影,也未发现出血原因。
究其原因,可能是动脉瘤血栓形成、隐匿性血管畸形、肿瘤卒中、高血压病、出血后血管痉挛及造影的技术设备所致。
综合各方面资料,对于造影阴性的SAH患者需要特别留意:①硬脑膜动静脉瘘向皮层引流;②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向脑皮层静脉引流;③脊髓的动静脉畸形。
这3种疾病均可以SAH发病,因此必要时可行颈外系统造影及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诊断研究进展】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1)实验室检查进展:(2)特殊检查进展:经颅多普勒检查: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血管造影的表现是一种异常的狭窄,可以表现为局限性、节段性或弥漫性,是动脉瘤性SAH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寻找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诊断方法对脑血管痉挛的及早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自上世纪80年代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以来,为临床及科研提供了无创性检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新方法,TCD可根据血流速度的变化来估计血管的管径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脑血管痉挛及其严重程度。
Aas l id和Ca tt in等先后论述TCD对诊断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可靠性,提出脑血流速度的升高与脑血管造影所示血管狭窄呈正相关,并进一步指出TCD检测方法以双侧大脑中动脉(M CA)为主,而大脑前动脉(ACA)由于有前交通动脉的影响,存在侧支循环效应,不作为标准检测血管。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和紧急处理解析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解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发生在大脑表面的一种常见的颅内出血病症,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
现就其原因进行详细解析。
1. 动脉瘤破裂: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动脉瘤是在大脑供血动脉壁上形成的异常扩张部分,当其发生破裂时会迅速造成大量出血,压迫周围组织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
2. 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是指由于未能正常形成毛细血管床,而产生了异常直接连接动、静两侧循环的异常结构。
这种异常结构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可导致平时无明显表现者突然发生颅内出血。
3. 血小板功能紊乱:血小板功能紊乱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并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受损,如血液凝固时间延长,可导致脑血管破裂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4. 外伤:头部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由各种意外事故、跌倒、交通事故等所致,如头皮破裂、硬颅穿透性刺伤等均可能造成头部瘢痕组织机械压迫或动静脉曼德尔环重复牵拉而发生颈动脉撕裂。
5. 出血性中风:由于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的出血性中风也可能引起颅内大面积的蛛网膜下隙出血。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紧急处理解析蛛网膜下隙出血属于急诊处理范畴,及时且正确地处理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现就其紧急处理进行解析。
1. 确保患者安全:首要任务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确保其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并避免出现进一步的颅内压增高。
紧急时可在医院现场给予辅助通气,并及时转移到手术室,进行相应治疗。
2. 医疗措施:当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疑征象后,需立即进行CT或MRI检查以确定诊断。
一旦诊断确认,需要考虑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临床分级(如Fisher分级)以决定具体治疗方案。
对于大部分重度出血患者,大多数情况下需通过外科手术来清除血肿,并修补引起出血的异常动、静脉结构;而对于中小量程度出血,可以根据医生专业建议来选择药物基本支持治疗和积极寻找原发病因等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
临床上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成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所谓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原发性的,占急性脑血管病15%左右。
脑的表面由三层名叫脑膜的薄膜层所覆盖。
外层薄膜叫硬脑膜,它跟颅骨是附着在一起的;最内层薄膜叫做软脑膜,软脑膜附着在脑上;而中间那层薄膜名叫做蛛网膜,蛛网膜比较靠近硬脑膜,距软脑膜比较远。
因此,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有了一个空隙,这个空隙名叫蛛网膜下腔,里面通常是充满了一种名叫脑脊髓液的液体。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 病因及发病机制]1.最常见的先天性动脉瘤(50%-80%),脑动脉瘤好发于动脉交叉部,80%-90%见于脑底动脉环前部,特别是颈内动脉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分叉处最为常见,由于动脉分叉部内弹力层和肌层先天缺失,在血流涡流的冲击下,渐向外突出形成动脉瘤,多呈囊状,一般为单发,10%-20%为多发,动脉瘤虽为先天性,但通常在青年时才发现,故婴儿及儿童期很少发现,有人研究直径在4mm以下的动脉瘤一般不破裂,50%的病人出现症状在40岁以后。
2.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多为动、静脉畸形血管壁发育不全,厚薄不一,常位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的脑表面,脑底动脉粥样硬化时,因脑动脉中纤维组织代替了肌层,内弹力层变性断裂和胆固醇沉积与内膜经血流冲击逐渐扩张形成梭形动脉瘤亦可破裂出血.3.还见于脑底异常血管症(烟雾病),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血液病,抗凝治疗的并发症。
[[病理]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直接刺激血管或血细胞破坏产生多种血管收缩物质如(氧和血红蛋白,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刺激血管,使部分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早期痉挛常发生于起病不久,历时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即缓解,出血后早期发生一过性意识障碍和轻度神经功能缺失即可能是其结果.迟发痉挛多发生在病后5~15天,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精神障碍等,应与再出血鉴别.这种痉挛多数为局限性,也可广泛性,严重时可导致脑梗塞.[临床表现]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40-70岁为多,发病突然,可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1.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多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出现意识障碍,重者危及生命。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称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
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情况。
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病变所致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内血肿穿破脑组织,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烟雾病、动静脉瘘等。
一般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头痛被患者描述为“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
脑膜刺激征:以颈部强直(脖子发硬,不能前倾、低头)最多见。
眼部症状:大约20%的患者出现玻璃体下片状出血,部分患者可出现眼球活动障碍。
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欣快、谵妄、幻觉,均为非特异性表现。
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首先选择头颅CT平扫,可见大脑外侧裂池、前纵裂池、鞍上池、脑桥小脑脚池、环池和后纵裂池高密度出血征象。
如果CT 扫描结果阴性,建议完善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均匀血性脑脊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其次,应该完善相关检查查找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
常用的检查手段为: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
医疗机构条件具备、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建议尽早完善全脑血管造影(DSA),以确定有无动脉瘤、出血原因、治疗方案、判断预后。
全脑血管造影仍是临床明确有无动脉瘤的诊断金标准,可明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是否合并脑血管痉挛等解剖学特点。
但全脑血管造影有一定的时限要求:一般在出血3天内或3周后进行该项检查。
治疗原则:防治再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预防并发症,针对出血原因手术治疗原发病。
防治再出血:绝对卧床休息-6周,控制收缩压在160mmHg以下,早期短程(<72小时)应用抗纤溶药物(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酚磺乙胺等)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是有益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
外伤引起的称外伤性SAH。
无外伤等明显原因的称自发性SAH,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2.0/10万人年,亦有报道为每年6-20/10万人。
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 病因和发病机制凡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均能引起本病。
常见的病因有:(1)颅内动脉瘤占50-85%,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的前半部较多见;(2)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多见于青少年,占2%左右,动静脉畸形多位于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3)脑底异常血管网病(moyamoya病)约占1%;(4)其他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部分患者出血原因不明,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大量饮酒、既往有动脉瘤破裂病史、动脉瘤体积较大、多发性动脉瘤等。
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动脉瘤体积更大,且更常出现多发性动脉瘤。
动脉瘤是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可因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
动脉瘤的形成可能是由动脉壁先天性肌层缺陷或后天获得性内弹力层变性或两者联合作用导致。
所以动脉瘤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有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约4%患有动脉瘤。
但颅内动脉瘤不完全是先天异常造成的,相当一部分是后天生活中发展而来的,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的弹性逐渐减弱,在血流冲击等因素下向外突出形成动脉瘤。
无论是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病变血管破裂还是血压突然增高使血管破裂其他情况,均导致血流入脑蛛网膜下腔,通过围绕在脑和脊髓周围的脑脊液迅速扩散,刺激脑膜,引起头痛和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名词解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内的异常出血现象。
蛛网膜下腔是大脑皮质和脑半球表面之间的一层薄膜,其中充满了脑脊液。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疾病,常常由于脑动脉瘤自发破裂或动脉瘤破裂引起,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如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等造成。
脑动脉瘤是最常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之一。
它是脑血管壁的一种局部扩张,形成类似“球囊”状的结构。
脑动脉瘤破裂时,血液会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基因突变、高血压、动脉壁炎症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通常是剧烈的头痛,常常被形容为“最糟糕的头痛”。
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颈部僵硬以及意识状态的改变。
严重的出血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的严重损害,如肌肉瘫痪、言语障碍、感觉丧失等。
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使用头颅CT扫描或脑脊液检查。
头颅CT扫描可以显示蛛网膜下腔内的出血,而脑脊液检查可以确定出血的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控制颅内压力、预防再出血以及手术治疗等。
对于脑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治疗通常是必要的,以去除动脉瘤并修复血管壁。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取决于出血的程度和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严重的出血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和死亡。
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总之,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通常由脑动脉瘤自发破裂或其他疾病引起。
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预后,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