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2
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现代社会,人们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活动的评价依然存在分歧。
主流评价认为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活动是一种文化侵略,而周老师在课上却提到他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想深入思考、分析评价的想法。
在我看来,要想对传教士的行为做出正确评价,首先要弄清“文化侵略”这一概念。
“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种族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它国的征服行为。
“文化侵略”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被占领国民的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
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强制新一代学习入侵国的语言文字,是文化侵略;和平时期,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的目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种是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理解了定义,接下来再分析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活动。
事物都是两个方面的,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也是如此。
早在唐代就有基督教(以景教的形式)传入中国,但是传播的范围和信众有限。
直至在18世纪以前,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都是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
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直接传教是传统的传教方式,即到民间宣讲教义、游说布道、散发宗教小册子、设立教堂、吸收教徒等;间接传教是采取创办报刊、翻译出版书籍、兴办学校、举办慈善事业等方式,其中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影响较广的一种传教方式。
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内地立足,其创办报刊的活动也被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澳门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所办报刊也大多是中文报刊,主要以华侨、普通平民为发行对象,,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只有少数外文报刊才以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外交官及传教士为发行对象,目的是让这些来华外国人了解中国国情,例如《中国丛报》。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2012—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传教士,一个在晚清发挥了重要角色的团体。
是文化侵略的始作俑者?还是传播福音的天使?又或是舍己为人的圣徒?他们的身份一直饱受争议。
早在西方人用炮火打开国门之前,想要使普天下受到救赎的传教士带着西学知识来到了东方。
这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清朝皇帝的行事作风及思想,更是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
来到中国的第一位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带着传扬基督的目的开启了尘封一百多年的大国之门。
在马礼逊的影响之下,英国人见到了方块字,少部分英国人开始学习中文,中国人开始学习英文。
尽管是带有明显的西方性道德传扬的目的,但是传教士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不少贡献,使国人突破了固有的传统观念逐渐接受外来文化。
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的初衷都是一样的,但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传教士在不知觉的情况下逐渐接受东方思想,但他们仍然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自身拥有的文化。
他们创办了基督学校、中文刊物,宣扬了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播了科学和技术。
被中国人视为不带任何侵略目的的友好的美国传教士由于清王朝的政策被吸收进了统治阶层,这使他们有机会抨击过时了的孔教的罪恶、妇女的从属等中国人民愚昧的行为。
尽管许多人认为基督教的传播是对中国的剥削与掠夺,但事实上传教士做了许多对中国社会有益的事情。
尽管前面说到的传教士有多么的深入人心,但也有许多披着传扬基督的外衣的传教士进行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
19世纪60年代后,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强行推行基督教,与百姓发生冲突。
此后几十年间,中国各地反对教会的呼声不断。
外国教会还企图通过杂志改变皇帝和政治家们的政治思维,大肆宣扬人种地位高低,以及为他们的侵略制造有理的舆论。
可是这些措施不但没有是事情往西方人预想的轨道运行,反而更是激起了国人强烈的反侵略意识和反抗。
这些所谓的传教士的行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传教士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
论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内容提要】:基督教是一个对世界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宗教,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在给中国吹进一股新思潮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正是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扎根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各种各样复杂影响的探索。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社会宗教传播一、基督教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对世界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在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过程中,基督教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除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地方也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中国,基督教在几十年没有外国传教士参与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迅猛增长的势头直到今天仍然不减。
有人甚至预言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
我们一般所谈论“基督教”包括了所有基督教三个主要的派别,即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
就中国而言,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新教,其次是天主教。
新教所占中国基督徒的人口大概在五分之四左右。
改革开放30年来,基督教刚开始在农村比较流行,现在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甚至于许多年轻的学者、学生也加入了基督教组织。
他们之所以加入,在某种意义上,是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观念,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的西方观念,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吸收的东西。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大都是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视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把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视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帝国主义者或者至少是帝国主义的帮凶的。
不可否认,历史上到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当中的确有个别人犯下过跟传教士身份不符的一些劣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羞辱了上帝之名,但如果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来评价历史上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西方传教士当中也有很多是热爱中国的基督徒,他们单纯为了传扬福音而来,同时为中国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对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同意马克·吐温所说,那些“搜刮钱财”“用于传播福音”的人的言行,不是“为了上帝”,而是“正具体地表现出一种亵渎上帝的态度”。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随着中国的逐步开放,外国传教士也得以进入中国,进行传教和宣教活动。
他们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积极影响1、传播基督教外国传教士是在中国最早传播基督教的人之一,他们带着自己的信仰和文化,积极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和精神。
在传播的过程中,他们做了很多善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照顾孤儿和老人,开办医院和学校等。
这些活动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2、推广现代教育和医学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也积极推广现代的教育和医学,带来了现代教育和医学的理念和技术,对中国的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不仅在中国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医院,还为中国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外国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化和观念,使得中国人逐渐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他们也学习了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
二、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负面影响1、侵犯中国主权和尊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曾经对中国的主权和尊严进行了侵犯,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持批判态度,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干涉,给中国的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压力。
2、带来了外来宗教和文化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带来了外来的宗教和文化,使得中国的文化受到冲击和侵蚀。
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信仰进行抨击和否定,使得中国的文化传承遭到阻碍和破坏,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和冲击。
3、在中国传播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思想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也传播了一些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思想,损害了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心,甚至引起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结语总的来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是一个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他们的活动和影响,既要肯定他们的贡献和努力,也要警惕他们的不良影响和负面作用。
希望未来外国传教士能够更好的融入中国的社会,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外国传教士对中国报业的影响学号:1220310102 姓名:奚晔峰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以农业小生产为本,商品经济不发达,新闻传播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
直到19世纪,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实现现代化和大众化,即在报业中运用相关的科技技术成果和经济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
19世纪初,在清政府依旧实行专制统治且有诸多限禁的情况下,第一批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办报,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序幕。
自那时起,不断有外国人远道来华办报(鸦片战争后他们更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大举抢滩),至19世纪末,逐渐形成以英美报刊为主干,以香港、澳门、上海为基地,辐射广州、汕头、福州、厦门、台湾、宁波、烟台、天津、北京、九江、汉口等大城市的在华外报网络,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主办的、影响深远的中外文报刊,如《蜜蜂华报》(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报)、《中国丛报》、《得臣报》、《孖刺报》、《香港电讯报》、《华北捷报》、《字林西报》、《文汇报》、《晋源报》、《京津泰晤士报》、《香港华字日报》、《香港中外新报》、《中国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等。
截至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始於此),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80余种,外文报刊约有130多种。
的“外报时期”。
近代报刊的出版有赖於两个基本条件:社会政治条件和出版发行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尽管早则明末清初,迟则清代中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已经具备了后一个条件,但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下,出版近代报刊所需要的社会政治条件却始终不具备。
关於外报进入中国的途径,学界历来有一种看法,即作为殖民主义者的舆论工具,外报是伴随著炮舰进入中国的。
事实上,外报(及其殖民者)进入中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武力进入,如后起的殖民国家英、法等,一种是和平进入,如早期的殖民国家葡萄牙。
晚清传教士对中国现代化以及对外关系的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之时正值英国急需开阔海外商业市场,掠夺海外财富并不断向外扩张,争夺殖民地之时。
与此同时,大批的传教士纷纷意图进入中国传教,引起了纷争,带给时人和后人们一个困惑:传教士与外来宗教带给中国的更多是进步还是退步,是接受新思想文化的喜悦还是备受战争侵略的痛苦。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主要目的以及他们与鸦片战争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一、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目的笔者认为,早期传教士来华目的是要将福音传给国人。
18~19世纪以来,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新教兴起传教运动。
“各宗派先后成立向国外布道的差会组织,将新教传到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地区。
在传教过程中,西方文化也随之向宣教区渗透。
一些传教士充当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先锋和谋士,把新教的‘世界主义’作为殖民统治和破坏民族独立运动的思想武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督教的传教活动亦被作为特权列入条约,传教士遂以此为护符进入1/ 5内地,来华传教士人数亦随之剧增。
”由果索因,战争的结果是传教士进一步的进行传教,这么来看,即使传教士最初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传教而不是政治侵略的话,他们的心中也是支持本国的侵略战争的。
毕竟在这种宗教国家,对外国的侵略是对宗教发展自身有利可图的。
所以传教士即使不是政府派来的间谍,也至少是支持本国对外进行政治侵略的。
此外,当时来华的传教士面临这样一个困窘的局面,他们来到中国,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将福音传给国人,他们甚至甘愿为此目标而放弃一切,但是,他们当时却面临着一个不能传教的局面。
传教士既需要传教,也认为接受福音是中国人最大的需要,因此他们很自然地要求在母国政府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顺便将自由传教的权益附加在里面;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相当无可奈何的事。
总之,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主要目的是传教,只是特殊时期赋予了他们无奈的特殊使命,而这种特殊使命又恰好是自己有利可图,如此而已。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学院 1200015464【摘要】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晚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其影响。
一方面,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少传教士向社会底层的百姓伸出救济之手,给贫苦困难的人民带去了福音。
另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对列强侵华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加重了晚清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近代中国社会两面影响近代中国是一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屈辱历史,也是一段充满着探索救国道路努力的奋斗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背景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
多年来,人们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
正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他们与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活动的最大不同点,还在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都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因此,增加了对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宗教传播和世俗文化活动评价的复杂性。
”①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评价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西方来华传教士简介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景教是第一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明代中叶,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扩展,天主教在中国又重新取得了布道的机会”②明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面对固守传统的中国人,采取了“以学术为媒”的手段,颇有策略地以传播西方科技为名渗透基督教的信仰和伦理道德。
至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扩张在华势力,为来华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也不可避免地使传教士的活动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
一方面,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先锋和军师,甚而直接参与了侵略活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掩盖的罪行。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当我们走在中国现代化的都市里,仍会时不时看到一些西式教堂里布道的西方传教士和虔诚祈祷的中国基督教徒,以及历史遗留下的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可以想见当年传教活动的深远影响。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收稿日期:2014-08-30作者简介:李鼎垚(1988—),女,黑龙江青冈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2015年第1期(总第13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2015General.No.133【历史文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是中国现有的四种宗教,其中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其他三种都是外来户。
佛教自东汉早起就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在唐高宗时期进入中国。
基督教也在唐太宗时进入中国,但是其后数百年之间基督教先后多次被中国驱逐出中国领土。
相对于佛教和伊斯兰教来说,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晚,基督教的发源地离中国也是最远。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推测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播教义的艰难程度,但是历代传教士依赖着对信仰的坚定信念终于在中国这片信仰贫瘠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有关基督教入华的情况,最早的传说始于东汉时期。
基督教在华的明确记载始于唐朝,当时基督教被称为“景教”,在中国传教二百多年,后被唐武宗禁止传播。
基督教在元朝再次到中国传教,当时基督教第二次来华传播为元朝,基督教当时包括景教和天主教,被称为“也里可温”。
“也里可温”亦称也里可温教,是元朝时蒙古人对来华基督教及其信徒的统称。
“也里可温”一般被理解为蒙古语“有福缘之人”的音译,亦有人认为乃意指“上帝教”、“信奉上帝之人”或“奉福音教人”。
“也里可温”作为基督教在中国的第二次传播,一方面为景教在元朝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指罗马天主教首次到中国来传教。
从景教在元朝的复兴来看,“也里可温当即景教之维绪”。
唐武宗“灭教”之后,景教在中国内地虽然已不复存在,却仍在一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中留存。
随着元朝的建立,景教重新传入内地,在许多地区得到发展,但是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
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新航路的开辟,基督教在中国的第三次传播是在明末清初,这次的传教产生了很多著名的传教士,其中就有著名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一、通过教育改革,促进了“效法泰西”的中西文化交流李提摩太是一名社会改革家,他在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文化研究,并根据自己的深刻亲身经历和实践,加上自己的感悟才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建议。
最开始,它在东北进行传教活动,是当地城乡的现状、交通的闭塞、民生的艰难等现象引起了他的感触,从而产生了社会改革的意识。
在他到中国之后没多久,就参与了赈济灾荒的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他向山东巡抚丁宝桢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例如启动修筑铁路等公共工程以预防将来灾荒的发生,并为衣食无着的灾民提供生计;大规模向满洲和其他粮价低的地方移民;以及向没有遭灾的省份征收赈灾款。
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为穷人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
另外,在赈灾实践的过程中,他还做了很多社会调查,并对关系民生的社会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思索和探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促进了社会改革思想的初步形成。
后来,在与张之洞的几次交往过程中,李提摩太还提出了一些中肯而又切合实际的改革意见,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李提摩太的改革不仅涉及了工业、商业和农业,同时还涉及了交通运输和外交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最多,也最为深刻。
他的很多文化教育改革的思想都具有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特色,对于促进中西教育交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他在1886年时编写了一本名为《现代教育》的小册子,在这个小册子中他对中国一些教育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不过当时受到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否定。
后来在1895年与李鸿章的再次会面中,他又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对所有秀才实施外国式教育;二是遣一百名翰林、十名皇室亲贵去国外考察学习;三是定期在北京举办讲座,讲解当今世界的主题和重大事件。
这三个建议受到了李鸿章的赞赏。
后来在与张之洞的会见中,他提出中国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一定要以教育为基础。
李提摩太在1899年又一次到达北京,其主要目的是游说政要,推动新式教育,并根据中国当时的教育状况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设立新学部,以专责成;国家每年至少要拨银一兆两以办新学校;以及朝廷应督促各地绅商富户筹集银两,补公款之不足等。
传教士对中国晚清社会的双重影响作者:黄丹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2期摘要近代中国,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也同时多被冠以“文化侵略者”“侵华先锋”之名,在晚清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双重影响。
本文通过简单介绍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及其著作《自西徂东》,浅析“基督福音”在中国晚清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
关键词花之安《自西徂东》德国传教士晚清作者简介:黄丹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8-156-02一、关于花之安纵观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教士在那样一个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他们活跃在几乎近代社会的所有领域,对中外关系、人民信仰、文化、政治等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也是西学东渐的中坚力量。
相对于居于主导势力的英美传教士而言,德国传教势力进入中国相对较晚但也“可圈可点”,汤若望、Gutzlaff(译作郭实腊,或郭士立)、花之安、卫礼贤是影响较大者。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由于传播者所接受的主体不同,传教士们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
花之安在华的传教方式也基本沿袭“利玛窦路线”,选择与“中国心灵”相契合的路径传播“基督福音”。
即是“孔子加耶稣”的方法,来增加异邦人的认同感,尽量缩短或消除心理上的距离。
争取士大夫同情和尊重中国习俗,还只是利玛窦时期克服传教阻滞的消极策略,积极的策略则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伦理和宗教思想吸引中国士大夫,花之安便是采取此策略者之一。
“孔子加耶稣”是为传教士为传播福音采用的一种文化策略,同时也给晚清社会带来了西方文明,为国人打开了一个了解西方文化、社会的一个窗口。
熊月之说花之安“不像从博兰雅,热衷传播西学,几乎忘了传教豍。
这除了是因为花之安患有喉疾,不宜长时间宣讲外,花之安其实已经意识到,要能真正使中国人接受他所传播的思想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人‘精神组织的心理基础’,并从基督教‘真理’出发,对中国现有的精神生活进行批判分析,从根本上说服中国人,使其自觉地接近基督教的‘福音’信仰及其知识宝库。
基督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9世纪40年代之前)基督教传入的历史------------三阶段在西方国家靠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国门之前,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在中国社会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景教时期早在唐朝年间,被称为“景教”的基督教聂斯多略派就已经作为基督教的分支传入中国(虽然当时并未被认为是正统的基督宗教)。
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635年即唐太宗年间,“一群聂斯多略派人由阿罗本领导来至中国”。
但随着唐朝日后的日渐崩离,景教也随之渐衰。
公元845年,唐武宗谕“勒大秦(景教)穆护袯、袄教之千余人还俗,不杂中国之风。
”景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便就此告一段落。
也里可温时期但是,在远离统治中心的边疆地区,景教却被保留下来,并一直流传至元朝蒙古族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的基督旧教被蒙古人称为“也里可温”,是蒙古人对基督徒的称呼。
马可波罗的来使加强了中西方的交流,因为随行者有许多是基督徒,所以也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基督教在元朝的再次兴盛。
他在自己的游记中云:“由喀什葛尔以东,直至北京,沿路一带,几无一处无聂派基督教徒也。
”又曰:“在中国各地,如蒙古、甘肃、山西、云南、河北之河间、福建之福州、浙江之杭州、江苏之常熟、扬州、镇江等处皆有聂斯托里派,及其教堂。
”但这一时期具有开创性的人物是方济各会士孟高雄诺,他于1289年奉教宗尼古拉四世之命前往中国传教,于1294年抵大都,获准在大都居留后开始传教。
他的传教颇有成效,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朝的上层社会。
他建立教堂,为人受洗,收养儿童,授以拉丁文和希腊文,组织圣诗队,并将《新约》和《旧约圣咏》译为方言。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元朝灭亡时,北京的天主教徒已达6万人。
但也里可温最终也随缘差的消亡而在中原销声匿迹,这与其传教范围有关。
从历史资料来看,孟高雄诺等人的传教几乎只在蒙古民族中,甚至主要限于统治阶层中。
因此,当元朝灭亡时,天主教随之消失,应该说是极其自然的。
然而,也里可温在这一时期传播的最重要意义是:罗马教廷于中国朝廷的正式接触,始于元朝。
晚清传教士对xx教育的影响——美国传教士与中国教育传教士与中国渊源甚广,早在唐朝就有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入中国。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传教活动日益兴盛,而它对于中国影响也越来越深,深入到教育领域。
下面着重述一下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首先说明一点,“传教士的活动是以教会和西方利益为指归的”。
1如果说通商旨在“渐夺中国之利”,传教则“欲夺华人之心”,即用温和的○文化和教育手段改造和政府中国人的思想。
2xx洛克菲勒基金会负责人盖茨说过:“从长远观点来看,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带来的最终结果必将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从商业、制造业、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思想、道德和宗教上的控制,从教师也在未来的几代将在各个3由此可见,教士即领域获得收益,其发展前途远比现在更为远大。
”○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教育的变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又作为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部分,代表着西方的利益。
传教士作为传教的工具进入中国,则根本的职责便是传教,力求改变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美国传教运动是以1930年稗治文的传教为4:准备和开创阶段、开端的,而传教运动本身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传教活动局限于澳门、广州及华人聚居的南洋地区,并不敢公开活动。
而稗治文到1947年才有了第一个传教徒并逐渐发展信徒。
与此同时,《圣经》翻译工作开展,为以后传教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传教活动向内地发展。
在文化冲突的反思之后,传教士改变传教方法,用出版报版、兴办学校等方法取代了单纯的说教,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而少数自由派传教士进入洋务派的翻译机构和洋务学校则推动了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
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是著名自由派传教士,1866年来华后由于变故他只得受聘于上海广发言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西书并教习英文,由此使他革新了传教方式。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1. 引言1.1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背景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清朝政府开始向外国传教士开放中国的门户。
这是因为中国希望能够借助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来增强自身实力,以抵御日益增长的外国侵略。
美国传教士正是在这个时期抵达中国,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传教和教育工作。
美国传教士们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积极传播宗教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工作。
他们往往选择在偏远地区或城市的贫困地区建立学校,用西方的教育理念来培养中国的学生。
这些学校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有所不同,因此备受争议。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教育体系遭遇了重大变革,而美国传教士的活动恰在这一时期产生重要影响。
他们的到来不仅拓宽了中国学生的视野,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美国传教士的活动背景无疑为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美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传教士的到来,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西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对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重建。
传教士们积极推动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教士们的教育理念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和培养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教育环境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传教士们也致力于保留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影响将持续传承并影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 正文2.1 传教士在中国建立学校的情况传教士在中国建立学校的情况非常丰富多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许多美国传教士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他们不仅在沿海城市建立起许多教会学校,还深入乡村地区开设农村学校,普及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