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教士的传教事业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 格式:pptx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58
论述题:历史不仅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认识到近代中国所背负的深重苦难,试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100 分)参考答案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bai带来了巨大的历史灾难。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第二、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第三、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四、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参考答案2:1、政治列强为了统治中国,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侵略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并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爱国运动。
2、经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是它们在用军舰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而取得种种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掠夺和榨取,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其次是剥夺中国的海关主权。
资产阶级凭借各种特权,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
列强不仅勒索中国巨额赔款,而且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
姓名:李聪颖学号:2013300930023跪着觉醒——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属于近代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上留下了浓重的灰色。
它是屈辱与反抗,血与泪,爱与恨相互交织的一段记忆。
在这段记忆中,西方列强的侵略无疑是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却也让这个沉浸在美梦中无法自拔的民族在血泊之中跪着觉醒。
●难以估量的巨大伤害毫无疑问,西方列强发动的商业入侵,军事袭击,资源掠夺,文化移植使封建的旧中国千疮百孔。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正阳门箭楼被侵略者的炮火毁于一旦。
时隔四年,清政府重修正阳门,工程估价用银四十万九千九百一两二钱九分,这笔帐比起辛丑签约赔偿外国的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来算得精细多了。
挨了打,赔了银两之后,再去修复洋人打坏的城楼,历史在无情的捉弄着我们这个民族。
姑且不谈炮火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硬伤”,在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内伤就已经难以估量了。
从19 世纪40 年代起,即鸦片战争后,来华商船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国商人投资擅自设立船坞料和劳动力,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
从此,外商企业在主义经济在华产生。
19 世纪60 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中国投资经营轮船公司,如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外国侵略者还把持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从70 年代后期起,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资本输出,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它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使列出合法化,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总的来说,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是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并且剥夺中国海关主权,随后开设洋行,开展垄断性的经营进出口贸易。
在中国开设工厂,银行,修铁路----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版图书、发行报刊以控制思想舆论。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带来的危害一:经济:1控制中国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海关主权3开设洋行,垄断性的经营进出口贸易4在中国开设工厂,银行,修铁路----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二:文化:他们借助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的传教权, 又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 在中国建教堂、派传教士、办学校、创报刊、办医院。
他们以传教为名, 为侵略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控制和掠夺中国效力。
1.建立教会、教堂, 破坏中国传统的宗教氛围,派遣传教士进行各种侵略活动。
2.建立教会学校,培养其殖民人才以造就为其服务的知识界,。
3.创办报刊, 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制造舆论。
4.开办“慈善机构”,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氛围,并将其文化侵略披上合5.盗取文物,在半殖半封社会,西方列强盗取中国文物不胜枚举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版图书、发行报刊以控制思想舆论。
控制了出版权就等于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思想舆论,可以通过出版物宣扬西方文明的先进,丑化中国,为列强的侵略活动和干涉中国内政提供借口。
但这些出版物也传播了大量有关西方政治、学术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信息,对中国人了解世界、促进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力图控制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它们的代理人。
利用教育活动宣传、推广宗教本是基督教的传统手法,而伴随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它们兴办教育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西方传教士除自己办学外,还积极插手中国人办的新教育。
为了协调行动,更好地影响和控制中国教育,传教士还建立起教育的全国性组织。
西方传教士首要任务是控制中国的教育改革,使它的发展方向符合侵略者的利益。
但他们在引进近代教育制度和理论及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还是起过一定作用。
三是兴办各种所谓慈善事业以笼络人心。
包括办医院、孤儿院、育婴堂及从事其他救济事业。
慈善事业只是手段,征服人心才是目的。
教会医院拿病人作试验,孤儿院、育婴堂虐待儿童的事屡有发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
三:军事:1:依仗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进行武力威胁,发动侵略战争2武装干涉中国内政,派兵镇压中国革命3大肆屠杀中国人民4掠夺中国大片领土5:勒索赔款,掠夺财富四:政治1:控制中国内政外交,复制在华代理人2:享有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中国人民遭受欺凌,3把持海关,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爱国运动4支持军阀割据,对华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宗教侵略•发表于:2013-10-22 13:28:39•作者:huarm2002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级别:大元帅积分:272417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宗教侵略作者:苦竹马克思早在1843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代宗教是压制殖民地的工具"。
近代史上,洋毒药(鸦片)、洋枪炮、洋宗教,是列强侵华的三大工具。
一、西方宗教势力乘机大举侵华【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
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逐渐成为西方统治阶级赖以驯服、压迫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工具。
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分化为许多派别。
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
三大教派统称为【基督宗教】。
中文的“基督教”一词有时被专指【基督新教】。
近代国人称【基督宗教】为“洋教”。
17世纪以前到中国来的西方【基督宗教】传教士,一般都是注意尊重中国礼俗政教的,未给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和民生带来明显的危害。
所以,中国的统治者和老百姓,对“洋教”都保持一种温和的宽容态度。
唐初从波斯传入的基督教,曾受到太宗、德宗的扶持。
1601年,当尊重中国习俗、粗知儒家经典的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北京后,受到了明朝万历皇帝的热情礼遇。
外国洋教人士【汤若望、南怀仁】还分别在明、清朝廷担任官职。
18世纪,随着以罗马教皇为首的梵蒂冈教廷所传播的天主教干涉中国内政,禁止中国天主教徒遵守中国政令习俗,不准敬神佛、尊孔孟、祭祖先,致使清康熙帝震怒,于1 717年下令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
此后,雍正、乾隆、嘉庆历朝,洋教都原则上被悬为厉禁。
至【道光】时,在列强坚船利炮和洋十字架的胁迫下,才被迫开放教禁。
在近代列强侵华的过程中【基督宗教】传教士们秉承本国政府的意志,充当了侵略中国的工具。
传教士们不但滥建教堂,网罗不良之徒,亵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华进行文化侵略,而且霸占田产,抢夺民宅、纵容无赖教民、欺压良善、胁迫官府、干涉司法。
如何客观全面的看待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同时也拉开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帷幕,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此之后,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侵略不断,迫使中国一步步走上了丧失领土与主权的不归路。
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可以说是全面而惨无人道的,军事方面,西方列强发动许多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政治方面,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内政与外交,迫使中国签下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经济方面,西方列强不仅迫使中国支付高昂的战争赔偿,同时还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经济掠夺;而在文化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文化渗透,目的在于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
这样的侵略史无疑是中国的屈辱史,为我们后人所痛恨。
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愤恨与谴责,我们更应该以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去以史为镜,在回顾历史中有所借鉴与收获让我们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才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诚然,西方列强的侵略带给了中国许多危害,最严重的危害莫过于使中国丧失了领主主权,将中国拖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导致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加速了中国经济的瓦解;同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让中国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民不聊生。
同时在思想文化上,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许多历史文化财富如圆明园被帝国主义摧毁,不复存在;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强烈冲击。
但是,平心而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全然都是坏的影响,凡事都有两面性,西方列强的侵略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与历史进程。
首先,外国侵略者叩开了中国的国门,让中国从闭关锁国的“天朝”的美梦中惊醒,改变了中国一直以来的封建主义现状,正是这一改变的发生,才有了后来中国的不断反思、完善与发展,使得一些有志之士为了救中国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才开启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提到中国近代史,最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定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蹂躏和践踏。
他们残酷的对待中国百姓,掠夺中国的物产和劳动力。
随着外国侵略者的来临,传教士这一特殊的群体,也来到了中国。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把传教士描写成披着宗教名义的恶魔,不但在物质上侵略我们,而且蚕食我们的精神世界。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重新整理历史,冷静的反思,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外国传教士对19世界的中国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论是明清之际来到中国的传教士,还是在19世纪随着殖民扩张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们来到中国的根本目的,都是传教。
而为了更好的传播西方的宗教,传教士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正如法国学者戴密微评论利玛窦等的活动时说“这种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彻底地了解中国以便更好地使它归化,而同时还有一种完全是科学方面的目的,这就是推动更透彻地认识中国,这并不是为了有益于中国,而是使欧洲受益。
”传教士与耶稣会士一样,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传统西方文化环境中成长。
当他们来到中国,学识让他们有学习分析中国文化的能力,初到中国,中国的一切他们都感到新鲜,一个初到中国的传教士曾经不无夸张地说过除了风声雨声和婴儿的哭声,中国和西方相比是太不相同了。
他们会对中国人熟视无睹现象去思考研究。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有条件进行比较研究,经常是在东西方情况的比较中,发现了中国人习以为常而自身感受不到的东西。
西方传教士掀起了一股对中国研究的热潮。
据统计 1867年在华的338名传教士的出版物,其中仅以中文发表的就有787种,作者多为传教士。
毫无疑问,传教士担当了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角色。
在这期间,传教士为了更加方便的与中国人拉近距离,加强了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1807年来中国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把《圣经》译成中文的同时,开始编纂《华英字典》,1815年出版了第一卷,1923年出齐,总共6大本,合计4595页。
浅谈美国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传教活动作者:庄易来源:《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第03期[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不仅遭遇了耻辱的侵略战火,同时还有文化入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他们的传教活动虽然在“教化”中国基督教徒方面乏善可陈且异常艰苦,但他们的教会学校和医院等事业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不仅具有西方传教士的代表性特征,且在其活动目的和缘起方面独具特性。
本文就美国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传教活动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以窥见美国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教活动的全貌。
[关键词]美国传教士近代中国传教活动一、美国传教士何以到中国传教1.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兴起了出国传教热在19、20世纪之交,美国经历着基督教新教的“宗教复兴”,美国国内涌现出大量教会组织及学校。
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在世界的急速上升,以路德教会为主的美国基督教新教组织将传教运动扩展到全世界,尤其是非基督教国家,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2.美国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要求促使她们加入传教队伍伴随着基督教的“复兴”,女权主义运动也在美国兴起。
未婚女性对“独立”的需求促使她们进入由大量募捐组织给予经济支持的学费低廉的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毕业后会有良好的医疗或教育工作。
不仅如此,已婚女性(很多是牧师的妻子)也开始不能满足于单纯的基督教家庭生活,与教会产生联系,她们往往组成教区妇女团体。
女性的加入为传教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们通过家庭的影响使教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少女性甚至把出国传教当作发展自身事业的重要机会。
3.美国国家利益的驱使也是“传教热”兴起的重要原因美国基督教文化的宗教扩张与本国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美国国家利益大举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传教士查尔斯·丹比所说:“传教士是打开贸易商业渠道的先行者。
……受到神圣激情感召的传教士们足迹遍及世界,不久外国商业以及贸易的发展也就随之而来。
辛亥革命前西方列强对山东的文化渗透与西方列强军事政治侵略、经济掠夺相辅为用的是其文化渗透。
随着西方列强军事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的加剧,其文化渗透也更加猛烈起来。
在文化渗透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给山东人民带来危害最严重的是宗教渗透。
鸦片战争前后,英、法等国家的传教士纷纷来到山东传教。
在西方传教士中,除少数的职业布道者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一定贡献外,传教士中的很多人披着宗教外衣从事侵略活动。
德国公使曾要求来山东的传教士以德国为娘家,具有彰明昭著的民族的和德意志的性质,安治泰等人积极为德国出兵山东出谋划策,被认为是扩张本国海外势力热烈的鼓吹者。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更多西方传教士进入山东,他们建教堂,设教区。
1845年,法国主教罗类思曾化装潜入山东内地,在泰安、成武等处做过长期逗留。
1859年,英国浸礼会教士在烟台设立总堂,负责山东及华北教务事宜,作为侵略山东和华北的据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其中一项规定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财产,“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此项内容是充当译员的法国传教士在《中法北京条约》中擅自添加的,为该条约的法文本所无)。
1861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以登州为据点,深入内地划分教区,设点布道。
烟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与日俱增地涌进山东。
在传教布道方面,德国人在山东后来居上。
德国天主教在山东建立了自己的教会,并且派出的教士最多。
最初,天主教在山东的活动以法国为主,且拥有天主教的“护教权”(就是不论在华天主教士的国籍如何,他们有关教会和教案的一切事务,都由法国公使或领事出面,与清政府和各级地方官打交道,并为教士们发放在中国居住和到各地旅游的护照)。
法国曾利用“护教权”在华获取了许多好处。
德国认为护教权是德国实行远东政策所必须的东西,要独霸山东就必须从法国手中夺取山东地区的天主教护教权。
1879年,德国斯泰尔教会派遣安治泰到中国。
安治泰早就想在中国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德国天主教会,为此他极力要使德国拥有天主教的“护教权”。
有好的,也有坏的。
不过,好的似乎更多。
帝国主义侵略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被迫接受外来文化,外国在这个时候给中国带来了基督教,科学和民主共和。
基督教的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医院和学校推进了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他们在传教的同时破除中国人的封建礼仪,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传播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
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主权丧失,中国在西北和东北失去大片领土,这也是为什么义和团会在清廷的煽动下对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发动大屠杀的原因。
近代中国受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决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的重要依据。
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和国情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大学生容易感到困惑和疑问较多的问题。
国内外的某些言论曾引起一些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
因此,认识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给予解答,而应该将理论和历史事实相结合,进行全面、辩证的阐述和深入、具体的剖析。
本文着重分析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以及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及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过去一般泛用广义的帝国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包括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本文采用更为确切的资本—帝国主义概念。
一、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问题有人曾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甚至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
这些人往往还以马克思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提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
从传教士的活动看鸦片战争及其危害由于康乾年间的中西礼仪之争,清政府实行了禁教政策。
鸦片战争爆发前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不敢公开传教,第一个来华的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只好以东印度公司职员的身份在中国活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些欧美传教士积极参与了鸦片战争,并协助英国侵略者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就充当了这样的急先锋。
郭士立,又译为郭实腊,1803年出生于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省。
由于家庭贫穷,他早年辍学当了一名马具学徒工。
当普鲁士国王前来视察时,他借机向国王献上了一首拙劣的诗,表达自己想成为海外传教士的强烈愿望。
国王遂传旨命他学习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准备将来派其去君士坦丁堡,参加普鲁士使馆的工作。
但郭士立并未遵从国王的旨意,而是选择了献身宗教事业的道路,前往荷兰进入鹿特丹神学院学习。
1826年,郭士立从神学院毕业后被派到东方荷属东印度群岛传教。
郭士立来到东印度群岛后,通过对东方世界的了解,对深入中国内地传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除了努力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士立”,并归宗于来自福建同安的郭姓家族,还经常去码头寻访来自中国的商船水手,恳请带他到中国东南沿海去。
1831年6月3日,有一位来曼谷做生意的福建商人答应带他去天津。
郭士立搭乘的这艘中国商船从暹罗出发,沿中国海岸线北上,于9月底到达天津港口。
他沿途散发宗教传单,运用有限的医学知识和药品为下层群众免费看病、送药,了解中国沿海的政治经济,并借机向中国人传教。
他在船上经常自言自语道:“我心中长久以来就怀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即在当今的日子里,上帝的荣光一定要在中国显现,龙要被废止,在这个辽阔的帝国里,基督将成为唯一的王和崇拜的对象。
”[1]同年12月13日,郭士立折返广东,在澳门上岸后受到了马礼逊等基督教传教士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实例子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
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资本一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
一部分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比如,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曾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以传教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几个月的间媒侦察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
鸦片战争期间,他不仅担任英军陆军总司令的翻译在英军占领浙江定海县时担任“民政官”,还参与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起草和谈判。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向俄国公使和英法联军提供了有关清军在大沽口的设防情况和详细的北京地图。
在1860年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法《北京条约》时,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甚至在条约的中文文本中,私自添上条约的法文原本上所没有的“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的字句。
外国传教士由此获得了在中国各地城乡租买土地和盖房的特权,为外国教会在中国内地霸占地产、遍设教堂提供了根据。
19世纪60年代后,外国传教士大批来到中国,并进人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他们中的一些人,采用欺骗讹诈、强迫捐献、压第一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价购买、强占垦地等手段霸占土地,建造教堂,剥削佃户,出租房产有的还包揽词讼,包庇教徒中的不法分子或者强迫中国教民抛弃中国传统礼俗,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
这些传教士从事的不法活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和反抗。
19世纪60代至90年代,各地群众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并不是偶然的。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制造舆论。
它们在中国所办的某些报纸、杂志,所翻译、出版的某些书刊,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态度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