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探究实践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一、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建构科学概念的第一步。
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通过有趣的实验、观察和探究来展现科学的神奇和奥妙。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比如图表、视频等,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直观的感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直观的感知。
比如在学习物理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实物来展示各种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感知物理规律,从而建构相应的概念。
在学习生物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从而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激发思维,展开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启发式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建构科学概念。
四、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实践操作和探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增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可以组织郊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去实地感知地理环境,从而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六、整合各种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比如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可以借助教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概念,可以运用多媒体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下⾯是由店铺⼩编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篇⼀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课程实验的新阶段。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有了⾃⼰的科学,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这⼀解决问题。
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有耐⼼、细致的。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较抽象,和学⽣以前所学相⽐,难度较⼤。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动活泼,有很⼤的弹性和开放性。
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STSE)的联系,加强了和学科的联系。
本册教材引⼊专题研究这⼀教学内容。
教材围绕“⽣物与环境”这⼀组统⼀概念组织“⽣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
包括六个单元:⽣物⽣长的需要、⽣物与环境、⼈与环境、冷与热、地表剧烈变化、环境与保护。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以下⼏种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能进⾏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
对⽣物、地球运动等科学内容进⾏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
关⼼科学持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
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式。
互助与合作的学习⽅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然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使学⽣了解⽣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些基础知识。
以及运⽤知识进⾏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STSE 各⽅⾯得到发展。
三、教学: (1)开展⽣动的科学课,引领学⽣进⾏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科学⽂件夹,记录学⽣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
⽂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搜集的⽂字、;图表、图⽚、照⽚、观察、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黑与白》的教学反思(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黄万金黑白画是一个很有趣的学习内容,在黑色卡纸(或其他颜色纸)上,先设计出一个图形的一半,然后用剪刀沿轮廓剪下。
那么留在纸上的镂空部分就成了图案的一半(也就是白画),而剪下的黑影部分则成了图案的另一半(即黑画)。
然后依据对称轴(黑白相间的线),根据对称原理沿白画的边缘,找到相应的位置,贴上黑影部分,巧妙地形成了一张黑白画。
如有些图案经过第一次剪贴成黑白画后,其中某些部分,如:草莓的圆点,房屋中的门和窗、鱼的眼睛、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苹果的心等等还可再剪,贴到相应部分。
本课教学要求学生选择留空移贴、阴阳交错、绘画装饰等不同的黑白画装饰方法制作一件对比鲜明的黑白画作品。
为了讲解清楚各种黑白画的制作方法,我强调了:①取一张正方形的黑卡之一折二裁开,可做两幅黑白画。
即:将剪下的黑影部分翻过身,运用对称原理,沿对称轴,找着白画轮廓的相对位置贴上,这就形成一张黑白画。
在贴的时候,特别要利用对称轴,找到相应的位置。
②画好的图稿剪下或镂空后,注意保存镂下部分,以免遗失。
③可采用其他颜色的纸,使黑白画的色彩更加丰富。
在本课教学中,我还尽力挖掘教学中的“发现因素”,为学生营造发现式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参与发现新事物、新知识。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到新学的黑白画和“彩纸剪贴”这种学生已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仅获“学会做”,而且学会“怎么做”和“做得妙”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学会探究、发现知识的方法。
《画嗅觉》教学反思黄万金本课通过“闻一闻”、“说一说”、“画一画”、“找一找”、“评一评”这几个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食物的各种味道,并将味道与色彩、色块等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用美术造型语言来表达各种味道。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打破原始的以说为主的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嗅觉,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激情。
如何构建科学概念如何构建科学概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学生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主要机制是顺应。
所谓顺应,是指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新现象。
也就是说,当新知识和原有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和矛盾时,必须将原有知识进行结构调整和改变,通过顺应学习才能接纳新知识,解决认知矛盾,实现由原有的前概念向新的科学概念的转变。
1、丰富感性积累,初建科学概念学生对自然事物已经形成的初步认识,在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仅仅靠说教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它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思维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积累感性认识,实现认知顺应。
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形成科学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武器。
感性认识不足,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主要障碍。
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充分的感性认识。
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科学现象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引导学生研究“摆”时,学生多次测试,发现一个摆在单位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是一定的,继而提出了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的研究问题。
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摆的次数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教师又出示了两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让学生推测两个摆的快慢情况,当事实告诉学生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居然摆动次数不一样时,与原有的认知又产生了矛盾。
学生又提出了摆锤长度也会影响摆动次数的推测,并且制定了新的探究方案:准备三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分别测试它们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摆的次数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认识逐渐加深。
又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通过让学生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过滤食盐水等实验,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更深入的“溶解”概念。
科学探究实践科学探究实践是一种系统的、富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科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科学探究实践的定义、意义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探究实践的定义科学探究实践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实验等方式,进行科学问题的提出、验证和解决的过程。
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实践具有系统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科学探究实践的意义1. 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探究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判断等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态度。
2. 培养创新能力:科学探究实践鼓励学生进行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全面发展学生:科学探究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人文素养。
三、科学探究实践的实施策略1. 问题导向:科学探究实践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探究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2. 实践探究:科学探究实践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实践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和原理。
3. 合作交流:科学探究实践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协作实践,通过与他人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反思总结:科学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促使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纠正和改进。
四、科学探究实践案例以实际案例说明科学探究实践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效果。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专题培训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模型孝义市教研室王永丽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理及理论并列为科学知识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中小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
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有“要求学生能制作简易模型”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等与模型方法相关的要求表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第二节就编排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模型的内容。
因此,我们要重视模型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模型。
一、模型及其作用一提到“模型”,大家可能头脑中想到的是楼盘模型、飞机模型、火箭模型、汽车模型、桥梁模型、地球仪模型、三球仪模型、人体模型、简单机械模型……这些模型是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实物按比例大小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其状态变量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称为物理形态模型也叫实体形态模型。
除了物理形态的模型,我们常见的模型还有:图示模型植物细胞模型、水的循环模型、火山结构示意图、“男生身高统计图”“一杯水降温变化曲线图”……这些模型将发现的科学知识以图示的方式解释出来,直观、一目了然,称为图示模型。
数学模型圆的周长公式、成人后身高计算方法(男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1.08)……这些模型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
数学结构可以是数学公式、算法等,称为数学模型。
科学家利用模型来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
模型将我们看不见的变成能看见的,不能触摸的变成能够触摸的。
(教学参考书中写到:模型解释了宏观世界的物体关系、模型解释了微观世界的物质形态、模型将静态的形状动态化、模型用静态结果解释了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动态关系。
)我们课堂中是帮助学生构建模型,也称为“思维建模”,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使用所给与的工具(软工具和硬工具),将学习的思维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内化过程通过模型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知识构建的关系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参与、探讨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旨在提高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本文将深入探讨探究式学习方法与知识构建之间的关系,包括其理论基础、实施策略、优势与挑战,以期阐明这一教育方法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单纯的事实与信息的堆积,而是学习者通过经验和反思主动构建出来的。
皮亚杰的认知构建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前者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知识,后者则强调社交互动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两种理论共同指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情境、文化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讨论,帮助他们建立联系和理解复杂的概念。
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风格。
不论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是通过独立研究项目,教师都应当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获取和整合新知识。
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多种多样,具体方法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项目式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常见形式,通过让学生围绕一个具体问题或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促进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建构。
问题导向学习则引导学生围绕一个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学教育中,实验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实施策略,学生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信息,从而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构建知识。
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更好地促进概念学习概念教学是小学科学教材的基础知识和教学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以促进概念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成为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之一。
然而,从当前情况看,相关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没有真正实现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呢?下面我结合两位张老师的公开课教学,谈一谈我对概念教学策略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概念?什么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教学的方式有哪两种?关于什么是概念?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描述。
在心理学上一般认为,概念是用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小学科学概念,主要界定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指“在科学研究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可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一般在教学条件下获得”。
也就是说小学科学中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事实、证据等途径获得。
从大量的科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发现;科学概念教学的方式有这样两种:有些概念的教学可以先告诉学生概念的定义,然后再从众多的例子择出符合这个概念定义的部分进行分类,让学生从这些例子上来更好的理解概念。
还有些概念有很独特的特征,我们可以一条条的用实例来列举,再通过这些实例把特征归纳出来,这些概念的定义学生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比如《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在教学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两个概念时,是先通过学生观察鸟的的骨骼标本由哪几部分组成,是怎样连成一个整体的? 交流总结出连接鸟的整个身体的是这一串脊骨,我们把它叫作脊柱。
再通过观察比较鱼、狗与鸟的骨骼标本的共同特征,结论是它们都有连接整个身体的脊柱,从而归纳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两个概念的。
而鸟类、鱼类、昆虫类和哺乳动物这四个概念的教学,是先通过学生阅读科学小百科的内容先使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了解这四个概念的定义,再通过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的活动,使学生在列举更多的符合概念的例子中进一步地理解概念。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摘要:探究式学习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探究本领,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与以前的各种学习方式相比较,它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它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能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在探究过程中,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本质。
关键字:探究探究式学习体验“探究——研讨法”是美国自然教学法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首先提出的。
这种教学方法主张用具体的客观现实作为学习的开始,通过儿童对有结构的材料摆弄、操作,探索出材料所包含的概念而控制它。
然后在小组内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谈出各人的感性认识,集中起来形成极为丰富的完整形象。
探究式学习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明确规定了“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探究式学习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在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上往往是好学生神采飞扬,后进生默默无闻。
教师是有心无力,而这些后进生是有力无心,不想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探究式学习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
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引导学生们注意每一个人对探究活动的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给予他们一些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
用探究实践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作者:郭卓丽
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06期
科学概念是一种理性认识,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发展成科学概念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客观的实物中排除非本质的属性,得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从而建构科学的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可见,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这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更多地指导学生探究实践,在探究实践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1 激发探究兴趣,建构科学概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我在教学《声音的变化》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用小木棒敲四个装不同高度水的玻璃杯为学生演奏了一段简单的音乐。
同学们觉得很好奇,个个瞪大眼睛看,他们在寻找玄机。
这时,我把四个玻璃杯的水调到一样多,再用刚才的方法敲玻璃杯,他们听到的音乐跟之前的不一样了。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有的禁不住发出疑问“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音的变化》”。
短短3分钟的演示,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声音的变化有了感性的认识。
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建构科学概念,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大自然是学习的好课堂。
每学期我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安排学生到学校的生物园里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采集一些动植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每周的升旗,理解滑轮的应用;让学生观察斜面现象,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初步的科学概念。
2 用已有的认知,建构科学概念
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共同属性,从而得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学生日常的认识可能是肤浅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当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新的认知时,变会激发学习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人的身体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了,我在教四年级上册《身体的结构》一课时,先问学生: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学生能根据已有的认知说出人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
我又引导学生:我们能不能从看、听、问、摸等方面知道我们身体内部的组成?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用已有的认知进一步建构科学概念。
学生对于“热胀冷缩”的科学概念不容易理解,但他们用过体温计,见过体温计受热后水银升上的现象。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认知作为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再经过实践探究,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3 培养探究思维,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科学概念。
如教学《风向和风速》时,对于“风向为风吹来的方向”这一科学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常混淆“吹来”和“吹向”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区分两个概念的差别,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构建科学的概念。
又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教学,对于“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这一问题,学生在实验时把面粉放在水中搅拌后看不到一颗颗的粉粒状就认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
为了纠正这错误的认识,我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仅仅通过简单实验的观察,让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并进行理性的分析,让他们懂得判断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不能只凭眼睛看,更重要的是还要用过滤的方法看能否把面粉从水分離出来。
学生经过探究思考,得出了“面粉在水中不能溶解”的科学概念。
4 恰当选择探究材料,建构科学概念
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的探究实践切实有效地进行,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探究材料,因为恰当地选择材料有利于缩短学生探究的历程,降低探究的难度,为建构科学概念创造有利条件。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课时,我对探究材料进行分类选择,使学生能更直观有效的发现物体的沉浮规律。
第一组提供体积一样,轻重不同的玻璃瓶,要求学生按照轻重排列。
学生将这些瓶子分别放入水中,他们观察得出“体积一样,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的科学概念;第二组提供轻重一样,体积不同的小球,学生将这些小球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得出“轻重一样,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的科学概念。
5 合理设计探究实验,建构科学概念
在小学科学课里,让学生获得知识最常用的方式是组织他们参与探究实验,在体验中建构科学概念。
因此,教师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合理设计,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点亮小灯泡》一课的教学,一位老师在让学生认识了小灯泡的构造后就组织学生做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刚开始,学生根据教材中出示的几个实验提示进行操作,实验过程还算顺利,
当实验快结束时,有几个小组的电池被烧坏了。
原来是学生把电池的两端用导线直接连接起来造成短路,电池和导线瞬间发热变烫,电池很快被损坏。
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学生实验前没有设计好合理的实验要求,导致学生实验时操作错误,由此可见合理设计探究实验,是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的保证,更是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建构科学概念的关键。
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前,教师首先要根据实验的内容定好实验的步骤和要求,以及告诉学生所采用的一些科学方法。
有时还要求学生先制定实验的方案,计划好实验操作时同学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收到好的实验效果。
合理设计探究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更有效地建构科学概念。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西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