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
- 格式:doc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10
天空之城※转贴]训诂学概念题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3、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和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4、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随文释义的注疏: 即驸经的注疏,在经文里插注疏。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汇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的专门是释义的书。
杂考笔记中的训诂:散存于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之中的训诂资料。
5、诂、训:"诂"和"训"各自单独讲的时候,都是"解释"的意思;连在一起作"训诂"或"故训"的时候,也是一个同义复词。
如果笼统地讲,"诂"、"训"(包括下文的"传"),都可说是"注解之别名",都是"解释"的意思。
而要找他们的区别,主要是解释的词语类型有不同:"诂"是指解释一般的单音节实词和虚词;"训"是指解释双音节的联绵词和叠音词。
6、传:《说文》:"传,遽也。
从人,专声","传"的本义为"所以达急速之事"。
引申出"由此达彼"这个意思,又引申出"以语言递达"这个意思,再引申出"递达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最后引申出"解释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那么"传"作为训诂体制的名称,它是"解说"、"注解"、"训诂"的意思。
训诂训诂是指解释古代文献中字词的含义和来源,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
以下是三种常见的训诂方法:1.形训: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其含义。
例如,汉字“明”,由“日”和“月”两个部分组成,表示明亮的意思。
2.声训:又称为音训,是指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例如,用“卜”来解释“占卜”中的“卜”,因为两者在古代汉语中的发音相近。
3.义训:是指直接解释词的含义,而不是通过形体结构或声音关系来解释。
例如,将“人”解释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直接描述了人的本质特征。
这三种方法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训诂实践中,通常会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来全面理解一个词的含义和来源。
除了上述提到的形训、声训和义训三种基本方法外,训诂学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研究方法。
以下是几种较为常用的训诂方法:1.归纳法: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中的字词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出它们在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推导出更普遍的结论。
2.演绎法:根据已知的训诂理论和规律,对具体的字词进行解释和应用,从而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3.比较法:通过对不同语言或方言中相同或相似词语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语义联系和演变规律,有助于理解词义的来源和变化。
4.文献考证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和分析,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价值,以及文献中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为训诂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5.语境分析法:将字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分析它们在句子、段落或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以更准确地解释和理解词义。
6.语义场分析法:将相关词语放在一个语义场中进行考察,分析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和区别,有助于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和用法。
7.历史演变法:通过对字词的历史演变进行追踪和分析,了解词义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和机制。
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
在训诂实践中,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和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训诂学复习大纲训诂的条例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声训:亦称音训,去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义训: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训诂的方式互训: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
推原: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亦称“推因”。
义界: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
作者及代表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著作有《方言》、《训篇》。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著有《五经异义》、《淮南子注》、《说文解字》。
郑玄:字康成,东汉末年北海高密人。
东汉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著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毛诗笺》。
刘熙:字成国,东汉北海人。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
著有《释名》。
邢昺:作《尔雅》、《论语》、《孝经》三疏。
陆佃:著有《尔雅新义》、《埤雅》。
朱熹:《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卓越的思想家和学者,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等。
段玉裁:字若膺,一字茂堂,江苏金壇人。
乾隆举人,官四川巫山县、贵州玉屏县知县,曾师事戴震。
著《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等。
王念孙、王引之:《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评议》。
孙诒让:《名原》、《周礼正义》。
训诂术语曰、为、谓之: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
谓:格式是“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儿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
谓一般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被释的词常放在谓的前面。
貌: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什么是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例如,《广韵》“冬,都宗切”(以下凡不注出处的反切均出自《广韵》), 就是用“都宗”为“冬”注音。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 简称切上字或上字, 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冬”是被注音字,所以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原理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三、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随文释义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四、训诂条例:这里指训诂的体例、义例,或曰训诂的正规形式规范。
训诂条例有三:一曰形训,二曰声训,三曰义训。
五、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在甲骨刻辞中就已出现。
陆宗达:《训诂简论》:“存在于周秦正文中的诠释文字,实际就是训诂方法的开端。
”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主要包括解释词语、串讲句意、说明章旨。
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
训诂常识训诂常识要点:⼀、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就是对古代⽂献中的各种语⾔现象进⾏解释。
中国传统语⾔学称为“⼩学”(汉代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字学、⾳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近、同,义通)。
训诂⼆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如《尔雅·释⽔》:“⼤波为澜,⼩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语解释⽅⾔。
⽐如《尔雅·释诂》:“乔、嵩、崇,⾼也。
”《⽅⾔》:“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散⾔”、“浑⾔”则⽆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為詩⽴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通之使⼈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也。
釋⾔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也。
釋訓⾔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学习训诂学的功⽤1、阅读、教学古⽂△《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败某师,皆陈⽈战,⼤崩⽈败绩,得俊⽈克,覆(伏兵⽽袭)⽽败之⽈取某师,京师败⽈王师败绩于某。
”《说⽂》:“败,毁也。
从⽁贝。
”⼜“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义同)。
从⾡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朿声)”《说⽂》:“迹,步处也。
从⾡亦声。
蹟,或从⾜責。
籀⽂迹从朿。
”《说⽂》:“绩,缉也。
从⽷責声。
”《诗·七⽉》:七⽉鸣鴂,⼋⽉载绩。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训诂的名词解释训诂是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包括对古字义、用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和释义。
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训诂是儒家学者的基本功,他们通过对古书的逐字逐句的解读,将其精华传承下来。
这使得中国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并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训诂可以说是古代文献研究的核心。
在训诂过程中,学者们需要首先对文字的形状、构造进行分析,解读其中的意义。
这需要学者对古代文字的造字原则和演变规律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者还需要对古代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献中的隐含意义。
训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词义的解析。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语言的演变,古代文字的意义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有所变化。
训诂学者需要通过对文献的比较研究,找出不同时期的意义差异,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这对于研究特定时期的文献,如先秦、汉代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训诂中,篇章结构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献的结构对于理解其中的论述思路和观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训诂学者需要通过对文献篇章的分析,揭示出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进而深入理解古代文化的特殊价值。
训诂不仅仅限于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还包括了对古籍的校勘和编纂工作。
校勘是指对古籍中的错误、异文进行辨析和纠正。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训诂学者可以还原出原始的文本,使之更加准确地反映文献本身的特征。
编纂则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和编辑,使之更加便于阅读和理解。
训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中,也在当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从中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进行当代的思考和创造。
总之,训诂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观念,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训诂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人们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训诂方法之声训摘要:训诂学是以训诂为基础,在长期的训诂过程中积累而得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词义。
在解释词义的工作中,声训(因声求义)是重要的训诂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在训诂学中可以解决明通假,考方言,求语源的问题。
对训诂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训诂方法声训关于声训的解释对于声训的解释也有不同说法,通常解释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声义同源”理论)寻求或证明语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的解释:“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诗经·周南·关雎》疏)。
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训诂的两个法则:1、用词释词(解释词的概括意思,相当于哪个词,用今语解释古语、用当时的标准语言(雅言)解释方言),2、疏通文意(解释词的具体含义、具体色彩,句子的含义,解释句、段、篇)。
近代学者黄侃的解释:“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推求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总体说就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学问”。
它同因形求义的方法一样,通过语言的形式去研究容。
但是在释训词义的方法中,因形求义的训诂方法不能说明语源。
黄侃先生说的“小学徒识字形,不足以研究言语文字之根本”①就指出了形训的不足。
训诂学家在实践中发现,语音在词义的训释上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他们不断地探索,也常常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训释词义。
声训一直被认为是训诂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该方法在探求语源有着重要的价值。
但是对于声训,各家一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声训的定义和性质加以界定,我们这里转引严奉强《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中所述的有关声训的各家的不同定义。
②王力《同源字典》:声训是以同音或音近的字作为训诂.这是古人寻求语源的一种方法。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解释,以达到探求词义来源的目的叫声训。
陆润庠《<诗韵释要>序》中说:“夫识字必由于训诂,而训诂学不外乎音韵。
”这就说明了训诂与语音的关系。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声训,古人也叫“谐声训诂”。
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说明被释的词的来源,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声音相谐)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之间的语源关系。
这种探求语源的方式导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声训又称“音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
李建国《汉语训诂学史》,声训的方法就是采用同音或音近的字解释词义,并从声音上寻求词义间的联系。
白兆《简明训诂学》:因声求义,旧称声训或音训,就是寻求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黄建中《训诂学教程》:音训,是因音以释义的训诂,即是通过音(字音,词音)的联系而训释字义词义的一种方法。
周大璞《训诂学要略》:声训就是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
这是从有训诂以来就有的一种训诂方法。
郭在贻《训诂学》:声训,亦称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吴孟复《训诂通论》: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推究事务命名的由来,即所谓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
因为语音中有音同义通关系的词是用同一音素来表示同一意念的,因而可用音同或音近之字为训,这种训释词义的方法,叫做声训。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从词语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法也称音训。
综上述对于声训,各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不一而足。
声训是一种释义与溯源的方法。
它的运用,首先表现在采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解释这种方式上。
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文献中,到汉代刘熙《释名》一书的出现,就有了从语言学的观点,通过声音去探求词义的专著。
作为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必有其不可忽略的价值。
首先结合《释名》来探讨一下声训的价值。
一.由《释名》看声训的价值1.《释名》的价值关于《释名》的作者,史书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是刘珍撰《释名》三十篇(《后汉书·文苑传》)另一说认为是汉末训诂学家刘熙所作,我们这里不是要讨论《释名》的作者问题,所以我们只采用后一说法,认为《释名》系刘熙所撰③。
《释名》全书二十七篇,全部采用了以同音字或近音字来解释词义的声训法。
声训法的大量运用,是为了以此来探求字义的语源。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过对语源的探讨,在中国古代,先秦时已经可以见到声训的例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孟子·滕文公上)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庄子·齐物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礼记·中庸) ④两汉则是声训发展的极盛时。
.但当时的声训有这很强的政治色彩,而董仲舒则把声训上升到名实关系,天人关系的理论高度。
又由于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都进行声训,所以当时的声训较为普遍。
经过几百年的创造和积累,到了东汉末年,声训材料已相当齐备,已经具备了产生一部总结性声训著作的条件,所以《释名》便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
然而,这部著作不只是声训资料的汇编,它既有总结,又有所开创,完全可以说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性质的专著.正如申小龙所说,《释名》毕竟开启了汉语语源学之源头。
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与保留了古音古训,更在于通过它以严密的条例贯彻声训,丰富和发展声训,人们对声训之于语源探求的关系有了崭新的认识,对于以音义关系会通词语有了深刻的启发。
⑤2.声训的影响声训在《释名》中得到了系统的贯彻,对深入探讨语源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刘熙在《释名》中大量的运用声训目的就是探求词的语源,从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音义关系。
虽然先秦以来用音同音近的字来释义的声训的方法已被采用,但是在数量上却无法与《释名》中的数量相比.过去只是偶尔使用声训的方法,散见于各家著述中,而《释名》则完全采用声训,系统地推求词的语源。
另外,《释名》是完全从声音上探寻语源,有着朴素的语言学思想,而在它之前的声训的使用,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
因此,当声训被大量而系统地运用于探求词的语源的时候,便在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当中产生了一个相当地影响。
正是由于这一影响才有了后世的“右文说”,对“因声求义”也有很大的启发。
宋人王子韶在王安石《字说》的基础上,改王安石以意会字形的方法为以同源之意会字形之声符的“右文”说。
较之以往的以声符系源的“个案”分析,“右文”说提出了一种通例。
它将王安石的“会意”区分为“类”与“义”,认为:“古之字书,皆从左文。
凡字,其类在左,其意在右。
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
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⑥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对探求语源,“右文”说以及“因声求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王念孙就古音求古义,不拘泥于形体的治学方法,同样受到声训的影响。
所以声训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在训诂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此外,在同源词研究中,声训又有着重要的价值。
3.对声训的理论思考声训在汉语训诂学体系当中,是作为一种训诂方法而存在的,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说明被解释的词的来源,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声音相谐)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语之间的语源关系。
⑦显然,声训,特别是《释名》完全是通过词的声音形式来探讨语源,探讨音义关系的。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讲,一般认为语言中的词是有理据的,只是由于大多数的理据已经被历史所湮没,无从考证,所以研究起来十分困难。
而声训特别是《释名》则主要从声音角度对词的语源加以探寻。
然而,词的理据是十分复杂的,声训本身有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只是片面的从声音上来探寻词的语源势必会导致牵强附会和穿凿之处较多的毛病。
这一点在关于《释名》的研究和评介中已多有述及,至于该如何正确的评价和对待《释名》,这里不打算详细讨论。
语言中,除了少数摹声词以外,似乎看不出其他的词语有何理据可言,但语源学认为词都是有理据的,只是由于多被历史所湮没才无从研究,但已有相当数量的单纯词的理据被探究出来,其中有的就来自于训诂学中对声训的研究。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声训在语源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当然,声训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因为用声训的方法来解释词义,探求词的语源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样的例子是很容易举出来的。
例如:“霸”就有五种声训:⑧《白虎通义·号》:“霸者,伯也。
”《白虎通义·号》:“霸犹迫也。
”《风俗通义·皇霸》:“霸者,把也,駮(驳)也,言把持天子政令,纠率同盟也。
伯者,白也,言其咸建五长,功实明白。
”另外,词的音义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不能完全从声音上来探求词的音义关系。
当然,声训的运用和影响,无疑对语源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声训一.声训性质及发展源流关于声训的性质,历来存在争议。
各家的观点大致可以归为几种:一种是推源说。
即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明事物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式, 进而求语词音义的来源,阐明其命名之所以然者。
如《说文》:“天,颠也。
”’《释名》:“天,显也。
”“天,坦也。
”另一种是解释词义说。
即用音同、音近的词解释字义或词义。
如《说文》“衣,依也。
”“侨,高也。
”“恺,康也。
”我国的训诂学向来重视这种训诂方法。
还有一种是兼有上述两种的观点,可谓释义兼推源说。
不管学者们对声训的意见如何分歧,从以上的观点可以找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声训必须以语音为本,探讨的是语言中的音义关系问题。
离开了语音,就无所谓声训。
声训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先秦、汉、唐、宋、清五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声训一法起源甚早,先秦时期就已萌芽。
周、秦时代为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的阶段,其时声训材料散见于诸子论著之中。
如《孟子.滕文公上》:“痒者养也,校者教也”。
到两汉、魏晋发展大盛,产生了声训专著,以刘熙的《释名》为代表,声训得到全面的推广。
在晋代出现了声旁兼表字义的学说,晋初杨泉《物理论》已有“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的说法,说明当时已经意识到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字义的原理。
这一时期声训研究成为一门相对较独立的学问,解决了很多词语训释的难题;唐以后声训渐微;发展到宋朝,有学者进一步把声旁兼表字义说深化,如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一组同声符的形声字皆受义于共同的声符,又因为声符多数位于字的右边,因此称这种学说为“右文说”,“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
如斯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对后世的学者影响深远;清代是我国小学的大兴时期,这一时期的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提倡以音求义的训话方法。
学者们对于声训的研究特别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