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训诂方法之义训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训诂训诂是指解释古代文献中字词的含义和来源,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
以下是三种常见的训诂方法:1.形训: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其含义。
例如,汉字“明”,由“日”和“月”两个部分组成,表示明亮的意思。
2.声训:又称为音训,是指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例如,用“卜”来解释“占卜”中的“卜”,因为两者在古代汉语中的发音相近。
3.义训:是指直接解释词的含义,而不是通过形体结构或声音关系来解释。
例如,将“人”解释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直接描述了人的本质特征。
这三种方法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训诂实践中,通常会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来全面理解一个词的含义和来源。
除了上述提到的形训、声训和义训三种基本方法外,训诂学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研究方法。
以下是几种较为常用的训诂方法:1.归纳法: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中的字词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出它们在语义、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推导出更普遍的结论。
2.演绎法:根据已知的训诂理论和规律,对具体的字词进行解释和应用,从而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3.比较法:通过对不同语言或方言中相同或相似词语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语义联系和演变规律,有助于理解词义的来源和变化。
4.文献考证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和分析,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价值,以及文献中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为训诂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5.语境分析法:将字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分析它们在句子、段落或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以更准确地解释和理解词义。
6.语义场分析法:将相关词语放在一个语义场中进行考察,分析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和区别,有助于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和用法。
7.历史演变法:通过对字词的历史演变进行追踪和分析,了解词义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和机制。
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
在训诂实践中,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和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训诂的的方式训诂的方法指的是探求词义的方法。
前人习惯把它分成三类: 声训、形训和义训。
(一)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声训就是因声求义, 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
具体地说, 就是用音同、音近或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这是前代训诂学家常用的一种训诂方法。
因声求义的方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
如《周易·说卦》: “乾, 健也.坤,顺也。
震,动也。
坎,陷也.离, 丽也。
兑, 说也。
”《孟子·藤文公上》:“痒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这一类训诂, 在当时的文献正文里, 已经屡见不鲜了。
秦汉间的《尔雅》和汉代的《说文》、《方言》、《释名》等训诂专著, 多半都用这种训诂方法。
尤其是《释名》,几乎全用声训。
例如: 《释山》: “山顶曰冢;冢, 肿也, 言肿起也.”(同音相训)《尔雅·释言》: “宣, 缓也。
(音近相训)《说文·上部》:“旁, 薄也。
”(音转相训)声训有时还利用形声字的声符, 具体有三种方式:(1)用声母训声子, 例如: 《尔雅·释言》: “讹, 化也。
"《释名·释形体》: “帽, 冒也。
”(2)用声子释声母, 例如: 《尔雅·释言》: “干, 扞也。
”《说文·古部》: “古, 故也。
”《释名·释形体》:“眉, 媚也, 有妩媚也。
”(3)用声母相同的字相训, 例如: 《尔雅·释言》: “葵, 揆也。
”《释名·释形体》:“恭, 拱也。
”二、形训-—因形求义的方法形训就是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
这种训诂方法, 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如《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 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荀子·劝学》: “天见其明。
"注: “明谓日月。
”汉代以后, 经师的解经, 《说文》等书的释义,都常用这种形训的方法,如《周礼·大司徒》: “一曰六德: 知、仁、圣、义、忠、和。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第六讲训诂方法之义训第六讲训诂方法之义训一、什么叫义训在训释词语时,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作出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与形义关系,这种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就叫义训。
义训是训诂学上运用的最普遍的一种训诂方法。
二、义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同义为训、反义为训、递相为训三种形式。
(一)同义为训就是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如:僖,乐也。
接,交也。
祺,祥也。
蒙,覆也。
《诗经》:“硕鼠硕鼠”郑笺:硕,大也。
《尚书》:“九族既睦”孔传:既,已也。
(二)反义为训简称“反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词兼有正反相因的两个意义,这在训诂学上叫“施受同辞”或“美恶同名”。
后世只通行其中一个意义,训诂学者为了说明古书中本来的词义,往往就要用反义词来说明词义。
如:《尚书》: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孔安国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同心同德。
《尚书》: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
孔安国传:乱,治也。
“乱”在《尚书》时代有“治理”和“紊乱”两个相反的意义,到汉代只通行“紊乱”一义。
(三)递相为训就是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同。
《尔雅·释言》:速,徵也。
徵,召也。
邢昺疏:转相解也,皆谓呼召。
这种方法的使用应该注意:如果释词和被释词都是多义词,那么递相训释的义项所表示的概念必须有同一性,否则就会犯移花接木的错误。
三、义训的实质——据文证义形训是从字形分析寻找解释词义的依据,声训是从读音线索寻找解说词义的依据,义训是不利用语音和字形线索,不考虑词义来源和形义关系,只是就文献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来解释词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唐人文字,仅多训庶几之几。
如杜诗:山城仅百尺。
韩文: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又,家累仅三十口。
柳文:自古贤人才士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
”由唐人诗文的用例排列归纳得知,“仅”有“几乎”、“将近”的意义。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人思。
李世民《咏烛》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
柳永《倾杯》镇长独立到黄昏,却怕良宵频梦见。
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关于“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学习内容总结学了一学期的训诂学了,深奥的训诂在一学期的学习中,也让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一些训诂的知识,在此,我结合课本和部分资料对训诂学中“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做一点学习小结与体会。
训诂方式属于抽象的术语,它们是近、现代训诂学家总结出来的说明训诂方式的术语,指形训、音训和义训,又称为因形求义、因声求义和因文求意。
一、因形求义(形训)形训就是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这是根据汉字形体构造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式。
汉字是表意文字,最原始的汉字是按照字义绘形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往往具有直观而直接的关係。
根据早期汉字的这种特点,人们总结出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结构来推求字义的行之有效的训释方法。
形训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
如《左传》,书中就有“故文,反正为乏”(《宣公十五年》)。
《韩非子·五蠹》也有“自环者谓之厶,背之谓之公”的解释。
在汉代以后把这一训诂方法继承过来并发扬光大,例如许慎。
一部《说文》,基本上依形立训,可以说是形训的专著。
如:“分,别也。
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八部)”;“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示部)”。
形训是训诂学中最古老的训释方式,在今天看来存在有很多局限。
比如,用这种方式分析汉字,只能是“四书”中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类字,而对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形声字,则很难有所作为了。
再如,所依据的字形,必须是早期未经讹变的字体,否则,立训的基础错了,所作的训释难免不出偏差。
因此,现今运用形训来释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分析字形,应该依据文字的早期写法,以现今而言,首先应该依据甲骨文、金文,再参照《说文》。
二是分析形体要注意区别字义和词义。
字、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字则是词的书写形式。
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词义引申、文字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有可能产生了变化,拉开了距离。
例如:《而部》:“而,颊毛也。
简体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训诂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词是训诂学中的“义训”?A. 词义B. 词源C. 词义演变D. 词义辨析2. “训诂”一词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 《说文解字》B. 《尔雅》C. 《尚书》D. 《周易》3. “训”和“诂”在训诂学中分别指什么?A. 训:解释,诂:注释B. 训:注释,诂:解释C. 训:词义,诂:词源D. 训:词源,诂:词义4. 训诂学中的“音训”是指:A. 通过音韵变化来解释词义B. 通过词义来推断音韵C. 通过音韵来推断词源D. 通过词源来推断音韵5. 下列哪个不是训诂学的研究方法?A. 形训B. 音训C. 义训D. 语法分析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训诂学中的“________”是指通过字形的演变来解释词义。
7. “________”是训诂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侧重于词义的解释。
8. 在训诂学中,“________”是指通过比较不同文献中的用词来解释词义。
9. “________”是训诂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侧重于词源的探究。
10. “________”是训诂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侧重于通过音韵变化来解释词义。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12. 举例说明训诂学中的“义训”是如何进行的。
13. 阐述训诂学中的“音训”方法及其重要性。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训诂学与现代汉语研究的关系。
15. 以《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分析训诂学在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应用。
训诂学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D2. B3. A4. A5. D二、填空题6. 形训7. 义训8. 比较训9. 词源训10. 音训三、简答题11.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者准确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揭示文献的深层含义,为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语言文字的支持。
12. 义训是通过分析词义的内涵和外延,结合上下文,对古代文献中的词汇进行解释。
第五章义训第一节义训及其表现形式在训释语词时,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作出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与形义关系,这种直陈词义的说解方法叫做义训。
“义训”是训诂学上运用最普遍的一种训诂方法。
“义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同义为训”、“反义为训”、“递相为训”等。
一、“同义为训”,就是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如:僖,乐也。
(《说文·八篇上》)接,交也。
(《说文·十二篇上》)戎,兵也。
(《说文·十二篇下》)姝,好也。
(《说文·十二篇下》)祺,祥也。
(《尔雅·释言》)明,朗也。
(《尔雅·释言》)蒙,覆也。
(《方言》卷十二)噬,食也。
(《方言》卷十二)裔,末也。
(《方言》卷十三)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诗·邶风·日月》)毛传:“冒,覆也。
”郑笺:“覆犹照临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魏风·硕鼠》)郑笺:“硕,大也。
”九族旣睦,平章百姓。
(《书·尧典》)孔传:“既,已也;百姓,百官。
”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左传·僖公二年》)杜预注:“懦,弱也。
”二、“反义为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词兼有正反相因的两个意义,这在训诂学上叫做“施受同辞”或“美恶同名”。
而后世只通行其中的一个意义。
训诂学者为说明古书中本来的词义,往往就要用反义词来说明词义。
如: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书·泰誓》)孔安国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
”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
(《书•皋陶谟》)孔安国传:乱,治也,有治而能谨敬。
因“乱”在上古兼有“治理”和“紊乱”两义,到汉代只通行“紊乱”一义,所以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就将之改为“治而敬”,以“治”训“乱”。
又如:颠,顶也。
(《说文•九篇上》)段注:“颠为最上,倒之则为最下,故《大雅》:‘颠沛之揭’,传曰:‘颠,仆也。
第六讲训诂方法之义训
一、什么叫义训
在训释词语时,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作出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与形义关系,这种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就叫义训。
义训是训诂学上运用的最普遍的一种训诂方法。
二、义训的表现形式
主要有同义为训、反义为训、递相为训三种形式。
(一)同义为训就是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如:
僖,乐也。
接,交也。
祺,祥也。
蒙,覆也。
《诗经》:“硕鼠硕鼠”郑笺:硕,大也。
《尚书》:“九族既睦”孔传:既,已也。
(二)反义为训简称“反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词兼有正反相因的两个意义,这在训诂学上叫“施受同辞”或“美恶同名”。
后世只通行其中一个意义,训诂学者为了说明古书中本来的词义,往往就要用反义词来说明词义。
如:
《尚书》: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孔安国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同心同德。
《尚书》: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
孔安国传:乱,治也。
“乱”在《尚书》时代有“治理”和“紊乱”两个相反的意义,到汉代只通行“紊乱”一义。
(三)递相为训就是几个字辗转训释,意义相同。
《尔雅·释言》:速,徵也。
徵,召也。
邢昺疏:转相解也,皆谓呼召。
这种方法的使用应该注意:如果释词和被释词都是多义词,那么递相训释的义项所表示的概念必须有同一性,否则就会犯移花接木的错误。
三、义训的实质——据文证义
形训是从字形分析寻找解释词义的依据,声训是从读音线索寻找解说词义的依据,义训是不利用语音和字形线索,不考虑词义来源和形义关系,只是就文献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来解释词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唐人文字,仅多训庶几之几。
如杜诗:山城仅百尺。
韩文: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又,家累仅三十口。
柳文:自古贤人才士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
”由唐人诗文的用例排列归纳得知,“仅”有“几乎”、“将近”的意义。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人思。
李世民《咏烛》
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
柳永《倾杯》
镇长独立到黄昏,却怕良宵频梦见。
顾琼《玉楼春》
在舍浑如远乡客,诗僧酒伴镇相随。
来鹄《病起》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镇,常。
这是从一句中上下词语的意义证明“仅”的词义。
“据文证义”的“文”一是指这种上下文词语的意义。
此外,还指整个文章的文意。
如: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其中“不”的注解。
“不”是多义词,一是否定副词,一是语气词。
如果解释为否定副词,那么说话的老人对孔子有斥责之意。
可是,纵观全文,老人多孔子及子路的态度是毫无斥责之意的,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因此,根据全文文意,此处的“不”不应是否定副词,而应是语气词,解释为“勤劳四体,分植五谷。
”丈人说他自己只顾忙着种庄稼,不知道谁是子路老师。
四、形训、声训、义训三者的关系
在具体的训诂实践中,三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表现在两方面:三者的交错使用和三者的相互联系。
(一)形训、声训、义训三者交错使用。
同一部训诂著作,既可以使用形训、也可以使用声训、又可以使用义训。
如《说文》是“以形说义”的训诂专注,但有的使用声训:
祠,春祭曰祠。
品物少而多文辞也。
段注:辞与祠叠韵。
造,就也。
段注:造、就叠韵。
妻,妇与夫齐者也。
段注:妻、齐以叠韵为训。
同时,由于很多字目前无法从形体和声音线索可探索它的意义,因而,任何“形训”“声训”的专著,都不能排除义训。
犕,《易》曰:犕牛乘马。
另外,就是同一个字,也可以用不同方法进行解释。
如:进,登也。
《说文》
进,引也,引而前也。
《释名》
(二)三者互相联系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音义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形训、声训和义训不仅可以交错运用,而且还应当把三者联系起来,用形音义统一的观点考察字义。
初,《说文》:“初,始也。
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
《尔雅》:“初,始也。
”
文献用例:初,郑武公娶于申。
《郑伯克段于焉》
初,宣子田于首山。
《晋灵公不君》
可知,初,有“始”义,又有“故”义。
解释为“起初、当初”。
就训诂方法来说,形训、声训、义训是互相联系的,但又不是并列的,形训是基础,声训是枢纽、义训是依据。
课堂练习:
举例说明下列术语:右文说反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