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的方法与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318.76 KB
- 文档页数:5
训诂常识训诂常识要点:⼀、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就是对古代⽂献中的各种语⾔现象进⾏解释。
中国传统语⾔学称为“⼩学”(汉代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字学、⾳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近、同,义通)。
训诂⼆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如《尔雅·释⽔》:“⼤波为澜,⼩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语解释⽅⾔。
⽐如《尔雅·释诂》:“乔、嵩、崇,⾼也。
”《⽅⾔》:“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散⾔”、“浑⾔”则⽆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為詩⽴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通之使⼈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也。
釋⾔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也。
釋訓⾔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学习训诂学的功⽤1、阅读、教学古⽂△《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败某师,皆陈⽈战,⼤崩⽈败绩,得俊⽈克,覆(伏兵⽽袭)⽽败之⽈取某师,京师败⽈王师败绩于某。
”《说⽂》:“败,毁也。
从⽁贝。
”⼜“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义同)。
从⾡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朿声)”《说⽂》:“迹,步处也。
从⾡亦声。
蹟,或从⾜責。
籀⽂迹从朿。
”《说⽂》:“绩,缉也。
从⽷責声。
”《诗·七⽉》:七⽉鸣鴂,⼋⽉载绩。
第六章训诂的方法与原则一、训诂的方法(一)排比归纳《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笑,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毛傳:“終日風為終風。
”韓詩說:“終風,西風也。
”終……且(又)……《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北門》:“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伐木》:“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甫田》:“禾易長畝,終善且有。
”《正月》:“終其永懷,又窘陰雨。
”柳永《木蘭花》:“若言無意向咱行,為甚夢中頻夢見。
”行你在我行,口強,硬抵著頭皮撞。
(王實甫《西廂記》)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
(周邦彥《風流子》)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
(周邦彥《少年遊》)我也則是嫂嫂行閒聒。
(《殺狗勸夫》)《水经注》卷34《江水》:“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华为草,实为灵芝。
”《唐语林》卷一:“公主既行,每进见,上常诲曰:‘无轻待夫,无干预时事。
”《太平广记》卷245:“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今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太平广记》卷117:“其妇曰:‘……守制婺居,官不免税;孤穷无托,遂意再行。
’”又:“(刘弘敬)有女将适,抵维杨,求女奴资行,用钱八十万,得四人焉。
”敦煌變文《漢將王陵變》:“斫營比是王陵過,無辜老母有何愆?”比比望我子受快樂,因何愁苦轉悲傷。
(敦煌變文《八相變》)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裏。
(《敦煌曲子詞·鵲踏枝》)仁矩比節使下小校,驟居内職。
(《北夢瑣言》卷十六《以酒致禍》)余嘗集錄前世遺文數千篇,因得悉覽諸賢筆跡。
比不識書,遂稍通其學。
(歐陽修《集古錄跋》卷四)(二)辞例(属词之惯例)求证1.连文所谓“连文”,就是并列复合词。
连文往往同义。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汉书·灌夫传》:“婴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相夺乎?”《史记·商君列传》:“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7-25-18-训诂的基本方法
1. 字形分析:训诂的第一步是分析字的形状和结构。
汉字由不同的笔画组成,每个笔画的顺序和位置都可能影响字的含义。
这包括识别基本的笔画、部首(汉字的组成部分),以及整个字的结构。
2. 部首分析:部首是汉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含有关字义的线索。
通过识别部首,训诂学家可以推测出字的大致意思。
部首有时也被称为“偏旁”。
3. 古文字研究:研究古代文献和古文字是训诂的重要一步。
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和古代铭文,训诂学家可以了解古代汉字的使用情况,帮助理解字义。
4. 上下文分析:汉字的含义通常依赖于上下文。
训诂学家通常会查看古代文本中汉字的使用情况,以确定其准确含义。
这包括查找同一字在不同上下文中的用法,以及查找相关的古代注释或解释。
5. 比较研究:有时,训诂学家需要比较不同文献、不同版本的文本或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以确定汉字的含义。
这有助于理解汉字的语义演化和变化。
6. 参考字典和工具:训诂学家通常会借助各种字典、工具书和研究资料来进行研究。
汉字字典、训诂学专著以及在线资源都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
7. 综合分析:最终,训诂学家会综合所有的信息,包括字形、部首、上下文、古文字、比较研究等,以提出对汉字含义的解释和诠释。
这需要深刻的语言学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训诂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有时会存在争议性。
不同的训诂学家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释和诠释,因此训诂的结果可能会有多种观点。
此外,训诂不仅适用于古代汉字,也可以用于解释汉字中的异体字和复杂字。
训诂方法和原则训诂方法和原则————————训诂是指以古典经典文本中的语句为基础,以提炼出精确的含义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技能。
训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它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严谨的思想原则和分析技巧,受到了当时众多学者的重视。
在中国,训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一种精神文明的标志。
训诂在提供思想和文化历史见解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智力训练方式。
一、训诂方法1. 注重内涵:训诂注重文字内涵,以内容为出发点,强调文字的丰富性,避免表面化的理解。
2. 加强理解:训诂要求学者仔细理解文字内涵,尤其是隐含意义,加强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3. 加强对比:通过对比文字中的不同表述,有效地提高文字的理解能力。
4. 分析关联:通过分析文字之间的关联,加强对文字之间的理解。
5. 结合实际:训诂要求学者不仅要理解文字内容,还要将文字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
二、训诂原则1. 注重审美:训诂要求学者不仅要注重文字内涵,还要注重文字的审美性,加强对文字的审美感知。
2. 避免浮夸:要避免文字中的浮夸,不要将文字表达出来的意义变得过于夸张。
3. 注重意义:要注重文字中所表达的意义,不要将文字中的意义变得过于弱化或失真。
4. 保留原意:要尽量保留文字中所表达的原意,不要将文字中所表达的意义变得过于片面或歪曲。
5. 注重实用性:要注重文字中所表达的实用性,在表达中要充分考虑实用性问题。
三、应用1. 文本阅读: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阅读古典文本,从而更好地理解古典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文化。
2. 语言学习:通过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帮助学者加强对语言特点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3. 教学活动:通过运用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典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
4. 智力培养:通过运用训诂方法和原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训诂的方法训诂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研究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古文字、古代文献及经典著作的研究领域。
通过训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
一、训诂的定义与意义训诂,即对文献进行解释和研究。
它是一种学术方法,通过对文字、语言、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推理,揭示文献背后的含义、思想和价值。
训诂的目的是还原古代文献原本的面貌,理解作者的用意,并为后人提供参考和启迪。
训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训诂,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训诂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训诂,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古代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训诂也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产生新的价值和意义。
二、训诂的基本原则训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训诂的基本原则:1. 文字考证原则文字考证是训诂的基础工作,它主要通过对古文字的解读、比较和分析来还原文献中的文字内容。
文字考证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对古文字的正确理解。
2. 语境分析原则语境分析是指对文献中的语言环境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
通过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作者用词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中表达的含义和用意。
3. 考据与注释原则考据与注释是训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对文献内容进行详细考察,并添加合适的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
考据也可以帮助纠正文献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疑点。
4. 系统比较原则系统比较是训诂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作者或不同时期的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从而推断出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5. 学科交叉原则训诂往往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都可以为训诂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