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67867048.html,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作者:王双丽

来源:《锋绘》2018年第06期

摘要:电影《花腰新娘》表现了云南花腰彝族的传统婚俗和民风民俗,電影整体表现了浓厚的彝族风俗和人文底蕴,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影视媒体的冲突。

关键词:《花腰新娘》;传统民俗;影视;冲突

在2005年,由新锐导演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让大家再一次注意到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影片《花腰新娘》以花腰彝独有的“三年不落夫家”的婚俗为背景,取材于石屏县北部山区哨冲镇内真实的彝族女子舞龙队的故事,片中12个舞龙的花腰女孩大部分来自云南彝族,讲述了热情美丽的凤美姑娘和朴实善良的阿龙之间缠绵J啡侧、跌宕起伏的美好爱情,表现出彝族人民安乐的生活状态以及纯朴的文化心理,呈现了大量的彝族民俗文化。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影片《花腰新娘》突破了传统民俗电影大多只是一些镜头场景上的点缀或是美化画面的方式,紧紧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1 彝族民俗在影片中的呈现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而在电影《花腰新娘》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民俗文化,导演章家瑞以细腻敏锐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彝族百姓的生活画卷。

1.1 物质生活民俗

1.1.1 服饰民俗

影片以浓烈的民族风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镜头画面唯美,青山绿水,尤其是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这和影片中的民族服饰有很大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其中,要数花腰(聂苏支系)妇女的服饰风格独具。花腰彝妇女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其服饰分为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兜肚、黑裤和绣

北京的传统文化

北京的传统文化 高二一班岳婷 24 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北京的胡同 老北京,老胡同,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到北京不到北京的胡同看看,那您可太遗憾了。全世界所有的城市都有街、巷,称谓大体相同,某某街、某某道,而只有北京叫“胡同”。北京的胡同里蕴含着浓郁的平民气息,多彩的百姓风情,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北京的京剧 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是流传北京、河北、天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粹”。 北京的小吃 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民俗优秀观后感

民俗优秀观后感 我们去的第一个展厅,名字叫“村里的日子”。里面展出的都是泥塑,有:好日子、信息时代、乐在其中、老井清水......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乐在其中”,捏的是一个很慈祥的老奶奶在喂一群可爱的鸡,那些鸡有的大、有的小,非常和-谐。 接着,我们去了第二个展厅,那里面展出的是瓷器。有:明万历、粉彩九桃盘、倒流壶......其中粉彩九桃盘的里面有八个桃子,外面的盘边上还藏着一个桃子,所以叫九桃盘。 然后,我们参观了“武强年艺术画”。那里最最吸引我的是“六子争头”。那副画画了6个小孩,但只有3个头,一个趴着,一个坐着,公用一个头俩个身子,连成一圈,表示团结有爱。 还有许多展品,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通过这次参观,感到我的祖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第一次看到那么精采的表演,每个人是又惊又笑。节目一共分为两个阶段,上半段是西螺七崁的民俗技艺表演,下半段演出说唱艺术│相声。 刚踏进活动中心,只看见平常周会时坐的椅子都被收起来了,只有台上有课、桌椅、自制的灯光设备及音响设备架起的小台子,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原来学校是想要让我们

席地而坐,放轻松点。 表演开始了,西螺七崁第六代弟-子真的好厉害喔!首先是以口琴、吉他伴奏,唱了几首歌。再来把它的手当「铁锤」用,真的老可怕喔!其中还教我们利用磁铁做科学玩具,真看不出他只有国小毕业呢! 下半段表演有趣的是台语相声。第一次听人家用台语相声蛮稀奇的,女演出者又破相演出,笑料百出,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一不是笑破肚皮,人仰马翻,拍手叫好的。 上周六,我看了《叶问》这部电影。心情很激动。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的轻松,幽默到越来越紧张的剧情发展令我完全陶醉在电影的艺术中,也可以说是华人电影的艺术中,叶问带给我们科幻电影所无法满足的真实动作,也带给我们中国人才能领悟的那一种中华武术的自强不息精神,没有什么题材能比在被日本侵略的背景下通过中国武术来表达中国人不屈服的题材了!这部电影就内容,意义上来讲,叶问超越了杀破狼和导火线,不可否认,前2部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动作片,但却没有像叶问这样看过了,领悟了,感动了。 当叶问看到同胞武师被日本人残忍杀害,冲出去一挑10的时候,我浑身都沸腾了,热泪盈眶的却又羞于在电影院不便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叶问大败日本人之后却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我真的体会到我从没深刻去认识过的中华武术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

第23卷 第2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 No.2 2003年4月Jour nal of Baoji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 ces)Apr.2003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1 萧 放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因其地域经济与民族历史文化构成的原因,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特征。其主要特征有:多元性与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这种民俗文化特征在民间至今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关键词]民俗;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03)02-0024-10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从岁时节日到人生礼仪的诸民俗事象中无不或隐或显地具有这一品质。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而且在今天的国土上还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样,中国民俗又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当然,这是就中国民俗的一般品质而言。具体说来,中国民俗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原夏族与东部夷人、南部的三苗、西北的羌戎成为华夏共同体的最早成员。夏商之后,以中原政权为核心的民族国家不断地汲纳着异民族的生命机体与文化成分:东夷、南蛮、百越、诸戎等族统一于秦;匈奴、乌孙、东胡、肃慎、扶余等归并于汉;魏晋南北朝更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交流时期,众多少数民族涌入中原,与汉族杂处,胡风戎习流行;隋唐宋元明清又不断地融进边地民族,从而形成今天五十六民族共处的统一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在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这不仅使中国民俗绚丽多姿,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而且有利于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 从语言民俗看,在我国众多民族中,有五十三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这些民族语言中,又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等。不同语系的民族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习,因此具有独特的民俗资源,并且其宗教信仰也大不相同。[1](P28-29) 1[收稿日期]2002-12-05 [作者简介]萧 放(1960-),男,湖北英山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134020549 张晴林 借本学期开了民俗学课程的契机,我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库》丛书之一,由高丙中教授著书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与此同时,我也上网搜集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看过许多学者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及理解。结合着网上的扩展介绍,加上自己的一些阅读感受,以此写下读完这本书以后的理解和思考。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近150年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一部理论民俗学专著,在本书内容架构中,作者首先以“民”和“俗”为焦点评述了民俗学基本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揭示了民俗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继又阐明了以生活和整体为取向的学术思想,从而确定了解答理论难题的思路;接着将民俗学定位于生活世界,使一系列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迥然有别的内容(如语言层面的口头文学、信仰层面的迷信、行为层面的习俗等),在生活世界的视野里构成民俗学完整的研究对象,进而回答了本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本书对“民”和“俗”的界定,对事象研究和整体研究的阐释,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对民俗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以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民俗学标志性的起点是1918 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刊物《歌谣周刊》的发行。这门既年青又古老的学科在多年的风雨飘摇中,从理论到方法,都在不断地完善。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化是独立学科的标志。我搜索了作者写书的初衷,了解到高丙中教授是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迫切地想把民俗学纳入经世学术之列。所以,此书不仅是理解民俗以及民俗学诸概念必不可少的学术专著,而且为民俗学与社会实践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是民俗学经世致用的理论依据。但是,高丙中充分论证了一个“应该研究”的对象世界,却未能解决一个“如何研究”的现实问题。高丙中没有注意学术发展往往还有其自因的、出世的一面,也即科学革命无法人为预设的一面。具体的科学研究如何做、做什么,往往只与该项研究所持的理论与方法相关,而与我们如何定义操作对象没有关系。也许,学术的入世与出世,本来就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两种取向,彼此无法相融,却始终互补。 我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之一是作者在书中详细而深刻地论述了两种研究取向——民俗事象研究和民俗整体研究。两种研究取向各自抓住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两个方面:文化和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论民俗在张艺谋电影中的体现

论民俗在张艺谋电影中的体现 之前关注张艺谋导演不多,直到这个论文题目出来才赶着去看了几部,因此对民俗的体现也不是很宏观,只是从看过的几部电影里细说罢了。其实看过几部电影之后,像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这几部,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张导电影的特殊之处。他的电影很有中国风味,至少是前期的这些,不仅是中国风味,还有电影里穿插的民俗细节,那样自然又和谐的融入了电影中。 并且,张艺谋在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的展现中,不仅仅是展现,还融入了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这种带有明显个性色彩的民俗意识充斥着他电影的各个方面。在张艺谋的影片中,民俗意识的展现具有浓重的展示的成分,这是说,我们能看到比较充分的独特民俗,也是说我们在看到这些片段时我们能够很明确地知道这就是他在展示中国民俗了。其次,张导在民俗的展现中加入了时代以及处于时代下的人的精神气质,我们能够从民俗的体现中看到当时那个历史时代下的大背景,也能觉察到那个时代赋予人们的不一样的那种品质和心理。此外,张艺谋在民俗的体现里融入了个人的思考和某些深深的忧虑。这是难能可贵的,电影,就如同小说一般,立意是最重要的,而一个好的电影,必定包含了制片人的思想精华。让电影生动起来的就是这些深层次的思考。 接下来说说几部电影里让我觉得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在这些片段里都集中展示了民俗的内容,也囊括了民俗之外的对人,对社会时代的思考。之前在课上就听老师说过,张艺谋是摄影出身,所以对色彩的把握有较好的诠释。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那个大红色的运用。而大红色,正是极具民俗风味儿的中国红。《红高粱》是张艺谋运用红色相当成功的一部电影。电影中,在灿烂的阳光下,一望无际的红高粱的舞动和舒展的景致,体现了一种对生命对热情的讴歌。那舞动的高粱是对在这片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里生长出来的男人和女人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的精神的歌颂。尤其是影片结尾,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高粱漫天飞舞,再伴以极具民族特色的唢呐齐奏,使影片主题得到了最高的升华,这一片红色饱含了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力和激情。而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继续了他对红色的精心运用,这次的运用也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灯笼,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这一民俗的添加使电影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均得到了增强,而且使影片中的形象日趋视觉化,特别是在夜幕开始笼罩这陈宅的时候,红色的灯笼和青蓝色的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有些妖冶的红光,已经不再仅仅是灯笼的光了,更是代表着宠爱,权力,欲望。谁得到了亮灯的权力,谁就可以提要求,比如可以点菜,可以享受敲脚,可以把饭菜端回房间吃——即是参与家庭里的规矩制定。谁的房屋能天天亮灯,谁就能在陈家有说话的权力。而且在影片中,老爷的脸一直是模糊化的,不像他的众多太太那样有特写有细节。这种处理更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除去大红色带来的浓重的中国感,《红高粱》开始时的颠轿、祭酒、两次民俗表演的配歌,也是民俗的很好的展示,那有如生命舞蹈般的“颠轿”其实是对中国人生命力的很好的展示。在这个电影中,这些民俗表演代表了蓬勃的民族生命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特色性的民族文化。抬轿和颠轿,在电影《红高粱》中持续了大约七分钟,这种时间和整个电影大约九十分钟相比而言,已经占了不小的比重。从这里看,在《红高粱》里,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文化 摘要: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民俗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民族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中国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分为民间交际礼仪习俗、民间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成人、婚嫁、丧葬习俗)、民间服饰习俗、民间饮食习俗、民间建筑与居住习俗、民间交通行运习俗、民间商业习俗、民间信仰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习俗、民间姓氏习俗、中国民间艺术等等。 涣涣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史,是民俗文化诞生的摇篮。 中国是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这条屹立在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现在GDP是全球第二位,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物质文明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出生在中国的边陲小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是中国朝鲜族的聚居地.如果说语言是打开一个民族的钥匙那么,我觉得民俗文化就

是进入大门后你穿的鞋子,加速你去了解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文化特性在发展的浪潮中没有接收给好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必将堙没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延边的民俗风情 (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2)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老北京习俗

老北京习俗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老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旧时北京的一首民谣中说: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之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家家都要彻底清扫,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内窗上贴剪纸,墙上贴年画。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喜气洋洋的气氛,五颜六色的年画,劈啪做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谈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在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这次选修课时我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老师讲了几节课,也观看了譬如孔子,孟子以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类的影片,所以,我就现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以及我最近参考的文献浅显的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说中国传统文化之前要先阐明一下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沉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的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浩如烟海,举世无双的文化典籍,还是瑰丽无比,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抑或是灿若星辰,光芒四射的文化名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她博大的胸怀,收容着万事万物;以她崇高的精神,荡激着世间百态;以她完美的身姿,展现中华的雄浑;以她最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岁月的湮没;以永远不朽的生机和活力,焕发青春,震撼世界。 五千年的历史,弹指间灰飞眼灭,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土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车辙,然而,传统文化却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车辙下却被碾得熠熠生辉。学术界比较赞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时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她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东西。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中国书法、国画、敦煌壁画到篆刻、印章、太极图;从汉字、甲骨文、钟鼎文到汉代竹简、木版水印,还是到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易经》、《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经典诗文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

红高粱影片民俗分析

分析电影《红高粱》的民俗符号及其背后的意义 音乐本153班张家华 民俗不仅是一种社会自我传承的文化事象,还是一个民俗自由表达情感、展示独特精神风貌的行为方式。任何一种民俗现象,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符号形式构成,它包含了人类生命的体验和观念中的基本内容。各种民俗元素通过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在自由的组合中构成了纷纭繁杂的民俗事象,分析和探索这些民俗符号系统,可以发现一定社会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中的生命底蕴,从而构建这一民族生命中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观念。 本文就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红高粱》的部分民俗符号,及其背后的意义。 一、颠轿 何为颠轿?据了解,解放前接亲有个习俗,快到家了就要颠轿、四个轿夫在锣鼓的节拍下,上下左右颠,颠得新娘子头晕眼花大吐特吐,丢尽脸面,斯文扫地,这样,轿夫们把新娘子戏弄一番,皆大欢喜。又或是轿夫对新娘子迟迟不上轿的惩罚。 在电影里面,由姜文饰演的轿把子余占鳌,带领着几个家丁接新娘子九儿的时候,就唱了这么一首颠轿歌...

颠轿歌 客未走席未散四下寻郎寻不见寻呀么寻不见吔寻呀么寻不见急猴猴新郎倌钻进洞房把盖头掀盖头掀哎呀哎呀哎呀呀呀呀呀呀我的个小乖蛋我的个小乖蛋用眼看大麻脸踏鼻豁嘴翻翻眼翻呀么翻翻眼吔翻呀么翻翻眼鸡脖子五花脸头上的虱子接半豌接半豌哎呀哎呀哎呀呀呀呀呀呀我的个小乖蛋我的个小乖蛋

丑新娘我的天 呲牙往我怀里钻 往呀怀里钻吔 往我的怀里钻 扭身跑不敢看 二蛋我今晚睡猪圈 睡猪圈哎呀哎呀 哎呀呀呀呀呀呀 我的个小乖蛋 我的个小乖蛋 从歌词上来看,这首《颠轿歌》的歌词写得极其具有乡土气息,显示出了东北人民的朴实性格和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其中也不乏幽默。 从乐曲来看,这首歌曲风欢快,唢呐、笙、锣鼓等民间乐器,合力营造了轻松欢快的气氛。唱歌的人随心所欲地唱着,唱破音了也不怕。颠轿这一民俗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东北人民开朗大方的心态。 但是,在我看来,颠轿这一习俗其实是一种陋习,唱歌、抬轿的人是开心了,但是新娘子却遭了秧。这种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民俗,是应当改变一下了。 二、新婚三天接闺女 新婚三天接闺女又称回门,也称归宁,为中国的传统婚俗。是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初探

第17卷第5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7 No. 5 2004年10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2004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初探   张 轶  (南京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系,江苏 南京210094)  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基本特征:它具有以伦理为中心的社会准则,直观直觉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社会准则;思维方式;人生态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4)05-58-04 民俗文化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泛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民族文化中的民间文化。不同的民族由于自己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以及传统不同,因而民俗文化的特点也不同。中国民俗文化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民间文化。  分析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要弄清三个理论前提。首先,中国民俗文化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整体。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概念,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大家庭。因而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是指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的特点。其次,中国民俗文化的母体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整体上既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更包括物质文化,而中国民俗文化仅仅是指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民间文化上的展现和流露,分析中国民俗文化不能离开这个母体。其三,中国民俗文化的主体是汉民族。虽然中国民俗文化是由中华民族的整体所创造的,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来看,汉民族的精神文化是最发达的,它的精神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因而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又必须抓住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不放,不能把所有民族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作用、地位看成是没有区别的。弄清以上三方面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民俗文化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伦理中心的社会准则  1.中外文化系统的基本差异  环顾全世界,五大洲的民族数量非常之多,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以宗教作为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但是中国却不同。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统治着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信仰,同时也称为这些民族文化的源泉。以《圣经》为例,《圣经》不仅是基督教最经典的教义系统,而且它也成为欧洲文化产生发展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希腊罗马的民间神话传说可知,它们的内容和《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世纪,《圣经》统治着欧洲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当然也统治着欧洲人的文化创造。文艺复兴中三大巨人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虽然本质上是要创造资本主义文化,但形式上都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当代,西方文化派系错综复杂,但是基督教文化仍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巨大根基。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就不可能有今天和历史上灿烂的欧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关心人的灵魂及灵魂拯救问题,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儒家文化,它也具有类似宗教的品格,但儒学不是宗教:它既没有创立一个人格神的上帝,也缺乏特定的组织、仪式和信仰,而这 收稿日期:2004-04-20  作者简介:张 轶(1971-),男,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系副教授。

北京民俗博物馆详解

北京民俗博物馆详解 商户描述 推荐理由: 始建于元代延佑六年(1319),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占地6万平方米,古建376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的东岳庙为国家祀典之所,民间祭祀活动则更为盛大,成为具有丰厚底蕴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心,故修复后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每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本馆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北京民俗博物馆是了解北京、认识北京的窗口。 营业时间:逢周一闭馆,每天10:00-16:00开门。 交通路线:公交:101、109、110、112、750、813、846、855、858等神路街站均可到达。地铁:朝阳门站下车向东500米即到。 更多详情

场所介绍 北京民俗博物馆(北京东岳庙管理处)是北京唯一国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141号,馆址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岳庙内。 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1319年),由元代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吴全节出资修建,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后经明清两朝不断扩建,逐渐形成中路正院和东西跨院的建筑格局。全庙占地约47400平方米,古建300余间,集中体现了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堪称古建瑰宝。历史上的东岳庙为国家祀典之所,民间祭祀活动则更为盛大,成为具有丰厚底蕴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心。1996年,北京东岳庙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立北京东岳庙管理处和北京民俗博物馆。1999年,北京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设成为北京民俗的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和活动中心是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建馆宗旨。先后举办有“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等各类学术研讨会数十次,出版有《北京民俗论丛》、《老北京传统节日文化》等书籍。馆内常年举办民俗展览,推出了《人生礼俗文物展》、《老北京商业民俗文物展》等大型展览十余部。在春节举办的东岳庙庙会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逢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游园活动。依托馆内东廊院建设的东岳书院为公众提供传统文化讲座服务。博物馆已逐渐成为京城市民和各地游客了解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特色介绍 1、民俗展览

北京的民俗_关于风俗的说明文600字

北京的民俗_关于风俗的说明文6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56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按照北京的民俗,我在过年时总结了四大民俗: 民俗之一――贴春联。贴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民俗之二――贴窗花。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民俗之三――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民俗之四――中国结。遍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结的身影,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从大致小,从粗到细,大红 1 / 2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 民俗使我们的节日丰富多彩,而且过的十分热闹。民俗已经深入人心,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 2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发布日期: 2012-01-03 | 浏览(247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王希恩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 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 (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667867048.html,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选题参考 1、《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2、《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 3、中国民俗文化与餐饮业发展 4、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5、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6、从吉祥图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母题内涵 7、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8、跨越数字鸿沟——信息化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9、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0、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11、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 12、喜气洋洋中国红——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1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教育 14、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15、《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6、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 17、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区卷本的阶段成果 18、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19、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667867048.html, 20、论中国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下) 二、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大全 1、浅谈中国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2、中国民俗文化 3、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 4、再论中国民俗文化特征 5、好莱坞视域中的中国民俗文化“再生” 6、论中国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7、中国民俗文化 8、从《燕行录》看康乾时期中国民俗文化 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 10、对“中国民俗文化学”须要再认识——有关学科建设的思考 11、论中国民俗文化对广告创作的影响 12、中国民俗文化的“现在性”研究 13、语言魔力与中国民俗文化 14、从2011年热播大片探中国民俗文化新风貌 15、中国民俗文化知识读本 16、《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教材及教学探究 17、略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酒意象 18、越南财神信仰与中国民俗文化 19、中国民俗文化对礼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20、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阴阳辩证观

最新尔雅《民俗与文化()

作业标题: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 1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正确答案:× 2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正确答案:√ 3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 A、人类 B、社会 C、民俗 D、政治 正确答案:C 4 民俗不具有()特点。 A、集体性 B、政治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正确答案:B 作业标题: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 1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 2 ()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 B、1900年 C、1895年 D、1890年 正确答案:A 3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 B、社会政治 C、自然界 D、人类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D 4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正确答案:×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 1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 A、古村落 B、乡间民居 C、建筑风格 D、自然风光 正确答案:C 2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正确答案:D 3 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钟楼 B、四合院 C、大院 D、石塔 正确答案:C 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正确答案:√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正确答案:× 资源概念的新拓展 1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 A、人力资源 B、知识 C、社会 D、选项A和选项B 正确答案:D 2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 A、劳动能力 B、脑力劳动 C、体力劳动 D、智慧的表现 正确答案:A 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 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D 4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正确答案:√ 5 李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正确答案:×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 以下()不是资源的范畴。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俗风葬 D、封建迷信 正确答案:D 2 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 C、人类劳动 D、社会生产 正确答案:C 3 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 A、劳动力 B、自然资源 C、资本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臵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

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