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的都市文学
- 格式:pdf
- 大小:30.91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解读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文坛重要的创作方向之一。
都市题材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都市人生活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进行深入解读。
一、表现社会变迁的镜鉴都市题材的作品往往以其生动描绘都市景象的方式,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多重面貌。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描述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展现了城市繁荣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产生;亦或是余华的《活着》,通过贫民窟中的生活描写,探讨了城市底层人群所面临的困境;再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以都市女性为切入点,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后女性地位提升与生活方式变迁等社会变革。
二、展示都市生活的多样性与矛盾冲突都市生活是多元而矛盾冲突的,而都市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描绘都市生活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这些作品以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勾勒出都市生活的多样性。
例如,韩寒的《后悔药》以都市青年的生活为背景,表现了他们的无助、困惑和挣扎。
又如刘震云的《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血站工作人员和前去献血的市民之间的关系,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冷漠。
三、独特的格调和审美特点都市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描写手法和审美特点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这些作品常常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它们也常常通过夸张、幽默或讽刺等手法,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将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中。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通过对各类人物的描写和对都市生活中种种烦恼的调侃,揭示了人们在都市中的追求与得失。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都市题材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它们既是对社会发展变革的观察和抒发,也是对都市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一些启示,反思人们在都市生活中的追求和价值观。
都市文学与大众文化[摘要]都市文学是指20世纪末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通过绘写现代都市景观,展示都市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文化性格,反映都市情绪,彰显都市精神。
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都市文学及其所属的大众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艺术的必然。
[关键词]都市文学;都市文化;大众文化1前言都市文学在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这样的一批大城市里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上世纪末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中国社会、尤其是城市,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动,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文化形态,即“消费社会”、“后现代”的社会形态。
20世纪90年代文化形态和历史语境的急骤变化,同时带来了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审美风尚的嬗变。
基于这一背景,一种不同于早前的文学创作样式—都市文学应运而生。
它以当下时代为背景,以现代都市为场景,抒写都市生活,塑造都市新人,并揭示出了一定的现代都市的内在情绪和独有的精神风韵。
这是一种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及20世纪80年代都市文学有着文学渊源但又迥别于上述文学形态的一种新的文学—文化现象。
都市文学植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都市文化,通过绘写现代都市景观,展示都市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文化性格,反映都市情绪,彰显都市精神,从而表现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与美学内涵。
都市文学已经并将继续表征并催生着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转型、生成与建构。
2都市文学的生存状态从历史上看,都市文学不是空穴来风,,它是传统中国文学从清末的“市民小说”到后来的“城市文学”(都市文学)的一个合理的承续和发展,有着丰厚的文学资源和明确的文学个性。
就现实来讲,90年代以来所倡导并有不同程度文学实践的“新写实”、“新状态文学”、“新体验文学”、“新生代(或曰晚生代)小说”,乃至以性别区划的“女性写作”。
这些文学实践都成为都市文学的背景和重要构成方面。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读书札记1. 内容简述《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是一部关于20世纪初上海城市生活的研究著作,作者通过对当时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个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上海滩。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上海城市生活的窗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度过他们的日常生活的。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阶层结构、家庭生活、教育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还关注到了一些特殊的社会群体,如妓女、乞丐等,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作者还通过对当时上海的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展现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上海。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可读性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了解20世纪初上海的城市生活和社会风貌。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霓虹灯下度过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
1.1 研究背景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元交融的城市。
在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上海成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变迁尤为引人注目。
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复杂多变,经济繁荣、人口迁徙、文化碰撞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上海现象。
而本书正是以此时期的上海为研究背景,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剖析,展示了这一时期上海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当时的上海,霓虹灯初现,繁华的街道与小巷交织,新旧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由于战乱和移民潮的影响,上海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在此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又是如何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问题成为了本书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文学与城市生活作品中反映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多元化。
本文将通过对几部典型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文学与城市生活作品在反映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作用。
一、《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由林海音所著的一部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
小说以上海城南一条胡同为主要场景,通过描写胡同居民之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展现了老上海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上海城市的文化繁荣和社交活动的丰富多样。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城市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阶级差异、人情冷暖等,展现了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复杂性。
二、《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中产家庭的城市生活,深刻地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上海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小说以平凡人的视角,揭示了城市人在一个固有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牢笼中所经历的忧虑和挣扎。
通过对城市中婚姻、职场、社交等方面的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上海城市的繁华和压力。
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使其成为了一部经典的城市文化作品。
三、《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以普通人的城市生活为主题,通过描写一个小镇上的家庭、工作和人际关系,深刻地展示了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细微之处。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反映了快速变迁的城市给普通人带来的困惑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变化的生活。
作者透过人物描写,传达了对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以上几部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与城市生活作品在反映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文学表现手法,作家能够全景式地展示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迁性。
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不同阶层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增加对城市生活的认知和理解。
文学中的都市生活:城市的多面性在文学的世界里,城市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或场景,它拥有自己的性格和情感,影响着其中人物的命运与选择。
从古至今,无数文学作品以都市为舞台,展现了城市的多面性,揭示了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城市是梦想的聚集地。
许多文学作品描绘了年轻人怀揣着梦想来到大城市,希望在这里找到自我实现的机会。
这些故事中,城市既是机遇的海洋,也是挑战的战场。
比如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巴黎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既能够提供无限的可能性,也隐藏着失败和幻灭的风险。
城市是孤独的象征。
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人与人之间虽然物理距离很近,但心灵距离却可能遥远。
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主人公格雷戈尔的异化体验,深刻地探讨了现代人在城市中的孤立无援状态。
这种孤独感不仅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疏离,还源于个体在庞大的社会机器中的无力感。
城市是文化的大熔炉。
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在城市中交织碰撞,形成了独特的都市文化景观。
例如,朱利安·巴恩斯的《英格兰,英格兰》通过描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同一城市的生活,展示了文化多样性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
城市是变革的前沿。
许多文学作品将城市描绘成为社会变迁和政治动荡的中心。
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便是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巴黎和伦敦,探讨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冲突带来的激烈变化。
城市成为了观察社会变革的窗口,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城市是现代性的实验场。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成为了新生活方式的试验田。
科幻小说经常以城市为背景,描绘未来世界的可能面貌。
像菲利普·K·迪克的《安卓如何梦见电子羊》就通过描绘一个布满广告和虚拟现实的旧金山,探讨了消费主义和技术发展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记忆的容器。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对城市的描述,唤起读者对于过去的记忆。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巴黎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更是开启回忆之门的钥匙,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主人公过往的情感和经历。
伊迪斯·华顿《欢乐之家》、《国家风俗》和《纯真年代》中的消费文化伊迪斯·华顿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
她出生在纽约上流社会的一个富裕家庭,独特的成长背景给她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她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纽约上流社会为“老纽约”,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了一系列成功的风俗小说—《欢乐之家》、《国家风俗》和《纯真年代》等。
华顿生活的美国正处在由生产意识形态向消费意识形态转型的时期。
人们的消费意图并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更多地看重其符号价值,因为符号价值才能真正地体现出他们身份地位。
购买的商品越昂贵,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就越高。
上流社会的人们可以消费任何他们所喜欢的事物:奢侈品、艺术品、甚至是女人,炫耀式消费逐渐成为社会时尚。
作为上流社会成员之一的华顿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消费浪潮中,她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风尚的变化,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艺术地将其表现了出来。
本文将从消费文化角度来解读伊迪斯·华顿的三部风俗小说:《欢乐之家》、《国家风俗》和《纯真年代》,从而揭示出这三部作品中体现的消费文化。
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伊迪斯·华顿的生活经历和她的作品,另外也回顾了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对其作品的评论,并指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论文的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形成原因;消费文化的产生、特点以及对伊迪斯·华顿自身生活的影响。
论文的第二章分析了消费文化在伊迪斯·华顿三部长篇风俗小说中的体现。
重点探讨了消费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明显有闲的生活方式、明显有钱的住宅环境。
另外,也分析了在消费文化支配下,亲情显然都失去了它们原本的意义,完全让位于金钱万能的消费社会。
论文的第三章主要讨论了三部小说中女性与消费文化的关系。
作为“他者”身份的女性,是探讨消费文化时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文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女性主动成为消费品;二、女性被动成为消费品。
再一次印证了女性是消费社会的受害者这一说法。
湖北社会科学人文视野“消费时代犹如被围困的、富饶而又受威胁的耶路撒冷。
”进入后工业时代以来,科技和利润主导着我们的社会。
我们在享受富饶的时候,也在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而都市文学的崛起无疑可以减轻我们的这种压力。
因此消费时代都市文学的兴起是无奈也是必然。
一、消费时代都市文学的兴起都市,是现代经济的神经中枢,是现代价值观念的集散地,是发育成长中新都市百姓的摇篮。
然而中国文化历来在整体上缺乏都市意识,虽然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城市的雏形,但它只是封建政治的附庸。
直至!"世纪#"年代末至$"年代初,中国的城市化浪潮兴起,迅速膨胀、变形的城市社会,把由物质构成的消费社会的诱惑、无情、孤独、机遇、冒险、自由和挑战呈现给了我们,商品大潮不可避免地开始冲击社会的各个角落,当然也包括文学,这时,人们的都市意识慢慢觉醒了。
到了$"年代中期至%"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快速跨进了消费社会,每一座城市都在根据消费社会的要求重新构造都市空间,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消费主义理念迅速传播开来。
所有这一切都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降临,我们正被越来越丰富的商品所包围。
而文学受到外部其他文化的影响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得多,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它不可避免地被打上这样一个烙印:文学与消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中国,五四以降中国现代文学的基调是乡村,城市文学根本不是文学的主流。
只有从!"世纪%"年代开始,中国的城市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急遽蜕变,被欲望鼓励着的竞争,日益成为城市的基调。
当消费的浪潮从大商场、专卖店到小市场开始对城市的每颗心灵产生巨大的诱惑和激励时。
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中国真正的都市生活开始了,而消费时代的都市性写作也由此拉开帷幕,得到飞速的发展。
但这时的文学随之边缘化,话语权利旁落,文学失去了往日的轰动效应,昔日的雄风和灵光已经消失,文学在经历了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的高潮以后,似乎已找不到自己的正确定位了。
文学中心话语的消弭促使作家对以往的文学价值观作出调整,启蒙性和教化性逐渐弱化,而娱乐性和消遣性则愈见凸显。
市场经济对中国文学人文精神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人文精神失落甚至文学的本性失落了;市场经济下人们的私欲更加公开化;文学和其他社会产品、商品同等对待,文学成了“文化消费”,开始走向了“媚俗”倾向。
观念的更新导致了文学新质的产生,文学已成为现代商业文化语境的一部分。
商品大潮不可避免地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对深度和崇高失去了兴趣和耐心,躲避崇高、拒绝深度是这个时代大众的普遍心态,“崇高”、“伟大”被无情地解构了,人们从崇尚精神转向了对物质实惠的崇拜,在横流的物欲中,人们对物质、金钱的关注热情远远超过了对自身心灵的关怀。
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存在则完全是另外一套与消费文化和市场化紧密相关的东西了,文学和商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共谋的状态。
中国人文精神重构这样一个历史的必然契机使得文学不得不被重新命题。
而这时“新都市文学”以它独特的张力成为消费时代文学的独特一枝。
二、消费时代都市文学的特点“强烈物质欲望的刺激,超秩序、超规范的现象、行为和心理活动,确实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现实而普遍地从人们心灵黑暗的角落浮到表层。
”对于千百万安居乐业的人来说,是不应该把享乐视为犯罪的。
这也是作家们消费时代都市写作冲动的缘起,也是读者们都能从中享受到阅读快感的原因。
因为在消费社会的享乐主义和娱乐道德中,人们找到了充分的理由,这也是消费社会里隐藏在人们潜意识中的那种认知和想象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都市文学在创作中的叙事方式出现了巨大的转变,以前背靠意识形态的“那种宏大的民族———国家寓意式的叙事,明显转向了个人化的、私人性的小叙事;对那些悲天悯人的命运的关怀,转向了感觉、体验和想象;厚重的深度感变成了轻薄的平面感。
”随之而来的个作者简介:陈莉萍(&%’(—),女,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
陈莉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人文科学系,浙江杭州)&""&()摘要: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快速跨进了消费社会,因此文学与消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且出现了消费时代的都市文学。
消费时代都市文学具有作品内涵缺少丰厚深度、作品缺乏张力、写作的平面化、放弃中国文人历来写作时的人格化和主体化眼光、游离于社会矛盾之外等特点。
消费时代都市文学应该把人文精神和生存现状结合起来思考。
关键词:消费时代;都市;文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消费时代的都市文学・&&(・体生命的经验在写作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生活的日常性在文学文本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也就是在现代性的宏伟叙事中,曾经被忽略和被压抑的日常生活趣味现在成了文学想象的中心,并且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而变得神圣化,而昔日宏伟叙事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了,这是与消费主义合法化相同构的所体现出来浓郁的消费欲望,这样一来,似乎文学中的日常性也就获得“伟大”与“崇高”了。
消费时代的市场经济就像是一个“破坏者”,义无返顾地唤醒了深藏在人们心中的,但是又长期遭到意识形态压抑的欲望。
人们从崇尚精神转向了对物质实惠的崇拜。
在横流的物欲中,人们对物质、金钱关注的热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对自身心灵的关怀。
就连素来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们也在这种时代风气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现实物质功利面前,精神越来越不明显,越来越显得暧昧。
人们虽然看到了真正文学性时代的即将到来,但是却似乎被市场迷惑了,消费的膨胀与市场的繁荣正日益向原来的理想信念注入物质因素,文学理想国的地盘日益缩小了。
市场化的浪潮对文学的冲击是伴随着拜物主义的狂潮,不断冲击着作家的精神堤防。
在市场化的时代,作家和读者的角色发生了新变。
过去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今天却成了为满足大众消费欲望的文学商品的生产者。
读者似乎成了买主,而文学一旦变成了商品,文学创作就被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所操纵,其思想追求和艺术追求,就自然会被削弱甚至忽略。
市场以其物质的包容性彻底地消解了文学独有的批判性,它犹如一把饱含欲望的锋利的双刃剑,在使一些作家有机会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他们丧失了对文学那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也陷入了一种欲望的深渊之中。
如近年来销量极好的都市“新市民小说”和一些所谓的“另类小说”就有这方面的倾向,面对汹涌而来的商业大潮,作家的精神乌托邦渐见分崩离析,而把目光转向了世俗,逐渐认同于经济时代的物质功利原则,而缺乏对人的生存状况作更深层面的反省和对艺术创作新境界的探求。
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作家没有也不愿意去创新和探索,而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和互相重复,于是消费时代的都市文学出现了以下的特点:第一,消费时代都市文学精神指向的浮华和缺损,意即作品思想的平面化倾向。
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期,直至进入消费时代以后,以往的理想教育和人生信念与人们走进新的社会体制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抵触,促使人们对既有的价值标准产生了怀疑甚至扬弃,但他们又难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人们更愿意从平面化的角度来接受生活的偶然性、多元性和多变性。
另外从一些作家的生活环境看,他们几乎都可谓是幸运的一代,有着丰富的城市背景,既没有历史的痛苦记忆,也未曾遭受过物质上的困顿。
因此这些作家创作的都市文学在叙事时就很难对其他生活给予积极关注,也不会把审美触角伸到社会不同的生存层面上。
只是不停地讲自己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去描写自己夸张浮泛的精神历程。
他们不可能站在某一高度对自身的生存境遇提出卓有见地的反思和批评。
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对表象生活经验的复述,也许细节精巧灵活,但是内涵却缺少丰厚深度,作品缺乏张力,完全是一种平面化的写作。
他们已经完全放弃了中国文人历来写作时的人格化、主体化眼光,游离于社会矛盾之外,单凭个人在时代中的体验,或呐喊或宣泄,这样就一定难以获得深刻的文学力量。
如朱文的小说《我爱美元》和卫慧的《上海宝贝》,作品中日常生活的高消费和性成了写作的主题,并且还得到了不厌其烦的细致描写。
在卫慧笔下,生活的欲望首先表现在对标志着身份和品位的商品的占有欲,这些商品似乎成了欲望的酵素,也是欲望的最后归宿。
金钱则成了消费社会里人们最大的渴望,“那种叫美元的东西,有着一张多么可爱的脸,满是让人神往的异国情调。
”《我爱美元》的主人公幻想着那种美元换成人民币以后纷纷扬扬从天空洒落下来似雨点般的快乐;另外,在消费时代的都市文学作品中,身体也成了消费社会一道最“亮丽的景观”,身体是消费社会的表征,在这些作品中,对性的赤裸裸的欲望也似华丽的泡沫般浮在表面。
而在邱华栋的小说《公关人》中,我们则看到了在这个令人不安的社会里人们所遭受的痛苦,作为一位八面玲珑的公关人,小说的主人公!承受的来自社会的压力,所以面具成了人们生活中真正的面孔。
这就反映出了由于技术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引发的日益尖锐激烈的竞争,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了难以负荷的重担。
内心深处始终处在不安全感当中,于是导致了个体生命的灭亡。
这一切都是消费时代带来的隐患,这些隐患又被鲜明地体现在都市文学的写作当中。
应该说,享乐主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
再看看作为世界大都市的上海在消费时代的都市性写作,上海曾经有过中国规模最大的租界的历史,它不但留下了难以记数的花岗石银行大楼和花园洋房,还留下了它们所培养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趣味,留下了市民对这方式和趣味的由衷的迷恋;它还有勇于相信自己就是时尚先锋的气概;它更有过现代中国最热闹的文化中心的历史,这就不但培养出上海中产阶级特有的那种“实惠”品性,而且还营造出一种生动、精致和奢靡的气氛,让上海人陶醉于日常生活的细碎之中,甚至文人们可以在逐渐临近的社会危机前从容地转过脸去。
在海派的很多都市小说里,那些衣着光鲜的“成功人士”会理直气壮地说“其他都是空的,钞票才是真的!”就连王安忆这样一个有思想、有深度而又有慧心的女作家,也一下子被强劲的世风扰乱了脚步。
另外特别要提起的擅写消费时代都市题材的,是武汉的女作家池莉,从最初的《烦恼人生》,到《来来往往》、《小姐你早》和《口红》,她的名字早就红遍了大江南北。
但是所不同的是,在"#世纪$#年代末和%#年代初中期,池莉作品的主要读者还是一般的文学爱好者,但到了现在却已经辐射到广泛的识字阶层。
而池莉也更像是一个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一样,成了大众的热点,她也成了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一个品牌,一个卖点。
在这些作品中,她从不摆出居高临下的教师姿态,也不回避自己对家务琐事的爱好,甚至刻意渲染自己作为好妻子、好母亲、好厨师,她承认在创作中自己的幼稚和浮躁,也敢于承认自己文学的有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