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治疗指南的读与用
- 格式:pdf
- 大小:249.70 KB
- 文档页数:3
2016成人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指南【导语】成人危重症患者是指病情严重、病情危急的患者,常常需要重症监护治疗。
这类患者存在着高度的代谢需求和全身炎症反应,同时又存在合并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的情况。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笔者将就成人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进行一些详细的介绍,以期对相关人士可以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正文】一、危重症患者的能量需求危重症患者的能量需求是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式而定。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将危重症分为轻度危重症、中度危重症和重度危重症。
而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可将危重症患者分为机械通气和非机械通气患者。
1、轻度危重症对于轻度危重症患者,其能量需求一般为25-30千卡/公斤/天。
2、中度危重症对于中度危重症患者,其能量需求一般为30-35千卡/公斤/天。
3、重度危重症对于重度危重症患者,其能量需求一般为35-40千卡/公斤/天。
在危重症患者中,机械通气患者和非机械通气患者的能量需求也是不同的。
1、机械通气患者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其能量需求一般为25-30千卡/公斤/天。
其中,由于机械通气会消耗额外的能量,因此需要增加10%的能量供给,以减少机械通气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2、非机械通气患者对于非机械通气患者,其能量需求一般为30-35千卡/公斤/天。
此时,由于机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下,因此需要一定的能量供给。
二、危重症患者的蛋白质需求危重症患者的蛋白质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可能导致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快,导致机体消耗脂肪和肝糖原来产生能量,从而导致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过度的废物,使糖异生及酮体生成加剧,从而加重患者肝脏、肾脏及胰腺的负担。
对于危重症患者的蛋白质需求,可根据体重来计算。
对于机械通气和非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其蛋白质需求分别为:1.2-1.5克/公斤/天和1.5-2.0克/公斤/天。
三、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管路针对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目前最为常见的是通过胃肠道给予营养支持。
推荐意见开始肠道喂养1传统的营养评估手段不适用于危重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人体测量学)开始喂养前,应对以下项目评估:体重减轻、入院前营养摄入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以及胃肠道功能(E级)2对于无法维持自主进食的危重病患者,应通过EN方式进行营养支持治疗(C 级)3对于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的危重患者,应当优先选择EN 而非PN(B 级)4应当在入院后最初24 - 48小时内早期开始肠内营养(C 级)应当在48 - 72小时内达到喂养目标(E 级)5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患者需要积极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包括单独使用大剂量儿茶酚胺或联合使用大量液体或血液制品复苏,以维持细胞灌注),应暂停EN 直至复苏完全和(或)病情稳定(E 级)6对于ICU患者,肠鸣音存在与否以及是否排气排便均不影响开始肠内喂养(B 级)7ICU中可进行经胃或经小肠喂养如果误吸危险性很大或经胃喂养后表现不耐受,则应通过留置在小肠的营养管对危重病患者进行喂养(C 级)如果反复因胃残余量过多终止肠道喂养,则可以转换为经小肠喂养(胃残余量过多的定义各个医院间存在差别)(E 级)(见第4部分EN 耐受性和充分性的监测中的相关内容,包括胃残余量,鉴别高危患者及减少误吸风险等)如何进行EN1如果在入住ICU的最初7天内不能进行早期EN,无需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标准治疗)(C 级)对于既往健康且无营养不良表现的危重病患者,应当在住院7天后(仍无法进行EN)再开始进行PN (E 级)2如果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且无法进行EN,则可以在入院且复苏充分后尽快开始PN(C 级)3如果患者计划接受上胃肠道大手术而无法使用EN,则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进行PN:»如果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应在术前5-7天开始PN,并持续到术后(B 级)»术后即刻不应开始PN,而应推迟5-7天(如果仍无法进行EN)(B 级)»疗程≤5-7天的PN 不能改善预后,而且可能增加风险。
黎介寿院士2011年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术会议上,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黎介寿院士报告了临床营养支持指南的读与用。
目前的营养支持指南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指南种类和数量多;二是当前指南A级证据少,如2009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指南中关于成人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共提出71条建议,其中A级仅占2.8%、C级占33.8%、E级(专家建议)占40.8%,且307篇文献中只有2篇属于A级随机对照研究,这充分说明指南A级证据少,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项群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了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患者应用指南的情况,结果表明,应用循证指南并未改善患者预后。
这使得我们对指南有用无用、有效无效产生质疑。
2008年,Jones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文章指出,营养指南在危重症救治中是有作用的,但指南本身存在局限性。
因此,如何读和用指南就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应当重新认识营养及与代谢有关的生理作用,因为这治疗的关键。
我们需要掌握大量的生理及代谢知识,并将基础知识转化临床实践中。
黎教授以2009年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给予时间的矛盾为例,提出阅读指南应通读全文,仔细理解每个建议,绝不能断章取义,必要时需查阅原始资料。
第二,应正确认识指南指导作用。
2009年《肠外肠内营养杂志》(JPEN)发表文章指出,指南并不期望本身是必需的,应用指南不能保证对预后或生存有特殊的益处,制订治疗措施应始终首先考虑患者的个体条件,其次才考虑指南所提出的建议。
同时, McClave指出,指南不是法律和规定,指南不保证有益于预后,而且指南也从不能替代临床判断。
第三,应强调个体化治疗。
最近提出的“4P医学管理模式”明确强调了个体化医学。
由于患者疾病、体质、病程、代谢等存在差别,因此要求个体化治疗。
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当前所获得的研究依据,结合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3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最优的治疗措施,这是循证医学的一项基本原则。
重症营养常规与指南解读前言在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营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本文将针对重症患者的营养常规和指南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重症营养的目标重症营养的目标是尽可能地维持或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的康复。
这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维持正常代谢水平:营养支持要能够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保证正常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2.减轻应激反应:重症患者在应激状态下,代谢水平和能量消耗都会增加,营养支持要能够降低应激反应的程度。
3.促进神经系统恢复:营养支持要提供充足的神经营养物质,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
4.降低并发症风险:营养支持要能够降低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如感染、营养不良等。
重症营养常规重症患者的营养需要考虑到能源摄入、蛋白质摄入和微量营养素的补充等方面。
能量摄入重症患者的能量需求主要包括基础代谢率、活动消耗量和应激反应能量消耗。
一般来说,对于重症患者,我们可以根据体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来计算其基础代谢率,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其总能量需求。
目前,重症患者的总能量需求一般在25-30kcal/kg/d之间。
蛋白质摄入重症患者的蛋白质需求量较高,主要是因为在应激条件下,蛋白质代谢会增加,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修复。
目前,重症患者的蛋白质需求量一般在1.2-2.0g/kg/d之间。
微量营养素的补充重症患者在应激状态下,身体对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的需要量也会增加。
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医生通常会给予针剂或口服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重症营养指南为了更好地指导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医学界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营养支持指南。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两个国际上常用的重症营养指南:ESPEN指南ESPEN是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的简称,该学会于2018年发布了新版的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指南。
该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能量摄入:ESPEN指南建议,对于没有营养不良的重症患者,应该以20-25kcal/kg/d的能量摄入为宜;对于有营养不良的患者,则应该增加到25-30kcal/kg/d。
《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指南》要点
1.营养评估:基于患者的体重、身高、BMI指数、既往饮食状况等因
素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患者的营养需求和不足。
2.营养补充:在肿瘤治疗期间,很多患者由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副作用,导致食物摄入不足。
指南建议使用口服补充剂、静脉营养和胃肠
道营养等方式,补充营养素和维持机体的能量代谢。
3.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机体组织的重要营养物质。
指南
建议肿瘤患者每天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以维持肌肉质量和调节免疫功能。
6.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免疫
系统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指南建议肿瘤患者摄入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钙、铁、锌等。
7. 液体摄入:良好的水分摄入对于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肾功
能正常发挥重要作用。
指南建议每天饮水量大于1500ml,特别是在化疗
期间。
8.饮食习惯:指南提醒肿瘤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餐前漱口、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适量加工食品、合理烹调方式等。
9.饮食建议:为了维持良好的营养水平,指南提供了一些饮食建议,
如多食用富含纤维和抗氧化物的食物,少吃油炸和高糖食品,适量补充膳
食纤维等。
10.不良反应处理:指南列出了肿瘤患者常见的一些不良反应如口腔
溃疡、腹泻、恶心呕吐等,并提供了相应的饮食调整和处理方法。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指南》着重强调维持肿瘤患者的营养水平,并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
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机体对抗肿瘤的能力。
成人烧伤和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指南解析一.指南的由来、作用和发展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以论文、专著的形式留给后人。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国家医疗行政机构、保险业、医护人员乃至法律都需要有一个比较公认的在临床实践可操作的规范和指南。
指南有以专家小组(Panel)共识商定的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两种。
目前越来越多的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
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因此,要认识指南首先应该认识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
EBM的概念是加拿大McMaster 大学的David Sackett教授于1992年JAMA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来的。
他在1997年出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一书中,进一步更加圆满地将循证医学定义为“慎重地、准确地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和研究根据,结合医师本身的专业技术和临床经验,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这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
简言之,即把科学根据,医疗技术和经验和患者利益结合起来,进行医疗决策。
EMB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提高证据的标准,因而增强其科学性。
由于并不能说经验临床医学时代就毫无科学性,运用到具体病人,科学证据,临床经验,病人利益三者缺一不可,并非提倡仅以科学为证据去进行医疗决策,临床经验和病人利益提出在治疗中应遵循个体化的要求,这是行医的准则,应该不存在分歧。
过去十年,临床指南迅速发展,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部分。
发达国家如英国对此已进行了数十年的工作,视其为保健措施是否有效的证据。
英国卫生部近期还特别提倡使用规范的方法来制定基于证据的循证指南(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美国卫生部成立了保健研究和质量局(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每年投入数亿美元推动临床实用指南的制定。
2023中国成年患者营养治疗通路指南解读(全文)摘要肠外营养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是长期无法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足患者的主要营养治疗途径。
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包括肿瘤患者,尤其是短肠综合征患者来说,家庭肠外营养方案的推进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生存机会。
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临床医师选择患者肠外营养途径时,除考虑减少并发症以及提高营养摄入率之外,还需考虑患者的生存质量。
输液港(PoRT)是一种完全置入人体并留置于皮下的闭合式静脉输液装置,具有感染风险低、生活便利性高、维护简单、使用期限长等技术优点,因其能最大程度减轻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目前常被用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并多次住院的患者。
临床实践已证明,患者放置输液港只需要在手术室进行一个15~20min的小操作,一个输液港平均可以反复使用达10余年维护成本也低至6000~8000元。
本文根据输液港的适应人群、适应证及置入方式和途径等,对输液港在临床工作中的使用提出指导性意见,探寻输液港在成年患者长期肠外营养使用过程中的可能性。
输液港(imp1antab1evenousaccessPortPORT)是一种完全置入人体并留置于皮下的闭合式静脉输液装置,具有感染风险低、生活便利性高、维护简单、使用期限长等技术优点,因其能最大程度减轻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目前常被用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并多次住院的患者⑴。
本文就《中国成年患者营养治疗通路指南》进行解读,就输液港的适应人群、适应证及置入方式和途径等,对输液港在临床工作中的使用提出指导性意见,探寻输液港在成年患者长期肠外营养使用过程中的可能性。
1肠外营养输注途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肠外营养静脉输液方式有经外周静脉穿刺的普通针或留置套管针(PeriPhera1veinindwe11ingneed1e,PVC).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1Iyinsertedcentra1venousCatheter,PICC)、经中心静脉导管(Centra1VenOUSCatheter,CVC)和静脉输液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