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堪解语 佳木自沉香——明清家具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281.18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明清家具中的文人气质【摘要】明清家具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它的风格特点是历来中国各类设计中的经典,明至清中期的家具设计达到历史的顶峰,它积累了文人的幽雅气质,能工巧匠的精美工艺,传统艺术文化和材质的巧妙结合,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无不为古人的创造力而折服。
【关键词】明清家具文人气质文化艺术家具是我们人类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伴随着中国走过了几千年历史,它不仅仅是一件家具,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每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都在它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为我们研究历史,文化,艺术,甚至政治,经济提供了大量的线索。
研究明清家具使我们重申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现代艺术设计注入一剂强心剂。
为什么选择明清家具做为研究对象?一者是当今世界文化艺术的多元化,中西方文化交融也带来一种不好的趋势。
现今,无论文化,艺术设计,经济等方面都有点全盘西化的味道,逐渐失去自己的民族特点,大量的模仿,抄袭,充斥着设计领域,当然,我们艺术设计院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设计院校在教育上有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往往拔苗助长。
立足于传统,放眼未来,才是未来设计之出路。
明清家具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它的风格特点是历来中国各类设计中的经典,明至清中期的家具设计达到历史的顶峰,它积累了文人的幽雅气质,能工巧匠的精美工艺,传统艺术文化和材质的巧妙结合,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无不为古人的创造力而折服。
二者是明清家具的存世数量较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处亚热带气候的环境注定了木制用具的盛行,而木制用具极易毁于战火,加上我们社会现代化进程,大量的拆毁,导致明以前的家具所剩无几,作为研究者来说,研究活文物要比平面化的资料来得实在,因此,大量的明清家具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在研究明清家具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宏观的角度,从时间,空间,立体等多个方位来剖析,达到从研究前人经典设计思想风格,为我当今之所用的目的。
文人气质特征:在历代家具设计中,明清的家具最体现文人幽雅的气质。
明清家具的艺术风格与装饰特点(doc 27页)明清家具古典家具是中国悠久灿烂的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典家具的价值不仅仅是服务于人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集着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综合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观念意识、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技术和物质的发展水平。
人类使用家具的历史非常久远,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的家具遗存属战国时代。
今天人们能见到的古代家具,主要是明清两代的制品。
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之为“明式家具”。
清式家具以设计巧妙、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于变化为特点。
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材质之优,工艺之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正是这一时期正是确立了清式家具的风格。
明清家具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家具所具有的极其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清初家具沿袭明式家具的风格,但随着历史发展,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清康熙年间逐渐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气派的清式家具风格,到乾隆时达到颠峰。
乾隆时期的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材质优良,做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结合运用,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家具,特别是宫中家具,常用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其中以紫檀木为首选,其次是花梨木和鸡翅木。
用料讲究清一色,各种木料不混用。
为了保证外观色泽纹理的一致和坚固牢靠,有的家具采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
清中期以后,上述三种木料逐渐缺少,遂以红木代替。
装饰方面,为了追求富贵豪华的装饰效果,充分利用了各种装饰材料和使用了各种工艺美术手段,可谓集装饰技法之大成。
但有些清式家具为装饰而装饰,雕饰过繁过滥,也成了清式家具的一大缺点。
清式家具采用最多的装饰手法是雕刻、镶嵌和描绘。
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赏析(组图)自从98年成立家具专馆,囊括王世襄先生毕生所藏明式家具八十件,陈梦家先生遗物二十六件,以及原有馆藏家具,上海博物馆一跃成为国际上首屈一指的中国古典家具馆藏。
其明清家具藏品数量之众,品级规格之高,更是无数古家具发烧友心中无可替代的圣地。
而在此之前,王世襄先生及陈梦家先生所藏的明式家具,就已著录于中国古家具的经典著作《明式家具珍赏》中,以及被誉为圣经的《明式家具研究》,被广为人知,成为当今红木家具行业竞相模仿的对象。
然而,受学识及艺术造诣所限,再加上缺少对这些传世精品家具的细致观摩和研究,导致市场上出现的仿制品绝大多数是不成功的。
黄花梨双螭纹交椅陈梦家夫人旧藏座面长67.5厘米,宽53厘米,高94.8厘米黄花梨双螭纹交椅陈梦家夫人旧藏座面长67.5厘米,宽53厘米,高94.8厘米交椅优美圆顺的椅圈,被欧洲设计师诸如包豪斯们称为“马蹄形”圈,并被广泛运用到他们的家具设计中。
而这种经典造型,早在宋代就以完善成形,在当时的绘画中能见到非常写实的形象,与现存实物几无二致。
同款型的交椅,并非仅此一例。
故宫就藏有相同造型的一把黄花梨交椅,除却铜活之外其他特征基本相同。
而它另一个兄弟则远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
这把更加接近本文的交椅,连铁錽银的部分都如出一辙。
这除了相互佐证他们有着较早的年代之外,更加说明当年的生产工坊,有可能是批量生产同样款型的家具,因此才能有数件同一器型、相同纹饰及工手的传世品存在。
与其他两件相比,上博的这件交椅,座面软屉编织较随意,显然不能供人坐卧。
而草率的编织,尺寸把握存在误差,造成交椅开合过大,椅背向后倾仰过多,两个足跗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开,而通高则比其他两件降低了约十厘米。
然而,倘若开合角度不够的话,扶手则会过高,这与前文提到的其他两件交椅有着明显不同。
这一点,作为当今业者不可不察。
黄花梨透雕麒麟纹圈椅一对王世襄旧藏长60.7厘米,宽48.7厘米,高107厘米黄花梨透雕麒麟纹圈椅一对王世襄旧藏长60.7厘米,宽48.7厘米,高107厘米被襄老誉为艺术价值第一的圈椅,是典型的明代制作的明式。
明清家俱鉴赏范文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古典家俱,如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
本文仅就个人的收藏经历,结合相关藏品,就明清家俱的用料、制作工艺、装饰风格和手法、造型特征、装饰花纹以及如何收藏保养等方面来阐述一下粗浅的见解。
明清家俱用料大体有:紫檀木、花梨木、鸡翅木、酸枝木、楠木、乌木、黄杨木、榉木、柞木等。
其中以紫檀木,黄花梨木最为珍贵。
但明代家俱与清代家俱在用材方面,受社会环境、生活习惯及材料等影响,是有区别的。
明代家俱主要使用的材料有黄花梨、鸡翅木,紫檀木、铁梨木及榉木等五个品种。
这段时期制造考究家俱的首选材料是黄花梨。
清代家俱就木材品种而言,有紫檀、酸枝木、花梨木、楠木、乌木或榉木等。
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统家俱来看,京作家俱生紫檀、酸枝,而轻黄花梨,以致许多黄花梨家俱都被染成深色,估计原因有几条:第一,由于当时清代的宫廷审美观与明代不同,认为紫檀颜色深沉,更能表达皇家尊贵。
第二,由于明代时期大量使用黄花梨的木材,以至于在明晚期的时候黄花梨的木材便以不多,在清代更是少见可制作大器的'木材,这都是清代黄花梨家俱存世不多的原因。
鉴于明清贵重家俱均是由紫檀或黄花梨,红酸枝木制作,下面着重介绍下这紫檀、海南黄花梨、老红木这三种木材:(一)紫檀,这是说的紫檀是指印度的小叶紫檀,其中又以金星紫檀为贵。
小叶紫檀呈紫红色或是深紫红色,纹理较直,花纹少,小叶紫檀放放置久了,会变黑。
所以传世下来的紫檀家具大都是发黑的,看不出是紫红色的。
(二)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
海南黄花梨是中国明代和清代早期最受推崇的木料,它花纹美丽、色泽柔和,有香味,容易进展深颜色和浅颜色的调配,可表现出浅黄、深黄、深褐色,也适合镶嵌,具有加工性能良好,软硬轻重适中,不爱变形等特点,特别适宜制作榫卯,所以它是当时最正确的木料选择。
确切有几个品种上,目前也没有准确地说法。
(三)另一个鉴别依据是黄花梨的香味,海黄的香味并不像沉香那样浓密而且香味持久,那是一种清新的大自然香气,黄花梨只有新切面或者封严的杯子罐子才好闻到,一旦新切面暴露在空气中,不久香味就慢慢淡去,直到刮开新的外表就又会散发出来,另外,雨天或者潮湿的天气海黄宝贝也会散发出悠悠降香。
明清家具花纹装饰寓意中国传统家具装饰题材主要有以下几个门类(以明清家具为例):一、各类神兽龙纹龙纹自古为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被尊为华夏之神。
传说龙为鳞虫之长,能兴云雨,得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故为五灵之一。
《易经》有云:“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秦汉以后逐渐用于比喻君王。
历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自居,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
故此,用龙纹作装饰的器物为帝王所专用。
我国古代传说的龙有多种,各具不同形态,然而最常见的则是有角、有爪、蛇身、鱼尾的所调黄龙,在众龙之中声誉最高,属于最高等级的瑞兽。
其姿态之美生动可爱,被历代视为神圣的崇拜物。
《瑞应图》云:“黄龙者,四龙之长,四方之正色也。
神灵之精也。
能巨细,能幽明,能长能短,乍存乍亡。
王者不漉池而鱼则应和气游于池沼。
”《孝经授神契》日:“德至水泉则黄龙见者,君之象也。
”龙纹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从原始社会至今始终沿用不衰,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特点。
最早的龙并没有腿和角,后来发展成有了腿和角。
汉代以后,随着谶学的兴起和对龙纹的神话传说,给龙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并作为华夏最高祥瑞名物,成为华夏民族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之一。
宋元明时期是中国龙纹最优美的时期。
宋代文人画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还总结出一套画龙的经验和规律,名曰:“三停九似。
”其说云:“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相停也。
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
”还有另一说云:“头似马,眼似虾。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龙的形象基本大同小异,但细看仍有微妙差别。
以明代龙纹为例,明代龙纹的特点是无论龙身为何种姿态,其龙发大多从龙角一侧向上高耸,呈怒发冲冠状。
明中期前多为一绺,到明晚期多为三绺,入清后的康熙时期则呈披头散发的样子。
至乾隆时期龙的头顶显出七个圆包,正中稍大,周围略小。
龙的眉毛在明万历朝以前大多眉尖朝上,万历以后大多朝下。
龙的爪子在清代康熙朝以前多为风车状,到了乾隆朝龙的爪子有四个指头开始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