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悲剧摘要《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典型。
他天生无拘无束,无所畏惧,追求自由、平等。
但他的这种精神,在经过对抗天庭、西天取经、被封成佛的过程中逐渐瓦解并最终个性泯灭,丧失自我,走向悲剧。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自由悲剧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无疑是作者重笔浓彩精心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
袁世硕先生说:“西游记小说一开头就把热情赋予了孙悟空,借着原有的一点因由,渲染其对诸界神袛的轻慢、桀骜不驯。
” [1]但他的桀骜不驯即使在玉帝统治的神界也会被压制,他追求自由、平等,综观孙悟空的生命历程,他走的是一条自由被不断剥夺、心灵被不断诛杀、个性被不断扭曲的异化道路,最终他的自由被彻底剥夺,追求自由、平等的个性被泯灭,而对孙悟空来说,自由可以算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因而孙悟空的形象具有很大的悲剧性。
一孙悟空性格诸多因素中最鲜明最具特征的因素乃是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他生来就具有一种“天不拘兮地不羁”,不识等级观念与秩序的天性。
他渴望摆脱社会与自我的种种束缚,追求生命绝对自由的宣泄,要求尽情施展才能。
他是一只集天地灵气的石猴,无父无母,是大自然孕育出的没受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自然物。
他一降生,便“目运两道精光,射冲斗府”,使玉帝颇为吃惊。
他凭着自己的勇敢征服了一群小猴,被封为美猴王,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
这种看似自由的生活状态无疑是最为理想的。
但是他所存在的世界里,玉皇大帝、佛祖就是规则,就是制度。
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是无法存在的。
由于孙悟空有一颗淳朴、真诚的赤子之心,他必然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
孙悟空最初的造反,就是因为生命寿数问题上的不自由、不平等。
有头有脸有名望的神仙都可以长生不老,而孙悟空虽有满身本事,却因为没有名望就归阴司阎王管着,只允许活324岁,所以孙悟空为了争得与天地齐寿的权利,直闯森罗殿,痛斥十殿阎王,强行勾销了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阴司生死簿上的名字,在生命这个问题上,依靠自己的威力,讨回公道,他似乎争得了自由。
孙悟空的悲剧性解读作者:刘丽红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1期摘要:孙悟空抛弃了原本桀骜不驯的野性,成为社会接纳的守法者和护法者;由一个具有灵性的神猴,变成了一尊拈花微笑的佛,这或许就是一个英雄的悲剧。
关键词:桀骜不驯功德圆满悲剧有学者认为:孙悟空从极端的“动”到极端的“静”,如此大的改变,并不是真的功德圆满了,而是一种人性的极度压抑和扭曲。
孙悟空抛弃了桀骜不驯的野性,成为社会接纳的守法者和护法者,这就是一个英雄的悲剧。
一、人性的压抑关于悲剧,有人认为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在这种对立中,人的力量永远也无法最终战胜强大的宇宙、自然的力量,这决定了人永远在灾难的威胁中而没有安全感。
与此同时,人的独立意志,也是人所无法摆脱的。
这就决定了人将永远反抗宇宙的意志,反抗大自然的威胁,这种反抗永远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天,但人却不能放弃反抗。
猪八戒曾问大师兄什么是成佛,孙悟空就用迦叶尊者的故事告诉他,大抵是站在莲花台上,手捻鲜花,微微一笑,猪八戒便答:“若是这样,我们还要成佛干嘛,一点都没有我们现在自由快活,那我不要成佛了。
”孙悟空本是自然的精灵,他是受天地精华所诞生的自由的灵魂,他是活在尘世间的猴子。
初生时“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狝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而后的孙悟空,上通天庭,下达地府,不惧强权,不畏鬼神。
就是这样一只原本不受拘束、不畏强权、不惧命运的猴子,后来变成一只天庭统治下,会畏惧,会服软,会献媚的孙悟空。
这是他无力挣扎的命运。
《西游记》的第一回中,成为“美猴王”的石猴看见了老猴的死亡,不管是初生的石猴,还是我们人类,死亡都是恐怖的。
于是,新生的美猴王自然会想反抗死亡,他想要变得强大,他想跳出命运的轮回,殊不知,他走上的这条路会比原本的生老病死更为痛苦。
石猴本无名无姓,直至遇上了菩提老祖,菩提老祖便给了他名字,唤他“孙悟空”,而名字便是束缚的开始,石猴有了自己身份的标识,要进入社会了,他开始由猴子变成一个顶着一身猴毛的“人”。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孙悟空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名著《西游记》里的主要人物,迄今为止,世人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理解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他是“人民斗争”的代表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失败的深化英雄”,更有人认为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人物,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他是一个悲剧形象,不过对于他的悲剧意义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
本文集众之所长,融入本人对这个形象的特别的理解,探讨了孙悟空在个性思想的改变,从一个个性张扬的、追求自由的自由战士沦为一个思想行动都受到束缚的“佛”;探讨了他在感情尤其是爱情的缺失的悲剧,亦探讨了他在所处的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而因此形成的悲剧。
关键词:孙悟空;悲剧性;自由;爱情;社会悲剧;《大话西游》;《悟空传》孙悟空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从他出世开始便备受人们的关注。
长期以来,大量的学者在孙悟空的研究上花了大量的心血,也有很多斐然的成绩,但是他们很多研究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意义,这与研究他形象的悲剧性还是有区别的,当然也有联系。
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孙悟空的形象悲剧性,他们大都着眼于孙悟空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平等和最终的个性泯灭和丧失自我。
本文,我也谈到了这点,但是我从另外的角度发掘了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感情的缺失。
启发我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是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和网络小说《悟空传》。
另外,我还对他的社会存在的悲剧进行了拓展。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孙悟空个人思想的转变,第二部分从感情的缺失角度把电影和小说进行对比挖掘其悲剧意味,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孙悟空的社会悲剧以及造成这种悲剧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本文主要采取对比分析法和分析综合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注意吸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对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作出客观而又游自己特点的评价。
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吴承恩写的《西游记》,给了我们太大的阐释空间。
迄今为止,无论是对《西游记》主旨的理解,还是对孙悟空形象的分析都没有统一的观点。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一)【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天理与人欲关系、生命的升华与超越的困境与以“造物主的良民”1]为生命追求的终极目标的生命之路来说明孙悟空的形象的悲剧性特征,并试图从这种悲剧性中追寻人类生存与超越的启示。
【注:本文指导教师:胡菡】【关键词】天理人欲升华造物主的良民孙悟空综合反映明代社会许多方面的名著《西游记》,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越来越显示其超越时空的重要价值。
而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但是他们的形象背后却有着更为精彩的精神价值,本文就着重分析孙悟空的悲剧性。
孙悟空形象不仅本身有着许多十分灿烂的地方,而且其背后也有着无穷的精神意蕴,即他是心的象征等等,通过他来宣扬当时流行的心学。
至于他的形象上的特点,李安纲总结得好:“他火眼金睛,善识妖魔;本领高强,无往不胜;忠心耿耿,匡正伏恶;疾恶如仇,却又幽默诙谐;高尚无私,却又潇洒老到;历经险恶,而赤子之心不变。
从特殊意义上说,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象征着人类征服自我、得大自在的崇高理想;从普通意义上说,他正是你我众生的良心的化身,也因此使我们感到亲切,有时甚至就同我们合而为一。
”2]无论是谁的概括,很明显的是孙悟空身上始终高扬着一种极其强烈的正面价值和精神,但是这种价值与精神背后还蕴藏着极其复杂的悲剧性,即他的最初的所有理想在后来都被自己所改变,这些不仅仅与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有关,而且还与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体系有关,下面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揭示之。
一天理与人欲的冲突与融合“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著名言论,他的“天理”包含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即指自然之理、万物常理、事物本来规律以及人的伦理、道理、情理等。
朱熹虽然极其强调二者的对立,但也认为合乎生命本意的“人欲”就在“天理”之内,他说:“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饮食,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3]“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4]“朱子以为人人具一太极,物物具一太极。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分析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目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为世人称誉的一个角色,他法力高强,可以上天入地,仿佛什么都可以做到;他英勇机智,令人钦佩;他追求自由和平等,勇于反抗,是一个中国式的超级英雄。
但是孙悟空的个人经历以及在西天取经路上的种种磨难,毁灭了孙悟空身上最本质的自我,给这一形象增添了不少悲剧色彩。
本文主要针对孙悟空形象的突出特点进行论述,从孙悟空的出身、经历、结局三个方面的悲剧性进行分析,探究造成这种悲剧性的原因。
二、研究意义迄今为止,学界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主要出现过九种不同的论说:1.“地主阶级改革派理想的英雄豪杰”(简茂森等);2.“代表劳动人民的神话英雄”(严云受等);3.“新兴市民的化身”(朱彤等);4.“屈服于封建统治的‘改邪归正’、‘投降变节’者”(张天翼等);5.“藐视一切的侠义形象”(何思玉等);6.“叛逆英雄和智慧英雄”说(何其芳等);7.“叛逆英雄和解难英雄”说(游国恩等);8.“神魔英雄”说(王燕萍等);9.“失败的神话英雄”说(张德伦等)等。
要而言之,论者多以孙悟空为英雄形象,而似未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认为,孙悟空是一个不乏滑稽因素的带着极大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其本质特征在于其悲剧性,为了简要突出这个观点,亦利于阐述,我们将其称之为“悲剧性形象”。
说孙悟空形象带有悲剧性,前人已不乏此论,但多认为相对于英雄形象而存在的,并非其本质特征,本文的主要意图就在于提出悲剧性乃孙悟空形象的本质特征问题,意在引起学界持续深入讨论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三、文献综述马路遥(2021)在《《西游补》中行者的悲剧性改造》通过研究了解到《西游补》是《西游记》众多续书中篇幅最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神魔小说,在小说中作者董说将孙悟空的形象进行了一系列悲剧化的改造。
这些悲剧化的改造体现出作者对社会国家的思考,并以小说来映射国家衰亡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西游补》在众多《西游记》续书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意蕴作者:尹晓叶来源:《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孙悟空,被提及时,似乎总给人一种喜剧化的印象,从文本来看,百回本《西游记>中多有诙谐之笔,不管是笼罩着仙霞佛雾的神佛天界,还是举步维艰的取经途中,庄严与苦难的描写之中,总少不了调侃、游戏的笔墨。
作为主人公的孙悟空,尽管对其形象特征历来众说纷纭,然不论从哪个角度人手,都不能回避的是他的幽默、机智、顽皮,俨然是个“人间之喜仙”的形象。
然而,荡开这层表面的浮雾再来看,我们咀嚼出的却是别样的滋味。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典范之一的《西游记》,从其面世伊始便评论不断,对作者及祖本的确定、《西游记》主旨的理解,以及对孙悟空形象的分析,均无一致的看法,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接受可能和阐释空间,过去对孙悟空形象的评价重点在于其“英雄性”(如“叛逆英雄和智慧英雄”、“失败的神话英雄”等等)。
当然,对其“象外之象”的悲剧性内涵的探究并非空白,仍存在很多可挖掘之处,笔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更进一步探究。
一、内蕴悲剧的生命历程孙悟空最突出的特征是崇尚自我、追求自由平等,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自由的捍卫者——其率性逍遥,其大闹天宫,其忍辱西行,无不深深打着这一烙印,这种自发的追求在内外力的双重交互作用下,走向顶峰之后,又慢慢滑人低谷。
因此可以“自由”为线索来观照其内蕴悲剧的生命历程。
(一)开始-访师学艺:生命轮回中的天然“自由”书中写道孙悟空的出生日:那座山正当顶上,有块仙石。
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他是自然本真的环境孕育出的天地造化之子。
尽管他在洞天福地的花果山,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生活,但仍然不能摆脱“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的忧惧,这是他本性力量的觉醒,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促使他产生了打破生死寿夭“法则”的念头,并不辞辛劳地漂洋过海、拜师学艺。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摘要:《西游记》是明清小说的经典之一,孙悟空是一个追求自由、敢于同天庭皇权进行斗争,但是他的个人力量是渺小的,天庭皇权的势力是庞大的,所以他的斗争最终失败了。
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他最终接受了天庭的安排——护唐僧西天取真金。
历经无数斗争之后的孙悟空彻底被天庭皇权同化,这是他的悲剧历程。
但是不能承认他不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关键词:孙悟空斗争悲剧英雄《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塑造了一个活泼率性孙悟空的形象。
它的杰出之处在于现实的批判和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
从中体验到一个英雄的成长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一、本性与现实的冲突决定了孙悟空命运的悲剧性孙悟空被认为是大自然之子,他的自由平等的观念是天生具备的,追求平等也是他的本性使然,这在孙悟空早期的生活历程中有很好的体现。
孙悟空早期生活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充满快乐社会环境中,那里没有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与约束,同类之间完全自由、平等,社会关系高度自由。
孙悟空因为发现了自由的天堂----水帘洞,因而被众猴推举为“美猴王”的称号。
一切率性而为在他的思维中没有过多的思考,过着“不伏麒麟管,不伏凤凰辖,又不伏人间王位”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中,孙悟空与众猴的地位平等、关系和谐、孙悟空自由、平等的本性在早期的生活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孙悟空追求自由、崇尚平等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当然这样的思想是为他所处的环境所不容的,是“离经判道”的,亦为其后来的悲剧形象奠定了基调。
孙悟空从师菩提学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的功夫,从龙宫得到了金箍棒,至此他变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这为他后来对不平等现实的反抗提供了力量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李安刚总结出:“他火眼金睛,善识妖魔;本领高强,无往不胜;忠心耿耿,匡正伏恶;嫉恶如仇,却幽默诙谐;高尚无私,却又潇洒到老;历经险恶,而赤子之心不变。
”从某种程度显示他正是众生的心灵化身,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使我们感无比亲切,百看不厌。
《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摘要:《西游记》是明清小说的经典之一,孙悟空是一个追求自由、敢于同天庭皇权进行斗争,但是他的个人力量是渺小的,天庭皇权的势力是庞大的,所以他的斗争最终失败了。
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他最终接受了天庭的安排——护唐僧西天取真金。
历经无数斗争之后的孙悟空彻底被天庭皇权同化,这是他的悲剧历程。
但是不能承认他不是一个英雄,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
关键词:孙悟空斗争悲剧英雄《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塑造了一个活泼率性孙悟空的形象。
它的杰出之处在于现实的批判和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
从中体验到一个英雄的成长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一、本性与现实的冲突决定了孙悟空命运的悲剧性孙悟空被认为是大自然之子,他的自由平等的观念是天生具备的,追求平等也是他的本性使然,这在孙悟空早期的生活历程中有很好的体现。
孙悟空早期生活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充满快乐社会环境中,那里没有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与约束,同类之间完全自由、平等,社会关系高度自由。
孙悟空因为发现了自由的天堂----水帘洞,因而被众猴推举为“美猴王”的称号。
一切率性而为在他的思维中没有过多的思考,过着“不伏麒麟管,不伏凤凰辖,又不伏人间王位”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中,孙悟空与众猴的地位平等、关系和谐、孙悟空自由、平等的本性在早期的生活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孙悟空追求自由、崇尚平等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当然这样的思想是为他所处的环境所不容的,是“离经判道”的,亦为其后来的悲剧形象奠定了基调。
孙悟空从师菩提学成了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的功夫,从龙宫得到了金箍棒,至此他变的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这为他后来对不平等现实的反抗提供了力量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李安刚总结出:“他火眼金睛,善识妖魔;本领高强,无往不胜;忠心耿耿,匡正伏恶;嫉恶如仇,却幽默诙谐;高尚无私,却又潇洒到老;历经险恶,而赤子之心不变。
”从某种程度显示他正是众生的心灵化身,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使我们感无比亲切,百看不厌。
孙悟空悲剧形象探微孙悟空,一个传奇的人物,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是《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也是众多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然而,在一些人眼中,孙悟空的形象却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这篇文章就试图从不同方面来探微孙悟空的悲剧形象。
孙悟空的出身家庭就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他是石猴精变成的,没有父母,没有家庭,没有亲情。
在这个世界上,与孙悟空最亲近的,是那些其他猴子。
他只能在猴群中寻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这种孤独的感觉,让孙悟空一直渴望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所以,当他遇到了唐僧,发现他可以被唐僧所用,可以为唐僧保驾护航,他就把唐僧当做了自己的家。
对这个“家”的归属感,让孙悟空非常痴迷、非常热情,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唐僧和这个家。
然而,孙悟空的爱和热情最终被背叛。
唐僧是他最信任的人,但唐僧也是最伤害他的人。
在唐僧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孙悟空心急如焚,以为唐僧被人抢走了,于是北斗七星摘下,阴阳眼睁开了,这就波及了天庭,长生界的事情。
最终,唐僧升了仙,而孙悟空却被降罪到了五行山下。
孙悟空作为唐僧的护法,为唐僧保驾护航,帮忙取经,却得到了“背叛”的结果。
他的信任遭到了背叛,他的心灰意冷,他的虔诚感和信仰也就开始动摇。
除了被唐僧背叛这种理由,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驱使着孙悟空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比如,他生命的真正意义并没有实现,他从一开始就寻求着一种自由,但是经历了无数个关卡之后,最终还是败在了伏魔山之下。
他一直想要悟出生命的真谛,但是没有做到。
他想要脱离身上那股“猴气”,想要用修炼的方法得到正常人的身份和尊严,但是坏人总是锁定着他的弱点,不让他得逞。
综上所述,孙悟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既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悲剧。
他的悲剧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的出身、背叛和生命的意义。
总之,孙悟空这个角色一直是令人陶醉的,令人感到神秘而又不可抗拒。
甚至在他失败的时候,也是令人心潮澎湃,感到惋惜的。
换言之,这种悲剧性其实是吸引眼球的因素之一,因为我们渴望看到孙悟空摆脱悲剧、实现自己的价值。
试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表现
作者:代军诗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
摘要:孙悟空的形象家喻户晓,他演绎着坎坷不幸的悲剧形象。
本文试从出身寒薄,学出天然;出于无奈,紧箍加身;取经路上,个性泯灭三个方面阐述孙悟空形象悲剧的表现。
关键词:孙悟空;形象;悲剧性
作者简介:代军诗(1980.4-),男,辽宁省锦州人,硕士,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他本领高强,斩妖除魔;疾恶如仇,匡正除恶;活泼幽默又聪颖机灵。
而充满童趣,备受世人喜爱的孙悟空却演绎着他坎坷又不幸的悲剧形象。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向往自由、追求平等、惩恶扬善的形象,可纵观全书,他的“自由平等”理想却始终未能实现,处处刻画是他的不幸与悲哀。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身寒薄,学出天然
《西游记》开卷即写道:“东升神洲傲来国有座花果山,山正当顶上有一座仙石。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探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知既之,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做一个石猴。
”悟空,是一只无父无母,从石头缝隙里蹦出来的野猴子,他成日里同群猴们一起饮山泉、食野果、宿山洞,以此为乐,呼兄唤弟,虽被群猴们尊奉为大圣,却被玉皇大帝之族视为野妖邪门;为了学有所成,他又不远万里,跋涉艰险,去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投拜须菩提祖师学艺修道,为了远避灾祸,世上唯一的亲人——恩师须菩提在悟空学成后永久的与他断绝了关系……孙悟空是“天地精华所生”,加之聪颖出众,本应是天地宠儿,却因他出生于石壳中,出身极其低微,无根无派,这在封建社会时期讲究门第出身来说,无异于华丽的身影没有施展的舞台,尽管有英雄莫问出处,但这样的英雄结局往往都充满着泪水,就如同《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般,母亲和父亲相继过世,自身学识渊博,尽管依附于祖母,但仍然摆脱不了求取爱情不得,香消玉殒的悲剧命运,封建社会类同于此的现象比比皆是。
所以孙悟空从出生到拥有高超本领于一身就注定其囿于桎梏中挣扎。
二、出于无奈,紧箍加身
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被如来施法压在五行山下后,原来刻画的恣意“放心”的“大圣”,作者不自觉所赞颂的与明代文化思潮相结合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开始改观,要想重生,必然要有所妥协,这是悲剧性的使然。
带着报恩的心境无奈的由大闹天宫的神魔英雄形象,变为取经路上的孙行者,再被骗金箍加顶,受制于人,每当意识超越了能力,悲剧便会产生,此时并不是我们常听说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因为当时的社会不是他的能力所能改变的,这就造成了当对主要欲念的意识超过了满足它的能力的时候难以遏制的欲望,孙悟空此时还是被冠以巨大伐异战争的诛心对象,时时让统治者提防,只是他已经被诱骗戴上了紧箍咒,成为一个可被利诱的精灵。
这一刻也注定了孙悟空早先想追求的自由平等愿望是不能实现的,即使在一定程度上会有表面上的成功,但最后仍会被无情抛掷到无底的深渊,成为统治者的一种工具,八十一难历程早已为孙悟空预设好了圈套,而孙悟空正是通过他的一系列行动向我们昭示着其悲剧性。
对于其他几位取经的来说,孙悟空绝对是社会的精英,无奈于庸才往往小的格局限制了其向更高更远的目光,精英的所行在他们眼里通常被视作异类,众口铄金便使得精英自我淹没于社会,所以尽管孙悟空拥有火眼金睛高超的技能,但这些的背后往往是庸者所看不到的,进而常常被人误解,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师父唐僧,是一个迁腐的僧人,肉眼的他是非不分,假莫辨,悲天悯人的他甚至把妖精误认为好人,把降妖除怪、忠心耿耿的孙悟空称作“心向善之辈,有心作恶之人”,并多次念紧箍咒行为上拘束折磨孙悟空,甚至师徒决裂,赶悟空回花果山,可见孙悟空要想做取经路上的英雄,就必然要在身心和精神上的遭受双重考量。
三、取经路上,个性泯灭
孙悟空本就具有超常天赋,取经前闯冥府勾销生死簿,闹东海抢宝器,上天宫大闹凌霄宝殿,他对理想的追求勇敢斗争激励着人们为自由而奋斗。
取经中,他仍然有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点。
正如第二十三回中猪八戒对他的评价:“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
”他不愿处于“为奴”的地位(第七十一回),“就是見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第十五回)。
正是如此,孙悟空的个人形象达到了美学高度,被大家所赞誉,但是早期性格的鲜明塑造却为后文的不得已行径埋下了伏笔。
例如路上孙悟空金箍棒所到之处,被击打的妖魔鬼怪大多数是那些与上界显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裙带关系,在孙悟空每每要挥棒痛打的瞬间,各路主子们要么突然降临亲自收服妖怪,吆喝个好名声;要么依次来求人情,让我们本心期望的“金猴奋起千钧捧,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场景无法出现。
看到却只能是与之相随的孙悟空对各路仙佛的揶揄,以显其固有的“老孙”派头,这是草根族精英个性泯灭于共性的悲剧逻辑。
总之,孙悟空悲剧性同他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
个性意味着对传统的反叛,在精英群体们所代表的强大封建势力下,个体的草根精英要么被劝降,要么被彻底湮没,而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孙悟空的悲剧不单纯的是一个英雄人物的悲剧,归根溯源是因其触及到对传统文化保守行、排斥异性的思想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2]《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