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物理高效复习方略练习-1-3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59.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3追及相遇问题和运动学图像必备知识清单一、追及相遇问题1.分析思路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等量关系和位移等量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临界法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若追不上则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3.函数法设两物体在t时刻相遇,然后根据位移关系列出关于t的方程f(t)=0,若方程f(t)=0无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个物体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正实数解,说明这两个物体能相遇.4.图象法(1)若用位移图象求解,分别作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如果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相交,则说明两物体相遇.(2)若用速度图象求解,则注意比较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5.特别提醒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被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二、运动图象的理解和应用x-t和v-t图像的理解和应用命题点精析(一)追及相遇问题处理方法1.实质讨论追及、相遇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1)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草图得到.(2)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上(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2.追及问题的常见类型(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2)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典型例题例1A、B两辆列车在能见度很低的雾天里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速度vA=10 m/s,B车在后,速度v B=30 m/s.当B车发现A车时就立刻刹车.已知B车在进行刹车测试时发现,若车以30 m/s的速度行驶时,刹车后至少要前进1 800 m才能停下,假设B车刹车过程中加速度恒定.为保证两辆列车不相撞,则能见度至少要达到()A.400 m B.600 mC.800 m D.1 600 m【答案】 C【解析】解法一基本公式法对B车,由运动学公式有0-v02=2ax,解得a=0-3022×1 800m/s2=-0.25 m/s2,所以B车刹车的最大加速度为0.25 m/s2,当B车速度减小到v=10 m/s时,两车相距最近,此时B车的位移为x 1=v 2-v B 22a ,A 车的位移x 2=v A t ,t =v -v Ba ,联立解得x 1=1 600 m ,x 2=800 m ,能见度至少为Δx =x 1-x 2=800 m ,选项C 正确. 解法二 相对运动法 对B 车,由运动学公式有0-v 02=2ax ,解得a =0-3022×1 800m/s 2=-0.25 m/s 2,选A 车为参考系,B 车相对A 车的初速度为v 0相对=v B -v A =30 m/s -10 m/s =20 m/s ,相对加速度为-0.25 m/s 2,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近,此时两车不相撞,则以后也不能相撞,所以此时B 车相对A 车的速度为v 相对=0,由运动学公式有v 相对2-v 0相对2=2ax 相对,代入数据得相对位移x 相对= 800 m ,选项C 正确. 解法三 图象法对B 车,由运动学公式有0-v 02=2ax ,解得a =0-3022×1 800m /s 2=-0.25 m/s 2,作出A 、B两车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图线的交点的横坐标为两车速度相等的时刻,有t =v A -v Ba =80 s ,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近,此时两车不相撞,则以后也不能相撞,由v -t 图象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图象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为能见度的最小值,则x min =12×(30-10)×80 m =800 m ,选项C 正确.练1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轨道上同向行驶,甲车在前,速度为v 1=8 m/s ,乙车在后,速度为v 2=16 m/s ,当两车相距x 0=8 m 时,甲车因故开始刹车,加速度大小为a 1=2 m/s 2,为避免相撞,乙车立即开始刹车,则乙车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 【答案】 6 m/s 2 【解析】方法一:临界法设两车速度相同时均为v ,所用时间为t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2,则v 1-a 1t =v 2-a 2t =v ,v 1+v 2t =v 2+v2t -x 0,解得t =2 s ,a 2=6 m/s 2,即t =2 s 时,两车恰好未相撞,显然此后在停止运动前,甲的速度始终大于乙的速度,故可避免相撞.满足题意的条件为乙车的加速度至少为6 m/s 2. 方法二:函数法甲、乙运动的位移:x 甲=v 1t -12a 1t 2,x 乙=v 2t -12a 2t 2避免相撞的条件为x 乙-x 甲<x 0 即12(a 2-a 1)t 2+(v 1-v 2)t +x 0>0 代入数据有(a 2-2)t 2-16t +16>0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Δ=162-4×16(a 2-2)<0,且a 2-2>0解得a 2>6 m/s 2.练2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相距s =7 m 时,A 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作用下,正以v A =4 m/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 此时正以v B =10 m/s 向右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 =-2 m/s 2,则A 追上B 所经历的时间是( B )A .7 sB .8 sC .9 sD .10 s [答案] B[解析]由题意知,t =5 s 时,物体B 的速度减为零,位移大小x B =12at 2=25 m ,此时A的位移x A =v A t =20 m ,A 、B 两物体相距Δs =s +x B -x A =7 m +25 m -20 m =12 m ,再经过Δt =Δsv A=3 s ,A 追上B ,所以A 追上B 所经历的时间是5 s +3 s =8 s ,选项B 正确.命题点精析(二)运动图象的理解和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认识,应注意以下三点(1)无论是x -t 图象还是v -t 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x 、v 与t 一一对应.(3)一般试题中,关键点是根据斜率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x -t 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根据x -t 图象的斜率判断速度变化情况;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根据v -t 图象的斜率判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2.分析图象问题时应注意“六看”一看“轴”⎩⎪⎨⎪⎧x -t 图象纵轴表示位移v -t 图象纵轴表示速度 二看“线”⎩⎪⎨⎪⎧x -t 图象上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v -t 图象上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三看“斜率”⎩⎪⎨⎪⎧x -t 图象上斜率表示速度v -t 图象上斜率表示加速度四看“面积”⎩⎪⎨⎪⎧v -t 图象上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 表示位移x -t 图象上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无意义五看“纵截距”⎩⎪⎨⎪⎧x -t 图象表示初位置v -t 图象表示初速度 六看“特殊点”⎩⎪⎨⎪⎧拐点(转折点):一般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在x -t 图象上表示相遇,在v -t图象上表示速度相等例2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a 车和b 车,其位移—时间(x -t )图象分别为图中直线a 和曲线b ,已知b 车的加速度恒定且等于-2 m/s 2,t =3 s 时,直线a 和曲线b 刚好相切,则( )A .a 车做匀速运动且其速度为v a =83 m/sB .t =3 s 时a 车和b 车相遇但此时速度不等C .t =1 s 时b 车的速度为10 m/sD .t =0时a 车和b 车的距离x 0=9 m 【答案】D【解析】x -t 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由题图可知,a车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 a =Δx Δt =8-23 m/s =2 m/s ,故A 错误;t =3 s 时,直线a 和曲线b 刚好相切,位置坐标相同,两车相遇,斜率相等,此时两车的速度相等,故B错误;t =3 s 时,b 车的速度为:v b =v a =2 m/s ,设b 车的初速度为v 0,对b 车,由v 0+at =v b ,解得:v 0=8 m/s ,则t =1 s 时b 车的速度为:v b ′=v 0+at 1=8 m/s -2×1 m/s =6 m/s ,故C 错误;t =3 s 时,a 车的位移为;x a =v a t =6 m ,b 车的位移为:x b =v 0+v b 2t =8+22×3 m =15 m ,t =3 s 时,a 车和b 车到达同一位置,得:x 0=x b -x a =9 m ,故D 正确.练3A 、B 两质点在同一平面内同时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置—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其中A 是顶点过原点的抛物线的一部分,B 是过点(0,3)的一条直线,两图象相交于坐标为(3,9)的P 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质点A 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2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质点B 以2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C .在前3 s 内,质点A 比B 向前多前进了9 mD .在3 s 前某时刻质点A 、B 速度相等 【答案】C【解析】 质点A 的运动方程为x =12at 2,则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 =2 m/s 2,故A 正确;B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故质点B 做匀速直线运动,质点B 的速度为v =Δx Δt =9-33 m/s =2 m/s ,故B 正确;在前3 s 内,质点B 的位移为6 m ,质点A 的位移为9 m ,质点A 比B 向前多前进了3 m ,故C 错误;t =1 s 时刻,质点A 的速度为2 m/s ,质点B 以v =2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 正确.练4(多选)甲、乙两同学相约去参观博物馆。
高考经典课时作业1-3 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含标准答案及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1.如下图所示是一物体的x-t图象,则该物体在6 s内的路程是()A.0B.2 mC.4 m D.12 m2.如下图所示的位移-时间和速度-时间图象中,给出的四条图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图线1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B.x-t图象中t1时刻v1>v2C.v-t图象中0至t3时间内3物体和4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图线2和图线4中,t2、t4时刻都表示物体反向运动3.某同学在学习了动力学知识后,绘出了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a、速度v、位移x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若该物体在t=0时刻,初速度均为零,则下列图象中表示该物体沿单一方向运动的图象是()4.(2012·南通调研)某军事试验场正在平地上试射地对空导弹,若某次竖直向上发射导弹时发生故障,造成导弹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0~1 s内导弹匀速上升B.1~2 s内导弹静止不动C.3 s末导弹回到出发点D.5 s末导弹恰好回到出发点5.(2013·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六艘海盗快艇试图靠近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保护的商船,中国特战队员发射爆震弹成功将其驱离.假如其中一艘海盗快艇在海面上运动的v -t 图象如右图所示,设运动过程中海盗快艇所受阻力不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海盗快艇在0~66 s 内从静止出发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直线运动B .海盗快艇在96 s 末开始调头逃离C .海盗快艇在66 s 末离商船最近D .海盗快艇在96 s ~116 s 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6.如右图所示,A 、B 两物体相距x =7 m ,物体A 以v A =4 m/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 此时的速度v B =10 m/s ,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 =-2 m/s 2.那么物体A 追上物体B 所用的时间为( )A .7 sB .8 sC .9 sD .10 s7.如右图所示,A 、B 两物体在同一点开始运动,从A 、B 两物体的位移图线可知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B 两物体同时自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B .A 、B 两物体自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B 比A 晚出发2 sC .A 、B 两物体速度大小均为10 m/sD .A 、B 两物体在A 出发后4 s 时距原点20 m 处相遇8.(2013·东北三校联考)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Ⅰ、Ⅱ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右图所示.在0~t 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Ⅰ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增大,Ⅱ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减小B .在第一次相遇之前,t 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C .t 2时刻两物体相遇D .Ⅰ、Ⅱ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v 1+v 229.在平直道路上,甲汽车以速度v 匀速行驶.当甲车司机发现前方距离为d 处的乙汽车时,立即以大小为a 1的加速度匀减速行驶,与此同时,乙车司机也发现了甲,立即从静止开始以大小为a 2的加速度沿甲车运动的方向匀加速运动,则( )A .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一定不断减小B .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一定不断增大C .若v >2 a 1+a 2d ,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D .若v <2 a 1+a 2d ,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10.如图所示,小球甲从倾角θ=30°的光滑斜面上高h=5 cm的A点由静止释放,同时小球乙自C点以速度v0沿光滑水平面向左匀速运动,C点与斜面底端B处的距离L=0.4 m,甲滑下后能沿斜面底部的光滑小圆弧平稳地朝乙追去,甲释放后经过t=1 s刚好追上乙,求乙的速度v0(g=10 m/s2).11.在水平轨道上有两列火车A和B相距x,A车在后面做初速度为v0、加速度大小为2a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而B车同时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运动方向相同.要使两车不相撞,求A车的初速度v0满足的条件.12.(2013·巢湖四中高三月考)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有违章行为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2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试问:(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若警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v m=12 m/s,达到最大速度后以该速度匀速运动,则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标准答案及解析:1.解析:做此题时不要把x -t 图象当作物体运动的轨迹,x -t 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该物体在6 s 内的路程为2 m +2 m +4 m +4 m =12 m ,位移为零.答案:D2.解析:x -t 图象和v -t 图象都是用来描述直线运动的,图象并不是运动轨迹,A 项错误;x -t 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所以在t 1时刻v 1>v 2,B 项正确;v -t 图象与t 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所以在0~t 3时间内3物体的位移小于4物体的位移,3物体的平均速度小于4物体的平均速度,C 项错误;图线2中t 2时刻表示物体反向运动,图线4中t 4时刻不表示反向,只表示速度减小,D 项错误.答案:B3.解析:A 项位移正负交替,说明物体做往复运动;B 项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减速运动,然后做反向匀加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周而复始;C 项表示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减速运动,循环下去,物体始终是单向运动,C 正确,D 项从面积判断物体速度有负值出现,不是单向运动.答案:C4.解析:在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故0~1 s 内导弹匀加速上升,1~2 s 内导弹匀速上升,第3 s 时导弹速度为0,即上升到最高点,故选项A 、B 、C 错;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在0~3 s 内,x 1=12×(1+3)×30 m =60 m ,在3~5 s 内,x 2=-12×2×60 m =-60 m ,所以x =x 1+x 2=0,即5 s 末导弹又回到出发点,选项D 对.答案:D5.解析:在0~66 s 内图象的斜率越来越小,加速度越来越小,故海盗快艇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A 错误;海盗快艇在96 s 末,速度由正变负,即改变运动的方向,开始掉头逃跑,此时海盗快艇离商船最近,B 正确,C 错误;海盗快艇在96 s ~116 s 内,沿反方向做匀加速运动,D 错误.答案:B6.解析:物体B 从开始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t =-v B a=5 s ,在此时间内B 前进的距离x B =v -B t =25 m ,A 前进的距离x A =v A t =20 m .故此时刻A 、B 相距5+7=12 (m),所以再经过3 s A 才能追上B ,故物体A 追上物体B 所用的时间为8 s .故B 选项正确. 答案:B7.解析:由x -t 图线可知,A 、B 两物体自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运动,且B 比A 晚出发2 s ,图线中直线的斜率大小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x -t 图线可知,B 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比A 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要大,A 、B 两直线的交点的物理意义表示相遇,交点的坐标表示相遇的时间和相遇的位置,故A 、B 两物体在A 物体出发后4 s 时相遇.相遇位置距原点20 m ,综上所述,B 、D 选项正确.答案:BD8.解析:速度-时间图象中Ⅰ物体的斜率逐渐减小,即Ⅰ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所以Ⅰ物体所受合外力不断减小,A 错误;在0~t 1时间内,Ⅱ物体的速度始终大于Ⅰ物体的速度,所以两物体间距离不断增大,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相距最远,B 正确;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故到t 2时刻,Ⅰ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大于Ⅱ物体速度图线所围面积,两物体平均速度不可能相同,C 、D 错误. 答案: B9.解析:甲车做减速运动,乙车做加速运动,两车速度相同时,距离最小,若此时没有相遇,以后就不可能相撞.设两车相距为d 时,两车恰好相撞,这种情况下甲车的速度为v 0,根据v 20=2(a 1+a 2)d ,若v >v 0两车一定相撞,若v <v 0两车一定不会相撞. 答案:D10.解析:设小球甲在光滑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 ,运动时间为t 1,运动到B 处时的速度为v 1,从B 处到追上小球乙所用时间为t 2,则a =g sin 30°=5 m/s 2由h sin 30°=12at 21得t 1=4h a=0.2 s ,t 2=t -t 1=0.8 s ,v 1=at 1=1 m/s 甲刚好追上乙时,v 0t +L =v 1t 2,代入数据解得:v 0=0.4 m/s ,方向水平向左.答案:0.4 m/s ,方向水平向左11.解析:对A 车有x A =v 0t +12×(-2a )×t 2 v A =v 0+(-2a )×t对B 车有x B =12at 2 v B =at追上时有:x =x A -x B两车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v A =v B联立以上各式解得v 0=6ax故要使两车不相撞,A 车的初速度v 0应满足的条件是v 0≤6ax .答案:v 0≤6ax12.解析:(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它们间的距离最大,设警车发动后经过t 1时间两车的速度相等.则t 1=102s =5 s ,x 货=(2+5)×10 m =70 m x 警=12at 21=12×2×52 m =25 m 所以两车间的最大距离Δx =x 货-x 警=45 m. (2)当警车刚达到最大速度时,运动时间t 2=122s =6 s ,x 货′=(2+6)×10 m =80 m x 警′=12at 22=12×2×62 m =36 m 因为x 货′>x 警′,故此时警车尚未赶上货车,且此时两车距离Δx ′=x 货′-x 警′=44 m ,警车达到最大速度后做匀速运动,设再用时t ′追上,12t ′=44+10t ′,得t ′=22 s ,t 总=28 s.答案:(1)45 m (2)28 s。
课时提升作业(三) 运动图像追及相遇问题素能全练(建议: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多选题已在题号后标出)1.(2014·青岛模拟)如图所示的v -t图像,此图像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v=v0+at,则a、v0分别为( )A.a=1m/s2,v0=0.5m/sB.a=0.5m/s2,v0=1m/sC.a=0.5m/s2,v0=3m/sD.a=-0.5m/s2,v0=1m/s2.(2014·汕尾模拟)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在0~4s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像。
根据图像,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在t=2s后开始向正方向运动C.在t=2s前物体加速度为负方向,在t=2s后加速度为正方向D.在t=2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2s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3.(2014·漳州模拟)从手中竖直向上抛出的小球,与水平天花板碰撞后又落回到手中,设竖直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小球与天花板碰撞时间极短,若不计空气阻力和碰撞过程中动能的损失,则下列图像中能够描述小球从抛出到落回手中整个过程中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像是( )4.(多选)(2014·杭州模拟)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速度为v、位移为s。
现有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假设物体在t=0时的速度均为零,则其中表示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5.(2014·宝鸡模拟)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B.20 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C.60 s时,物体b在物体a的前方D.40 s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900 m二、计算题(本题15分。
需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6.(2014·贵阳模拟)如图是一个十字路口的示意图,每条停车线到十字路中心O的距离均为20m。
秘籍01 运动图像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一、运动图像问题对运动图象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x、v与t一一对应.(3)一般试题中,关键点是根据斜率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x-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根据x-t图象的斜率判断速度变化情况;v-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根据v-t 图象的斜率判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1、x-t图像2、v-t图像3、x-t图像,v-t图像,a-t图像的对比图像识图 五要素t 上为正,t 下为负 斜 斜率表示物体加速度变化率,即加速度变化的快慢 截 纵截距表示物体初加速度面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物体某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t 上为正,t 下为负4、其他图像(v 2-x 图像、x-v 图像、x t-t 图像、a-x 图像)v²-x图像识图步骤 1.根据v²-v o ²=2ax 写出对应图线函数表达式; 2.找初速度和加速度两个主要物理量;识图 五要素点两图线交点,说明两物体经过某段相同位移或在某一位置的速度平方值相同线 ①①①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3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斜 v²-x 图线料率K=2a ;上倾为正,下斜为负;陡缓示大小截 在v²-x 图线中纵截距表示物体初速度平方;在x -v 2图线中横载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平方面图线与横轴所围图形面积无意义x-v 图像v-x 图像识图步骤 1.根据v²-vo²=2ax 写出对应图线函数表达式;2.找初速度和加速度两个主要物理量;识图 五要素点 两图线交点,说明两物体经过某段相同位移或在某一位置的速度相同 线 ①①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①①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斜截 在v -x 图线中纵截距表示物体初速度;在x -v 图线中横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面图线与横轴所围图形面积无意义图像识图步骤 1.根据图像写函数表达式;2.根据表达式找初速度和加速度两个主要物理量;识图五要素点两图线交点,说明两物体此时刻相遇线①①①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①①①斜率;上倾为正,下斜为负;陡缓示大小。
对应学生用书P2391.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下列关于该物体的位移s ,速度v ,加速度a 与时间t 关系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2.(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解析 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不变,③错;据位移公式s =12at 2知,物体的位移s 与时间t的二次方成正比,故①错、④对;据速度公式v t =at 知物体的速度v 与时间t 成正比,②正确.答案 D 2.图1-3-17如图1-3-17所示是A 、B 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A 做加速直线运动 B .物体B 做减速直线运动C .物体A 的加速度为正值,B 的加速度为负值,所以A 的加速度大于B 的加速度D .物体B 的速度变化比A 的速度变化慢解析 由两物体的速度图象可知,两物体速度的绝对值都在增大,则都在做加速运动.物体A 的速度为正,图线的斜率为正,说明A 向正方向做匀加速运动;物体B 的速度为负,图线的斜率为负,说明B 向负方向做匀加速运动,A 正确、B 错误;物体A 的加速度的绝对值为1 m/s 2,物体B 的加速度的绝对值为2 m/s 2,所以B 的加速度大于A 的加速度,从而B 的速度变化比A 的速度变化快,C 、D 错.故选A.答案 A3.美国国会住房能源和商业委员会的调查小组2010年2月23日就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举行听证会.美国田纳西州退休妇女朗达·史密斯在听证会上诉说了自己2006年10月驾驶丰田雷克萨斯ES350型汽车的生死经历.史密斯当时驾驶那辆开了不到5 000千米的新车行驶在公路上,突然间,汽车莫名从时速70千米加速到时速100千米.此后大约10千米距离内,无论史密斯怎么刹车都不管用(可看成匀速运动).按照史密斯的说法,“上帝干涉后”车才慢慢停了下来.如果用图象来描述当时这辆车的运动情况,加速阶段和减速阶段可以简化为匀变速运动,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在位移—时间图象中,斜率表示速度,所以斜率应先增大后不变,最后减小,因此B项错;在速度—时间图象中,速度先增大后不变,最后减小到零,因此C项对,A项错;在加速度—时间图象中,匀加速阶段和匀减速阶段加速度方向相反,因此D项错.答案 C4.图1-3-18如图1-3-18所示,是A、B两质点运动的速度图象,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质点以10 m/s的速度匀速运动B.B质点先以5 m/s的速度与A同方向运动1 s,而后停了1 s,最后以5 m/s相反方向的速度匀速运动C.B质点最初3 s内的位移是10 mD.B质点最初3 s内的路程是10 m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平行于时间轴,图线在t轴上方为正方向,在t轴下方为负方向,当速度为零时,图线在t轴上.答案 C5.图1-3-19如图1-3-19所示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则在途中给出的该质点在前3 s内的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答案 A6.图1-3-20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匀减速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3-20所示,那么0~t0和t0~3t0两段时间内(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B.位移大小之比为1∶2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2∶1D.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2解析0~t0内与t0~3t0内,Δv大小相等,加速度之比等于时间的反比,为2∶1,A错;位移之比等于围成的面积之比,为1∶2,B对;由v=st知,平均速度之比为1∶1,C、D错.答案 B7.图1-3-21如图1-3-21所示为两个物体A和B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同时做匀加速运动的v-t 图线.已知在第3 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两个物体出发点的关系是( ).A.从同一地点出发B.A在B前3 m处C.B在A前3 m处D.B在A前5 m处解析 两物体在途中相遇,但v -t 图象的“面积”表示的位移并不相同,说明两物体出发点不同,两物体位移差Δs =⎝ ⎛⎭⎪⎫12×3×4-12×3×2m =3 m ,即B 在A 前3 m 处,C 正确. 答案 C 8.图1-3-22(2011·安徽省级示范高中名校联考)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自西向东运动,开始时刻两车平齐,相对于地面的v -t 图象如图1-3-22所示,关于它们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车中的乘客说,乙车先以速度v 0向西做匀减速运动,后做匀加速运动B .乙车中的乘客说,甲车先以速度v 0向西做匀减速运动,后做匀加速运动C .根据v -t 图象可知,开始乙车在前,甲车在后,两车距离先减小后增大,当乙车速度增大到v 0时,两车恰好平齐D .根据v -t 图象可知,开始甲车在前,乙车在后,两车距离先增大后减小,当乙车速度增大到v 0时,两车恰好平齐解析 甲车中的乘客以甲车为参考系,相当于甲车静止不动,乙车以初速度v 0向西做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之后,做加速运动,所以A 正确;乙车中的乘客以乙车为参考系,相当于乙车静止不动,甲车以初速度v 0向东做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之后,做加速运动,所以B 错误;以地面为参考系,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远,所以C 、D 错误.答案 A9.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图1-3-23向做直线运动,t =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 -t 图象中(如图1-3-23所示),直线a 、b 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 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移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0~10 s 内两车逐渐靠近B .在10~20 s 内两车逐渐远离C .在5~15 s 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 .在t =10 s 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解析 甲车做速度为 5 m/s 的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初速度为10 m/s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在t =10 s 时,两车的速度相同,在此之前,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两车的距离越来越大;在此之后,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两车的距离又逐渐减小,在t =20 s 时两车相遇,故选项A 、B 、D 均错.5~15 s 内,两图线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相等,故两车的位移相等,选项C 正确.答案 C 10.图1-3-24t =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 km 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1-3-24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B .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60 kmC .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D .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解析 前2小时内乙车一直没改变运动方向,前2小时内甲、乙两车位移大小都为30 km ,但相向而行,所以第2小时末甲、乙相距s =70 km -60 km =10 km ,由于乙的斜率总比甲的大,所以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总比甲车的大.第4小时末甲、乙速度相等但未相遇.答案 C11.图1-3-252010年8月7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一汽车停在小山坡底,突然司机发现在距坡底240 m 的山坡处泥石流以8 m/s 的初速度、0.4 m/s 2的加速度匀加速倾泻而下,假设司机(反应时间为1 s)以0.5 m/s 2的加速度匀加速启动汽车且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1-3-25所示),而泥石流到达坡底后速率不变且在水平面的运动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问:汽车司机能否安全脱离?解析 设泥石流到达坡底的时间为t 1,速率为v 1,则s 1=v 0t 1+12a 1t 12,v 1=v 0+a 1t 1代入数值得t 1=20 s ,v 1=16 m/s而汽车在19 s 的时间内发生位移为s 2=12a 2t 22=90.25 m速度为v 2=a 2t 2=9.5 m/s令再经时间t 3,泥石流追上汽车,则有v 1t 3=x 2+v 2t 3+12a 2t 32代入数值并化简得t 32-26t 3+361=0,因Δ<0,方程无解 所以泥石流无法追上汽车,司机能安全脱离. 答案 司机能安全脱离12.(2011·湖北联考)如图1-3-26所示,直线MN 表示一条平直公路,甲、乙两辆汽车分别停在A 、B 两处,相距85 m ,现甲车开始以a 1=2.5 m/s 2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甲车运动t 0=6 s 时,乙车开始以a 2=5 m/s 2的加速度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两车相遇处到A 处的距离.图1-3-26解析 甲车运动t 0=6 s 的位移为s 0=12a 1t 02=45 m<85 m ,尚未追上乙车.设此后用时间t 与乙车相遇,则 12a 1(t 0+t )2=12a 2t 2+s AB . 代入数据,解得t =4 s 或t =8 s. (1)当t =4 s 时,甲车追上乙车, 第一次相遇处到A 的距离为s 1=12a 1(t 0+t )2=125 m.(2)当t =8 s 时,乙车追上甲车, 第二次相遇处到A 的距离为s 2=12a 1(t 0+t )2=245 m .(极限思维法)答案 125 m 或245 m。
第3节运动图像__追及与相遇问题,(1)xt图像和vt图像都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2)xt图像和vt图像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3)xt图像上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
(√)(4)vt图像上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此时相遇。
(×)(5)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物体,后者若追上前者,后者速度必须大于前者。
(√)(6)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相距最远或最近。
(√)(7)两物体同向运动恰好不相碰,则此时两物体速度相等。
(√)要点一三类运动图像的比较1.位移—时间(xt)图像(1)位移—时间图像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并非物体运动的轨迹。
(2)位移—时间图像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这是因为位移—时间图像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两个方向:t轴上方代表正方向,t轴下方代表负方向;如果物体做曲线运动,则画不出位移—时间图像。
(3)位移—时间图线上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物体该时刻的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对应学生用书P8对应学生用书P8[示例1] (2013·全国卷Ⅰ改编)如图131,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时间(xt)图线。
由图可知( )图131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位移比a车的大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的大[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图像,意在考查考生对运动图像的理解及图像与运动转换的能力。
从xt图像可以看出,在t1时刻,b汽车追上a汽车,选项A错误;在t2时刻,b汽车运动图像的斜率为负值,表示b汽车速度反向,而a汽车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故选项B正确;由图像可知,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两车位移相同,C错误;从t1时刻到t2时刻,图像b斜率的绝对值先减小至零后增大,反映了b汽车的速率先减小至零后增加,选项D错误。
选修1 第一章 第3讲(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 物体A 、B 的x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 .从第3 s 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vA >v BB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 比B 迟3 s 才开始运动C .在5 s 内物体的位移相同,5 s 末A 、B 相遇D .5 s 内A 、B 的平均速度相等解析A 物体A 从第3 s 起才开始运动,起始点在x =0处,而物体B 从t =0开始运动,但起始点在x =5 m 处,由x -t 图象中两条直线的斜率大小可知,v A >v B ,故A 正确,B 错误;在5 s 内A 的位移x A =10 m ,B 的位移x B =5 m ,故v A =x A t =5 m/s ,v B =x B t =1 m/s.C 、D 均错误.2.滑雪运动员以一定的初速度从一定高度的平台水平飞出,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视为质点并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定性描述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水平距离x 、竖直位移y 、水平速度v x 、竖直速度v y 随时间t 的变化图象中正确的是( )解析 D 由x =v t 知,A 项错.由y =12gt 2知,B 项错误.由v x 为定值知,C 项错.由v y =gt 知D 项对.3. 一遥控玩具小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A .15 s 末汽车的位移为300 mB .20 s 末汽车的速度为-1 m/sC .前10 s 内汽车的加速度为3 m/s 2D .前25 s 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B由位移—时间图象可知,前10 s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3 m/s,解析加速度为0,所以C错误;10 s~15 s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汽车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为30 m,所以A错误;15 s~25 s汽车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 m/s,所以D错误,B 正确.4.(2011·皖南八校联考)某人将小球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下抛出,经过一段时间小球与地面碰撞,然后向上弹回,以抛出点为原点,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小球与地面碰撞时间极短,不计空气阻力和碰撞过程中动能损失,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描述小球从抛出到弹回的整个过程中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的是()C取向下为正方向,小球下落的速度均匀增大,碰撞地面反弹后,速度反解析向向上,为负值,且均匀减小,故只有C正确.5. 甲、乙两质点在一直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3 s末两质点在途中相遇,两质点出发点间的距离是()A.甲在乙之前2 m B.乙在甲之前2 mC.乙在甲之前4 m D.甲在乙之前4 mD甲、乙两质点在3 s末在途中相遇时,各自的位移为2 m和6 m,因此解析两质点出发点间的距离是甲在乙之前4 m.6. (2012·湛江月考)如图所示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可知这个质点的运动情况是()A.前5 s做的是匀速运动B.5 s~15 s内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1 m/s2C.15 s~20 s内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2 m/s2D.质点15 s末离出发点最远,20秒末回到出发点AC由图象可知前5 s做的是匀速运动,A正确;5 s~15 s内做匀加速运动,解析但加速度为0.8 m/s2,B错误;15 s~20 s做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为-(16/5)m/s2=-3.2 m/s2,C正确;质点在20 s末离出发点最远,质点一直做的是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D错误.7.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甲所示,图乙选项中a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x 表示位移,则图乙选项中,可能正确的是()解析B在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0~2 s斜率为正,2~4 s斜率为负,故B项对,A项错.图线和横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0~4 s,图线和横轴围成的面积为零,表示4 s内发生的位移为零,所以C、D均错.8.小张和小王分别驾车沿平直公路同向行驶,在某段时间内两车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初始时,小张在小王前方x0处()A.若x0=18 m,两车相遇1次B.若x0<18 m,两车相遇2次C.若x0=36 m,两车相遇1次D.若x0=54 m,两车相遇1次AB由图可知两车速度相等时,小张的位移x1=36 m,小王的位移x2=54解析m,如果此时小王恰好追上小张,则x0=x2-x1=18 m,之后小王的速度小于小张,二人不会再次相遇.若x0<18 m,则在小王的速度大于小张的速度时二人就会相遇,且小王超过小张,之后是小张再追上小王发生第二次相遇.故A、B正确.9.(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抽样)在平直道路上,甲汽车以速度v匀速行驶.当甲车司机发现前方距离为d处的乙汽车时,立即以大小为a1的加速度匀减速行驶,与此同时,乙车司机也发现了甲,立即从静止开始以大小为a2的加速度沿甲运动的方向匀加速运动.则()A.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一定不断减小B.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一定不断增大C.若v>2(a1+a2)d,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D.若v<2(a1+a2)d,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解析D 本题考查了追及与相遇的有关知识.乙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甲做初速度为v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当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小,若此时还没有相撞,以后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A 、B 选项错误;设经过时间t 相遇,则有v t -12a 1t 2=d +12a 2t 2,此式若无解则两车一定不会相撞,即Δ<0,解得v <2(a 1+a 2)d ,D 选项正确.10.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线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 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车后,后车以与前车相同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x ,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情况下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应保持的距离至少为( )A .xB .2xC .3xD .4x解析 B 根据题意,作出前车刹车后两车的v -t 图线,分别为图中的AC 和ABD ,图中三角形AOC 的面积为前车刹车后的位移x ,梯形面积ABDO 为前车刹车后后车的位移,由于前后两车刹车的加速度相同,所以图中AC ∥BD ,DC =CO ,即梯形ABDO 的面积是三角形AOC 面积的三倍:S 梯形ABDO =3S △AOC =3x .为了使两车不相撞,两车行驶时应保持的距离至少是Δx =S 梯形ABDO -S △AOC =3x -x =2x .二、非选择题(共40分)11.(20分)(2011·南昌调研)在一次警车A 追击劫匪车B 时,两车同时由静止向同一方向加速行驶,经过30 s 追上.两车各自的加速度为a A =15 m/s 2,a B =10 m/s 2,各车最高时速分别为v A =45 m/s ,v B =40 m/s ,问追上时两车各行驶多少路程?原来相距多远?解析如图所示,以A 车的初始位置为坐标原点,Ax 为正方向,设L 为警车追上劫匪车所走过的全程,l 为劫匪车走过的全程.则两车原来的间距为ΔL =L -l设两车加速运动用的时间分别为t A 1、t B 1,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的时间分别为t A 2、t B 2. 则v A =a A t A 1,解得t A 1=3 s 则t A 2=27 s ,同理t B 1=4 s ,t B 2=26 s警车在0~3 s 时间段内做匀加速运动,L 1=12a A t 2A 1在3 s ~30 s 时间段内做匀速运动,则L 2=v A t A 2警车追上劫匪车的全部行程为L =L 1+L 2=12a A t 2A 1+v A t A 2=1 282.5 m同理劫匪车被追上时的全部行程为l =l 1+l 2=12a B t 2B 1+v B t B 2=1 120 m ,两车原来相距ΔL =L -l =162.5 m.【答案】 1 282.5 m 1 120 m 162.5 m12.(20分)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别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 (g=10 m/s 2),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这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试问:(1)一辆以72 km/h 的速度行驶的货车与一辆以54 km/h 行驶的摩托车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为2.1×10-3 s ,摩托车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2)为了防止碰撞,两车的驾驶员同时紧急刹车,货车、摩托车急刹车后到完全静止所需时间分别为4 s 、3 s ,货车的加速度与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3)为避免碰撞,开始刹车时,两车距离至少为多少?解析(1)摩托车与货车相撞瞬间,货车的速度几乎不变,摩托车的速度反向,大小与货车速度相同,因此,摩托车速度的变化Δv =72 km/h -(-54 km/h)=126 km/h =35 m/s ,所以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a =Δv Δt =352.1×10-3 m/s 2=16 667 m/s 2=1 666.7g >500g ,因此摩托车驾驶员有生命危险.(2)设货车、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根据加速度定义得:a 1=Δv 1Δt 1,a 2=Δv 2Δt 2,所以a 1∶a 2=Δv 1Δt 1∶Δv 2Δt 2=204∶153=1∶1.(3)x =x 1+x 2=v 12t 1+v 22t 2=62.5 m.【答案】 (1)有生命危险 (2)1∶1 (3)62.5 m。